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登船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9615发布日期:2019-10-28 22:28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式登船桥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登船桥技术领域,更准确的说涉及一种升降式登船桥。



背景技术:

登船桥是港口码头常用的登船设备,旅客可以通过登船桥方便的上船下船,而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登船桥一端连接到候船楼,另一端连接到船的登船口。登船桥按照结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垂岸式和顺岸式两种类型,其中垂岸式登船桥是将普通机场用登机桥的接机口改动后变为接邮轮用,登机桥结构登船桥在候船楼端设置有固定立柱,通过回转铰接机构,连接旅客通道一端,另一端连接支撑通道的门架,通过门架下的行走机构动作,实现通道绕立柱回转摆动和通道自身伸缩调节,因此单台登机桥结构登船桥无法摆脱后方回转立柱的束缚,不能实现全泊位的邮轮接驳工作。顺岸式登船桥由顺岸布置的移动式登船桥和顺岸布置的登船廊道共同组成。移动式登船桥位于邮轮和登船廊道之间,整机可沿顺岸布置的轨道在码头区内移动,其两端分别与海测邮船舱口和陆侧登船廊道垂直相接。根据游客在登船桥内的行走路径,移动式登船桥有“折返形”和“L形”两种结构。相对而言,顺岸式邮轮上下船工艺对船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所需的码头宽度也较小,可通过移动式登船桥数量的增加提升系统的通行能力,机动性和互换性更好。由于大型游轮随潮汐有升有降,从而要求登船桥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同时还要保证乘客能够安全便捷地登船,防止因登船角度过大或登船人流量过大造成的稳定性下降问题。现有技术中为了适应不同港口码头条件,实现不同尺寸形状的船只登船,需要针对不同应用情况设计使用不同的登船桥,在实际应用中成本较高,且更换使用较为麻烦,不能快捷有效地实现登船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式登船桥,包括主支架,主支架底部具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轮组,主支架内部设置若干通道,每个通道两端设置升降组件,通道能够在升降组件的带动下倾斜,若干通道组成折返型通道,乘客能够沿通道向上或向下移动,实现不同高度的登船;升降组件由升降油缸驱动;主支架底部具有若干滚轮组,所述主支架还结合连接电机组,滚轮组在电机组的驱动下转动,带动所述升降式登船桥移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式登船桥,连接候船桥与船体,包括一主支架,所述主支架内部设置一第一通道、一第二通道、一第三通道、两个接候船厅组件、两个转折组件以及两个接船组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以及所述第三通道平行排列。所述第一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接候船厅组件,且所述接候船厅组件能够在所述主支架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所述转折组件,且所述转折组件能够在所述主支架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三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接船组件,且所述接船组件能够在所述主支架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通道一端的所述转折组件与相邻的所述接候船厅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通道另一端的所述转折组件与相邻的所述接船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候船楼组件包括一接候船楼通道和一第一双向油缸,所述接候船楼通道与所述第一双向油缸纵向连接;所述转折组件包括一转折通道和一第二双向油缸,所述转折通道与所述第二双向油缸纵向连接;所述接船组件包括一接船通道和一第三双向油缸,所述接船通道与所述第三双向油缸纵向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船通道与船体接触的一端具有一触动限位开关。

优选地,未与候船厅连接的所述接候船厅组件封闭;未与船体登船口连接的所述接船组件封闭。

优选地,所述主支架底部均匀设置若干滚轮组。

优选地,所述主支架结合安装一电机组,所述电机组与所有所述滚轮组电连接,所述电机组控制驱动所述滚轮组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升降式登船桥的优点在于:所述登船桥在多方向上移动距离大,对不同游轮适配性好,应用范围广;采用折返型通道,升降运动更平稳,倾斜角度较小,提高安全性和登船便捷性;所述接船通道的接船端具有触动限位开关,能够对所述接船通道的伸缩进行限位,安全性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升降式登船桥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升降式登船桥在最低接船位置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升降式登船桥在最高接船位置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升降式登船桥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一种升降式登船桥与一候船厅10接近设置,所述升降式登船桥包括一主支架21,所述主支架21底部均匀设置若干滚轮组241,如图中所示,所述主支架21底部四角分别设置一滚轮组241。所述滚轮组241对所述主支架21起到支撑作用,且通过所述滚轮组241的转动,所述主支架21能够在与所述候船厅10 平行的方向上运动。所述主支架21结合安装一电机组25,所述电机组25与所有所述滚轮组241电连接,所述电机组25控制驱动所述滚轮组241转动,进而驱动所述主支架21位移。

所述升降式登船桥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通道221、一第二通道222、一第三通道223、两个接候船厅组件231、两个转折组件232以及两个接船组件233。所述第一通道221、所述第二通道222以及所述第三通道223平行排列。所述第一通道221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且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能够在所述主支架21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当两个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具有高度差时,所述第一通道221产生倾斜角度;所述第二通道222两端分别设置所述转折组件232,且所述转折组件232能够在所述主支架21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当两个所述转折组件232具有高度差时,所述第二通道221产生倾斜角度;所述第三通道223两端分别设置所述接船组件 233,且所述接船组件233能够在所述主支架21内部进行垂直方向的运动,当两个所述接船组件233具有高度差时,所述第三通道223产生倾斜角度。乘客能够通过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进入所述第一通道 221,之后能够通过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进入所述转折组件232,之后能够通过所述转折组件232进入所述第二通道222,之后能够通过所述转折组件232进入所述接船组件233,之后能够通过所述接船组件233进入所述第三通道223,之后能够通过所述第三通道223进入所述接船组件233,再通过所述接船组件233登船。上述三个通道和接候船厅组件、转折组件以及接船组件组成一折返结构。具体的,左侧的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与左侧的所述转折组件232连通,右侧的所述转折组件232与右侧的所述接船组件233连接。通过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所述转折组件232以及所述接船组件233的位置改变,所述折返结构能够形成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和所述接船组件233之间的高度差,使得所述所述接船组件233高于或低于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从而实现在船体高度不同情况下的精准接船。

如图2所示为所述升降式登船桥在最低接船位置的示意图,此时一个所述接船组件233低于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所述接船组件233 处于所述主支架21所允许的最低位置。另外,未与所述候船厅10连接的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处于封闭状态,同时未与船体登船口连接的所述接船组件233处于封闭状态,防止乘客坠落,提高安全性。该接船位置适用于高度较低的船只的登船,通道为折返结构,每个通道的倾斜角度较小,登船更为便捷。

如图3所示为所述升降式登船桥在最高接船位置的示意图,此时一个所述接船组件233高于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所述接船组件233 处于所述主支架21所允许的最高位置。同样的,未与所述候船厅10 连接的所述接候船厅组件231处于封闭状态,未与船体登船口连接的所述接船组件233处于封闭状态,防止乘客坠落,提高安全性。该接船位置适用于高度较高的船只的登船,通道为折返结构,每个通道的倾斜角度较小,登船更为便捷。针对高度处于上述最低和最高之间的船只,仅需根据其高度调整所述接船组件233的高度,以精确适配船只登船口,实现乘客登船。

如图4所示为所述升降式登船桥的左视图,可见,所述接候船楼组件231包括一接候船楼通道2311和一第一双向油缸2312,所述接候船楼通道2311与所述第一双向油缸2312纵向连接,所述第一双向油缸2312驱动所述接候船楼通道2311上下运动;所述转折组件232 包括一转折通道2321和一第二双向油缸2322,所述转折通道2321 与所述第二双向油缸2322纵向连接,所述第二双向油缸2322驱动所述转折通道2321上下运动;所述接船组件233包括一接船通道2331 和一第三双向油缸2332,所述接船通道2331与所述第三双向油缸 2332纵向连接,所述第三双向油缸2332驱动所述接船通道2331上下运动。进一步的,所述接船通道2331与船体接触的一端具有一触动限位开关,当所述接船通道2331与船体接触达到要求状态时,所述触动限位开关传递信号,控制所述接船通道2331停止向船体方向运动,提高接船稳定性。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