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0214发布日期:2019-01-02 22:31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碰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船舷是一个比较虚幻的,不好界定的概念,货物损坏是在船舷内还是外,卖方是否承担货损的风险,具体操作起来责任不好确定。实际上,因为大多数承载船舶都是不规则的立体结构,船舷很可能是一个很不规则的立体交叉结构,传统的定义很难适用于实际情况。因而,现在船务界对船舷最流行的约定就是指承载船舶在海面上投影形状的最大边缘界限。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三十条规定卖方必须按照合同和公约的规定,交付货物,移交单据。第六十七条自货物按照销售合同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转交买方时起,风险就移转到买方承担。从此不难看出INCOTERMS)《2000年通则》对风险点的界定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风险点是不符合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要求卖方必须把货物完好交付给承运人,承运人接受货物时,如果货物外表状况不良,一般先在大副收据上作出记载,在正式签发提单时,再把这种记载转移到提单上。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银行是拒绝出口商以不清洁提单办理结汇的。为此,托运人应把损坏或外表状况有缺陷的货物进行修补或更换。没有任何法律和规定去规定货物损坏是在船舷内还是外。

现有技术中的船舷防碰撞装置通常采用在船舷挂置汽车轮胎的方式阻隔船舷与其它物体的摩擦碰撞,此类技术防护效果较差,同时结构单一,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包括船舷本体,所述船舷本体的内壁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船舷本体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减震杆,所述第一减震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远离第一减震杆的一端设有底座,所述底座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设有应力弹簧杆,所述应力弹簧杆的内部设有应力弹簧,所述应力弹簧远离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远离应力弹簧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承接块,所述承接块远离第二底座的一端设有第二减震杆,所述第二减震杆远离承接块的一端卡接于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离第二减震杆的一侧固定连接于防碰撞装置本体,所述防碰撞装置本体的顶部和底部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防撞体。所述弧形防撞体的内部设有充垫层,所述防碰撞装置本体的内部设有主防撞层。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远离船舷本体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减震杆,第一减震杆远离固定块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远离第一减震杆的一端设有底座;

优选的,所述底座远离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设有应力弹簧杆,应力弹簧杆的内部设有应力弹簧,应力弹簧远离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底座;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防撞体,所述弧形防撞体的内部设有充垫层,防碰撞装置本体的内部设有主防撞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用来船只行进过程中防止船舷与外界的其它物体碰撞后产生损坏,在防撞效果上大大提升的同时在结构上更加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将推出设有第一减震杆、应力弹簧杆、应力弹簧、第二减震杆、支撑板、防碰撞装置本体、支撑杆、弧形防撞体和主防撞层的船舷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减震杆连接于船舷本体的内部达到最初步的防撞效果,应力弹簧杆和第二减震杆对船舷进行第二重的防护,在防碰撞装置本体设有弧形防撞体和主防撞层使防护效果达到最好。

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使防护装置与船舷的连接也能达到减震防撞的效果;通过设有的应力弹簧杆和应力弹簧使第一减震杆和第二减震杆达到弹性连接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出减震防撞的效果;通过防碰撞装置本体的弧形防撞体和主防撞层承接最初的撞击力,使船舷不受碰撞,发挥整体的最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舷本体、2固定块、3第一减震杆、4第一连接块、5底座、6应力弹簧杆、7应力弹簧、8第二底座、9承接块、10第二减震杆、11支撑板、12防碰撞装置本体、13支撑杆、14弧形防撞体、15充垫层、16主防撞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照图1-3,一种船舷防碰撞装置,包括船舷本体1,所述船舷本体1的内壁设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远离船舷本体1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于第一减震杆3,所述第一减震杆3远离固定块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4,所述第一连接块4远离第一减震杆3的一端设有底座5,所述底座5远离第一连接块4的一端设有应力弹簧杆6,所述应力弹簧杆6的内部设有应力弹簧7,所述应力弹簧杆6远离底座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底座8,所述第二底座8远离应力弹簧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承接块9,所述承接块9远离第二底座8的一端设有第二减震杆10,所述第二减震杆10远离承接块9的一端卡接于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11远离第二减震杆10的一侧固定连接于防碰撞装置本体12,所述防碰撞装置本体12的顶部和底部设有支撑杆13,所述支撑杆13远离支撑板1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弧形防撞体14。所述弧形防撞体14的内部设有充垫层15,所述防碰撞装置本体12的内部设有主防撞层16,所述支撑杆13固定连接于支撑板11,所述承接块9固定连接于第二减震杆10,所述应力弹簧杆6固定连接于底座5,第一减震杆3连接于船舷本体1的内部达到最初步的防撞效果,应力弹簧杆6和第二减震杆10对船舷进行第二重的防护,应力弹簧杆6和应力弹簧7使第一减震杆3和第二减震杆10达到弹性连接的效果,碰撞装置本体12的弧形防撞体14和主防撞层16承接最初的撞击力,使船舷不受碰撞,发挥整体的最大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设有第一减震杆3和第二减震杆10使防护装置与船舷的连接也能达到减震防撞的效果;通过设有的应力弹簧杆6和应力弹簧7使第一减震杆3和第二减震杆10达到弹性连接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出减震防撞的效果;通过防碰撞装置本体12的弧形防撞体14和主防撞层16承接最初的撞击力,使船舷不受碰撞,发挥整体的最大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