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缆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8647发布日期:2020-10-09 18:2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缆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系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脱缆钩。



背景技术:

当船舶停靠码头时,船员会将缆绳栓在码头上的系缆柱上,从而使得船舶平稳不会漂走。特别是在大型的油品石化码头,即要求栓得紧固,又需要在紧急情况时能及时脱开,尤其是在操作人员少,风浪大的情况下带缆及脱缆迅速有效显得格外重要。

现有的缆钩对船舶的稳定固定效果差,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步骤繁琐,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缆钩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缆钩,其具有结构简单且能够快速脱缆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脱缆钩,包括底座和钩体,所述底座的前端设置有横臂,所述钩体转动连接在横臂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抵接在钩体的下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设置在钩体的下方,并且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朝向上方抵接在钩体的下部,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时,即可带动钩体进行转动,即从而使钩体上的揽绳脱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钩体的一端部设置有卡槽,所述横臂上开设有长孔,所述通孔内滑动连接有卡柱,所述卡柱卡设在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柱卡设在钩体一端部的凹槽内,能够对钩体形成固定,防止其转动,卡柱沿着卡槽滑动并脱离凹槽后,即可使第一气缸重新带动钩体转动,使揽胜脱钩。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臂的中间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与横臂平行,所述卡柱连接在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设置在横臂上,能够使其活塞杆连接卡柱在长孔内滑动,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能够使卡柱卡接在钩体上的凹槽内,活塞杆收回至第二气缸内,即可使卡柱脱离凹槽,使钩体重新能够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有减速器,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有卷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内设置的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卷辊转动,使卷辊自带的绳索能够拉动缆绳,使其朝向靠近钩体的方向移动,从而使船体上的缆绳能够套设在钩体上。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钩体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搭设在横臂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设置在钩体内侧面,可使限位板搭接在横臂的上侧面,对钩体的转动进行限位,防止钩体的自重使第一气缸承受的重力过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臂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垫的设置,可对限位板提供缓冲的效果,减少钩体上的限位板与横臂之间的碰撞。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长孔的下侧边设置有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的设置,可提高卡柱在长孔内滑动的顺滑程度,减小其与长孔下侧面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横臂与底座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体与横臂之间的方位角度过大时,横臂与底座的转动连接,能够使套设在钩体上的缆绳将横臂拉扯朝向船体的方向,防止缆绳施力的方向与横臂的长度方向不一致而致使横臂与底座之间的连接部位受力过大,防止出现横臂折断故障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钩体转动连接在横臂上,其一端部通过连接气缸,即可使气缸的动作使钩体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套设在钩体上的缆绳快速脱钩,钩体的一端部开设的卡槽以及卡设在卡槽内的卡柱能够对钩体进行固定,避免钩体在套设有缆绳的情况下对其下放的气缸施力,提高气缸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2.横臂与底座转动连接的设置,可使缆绳套设在钩体上朝向任意水平方向施力,使横臂朝向缆绳施力的方位转动,减少横臂与底座连接部分的受力强度,提高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横臂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部分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1、底座;11、横臂;111、固定杆;112、滚轮;12、电机;13、减速器;14、卷辊;2、钩体;21、卡槽;22、限位板;3、第一气缸;4、第二气缸;41、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脱缆钩,包括底座1和钩体2,底座1通过加强螺栓固定在码头的地面上,使底座1与地面连接牢固;底座1的前端设置有横臂11,横臂11的一端部与底座1水平方向转动连接,钩体2转动连接在横臂11背离底座1的一端部;横臂11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11,固定杆111上铰接有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与钩体2铰接。

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带动钩体2进行转动,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与钩体2的连接部分在转动时的移动轨迹为弧线,第一气缸3与固定杆111铰接以及其活塞杆与钩体2交接的设计,能够实现使第一气缸3带动钩体2转动,这样可使钩体2上的揽绳随着钩体2的转动而快速脱离。船体与横臂11之间的方位角度过大时,横臂11与底座1的转动连接,能够使套设在钩体2上的缆绳将横臂11拉扯朝向船体的方向,横臂11水平方向转动,连接在其下方的固定杆111随之转动,避免横臂11的转动影响第一气缸3对钩体2的转动操作;横臂11转动至与缆绳平行,防止缆绳施力的方向与横臂11的长度方向不一致而致使横臂11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部位受力过大,防止出现横臂11折断故障的现象。

参照图1和图3,钩体2朝向底座1的一端部设置有卡槽21,横臂11上开设有长孔,长孔的长度方向与会横臂11的长度方向平行,两个长孔之间滑动连接有卡柱41,卡柱41呈水平状态;横臂11之间的空挡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4,第二气缸4的活塞杆抵接固定在卡柱41的中间部分,使卡柱41能够通过第二气缸4的动作,在长孔内水平移动。

第一气缸3的活塞杆回收后,带动钩体2转动,使钩体2的钩部竖起,同时钩体2一端部的卡槽21与长孔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使滑动在长孔内的卡柱41能够卡进卡槽21内,卡柱41卡在卡槽21内同时在长孔内,从而能够对钩体2形成固定,缆绳套设在钩体2上施加拉力,使卡柱41和卡槽21承受拉力,减少对连接在钩体2的第一气缸3的受力,延长其使用寿命;第二气缸4回收,卡柱41沿着长孔朝向第二气缸4的一侧移动,即可使卡柱41脱离卡槽21,此时可使第一气缸3对钩体2进行转动操作,使缆绳快速脱钩。

参照图1和图2,长孔的下侧边设置有若干个滚轮112,这样可提高卡柱41在长孔内移动的顺滑程度,减小卡柱41与长孔下侧面的摩擦力。

钩体2的内侧面设置有限位板22,限位板22延伸至钩体2的两侧面,并与钩体2一体成型,这样,第一气缸3回收后,钩体2转动并使其侧面的限位板22搭接在横臂11的上侧面,对钩体2的转动进行限位,防止钩体2的自重使第一气缸3承受的重力过大;同时限位板22搭接在横臂11的上侧面后,钩体2一端部的卡槽21与横臂11上的长孔同高,且卡槽21的开口方向正对卡柱41,方便第二气缸4的操作对钩体2进行卡接固定。横臂11的上表面设置有缓冲垫,此设计可对限位板22提供缓冲作用,减少钩体2上的限位板22与横臂11之间的激烈碰撞。

参照图4,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电机12,电机12的转子朝向上方并连接有减速器13,减速器13的输出轴连接有卷辊14,卷辊14设置在底座1的外部,并连接有绳索,卷辊14的表面设置有竖状的纹路,用于提高绳索与卷辊14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绳索在卷辊14上打滑。

当轮船上的缆绳距离钩体2的距离较远时,可将卷辊14上的绳索散开连接在缆绳上,通过电机12的转动将缆绳拉扯至钩体2的附近,使船体上的缆绳能够套设在钩体2上对船体进行固定。电机12连接的减速器13,可降低电机12的转动速度,并提高其输出轴的转动力矩,从而使电机12能够有更大的动力拉动缆绳。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