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浮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5297发布日期:2019-08-13 21:02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漂浮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漂浮桶。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船只停靠和水上作业,将多个浮桶相互连接,形成俗称“水上码头”的浮体,这种浮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用于码头作业、渔业养殖还可用于游艇停靠等,用途十分广泛。

市面上现有各种规格的浮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使中空的塑胶桶,另一种则是发泡塑胶制成的实心桶。但是塑料桶耐候性差,尤其在海水中和烈日下暴晒的情况下,塑料桶极易老化,最后发脆和粉化后海水进入塑胶桶内部,导致塑料桶构成的浮体失去漂浮功能。而发泡塑胶一般耐候性较好,但是其本身的强度低,在水面上受风浪长时间的摇晃和拉扯后容易破碎导致浮体解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漂浮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漂浮桶,包括一个封闭的塑胶桶体,塑胶桶体内部完全填充有橡胶发泡体,橡胶发泡体为聚氨酯发泡体或者聚苯乙烯发泡体,塑胶桶体为截面为圆形的高密度聚乙烯桶。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漂浮桶,将塑胶桶体和橡胶发泡体结合为一体,当塑胶桶体局部破损时,由于塑胶桶体内部完全填充有橡胶发泡体,水不会沿塑胶桶体的破损部位进入其内部,从而可以避免塑胶桶体构成的浮体失去漂浮功能。该漂浮桶的塑胶桶体即使破损较为严重,也不会影响其使用性,由此其使用寿命更长,可以达到同类产品的3倍以上。

进一步地,塑胶桶体侧壁设有多条向内凹陷的环槽。环槽一方面增强塑胶桶体表面的防滑性能,另一方面,环槽还可以用于固定绳索,防止绳索滑动,使塑胶桶体更容易绑扎和固定。

具体地,环槽由塑胶桶体的侧壁向塑胶桶体内部延伸。由此,环槽还可以增强塑胶桶体侧壁的强度,使其更耐用。

更具体地,环槽的截面为半圆形。半圆形可以很好地分散塑胶桶体侧壁的结构应力,使其更加耐用。

进一步地,塑胶桶体的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平面,平面沿塑胶桶体轴向设置。由于重心的缘故,放入水面后,平面一般会自动朝上,由此便于行走和搭建其他附属物。此外,两个塑胶桶体的平面相对,再进行绑扎后可以方便地将两个塑胶桶体固定成一组。

具体地,平面的宽度为塑胶桶体直径的1/3~1/2。

具体而言,塑胶桶体直径为80cm~120cm,长度为100cm~150cm,塑胶桶体的侧壁具有一个平面,平面的宽度30cm~60cm。

进一步地,塑胶桶体还设有一个注入口,注入口通过一个桶塞密封。聚氨酯发泡体或者聚苯乙烯发泡体等橡胶发泡体填充物的料液通过注入口注入塑胶桶体进行发泡填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漂浮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漂浮桶的头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漂浮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漂浮桶的径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漂浮桶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漂浮桶。如图所示,该装置包括一个为截面为圆形的高密度聚乙烯桶的封闭的塑胶桶体1。

其中,塑胶桶体1内部完全填充有橡胶发泡体2。

橡胶发泡体2为聚氨酯发泡体或者聚苯乙烯发泡体。

进一步地,塑胶桶体1侧壁设有多条向内凹陷的环槽13。环槽13一方面增强塑胶桶体1表面的防滑性能,另一方面,环槽13还可以用于固定绳索,防止绳索滑动,使塑胶桶体1更容易绑扎和固定。

环槽13由塑胶桶体1的侧壁向塑胶桶体内部延伸。由此,环槽13还可以增强塑胶桶体1侧壁的强度,使其更耐用。

环槽13的截面为半圆形。半圆形可以很好地分散塑胶桶体1侧壁的结构应力,使其更加耐用。

塑胶桶体1的侧壁具有至少一个平面11。平面11沿塑胶桶体1轴向设置。由于重心的缘故,塑胶桶体1放入水面后,平面11一般会自动朝上,由此便于行走和搭建其他附属物。此外,两个塑胶桶体1的平面11相对,再进行绑扎后可以方便地将两个塑胶桶体1固定成一组。

平面11的宽度为塑胶桶体1直径的1/3~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塑胶桶体1直径为80cm~120cm,长度为100cm~150cm,塑胶桶体1的侧壁具有一个平面11,平面11的宽度30cm~60cm。

塑胶桶体1还设有一个注入口12,注入口12通过一个桶塞3密封。聚氨酯发泡体或者聚苯乙烯发泡体等橡胶发泡体填充物的料液通过注入口12注入塑胶桶体1进行发泡填充。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漂浮桶,将塑胶桶体和橡胶发泡体结合为一体,当塑胶桶体局部破损时,由于塑胶桶体内部完全填充有橡胶发泡体,水不会沿塑胶桶体的破损部位进入其内部,从而可以避免塑胶桶体构成的浮体失去漂浮功能。该漂浮桶的塑胶桶体即使破损较为严重,也不会影响其使用性,由此其使用寿命更长,可以达到同类产品的3倍以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