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4283发布日期:2018-12-21 19:09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用螺旋桨,特别是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



背景技术:

船舶用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换为推进力使船舶前进的装置,当桨叶旋转时,桨叶则会带动其周边的水流形成螺旋状的水柱向后方排放,在水柱排放时,周边水流则会形成与其相对的反作用力,从而对船舶进行推进,使船舶能够在海上航行,但是螺旋状水柱向后喷射的过程中,在周边水流的干扰下,则会造成螺旋状水柱的能耗,且在螺旋状水柱撞击在后方水流获得推进力时,螺旋状水柱的端部边沿则会在该撞击下分散出几道水流,分散掉的水流则会造成力的丧失,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反作用力,使推进力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它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螺旋状水柱向后排放时的能耗,且能够保证螺旋状水柱与后方水流撞击获得反作用力时不会出现力的丧失,从而获得最佳的推进力,使螺旋桨的推进性能得到保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包括转轴、设于转轴一端的桨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桨叶外罩有一固定罩;所述固定罩前侧侧板固定于转轴上,固定罩后侧侧板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活动孔;所述固定罩外壁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吸水孔,固定罩内部空间通过吸水孔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固定罩后侧设有一推进罩;所述推进罩呈前宽后窄的碗状;所述推进罩与固定罩之间通过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弹性膜;所述弹性膜侧边之间相贴合,弹性膜围合形成一连接管;所述固定罩后侧侧板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水孔,固定罩内部空间通过通水孔与推进罩内部空间相贯通;所述活动孔内安装有与其相匹配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一端与推进罩内壁相固定,另一端设有一位于固定罩内的第一限位板;所述限位杆上设有第二限位板,第二限位板位于固定罩后侧侧板与推进罩之间。

所述推进罩后侧中心内壁设有一蓄力管,蓄力管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所述蓄力管后端固定于推进罩上,前端为自由端;所述蓄力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穿孔;所述固定罩后侧侧板中心位置设有一与蓄力管位置相对应的排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可通过通水孔对桨叶形成的螺旋状水柱进行分流增压,进一步提高水柱的压力,而弹性膜则能够对分流后的水柱进行保护,使外界水流不会对其进行干扰造成压力的流失,而推进罩则能够将分流后的水柱施加在其身上的压力集中于其后侧中心,随着力的集中,推进罩能够最大程度上将压力作用于后方水流,获得最佳的反作用力,使船舶处于最佳的航行状态,从而实现高推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高推进性能的船舶用螺旋桨,包括转轴1、设于转轴1一端的桨叶2,所述桨叶2外罩有一固定罩3;所述固定罩3前侧侧板固定于转轴1上,固定罩3后侧侧板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活动孔4;所述固定罩3外壁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吸水孔5,固定罩3内部空间通过吸水孔5与外界相贯通;所述固定罩3后侧设有一推进罩6;所述推进罩6呈前宽后窄的碗状;所述推进罩6与固定罩3之间通过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弹性膜7;所述弹性膜7侧边之间相贴合,弹性膜7围合形成一连接管;所述固定罩3后侧侧板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通水孔8,固定罩3内部空间通过通水孔8与推进罩6内部空间相贯通;所述活动孔4内安装有与其相匹配的限位杆9;所述限位杆9一端与推进罩6内壁相固定,另一端设有一位于固定罩3内的第一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杆9上设有第二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1位于固定罩3后侧侧板与推进罩6之间。

所述推进罩6后侧中心内壁设有一蓄力管12,蓄力管12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所述蓄力管12后端固定于推进罩6上,前端为自由端;所述蓄力管12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穿孔13;所述固定罩3后侧侧板中心位置设有一与蓄力管12位置相对应的排水孔14。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当转轴1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开始旋转时,桨叶2随之旋转,此时桨叶2通过吸水孔5带动其周边的水流旋转,从而形成螺旋状的水柱,使螺旋状水柱向着后方喷射,螺旋状水柱首先则会与固定罩3后侧侧板发生接触,螺旋状水柱则会被固定罩3后侧侧板上的通水孔8分流呈多道水柱,由于螺旋状水柱本身体积较大,而通水孔8体积较大,一旦被通水孔8分流,便会被通水孔8挤压,因此通水孔8分出的多道水柱水压便会得到提高,增压后的多道水柱最终都会喷射至推进罩6内壁上,而推进罩6呈前宽后窄的碗状,当水柱喷射至推进罩6上时,推进罩6则会受到推力的作用下向后移动,其自身的结构则会使其受到的推力集中于推进罩6后侧中心,使多道水柱形成的压力不会出现分散的情况,保证力的集中。

推进罩6与固定罩3之间通过若干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弹性膜7,弹性膜7侧边之间相贴合,弹性膜7围合形成连接管,当推进罩6向后移动使其挤压的水流形成反作用力时,弹性膜7被拉伸,但弹性膜7始终将多道水柱包围保护,使外界水流无法对分流后的水柱造成影响,而随着固定罩3与推进罩6之间的水流不断增多,多余水流则能通过水压使自身透过弹性膜7之间的缝隙流出,从而保证内外水流的流通性,使推进罩6能够始终保持在推压后方水流的状态,而第一限位板10与第二限位板11能够有效限制推进罩6的前后移动范围,有效避免限位杆9对桨叶2旋转造成影响以及弹性膜7被拉扯过度导致断裂的情况。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通水孔8对桨叶2形成的螺旋状水柱进行分流增压,进一步提高水柱的压力,而弹性膜7则能够对分流后的水柱进行保护,使外界水流不会对其进行干扰造成压力的流失,而推进罩6则能够将分流后的水柱施加在其身上的压力集中于其后侧中心,随着力的集中,推进罩能够最大程度上将压力作用于后方水流,获得最佳的反作用力,使船舶处于最佳的航行状态,从而实现高推进性能。

在桨叶2形成的螺旋状水流与固定罩3后侧侧板发生接触时,螺旋状水流一部分通过排水孔14直接进入到蓄力管12上,而蓄力管12呈前宽后窄的喇叭状,水流一旦进入到蓄力管12内则会再一次被进行整流,水流越靠近推进罩6后侧中心,水压便越大,最终通过推进罩6能够形成的反作用力便越大,推进性能被越佳,且蓄力管12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穿孔,随着水流不断进入到蓄力管12内,增压后的水流便会通过穿孔13被挤出至蓄力管12外,使进入到蓄力管12内的新的水流再次得到增压,从而保证蓄力管12内的水流能够源源不断的推进罩6进行增压,最大程度上保证推进罩6的推进性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