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车运输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75713发布日期:2021-08-13 19:3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火车运输船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车运输船。



背景技术:

火车运输船用于运输火车车厢,其中,船舶的艉部是火车进出船舱的通道。目前现有的火车运输船,其为了增加运输火车车厢的能力,设计的摆放平台通常可以承重两层车厢,但这种火车运输船需要在船体上设置专门的吊取装置吊取车厢,导致船体的结构复杂,火车车厢装卸不便,同时,火车车厢集中堆放,当火车车厢装载于甲板之后,不便于工作人员在甲板上作业,也无法视察周围环境是否存在故障,导致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车运输船,以解决现有的火车运输船的结构复杂,火车车厢装拆不便以及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车运输船,其包括:

船舶本体;

多个支撑组件,多个所述支撑组件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船舶本体上的强横梁结构和设置于所述强横梁结构上的甲板,各个所述甲板沿所述船舶本体的宽度方向均间隔设有n条火车轨道,n条所述火车轨道形成n-1条间隙;

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均设有n-1个第一支撑结构,n-1个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分布于n-1条所述间隙内,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梁,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高度方向,所述支撑梁的上端与所述强横梁结构连接,所述支撑梁的下端与所述甲板连接,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作为优选,所述甲板上的各个所述火车轨道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火车轨道上的火车车厢,以使所述火车车厢与所述火车轨道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甲板且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垫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多个所述支撑件均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垫板。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螺纹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垫板,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火车轨道上的所述火车车厢。

作为优选,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甲板上的各个所述火车轨道的两侧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斜拉结构,多个所述第一斜拉结构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艏部和中部,所述第一斜拉结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甲板和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艏部或中部的火车车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斜拉结构包括两个拉杆和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两个所述拉杆的螺母,其中一个所述拉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甲板,另一个所述拉杆可拆卸连接于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艏部或中部的火车车厢,两个所述拉杆能相互靠近或远离。

作为优选,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甲板上的各个所述火车轨道的两侧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斜拉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斜拉结构均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艉部,所述第二斜拉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甲板和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艉部的火车车厢。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斜拉结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以及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的拉链,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甲板,另一个所述连接件连接于位于所述船舶本体的艉部的火车车厢。

作为优选,沿所述船舶本体的宽度方向,各个所述强横梁结构上均设有n个第一凹槽,n个所述第一凹槽内均设有第三支撑结构,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高度方向,n个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位于n个所述火车轨道的正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呈t形,所述第三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部和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的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甲板的底面,所述第三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壁。

作为优选,所述强横梁结构包括多个强横梁,多个所述强横梁沿所述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梁的上端与所述强横梁连接。

作为优选,沿所述垫板的延伸方向,所述垫板上间隔设有多个隔断部。

作为优选,沿所述船舶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船舶本体的艉部间隔凸设有两个用于定位所述船舶本体的停靠位置的护舷材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车运输船,该火车运输船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两层火车车厢层叠放置于摆放平台上,通过沿船舶本体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甲板,各个甲板沿船舶本体的宽度方向均设置n条火车轨道,火车车厢能够通过火车轨道行驶至甲板上,结构简单,便于火车车厢的装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该火车运输船也能够存储更多的火车车厢;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撑组件之间均设置n-1个第一支撑结构,n-1个第一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分布于n-1条间隙内,各个第一支撑结构的多个支撑梁沿船舶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梁和强横梁结构共同支撑甲板,保证甲板能够承载火车车厢;且通过将多个支撑梁间隔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在甲板上的间隙内作业,同时也便于排查甲板上的各个火车轨道和周围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故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火车运输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火车运输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火车运输船的第一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火车运输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

1、船舶本体;11、护舷材结构;121、第一通道;122、第二通道;

21、甲板;211、火车轨道;22、强横梁;221、第一凹槽;

3、支撑梁;31、加强肋板;

4、火车车厢;

5、第二支撑结构;51、支撑件;511、第一支撑部;512、连接部;52、垫板;

6、第一斜拉结构;61、拉杆;62、螺母;

7、第二斜拉结构;71、连接件;72、拉链;

8、第三支撑结构;81、第二支撑部;82、第三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车运输船,如图1-3所示,该火车运输船包括船舶本体1和多个支撑组件,任意相邻两个支撑组件之间均设有n-1个第一支撑结构,多个支撑组件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船舶本体1上的强横梁结构和设置于强横梁结构上的甲板21,各个甲板21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均间隔设有n条火车轨道211,n条火车轨道211形成n-1条间隙;n-1个第一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分布于n-1条间隙内,第一支撑结构包括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梁3,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支撑梁3的上端与强横梁结构连接,支撑梁3的下端与甲板21连接,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如图1-3所示,该火车运输船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两层火车车厢层叠放置于摆放平台上,通过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甲板21,各个甲板21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均设置n条火车轨道211,火车车厢4能够通过火车轨道211行驶至甲板21上,结构简单,便于火车车厢4的装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该火车运输船也能够存储更多的火车车厢4;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支撑组件之间均设置n-1个第一支撑结构,n-1个第一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分布于n-1条间隙内,各个第一支撑结构的多个支撑梁3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梁3和强横梁结构共同支撑甲板21,保证甲板21能够承载火车车厢4;且通过将多个支撑梁3间隔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在甲板21上的间隙内作业,同时也便于排查甲板21上的各个火车轨道211和周围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故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甲板21上的各个火车轨道211的两侧均设有第二支撑结构5,第二支撑结构5包括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件51,支撑件51用于支撑火车轨道211上的火车车厢4,以使火车车厢4与火车轨道211分离。当火车运输船在海上行驶的过程中,火车运输船存在颠簸的现象,通过火车轨道211的两侧设置第二支撑结构5,第二支撑结构5的支撑件51支撑火车车厢4使火车车厢4与火车轨道211分离,防止装载于甲板21上的火车车厢4沿火车轨道211的延伸方向移动,同时也能防止火车车厢4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发生倾斜破坏火车轨道211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火车轨道211的两侧即为间隙,第二支撑结构5位于间隙里。提高了甲板21的空间利用率,也便于工作人员在此间隙内装配、维护和拆卸支撑件51。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第二支撑结构5还包括固定连接于甲板21且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垫板52,第二支撑结构5的多个支撑件51均可拆卸连接于垫板52。当火车车厢4在火车轨道211上行至到对应停靠位置后,第二支撑结构5的支撑件51支撑火车车厢4与火车轨道211分离,而甲板21上设置有支撑件51的甲板21部分集中受力,导致该部分的甲板21易变形,通过在该部分甲板21部分上设置垫板52,将支撑件51连接于垫板52,以提升该部分甲板21部分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整个甲板21的结构强度,防止甲板21变形。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垫板52均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从船艏延伸至艉部,以进一步提升整个甲板2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支撑件51包括第一支撑部511和与第一支撑部511螺纹连接的连接部512,连接部512可拆卸连接于垫板52,第一支撑部511用于支撑火车轨道211上的火车车厢4。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511和连接部512螺纹连接,能够调节第一支撑部511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部511将火车车厢4撑起并与火车轨道211分离。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51也可选用气缸,气缸带动火车车厢4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运动并与火车轨道211分离。

可选地,沿垫板52的延伸方向,垫板52上间隔设有多个隔断部。通过设置隔断部,以便于该火车运输船内的积水从隔断部流到船舶本体1的两侧,再从船舶本体1的两侧排出。优选地,隔断部为第二凹槽。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甲板21上的各个火车轨道211的两侧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一斜拉结构6,多个第一斜拉结构6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中部,第一斜拉结构6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甲板21和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或中部的火车车厢4。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斜拉结构6,多个第一斜拉结构6能够固定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中部的火车车厢4,具体地,当火车车厢4通过火车轨道211行驶至对应的装载位置后,旋转位于船舶本体1的头部和中部的各个第二支撑结构5的第一支撑部511,调节第一支撑部511的高度,使各个第二支撑结构5的第一支撑部511支撑对应位置的火车车厢4并将火车车厢4和火车轨道211分离,再通过多个第一斜拉结构6固定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中部的火车车厢4的位置,防止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中部的火车车厢4发生倾斜或侧翻,以实现完全固定装载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中部的火车车厢4的装载位置。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斜拉结构6包括两个拉杆61和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两个拉杆61的螺母62,其中一个拉杆61可拆卸连接于甲板21,另一个拉杆61可拆卸连接于位于船舶本体1的艏部或中部的火车车厢4,两个拉杆61能相互靠近或远离。通过设置两个拉杆61和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两个拉杆61的螺母62,旋转螺母62,能够实现拉杆61能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将火车车厢4和甲板21张紧,防止火车车厢4发生倾斜或侧翻。其中,火车车厢4和甲板21上均设有拉环,两个拉杆61上远离螺母62的一端均设有拉钩,两个拉钩分别用于与火车车厢4的拉环和甲板21上的拉环连接。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斜拉结构6选用花兰。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甲板21上的各个火车轨道211的两侧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二斜拉结构7,多个第二斜拉结构7均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第二斜拉结构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甲板21和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由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各火车轨道211之间形成的间隙小,故通过第二斜拉结构7将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拉紧于甲板21,防止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发生倾斜或侧翻。具体地,当火车车厢4通过火车轨道211行驶至对应的装载位置后,旋转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各个第二支撑结构5的第一支撑部511,调节第一支撑部511的高度,使第一支撑部511支撑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并将火车车厢4和火车轨道211分离,再通过第二斜拉结构7固定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的位置,防止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发生倾斜或侧翻,以实现完全固定装载于船舶本体1的头艉部的火车车厢4的装载位置。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二斜拉结构7包括两个连接件71以及连接两个连接件71的拉链72,其中一个连接件71连接于甲板21,另一个连接件71连接于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连接件71具体为d型环,由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各火车轨道211之间形成的间隙小,d型环的结构简单,体积小,故采用第二斜拉结构7将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拉紧于甲板21,防止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倾斜或侧翻。其中,拉链72上设置有可拆卸的挂钩,便于将位于船舶本体1的艉部的火车车厢4拉紧于甲板21。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71的形状也可依据实际需求调整。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强横梁结构包括多个强横梁22,多个强横梁22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梁3的上端与强横梁2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每根强横梁22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连接有n个支撑梁3,支撑梁3和强横梁22共同支撑甲板21,以保证甲板21能够承载火车车厢4。优选地,可拆卸连接方式选用螺纹连接。

可选地,如图1-3所示,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各个强横梁结构上均设有n个第一凹槽221,n个第一凹槽221内均设有第三支撑结构8,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n个第三支撑结构8一一对应地位于n个火车轨道211的正下方。由于火车车厢4的重量重,当火车车厢4行驶于火车轨道211上时,各个火车轨道211下方的甲板21部分受力大,导致该部分的甲板21易变形,通过在各个火车轨道211的正下方设置第三支撑结构8,第三支撑结构8支撑于该甲板21部分,以提升该甲板21部分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整个甲板21的结构强度,防止甲板21变形,同时也能保证各个火车轨道211上的火车车厢4正常运行。通过在强横梁结构上设置第一凹槽221,将第三支撑结构8设置在第一凹槽221内,能够保证强横梁结构上的其他部分与甲板21的底面有效接触,从而有效支撑甲板21。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三支撑结构8呈t形,第三支撑结构8包括第二支撑部81和与第二支撑部81连接的第三支撑部82,第二支撑部81固定连接于甲板21的底面,第三支撑部82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221的底壁。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支撑部81支撑于甲板21的底面且位于火车轨道211的正下方,以保证第二支撑部81能有效支撑设置有火车轨道211的甲板21部分,防止甲板21变形,防止火车轨道211倾斜或变形,从而提升该货车运输船的使用安全性。优选地,第二支撑部81焊接于甲板21的底面,第三支撑部82焊接于第一凹槽221的底壁,以提升结构强度。

可选地,强横梁结构包括多个强横梁22,多个强横梁22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梁3的上端与强横梁2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各个强横梁22上均设有n个第一凹槽221,第三支撑结构8沿船舶本体1的轴向贯穿各个强横梁22上对应位置的第一凹槽221;且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每个强横梁22均连接有n-1个支撑梁3。第三支撑结构8、强横梁22和支撑梁3共同支撑甲板21,以保证甲板21的结构强度。优选地,支撑梁3的上端与强横梁22为螺纹连接或焊接。

可选地,如图1所示,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船舶本体1的艉部间隔凸设有两个用于定位船舶本体1的停靠位置的护舷材结构11。码头上设有两个护舷材附体,两个护舷材附体上设有插接槽,通过在船舶本体1的艉部凸设有两个护舷材结构11,当火车运输船停靠至码头时,船舶本体1上的两个护舷材结构11一一对应地插设于两个插接槽,以定位船舶本体1的停靠位置,同时也能缓冲火车运输船停靠时的冲击力,保证船舶本体1的艉部结构不被破坏。

优选地,如图1所示,护舷材结构11呈半圆柱形。便于插接于插接槽。

优选地,护舷材结构11由钢材制成。钢材的强度高,耐冲击,能够缓冲火车运输船停靠时的冲击力,保证船舶本体1的艉部结构不被破坏。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支撑梁3的两端均设有加强肋板31。以进一步提升支撑梁3的支撑性能,进一步提升甲板2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如图2所示,沿船舶本体1的高度方向,船舶本体1上间隔设有多个消防通道,多个消防通道与多个甲板21一一对应设置。消防通道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贯穿船舶本体1的艏部和艉部。

优选地,每个消防通道包括沿船舶本体1宽度方向分别分布于船舶本体1两侧的第一通道121和第二通道122。以便于工作人员逃生。

可选地,该火车运输船还包括喷淋系统。该火车运输船上依据照明设备的布置位置,以及火车车厢4停放于甲板21上的停放位置设置喷淋系统,喷淋系统用于保障该火车运输船的消防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该货车运输船设置有两个支撑组件,两个支撑组件之间设置有n-1第一支撑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中火车运输包括两个甲板21,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摆放平台上通过吊取装置堆叠两层火车车厢,该火车运输船的两个甲板21沿船舶本体1的宽度方向均设置n条火车轨道211,火车车厢4能够通过火车轨道211行驶至甲板21上,结构简单,便于火车车厢4的装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该火车运输船也能够存储更多的火车车厢4;通过在两个支撑组件设置n-1第一支撑结构,n-1个第一支撑结构一一对应地分布于n-1条间隙内,各个第一支撑结构的多个支撑梁3均沿船舶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梁3和强横梁结构共同支撑甲板21,保证甲板21能够承载火车车厢4;且通过将多个支撑梁3间隔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在甲板21上的间隙内作业,同时也便于排查甲板21上的各个火车轨道211和周围工作环境是否存在故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