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减速比输入全回转舵桨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7244发布日期:2021-06-29 23:5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减速比输入全回转舵桨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舵桨推进器,具体涉及一种双减速比输入全回转舵桨推进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船用推进器驱动方式一般为单一的输入动力轴。当单一动力源故障或燃料不足时,单一输入轴的船舶将失去航行动力,无法正常航行。另外单一驱动方式的主机为满足最大航速或是最大推力的情况下,功率选型比较富裕,在低航速,或是不需要满载工况下,功率储备就比较大,此时燃油、能源消耗较多,造成能源浪费,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减速比输入全回转舵桨推进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减速比输入全回转舵桨推进器,包括主动力轴和辅动力轴;主动力轴之上固定有作为主动齿轮的第一齿轮;辅动力轴之上固定有作为主动齿轮的第六齿轮;第一齿轮与作为从动齿轮的第二齿轮啮合;第六齿轮与作为从动齿轮的第七齿轮啮合;第七齿轮和第二齿轮同轴安装于中间轴;中间轴之上还安装有螺旋桨装置。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减速比为i1,第六齿轮与第七齿轮的减速比为i2,i1≠i2。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主动力轴和辅动力轴互相平行或者互相垂直。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主动力轴和辅动力轴之间的工作状态互相独立。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螺旋桨装置包括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位置相对且旋转方向相反。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前螺旋桨为四叶桨,后螺旋桨为五叶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螺旋桨装置包括固定于中间轴的作为主动齿轮的第三齿轮;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均为从动齿轮;后螺旋桨通过后桨轴与第五齿轮固定连接;前螺旋桨通过前桨轴与第四齿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常规输入动力轴加辅助输入动力轴双驱动形式,两轴可以传递不同的减速比,可以在相同输入转速下得到不同的螺旋桨转速,或者在不同的输入转速下得到相同的螺旋桨转速,同时可以两者分别独立驱动,亦可共同驱动,达到叠加动力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双减速比双输入,可以取代传统的双减速比离合齿轮箱,减少系统的复杂程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旋桨采用对转螺旋桨,四叶桨为前螺旋桨,五叶桨为后螺旋桨,两者旋向相反,能部分吸收水流的旋转能量,从而减少了水流旋转的损失而提高螺旋桨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以下三种推进形式:主动力轴推进模式:此时主动力输入轴传递功率至螺旋桨轴,为传统推进模式;辅动力轴推进模式:此时辅动力输入轴传递功率至螺旋桨轴,通过不同的减速比,得到不同的螺旋桨转速,可以适应不同工况,减少燃料的消耗。或者通过不同的主机转速得到相同的螺旋桨转速;叠加功率推进模式:此时主动力轴和辅动力轴同时推进,功率可叠加,满足特殊条件下的动力需求。由于本实用新型具有两种动力驱动,当某一动力源故障,或是燃料不足时,可以保证船舶不失动力,紧急情况下保障船舶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舵桨在辅动力轴推进模式下,通过调整传动减速比,能达到节能环保且降低噪音的效果,舒适性较好。在叠加功率推进模式下舵桨发挥最大功率,保证船舶在水流较急的特殊条件下航段拥有充足的动力。故障时可以无缝切换至主动力轴推进模式、辅动力轴推进模式,叠加功率推进模式,安全性高。另由于采用前后两个螺旋桨来承担主机负载,单个螺旋桨负载较轻,故螺旋桨抗空泡、振动噪声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箱体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出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示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中:1、主动力轴;2、第一齿轮;3、第七齿轮;4、第六齿轮;5、辅动力轴;6、第二齿轮;7、中间轴;8、第三齿轮;9、前螺旋桨;10、前桨轴;11、第四齿轮;12、第五齿轮;13、后桨轴;14、后螺旋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箱体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上箱体组件作为驱动部分,带动下箱体组件进而驱动螺旋桨。

上箱体组件包括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主动力轴1之上固定安装有作为主动齿轮的第一齿轮2。辅动力轴5之上固定安装有作为主动齿轮的第六齿轮4。第一齿轮2与作为从动齿轮的第二齿轮6啮合。第六齿轮4与作为从动齿轮的第七齿轮3啮合。第七齿轮3和第二齿轮6同轴的安装于中间轴7。中间轴7之上还安装有螺旋桨装置。齿轮与轴之间可通过键连接等常见的方式安装。

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互相平行或者互相垂直。当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在水平面上互成90°布置,也即互相垂直时,可避免电机往船尾方向布置,一般船尾方向空间较小,所以在空间局限的情况下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布置空间。亦可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互相平行,在同一平面,一前一后设置,互相成180°。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互相平行,在同一平面,一前一后设置。第一齿轮2和第二齿轮6都为伞齿轮,第一齿轮2的旋转轴和第二齿轮6的旋转轴互相垂直。第七齿轮3和第六齿轮4都为伞齿轮,第七齿轮3的旋转轴和第六齿轮4旋转轴互相垂直。

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之间的工作状态互相独立,假如一对齿轮磨损或损坏,不影响另一对齿轮的使用,提高了装置的可靠度。例如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6损坏,不影响辅动力轴5带动第六齿轮4与第七齿轮3工作。

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出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示图。图5为图3的俯视图。如图3~图5所示,螺旋桨装置包括前螺旋桨9和后螺旋桨14,采用两个螺旋桨来承担主机负载,这样单个螺旋桨负载较轻,故螺旋桨抗空泡、振动、噪声性能更好。

在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是互相垂直的。上箱体组件和下箱体组件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图1和图2。

优选的,前螺旋桨9和后螺旋桨14位置相对且旋转方向相反。前螺旋桨9为四叶桨,后螺旋桨14为五叶桨。这样设置的螺旋桨,能部分吸收水流的旋转能量,从而减少了水流旋转的损失而提高螺旋桨效率。

上箱体组件带动下箱体组件进而带动螺旋桨。结合图1,下箱体组件包括固定于中间轴7的作为主动齿轮的第三齿轮8。第三齿轮8与第四齿轮11和第五齿轮12啮合。第四齿轮11和第五齿轮12均为从动齿轮。后螺旋桨14通过后桨轴13与第五齿轮12固定连接。前螺旋桨9通过前桨轴10与第四齿轮11固定连接。

具体的,第三齿轮8、第四齿轮11和第五齿轮12均为伞齿轮。第四齿轮11的旋转轴和第五齿轮12的旋转轴均与第三齿轮8的旋转轴垂直。第四齿轮11的齿轮面和第五齿轮12的齿轮面平行。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双减速比的传动结构以及三种推进模式。其中主动力轴1、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6、中间轴7和螺旋桨装置共同构成第一级减速传动。辅动力轴5、第六齿轮4、第七齿轮3、中间轴7和螺旋桨装置共同构成第二级减速传动。三种推进模式具体为:

(1)主动力轴推进模式:当主动力轴1单独驱动时,动力经过主动力轴1传递给第一齿轮2,经过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6的啮合传递给中间轴7,中间轴7带动第三齿轮8转动,第五齿轮12和第四齿轮11均与第三齿轮8啮合,第五齿轮12和第四齿轮11均跟随第三齿轮8的转动而转动。第四齿轮11通过前桨轴10带动前桨9旋转,第五齿轮12通过后桨轴13带动后桨14旋转。

(2)辅动力轴推进模式:当辅动力轴5单独驱动时,动力经过辅动力轴5传递给第六齿轮4,经过第六齿轮4与第七齿轮3的啮合传递给中间轴7,中间轴7带动第三齿轮8转动,第五齿轮12和第四齿轮11均与第三齿轮8啮合,第五齿轮12和第四齿轮11均跟随第三齿轮8的转动而转动。第四齿轮11通过前桨轴10带动前桨9旋转,第五齿轮12通过后桨轴13带动后桨14旋转。

(3)叠加功率推进模式:

此时主动力轴1与辅动力轴5以各自特定的转速一同驱动螺旋桨装置,可以得到相同的螺旋桨转速,从而形成最大功率下的推力,保障船舶动力性能。

在以上三种推进模式中,可以通过设置各个齿轮的齿数,来调整第一级减速传动和第二级减速传动的减速比。第一齿轮2与第二齿轮6之间的减速比为i1,第三齿轮8和第五齿轮12以及第四齿轮11之间的减速比为i3,则第一级减速传动为传动减速比为i1*i3。第六齿轮4与第七齿轮3之间的减速比为i2,则第二级减速传动为传动减速比为i2*i3。可以根据需要,使得i1≠i2,也即i2*i3≠i1*i3,此时若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分别以相同的输入转速驱动舵桨,将得到不同的螺旋桨转速,若要前螺旋桨和后螺旋桨转速一致,只需通过计算,分别以不同的转速驱动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即可,所以利用这样的特性,可以将主动力轴1和辅动力轴5以各自的输入转速共同驱动舵桨,以得到一致的螺旋桨转速,就可以叠加功率,形成最大功率推力,保障船舶动力性能。

在实际应用时,当船舶在水流较缓、航速需求较低时,建议使用辅动力轴推进模式,一般建议辅动力机功率可取小值,利用不同的减速比(使i1*i3<i2*i3),在相同的输入转速下得到较低的螺旋桨转速,就可以在相对经济的燃料消耗下获得此时工况下需要的推进动力。此时主动力轴1可以不出功,只是随动跟转,主动力机可以怠速或者熄火,减少柴油燃料的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由于采用了更低的转速和更低的功率,此时的噪音比传统柴油机推进小,减少了噪音污染。当水流稍急、航速有一定需求的情况下建议使用主动力轴推进模式,此时螺旋桨为额定转速,主动力机可以发挥其功率特性,保障船舶动力输出。当有特定设定情况下的需求时,可以使用叠加功率推进模式,此时主动力轴1与辅动力轴5以各自特定的转速同驱动舵桨本体,可以得到相同的螺旋桨转速,从而形成最大功率下的推力,保障船舶动力性能。

以上三种模式可以自由切换,根据水流、航速、作业要求等外部条件及时切换推进模式以达到最优功率匹配,从而节约能源。若某一动力源故障,或是燃料不足,可以保证船舶不失动力,紧急情况下保障船舶安全。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