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舱用沉降结构、数据舱、水下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85784发布日期:2022-06-22 00:17阅读:94来源:国知局
数据舱用沉降结构、数据舱、水下数据中心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数据中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舱用沉降结构、数据舱、水下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2.数据中心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一般的数据中心多是将数量庞大的服务器放在一起,提供运行应用来处理商业和运作的组织数据。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完善,数据中心业务用户需求量逐年增加。数据中心的建设也由传统的陆地建设方式扩展到了水下数据舱模式。水下数据中心可以减少对陆地空间的占用以及提高数据舱自身的冷却效率。
3.现有技术中受数据舱内空间利用率的限制,水下数据舱罐体在设备最终装载完成后整个系统平均密度小于1g/cm2,这使得整个数据中心舱体处在正浮力状态,无法自然下沉到水体底部。在布放到水体底部的过程中需要安装配重体来增加数据舱重量,用以抵抗水体的浮力和水下涌流的冲击,使数据舱可以在水体底部稳定运行。
4.但是数据舱在配重块的增重下,多增的重量会使设备在水体底部松软的泥沙中逐步沉降,一段时间后,数据中心底部的部分配重体会被水体底部泥沙掩埋。当数据中心需要起吊回收时,在系统回收起吊的瞬间,由于被掩埋的配重体底部和淤泥之间会产生强大的真空吸力,阻碍设备起吊。真空吸力会对起吊设备、起吊索具、吊梁等整个吊装系统产生严重的过载风险,增加吊装过程中意外事故或者部件意外损坏的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水下数据中心里的数据舱因配重块易陷落到泥沙中导致后续数据舱起吊困难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数据舱用沉降结构、数据舱、水下数据中心。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舱用沉降结构,包括:配重体,适于设置在数据舱上,所述配重体具有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一端面;所述配重体上还具有若干通道,所述通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在所述配重体未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二端面上。
7.可选地,所述第二端口上设置有开闭件,所述开闭件用以控制所述第二端口处的开闭。
8.可选地,所述开闭件被构造为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口上的单向阀。
9.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包括所述配重体的底端面,所述第一端口设置在所述底端面上。
10.可选地,所述第二端面包括所述配重体中与所述底端面相对设置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在所述上端面上。
11.可选地,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配重体的内部。
12.可选地,所述通道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间的竖直管路。
13.可选地,所述通道被构造为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间的弯折管路。
14.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舱,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
15.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水下数据中心,包括上述中所述的数据舱。
16.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7.1.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包括:配重体,适于设置在数据舱上,配重体具有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一端面;配重体上还具有若干通道,通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设置在第一端面上,第二端口设置在配重体未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二端面上。
18.在数据舱起吊瞬间,配重体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在压差的作用下配重体上的通道将环境中的水从第二端口泵压到第一端口处,第一端口处位于待沉降处,真空区域产生在待沉降处,第一端口处流出的液体可用以补偿真空区域,弥补压差。随着起吊进行,第一端口处出来的水不断的被补偿到真空区域,进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并以此来降低数据舱起吊的难度。
19.2.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中第二端口上设置有开闭件,开闭件用以控制第二端口处的开闭,在数据舱下沉时,开闭件将第二端口封堵,通道内填充有空气,在数据舱下沉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端口进入到通道中的部分液体不断对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压缩,当数据舱开始起吊时,配重体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当第一端口位于真空区域时,此时开闭件将第二端口打开,外界液体在压差的作用下会通过第二端口进入到通道中,并驱动通道内的气体朝向真空区域运动,从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同时,还可对配重体起到反向支撑的作用,使起吊更容易。
20.3.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中开闭件被构造为设置在第二端口上的单向阀。数据舱下沉时,通道内填充有空气,在数据舱下沉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端口进入到通道中的部分液体不断对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压缩,空气被单向阀所截止,不能从第二端口处流出。当数据舱开始起吊时,配重体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当第一端口位于真空区域时,液体从单向阀进入到通道中,将通道内的气体以及液体一起补充向真空区域,从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且在气压和水压的共同作用下,可对整个配重体的底端面形成强力冲击,破坏更多真空区域的形成,从而降低通道的设置数量,实现成本的节省。
21.4.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中第一端面包括配重体的底端面,第一端口设置在底端面上,底端面与待沉降处的接触面积大,其对待沉降处的空气挤压的更彻底,在起吊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真空区域,故将第一端口设置在底端面上可更好地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
22.5.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中第二端面包括配重体中与底端面相对设置的上端面,第二端口设置在上端面上,这样的话可最大化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间的间距,进而在第二端口处的开闭件打开时,可提供更大的压差,更加有利于利用压差产生的冲击力消除真空区域。
23.6.本发明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中通道设置在配重体的内部,简化了配重体的结构复杂度以及体积。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的剖视图;
26.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1中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配重体;11-第一端面;
29.2-通道;21-第一端口;22-第二端口;23-开闭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3.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4.实施例1
35.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舱用沉降结构,包括:配重体1,适于设置在数据舱上,配重体1具有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一端面11;配重体1上还具有若干通道2,通道2具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第一端口21设置在第一端面11上,第二端口22设置在配重体1未与待沉降处接触的第二端面上。
36.本实施例中的配重体1为常见的配重块结构,其采用混泥土制备,作为变形,其还可采用建筑垃圾等压铸成型,以满足节约环保的要求。配重块的形状为常见的方体结构,一个或者多个配重块安装在数据舱上,在数据舱放入到水中的过程中,在配重块的作用下逐渐沉入到水底。最为变形,配重体1的形状还可为球体、三角体等结构。作为变形,配重体1还可直接一体成型在数据舱的壳体等位置上。
37.本实施例中的通道2可以是配重体1在铸造过程中直接加工成的间隙空间。作为变形,通道2还可为管路,在配重体1的铸造过程中直接将管路铸造在配重体1中,作为变形,管
路还可采用配重体1成型后穿接的方式。
38.故本实施例中在数据舱起吊瞬间,配重体1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在压差的作用下配重体1上的通道2将环境中的水从第二端口22泵压到第一端口21处,第一端口21处位于待沉降处,真空区域产生在待沉降处,第一端口21处流出的液体可用以补偿真空区域a,弥补压差。随着起吊进行,第一端口处出来的水不断的被补偿到真空区域a,进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并以此来降低数据舱起吊的难度。
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为了简化了配重体1的结构复杂度以及体积,通道2设置在配重体1的内部。作为变形,通道2还可采用部分设置在配重体1的外表上,如第二端口22以及中间的通道主体部分,部分设置在配重体1内部,如第一端口21可设置在配重体1的内部,此种设计方式可方便对通道2的维护。
4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第一端面11包括配重体1的底端面,第一端口21设置在底端面上。第一端口21设置在底端面上,底端面与待沉降处的接触面积大,其对待沉降处的空气挤压的更彻底,在起吊的过程中更容易形成真空区域,故将第一端口21设置在底端面上可更好地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
4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第二端面包括配重体1中与底端面相对设置的上端面,第二端口22设置在上端面上。第二端口22设置在上端面上,这样的话可最大化第一端口21与第二端口22间的间距,进而在第二端口22处的下述中的开闭件23打开时,可提供更大的压差,更加有利于利用压差产生的冲击力消除真空区域a。
4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通道2被构造为连接在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间的竖直管路。作为变形,通道2还可被构造为连接在第一端口21和第二端口22间的弯折管路,在进行弯折时,通道2可进行分流处理,这样一条通道2可对应多个第一端口21,可实现对更多真空区域的覆盖。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第二端口22上设置有开闭件23,开闭件23用以控制第二端口22处的开闭。数据舱下沉时,开闭件23将第二端口22封堵,通道2内填充有空气,在数据舱下沉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端口21进入到通道2中的部分液体不断对通道2内的空气进行压缩,当数据舱开始起吊时,配重体1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a,当第一端口21位于真空区域a时,此时开闭件23将第二端口22打开,外界液体在压差的作用下会通过第二端口22进入到通道2中,并驱动通道2内的气体朝向真空区域a运动,从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同时,还可对配重体1起到反向支撑的作用,使起吊更容易。
4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地限定,开闭件23被构造为设置在第二端口22上的单向阀。数据舱下沉时,通道2内填充有空气,在数据舱下沉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端口21进入到通道2中的部分液体不断对通道内的空气进行压缩,空气被单向阀所截止,不能从第二端口22处流出。当数据舱开始起吊时,配重体1与周边的泥沙产生少量真空区域a,当第一端口21位于真空区域时,液体从单向阀进入到通道中,将通道2内的气体以及液体一起补充向真空区域,从而避免真空吸力的产生,且在气压和水压的共同作用下,可对整个配重体1的底端面形成强力冲击,破坏更多真空区域a的形成,从而降低通道2的设置数量,实现成本的节省。
45.作为变形,上述中的开闭件23还可为其他种类的电控或者手动控制的阀类或者盖板、盖帽、塞子、柔性材料蒙皮等结构。
46.实施例2
4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舱,包括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数据舱用沉降结构,且具有其全部的技术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8.实施例3
4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下数据中心,具体为一种海下数据中心,包括若干个上述实施例2中的数据舱,且具有其全部的技术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