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轻型气垫船动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轻型气垫船的内外导管式空气螺旋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的轻型气垫船导管螺旋桨技术,基本上都是使用隔板或水平尾翼将螺旋桨后流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进行推进和垫升。这种分隔方式布局不合理,螺旋桨后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桨尖线速度过快容易导致失速,理论计算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解决上述上下分离式导管螺旋桨布局不合理,螺旋桨后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内外分离式的导管螺旋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轻型气垫船的内外导管式空气螺旋桨,包括螺旋桨、桨毂、外导管、内导管、整流叶片、导流叶片、管梁和后缘挡板;所述桨毂固定有螺旋桨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的后部同轴固定有所述整流叶片,所述螺旋桨叶片外圆面设有所述外导管,所述外导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外导管套接在所述内导管外侧,所述内导管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内导管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之后,所述外导管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之前,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所述管梁固定,所述管梁一端与所述外导管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内导管和所述整流叶片延径向延伸至所述桨毂上,所述内导管和所述外导管之的间隙左上端或右上端设有所述导流叶片,所述导流叶片的具体位置由所述螺旋桨叶片的旋转方向确定,所述外导管和所述内导管之间的间隙后缘用所述后缘挡板封堵,所述外导管底部开设有矩形孔洞。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螺旋桨叶片的转速和叶片直径,所述导流叶片的数量设置为3~5个。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叶片的尖部与所述外导管内壁的距离为5~10mm,防止桨尖打到所述外导管内壁。
内导管前缘位于螺旋桨叶片之后,外导管前缘位于螺旋桨叶片之前,用管梁将两者固定。内导管管梁上设整流叶片,内导管和外导管间隙左上端或右上端设导流叶片,具体位置由螺旋桨旋转方向确定,间隙后缘用后缘挡板封堵,外导管底部开设矩形孔洞。通过该外导管和内导管及螺旋桨叶片将螺旋桨叶片后流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气流经整流叶片调整气流形态提高气流静压,产生推进拉力;外部气流经导流叶片和后缘挡板共同作用引入船底,提供垫升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解决了传统的隔板上下分离方式后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布局合理,更能充分利用螺旋桨后流增强动力,便于分析计算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图;
其中,1-螺旋桨叶片,2-整流叶片,3-导流叶片,4-桨毂,5-外导管,6-内导管,7-后缘挡板,8-管梁,9-矩形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用于轻型气垫船的内外导管式空气螺旋桨,包括桨毂4、外导管5、内导管6、整流叶片2、导流叶片3、管梁8和后缘挡板7;所述桨毂4的固定有螺旋桨叶片1,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后部同轴固定有所述整流叶片2,所述螺旋桨叶片1外圆面设有所述外导管5,所述外导管5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外导管套接在所述内导管6外侧,所述内导管6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内导管6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1之后,所述外导管5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1之前,所述外导管5和所述内导管6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所述管梁8固定,所述管梁8一端与所述外导管5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内导管6和所述整流叶片2延径向延伸至所述桨毂4上,所述内导管6和所述外导管5之的间隙左上端或右上端设有所述导流叶片3,所述导流叶片3的具体位置由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旋转方向确定,所述外导管5和所述内导管6之间的间隙后缘用所述后缘挡板7封堵,所述外导管5底部开设有矩形孔洞9。
具体而言,根据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转速和叶片直径,所述导流叶片3的数量设置为3~5个。
具体而言,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尖部与所述外导管内壁的距离为5~10mm,防止桨尖打到所述外导管内壁。
参见图1-图2,图1和图2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桨毂4、外导管5、内导管6、整流叶片2、导流叶片3、管梁8和后缘挡板7;所述桨毂4的外圆面处固定有螺旋桨叶片1,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后部同轴固定有所述整流叶片2,所述螺旋桨叶片1外圆面设有所述外导管5,所述外导管5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外导管套接在所述内导管6外侧,所述内导管6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内导管6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1之后,所述外导管5前缘位于所述螺旋桨叶片1之前,所述外导管5和所述内导管6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所述管梁8固定,所述管梁8一端与所述外导管5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内导管6和所述整流叶片2延径向延伸至所述桨毂4上,所述内导管6和所述外导管5之的间隙左上端或右上端设有所述导流叶片3,所述导流叶片3的具体位置由所述螺旋桨叶片1的旋转方向确定,所述外导管5和所述内导管6之间的间隙后缘用所述后缘挡板7封堵,所述外导管5底部开设有矩形孔洞9。
参见图3,图3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螺旋桨叶片1旋转加速气体,经外导管5和内导管6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气流通过整流叶片2,由螺旋状紊流形态改变为层流形态,可增加部分推力;外部气流通过导流叶片3,将一部分顺螺旋桨旋转的气流改为反向旋转的气流(防止进入船底的气流不均衡),在经由后后缘挡板7导入船底。
参见图4,图4展示了顺航向顺时针旋转时导流板的设置位置。根据螺旋桨转速和桨叶直径,一般设置3~5个导流叶片3为宜。
参见图5,图5为正视剖面图,a-a为螺旋桨示意图,桨尖位置应与外环5内壁距离5~10mm,防止桨尖打到外环5;b-b为整流叶片2和导流叶片3示意图,整流叶片2为螺旋桨叶片,整流的同时可增加部分拉力;导流叶片3为风扇叶片,仅起到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
工作原理:通过内外导管将螺旋桨叶片后流分为内外两部分,内导管的气流经整流叶片调整气流形态提高气流静压,产生推进拉力;外导管的气流经导流叶片和后缘挡板共同作用引入船底,提供较高的垫升压力,因螺旋桨叶片梢部线速度大,后流量大,可较快的补偿气垫船泄流,提高气垫船的飞高。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