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71566发布日期:2022-05-18 02:1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


背景技术:

2.近几年,无人机在水上救援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通常在无人机上悬挂用于水上救援的装置,而现有技术中,水上救援设备安装在无人机上时连接结构复杂,不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水上救援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时连接结构复杂,不方便操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
4.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所述飞翼包括u型机身,所述u型机身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机臂、连接体和第二机臂,所述第一机臂和第二机臂互相平行,所述支架包括架体、释放装置、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所述释放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架体中部,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分别活动连接在所述释放装置的两侧,所述第一绳索远离所述释放装置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绳索远离释放装置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架体的两侧,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在所述架体内形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分别用于承托所述第一机臂和第二机臂。
5.优选地,所述释放装置包括舵机、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连接释放装置的一端分别设有环扣,所述第一绳索的环扣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锁固件,所述第二绳索的环扣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锁固件。
6.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依次首尾相接第一竖直臂、连接臂和第二竖直臂,所述第一竖直臂和第二竖直臂分别垂直位于所述连接臂的两端且朝向所述连接臂的同一侧。
7.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臂和第二竖直臂远离所述连接臂的端部分别设置底座。
8.优选地,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板体,所述第一竖直臂和第二竖直臂垂直于所述板体,所述板体上设置第一按压块、第二按压块和第三按压块,所述第一按压块、第二按压块和第三按压块的连线为三角形,所述第一按压块、第二按压块和第三按压块朝向飞翼的方向,当所述飞翼位于所述支架上时,所述第一按压块抵在所述第一机臂上,所述第二按压块抵在所述第二机臂上,所述第三按压块抵在所述连接体上。
9.优选地,所述板体上设置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为柱体,所述导向装置垂直于所述板体且朝向飞翼的方向,所述导向装置外侧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u型机身的连接体内侧弯曲的形状和大小对应。
10.优选地,所述架体包括两个互相平行的“凹”型架体,两个“凹”型架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平行臂、两平行的连接杆和第二平行臂,所述第一平行臂和第二平行臂分别垂直于两平行的连接杆且朝向两连接杆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平行臂和第二平行臂远离连接杆的端部分别设置底座。
11.优选地,两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板体包括互为一体的连接
板和突出板,所述连接板与两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突出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侧。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按压块和第二按压块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两侧且位于两连接杆之间,所述第三按压块位于所述突出板远离连接板的端部,所述第一按压块、第二按压块和第三按压块为扁型圆柱体。
13.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朝向第一平行臂和第二平行臂的面上设置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位于两连接杆之间,所述释放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装置远离两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导向装置位于所述突出板上且与所述连接装置之间留有间隔;所述板体远离两连接杆的面上设置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垂直于两连接杆。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安装在无人机下方,通过在“凹”型架的中部设置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分别连接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将水上飞翼固定在所述支架内,通过第二遥控装置控制所述释放装置的锁紧和释放,从而控制所述飞翼在支架上的固定和抛掷。所述支架结构简单,将水上飞翼连接在无人机上时通过所述支架实现固定和抛掷,不仅使水上飞翼连接稳固且方便操作。
15.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上设置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在所述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的同一侧设置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通过舵机控制转动件的转动,所述转动件以弧形轨迹旋转带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上下活动,控制所述第一杆体的端部和第二杆体的端部分别在对应锁固孔内的锁紧和打开,所述释放装置可以使所述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同时解锁,实现对两个位置处悬挂的物件同时抛掷,方便实用。本发明所述释放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用于悬挂和抛掷物件,不仅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除此之外,所述释放装置不仅可以安装在无人机上,也可以安装在其他装置上用于悬挂和抛掷物品。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支架装载水上飞翼后安装在无人机上的示意图;
17.图2是图1中水上飞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的正面示意图;
19.图4是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的背面示意图;
20.图5是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的侧面示意图;
21.图6是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上释放装置中锁固件锁紧状态示意图;
22.图7是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上释放装置中锁固件打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4.请参阅图1,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20用于安装在无人机30上,同时所述支架20下方装载水上飞翼40,所述无人机30、支架20和水上飞翼40共同组装形成水上救援装置1。
25.所述水上救援装置1包括无人机30、支架20和飞翼40,所述支架20和飞翼40位于所述无人机下方,所述支架20位于所述无人机30和飞翼40之间。所述支架20包括架体和释放装置10,所述释放装置10固定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飞翼40活动安装在所述释放装置上,所述释放装置10用于悬挂和释放飞翼40。
26.所述水上救援装置1还包括第一遥控装置和第二遥控装置,所述第一遥控装置与所述无人机无线连接,用于控制无人机的飞行。所述支架20的释放装置10连接一接收机,所述第一遥控装置同时与所述接收机无线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释放装置10上连接物件的悬挂和释放。所述第二遥控装置与所述飞翼40无线连接,所述第一遥控装置控制所述无人机的飞行,当所述飞翼40从无人机30上释放到水上区域时,所述第二遥控装置控制所述飞翼40在水上的移动。
27.所述水上救援装置1将所述无人机30和水上飞翼40结合,通过第一遥控装置控制所述无人机30的飞行,使所述水上飞翼40可以更快速的到达待救人员的位置,通过第二遥控装置控制所述水上飞翼40在水上的行驶,可以避免由于风力等外界因素影响救援物件的送达,除此之外,水上飞翼40通过无人机30的运输,可以避免在水上行驶时碰到水面上的障碍物,且通过无人机30输送的速度较快,可以更快的到达待救人员。同时,所述无人机30上安装摄像头,所述水上救援装置1在空中飞行时,可同时查巡到水面上其他位置的待救人员,当抵达一个位置的待救人员后可同时控制第二遥控装置向其他较近位置的待救人员行驶,使所述水上救援装置1更加智能化。
28.在本发明中,所述无人机30上设置摄像头、麦克风和喊话器,所述无人机30内设置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一声音采集模块、第一语音模块和处理器,所述第一图像处理模块位于所述摄像头内,所述第一声音采集模块位于所述麦克风内,所述第一语音模块位于所述喊话器内,所述第一图像采集模块、第一声音采集模块、第一语音模块电性连接于处理器。所述麦克风优选为定向麦克风,所述喊话器优选为定向喊话器,这样设置可以避免被螺旋桨干扰,减少噪音。
29.所述无人机30上设置无人机中继,所述无人机中继使遥控信号增强,现有技术中水上飞翼40在水上行驶时遥控信号通常为500米内,遥控距离较短,通过在无人机30上设置无人机中继将遥控信号增强,从而使水上飞翼40的遥控距离更远,遥控距离可增加至1500米。通过将将水上飞翼40安装在无人机30上形成水上救援装置1,使水上飞翼40的遥控距离增加,可以救援到更远距离的待救人员。
30.所述无人机30上的摄像头朝向水面上用于采集水上待救信号,所述麦克风用于采集水面上待救人员的声音,所述喊话器用于地面工作人员对水面上的待救人员喊话。当无人机30的摄像头采集到水上待救信号时,无人机30承载水上飞翼40飞行至待救人员,通过第一遥控装置遥控无人机30飞行,当水上救援装置1接近待救人员时,通过第一遥控装置将水上飞翼40释放至水面上,通过第二遥控装置控制水上飞翼40在水上的行驶,通过摄像头了解待救人员在水面上的状况,通过喊话器和麦克风实现地面工作人员与水上待救人员之间对话,地面工作人员通过喊话器对水上待救人员喊话,水上待救人员的回话和周围声音通过所述麦克风传输至地面,从而使救援工作效率更高。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遥控装置在控制水上飞翼40在水上行驶时,所述第二遥控装置的遥控信号与所述无人机中继无线连接,再通过所述无人机中继与所述水上飞翼40无线连接,即所述第二遥控装置与所述无人
机中继无线连接,所述无人机中继与所述飞翼40无线连接,所述第二遥控装置通过所述无人机中继与所述飞翼40无线连接,从而使水上飞翼40的遥控距离增加。
31.请参阅图2,所述飞翼40包括u型机身41,所述u型机身41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机臂411、连接体413和第二机臂412,所述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平行设置,所述连接体413呈弧形,所述第一机臂411、连接体413和第二机臂412一体连接形成“u”形。所述飞翼40还包括连接件42,所述连接件42为柱形体,所述连接件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且所述连接件42靠近所述连接体413,所述连接件42与所述u型机身41共同围成一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飞翼40靠近连接体413的位置。
32.请参阅图3,所述支架20的架体包括第一平行臂21、第二平行臂22和两连接杆,所述第一平行臂21包括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所述第二平行臂22包括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两连接杆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连接杆235和第二连接杆236,所述第一平行臂21和第二平行臂22分别垂直连接在两连接杆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平行臂21和所述第二平行臂22的弯折方向位于两连接杆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平行臂21、第二平行臂22和两连接杆形成两个大小相同且互相平行的“凹”型架。作为一种变形,第一平行臂21可以互为一体形成第一竖直臂,所述第二平行臂22可以互为一体形成第二竖直臂,两平行的连接杆23可以互为一体形成连接臂。
33.所述第一平行臂21远离两连接杆的端部设置第一底座241,所述第二平行臂22远离两连接杆的端部设置第二底座242,所述第一底座241和第二底座242为条形杆,所述第一底座241同时连接所述第一平行臂21的两个杆体,所述第二底座242同时连接所述第二平行臂22的两个杆体。所述“凹”型架和所述第一底座241、第二底座242共同形成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部连接所述无人机30、下部连接所述飞翼40。
34.请参阅图4和图5,两连接杆上设置板体26,所述板体26位于两连接杆上远离两组平行臂的方向,所述板体2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35和第二连接杆236两端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板体26包括一体相连的连接板261和突出板262,所述连接板261为矩形,所述突出板262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底边和两个腰,所述连接板261与所述突出板262相连的一边为矩形的第一侧边和所述突出板262的底边,所述第一平行臂21和第二平行臂22位于矩形连接板261所在面上,且所述连接板261的第一侧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35上,与所述连接板261第一侧边相对的侧边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36上,所述突出板262的等腰三角形包括顶角和两底角,所述顶角位于所述板体26远离两连接杆的端部。
35.所述第一平行臂21的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之间设置第一绳索连接杆211,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杆211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平行臂21的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所述第二平行臂22的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之间设置第二绳索连接杆212,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杆212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平行臂22的两条互相平行的杆体,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杆211和第二绳索连接杆212为条形杆,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杆211和第二绳索连接杆212上分别连接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所述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分别包括固定端和释放端,所述第一绳索21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杆211固定连接、释放端与所述释放装置10活动连接,所述第二绳索214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绳索连接杆212固定连接、释放端与所述释放装置10活动连接,通过所述释放装置10控制所述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的释放端的连接和释放。
36.所述第一平行臂21、两连接杆、连接框25和所述第一绳索213共同围成第一空间,
所述第一空间用于承托所述飞翼40的第一机臂411,所述第二平行臂22、两连接杆、连接框25和所述第二绳索214共同围成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用于承托所述飞翼40的第二机臂412。
37.所述支架20的架体还包括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所述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为扁型圆柱体,当所述飞翼40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下方时,所述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的位置构成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用于抵住所述飞翼40的u型机身41,使所述飞翼40在支架20上更加稳固。
38.所述板体26上设置第三固定杆27,所述第三固定杆27为条形杆,所述第三固定杆27位于所述板体26远离两连接杆的面上,所述第三固定杆27垂直于所述固定架的两连接杆,所述第三固定杆27的一端垂直所述第二连接杆236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36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突出板262的顶角处。
39.所述板体26远离所述第三固定杆27的面上设置连接框25,所述连接框25为矩形环状,所述连接框25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35和第二连接杆236之间。所述连接框2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相对设置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所述连接框25的第二横杆与所述板体26位于两连接杆之间的部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25的第一横杆处连接所述释放装置10。作为一种变形,所述连接框25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用于固定连接所述释放装置10即可,所述连接框25可以为其他结构的连接装置。
40.所述板体26的突出板262上设置导向装置28,所述导向装置28位于突出板262远离第三固定杆27的面上,所述导向装置28为柱体,在本发明中,所述导向装置28设置为空心柱体,不仅可以减少支架20的重量,且所述空心柱体内可放置其他零部件。所述导向装置28垂直于所述突出板262所在面,所述导向装置28位于所述连接框25和所述第三按压块234之间。所述导向装置28外侧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飞翼40的u型机身41与连接件41之间的通孔形状和大小相同,当所述飞翼40安装在所述支架20下方时,所述导向装置28位于所述飞翼40上的通孔内。所述导向装置28与所述连接框25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的宽度与所述飞翼40上连接件42的横截面的直径大小对应。在本发明中,所述喊话器位于所述导向装置28内,起到防水防尘的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喊话器的位置不作限定。
41.当水上飞翼40安装在支架20上时,所述导向装置28垂直于水平方向,所述导向装置28位于所述飞翼40的通孔内。当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20安装在无人机30下方,所述无人机30飞行时可能造成水上飞翼40的轻微晃动,而通过设置导向装置28,将所述导向装置28位于所述通孔内,由于导向装置28外侧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通孔的形状和大小相同,避免了当无人机30飞行时飞翼40在支架20上前后晃动,使飞翼40连接在支架20上时更加稳固,当抛掷飞翼40时,所述导向装置28使飞翼40以水平状态从无人机30上向下抛掷,使飞翼40不仅在抛掷时更加平稳,且降落在水面上时更加平稳。
42.当所述水上飞翼40的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之间不设置连接件42,即所述水上飞翼40只包括u型机身41时,所述导向装置28可省略,在其他具有导向装置28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装置28外侧的形状和大小可根据水上飞翼40连接体413内侧弯曲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所述连接体413的内侧为朝向所述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的一侧,即位于u型机身形成凹槽位置的一侧。
43.所述第一连接杆235和第二连接杆236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杆231和第二固定杆232,所述第一固定杆231和第二固定杆232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板261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杆231垂直于两连接杆23且位于所述连接板261旁边,所述第二固定杆232垂直于两连接杆23且位于所述连接板261旁边。所述第一按压块233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杆231上,所述第二按压块234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杆232上,所述第三按压块266固定在所述突出板262的顶角上,所述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朝向所述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的方向。
44.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20安装在无人机30上时,所述第一连接杆235和第二连接杆236与所述无人机30下方连接。所述飞翼40安装在所述支架20下方时,所述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所述支架20上的导向装置28位于所述飞翼40的通孔内,所述飞翼40的连接件42位于所述支架20的导向装置28和连接框25之间,所述第一按压块233和第二按压块234分别抵在所述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上,所述第三按压块266抵在所述飞翼40的连接件42上。
45.请进一步参阅图6,所述支架20上的释放装置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分别为矩形板状体,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分别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支撑台121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的方向对应,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处设置锁固装置,所述锁固装置包括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分别垂直于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
46.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和第三边相对,第二边和第四边相对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二边和第四边处分别设置第一柱体123和第二柱体124,所述第一柱体123和第二柱体124分别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所述第一柱体123和第二柱体124靠近所述锁固装置,所述第一锁固件127位于所述第一柱体123旁边,所述第二锁固件128位于所述第二柱体124旁边。
47.所述锁固装置还包括驱动杆126,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分别位于驱动杆126的两端且垂直于所述驱动杆126,所述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包括第一杆体1271和第一固定块1272,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第一杆体1271穿过第一贯穿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锁固件128包括第二杆体1281和第三固定块1282,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设有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二杆体1281穿过第三贯穿孔与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杆体1271和第二杆体1281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驱动杆126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和第三固定块1282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121第一边的两端,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与所述第一柱体1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与所述第二柱体124固定连接。
48.所述第一柱体123和第二柱体124分别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之间,且靠近所述锁固装置,通过将所述第一柱体123和第一锁固件127的第一固定块1272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二柱体124和第二锁固件127的第三固定块1282固定连接,使所述锁固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的连接更加稳固。作为一种变形,所述第
一固定块1272不限定与所述第一柱体1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不限定与所述第二柱体1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和第三固定块1282与所述第一支撑台121的第一边固定连接即可。
49.所述锁固装置还包括锁固板1221,所述锁固板12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处,所述锁固板1221为具有厚度的条形板,所述锁固板12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所在面上,所述锁固板1221的厚度不作限定,所述锁固板1221的厚度优选为介于0.5cm-1cm之间。所述锁固板122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三贯穿孔和第四贯穿孔,所述第三贯穿孔和第四贯穿孔分别贯穿锁固板1221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三贯穿孔位于所述第一杆体127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四贯穿孔位于所述第二杆体1281的延伸方向上。
50.在本发明中,所述锁固板12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所在面上,且所述锁固板12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柱体123和第二柱体124固定连接,所述锁固板1221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之间形成空隙,用于减轻所述释放装置10的重量。
51.作为一种变形,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旁边不设置锁固板1221,所述第一锁固件127还包括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锁固件128还包括第四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与所述第四固定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第一边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上设置第二贯穿孔且所述第二贯穿孔位于所述第一杆体127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四固定块上设置第四贯穿孔且所述第四贯穿孔位于所述第二杆体128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和所述第二固定块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和所述第四固定块之间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释放装置10通过将所述第二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一体相连,通过在所述第一杆体1271和第二杆体1281远离驱动杆126的一端设置锁固板1221,所述锁固板1221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贯穿孔和第四贯穿孔,使所述锁固板1221的两端分别作为第二固定块和第四固定块,从而使锁固装置的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连接更加坚固。
52.所述第一支撑台121上设置舵机连接板1211,所述舵机连接板12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台121远离第二支撑台122的面上,所述舵机连接板1211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台121。所述释放装置10还设有舵机11和转动件13,所述舵机11固定连接在所述舵机连接板1211上,所述舵机11和转动件13分别位于所述舵机连接板1211相对的两面上。所述舵机连接板1211上开设舵机孔,所述舵机11固定在所述舵机孔内,所述舵机11设有输出端,所述舵机11的输出端穿过所述舵机孔与所述转动件13固定连接。
53.所述转动件13包括连接端131和转动端132,所述连接端131与所述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端132可绕所述连接端131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端132绕所述连接端131转动的轨迹为弧形。
54.所述驱动杆126上远离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和第三固定块1282的面上设置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位于所述驱动杆126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分别设置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组成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驱动杆126的中间位置,作为一种变形,所述连接件的位置不作限定,只要位于所述驱动杆126上即可。
55.所述转动件13和所述驱动杆126之间设置连接杆125,所述连接杆125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251和第二端1252,所述第一端1251和第二端1252分别设置通孔,所述转动件14
的转动端132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杆125的第一端1251与所述转动件13的转动端132之间通过第一插销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端1251的通孔和转动端132的通孔。
56.所述连接杆125垂直于所述驱动杆126,所述连接杆125的第二端1252位于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和第二突出板1262之间,所述连接杆125的第二端1252与所述驱动杆126之间通过第二插销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插销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突出板1261的通孔、所述连接杆125第二端1252的通孔和所述第二突出板1262的通孔。
57.作为一种变形,所述第一支撑台121、第二支撑台122、第一柱体123、第二柱体124和舵机连接板1221构成一架体,所述架体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所述架体用于将所述锁固装置和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所述舵机11、所述转动件13和所述连接杆125。
5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上设置若干形状相同或者不同孔洞,用于使所述释放装置10的重量较轻,所述第一支撑台121的第一边与所述驱动杆126在第一支撑台121所在面上的投影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第一边与所述固定板1221之间形成空隙,从而减轻第一支撑台121与第二支撑台122的重量。作为一种变形,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将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固定即可,且将两个锁固件与所述舵机11、转动件13和连接杆125连接,同时将所述第一杆体1217和第二杆体1281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台122的两个锁固孔活动插接。
59.请参阅图7,所述释放装置10在使用时可同时悬挂两个物件,控制所述舵机11带动所述转动件13转动,所述转动件13的旋转带动所述连接杆125和驱动杆126,从而使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杆体1271远离驱动杆126的端部脱离所述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二杆体1281远离驱动杆126的端部脱离所述第四贯穿孔,再将物件分别悬挂在所述第一杆体1271和第二杆体1281上,所述第一杆体1271上悬挂的物体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272和锁固板1221之间,所述第二杆体1281上悬挂的物体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块1282和锁固板1221之间,再控制所述舵机11将驱动杆126向锁固板1221的方向驱动,所述第一杆体1271的端部运动至所述第三贯穿孔内,同时所述第二杆体1281的端部运动至所述第四贯穿孔内,所述锁固装置将两个悬挂的物件锁紧固定。
60.当所述释放装置10将悬挂的物件释放时,控制所述舵机11带动所述转动件11转动,所述转动件13的旋转带动所述连接杆125和驱动杆126,从而使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杆体1271远离驱动杆126的端部脱离所述第三贯穿孔,所述第二杆体1281远离驱动杆126的端部脱离所述第四贯穿孔,当所述第一杆体1271的端部向所述第一贯穿孔的方向缩进、所述第二杆体1281的端部向所述第二贯穿孔的方向缩进时,将所述第一杆体1271和第二杆体1281上悬挂的物件释放和抛掷。
61.在本发明中,所述释放装置10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框25的第一横杆上,所述第一横杆沿所述第三固定杆27方向的厚度与所述释放装置10的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之间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横杆镶嵌在所述第一支撑台121和第二支撑台122之间的空隙内,通过焊接或者拧接螺丝等方式将所述释放装置10与所述第一横杆固定连接。
62.所述释放装置10的第一杆体1271和第二杆体1281垂直于所述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具有第二固定块的端部和第二锁固件128具有第四固定块的端部朝向与所述第三按压块266相同的方向,所述第一绳索213的释放端和所述
第二绳索214的释放端分别设置环扣,所述第一绳索213释放端的环扣位于所述第一锁固件127上,所述第二绳索214释放端的环扣位于所述第二锁固件128上。
63.所述飞翼40固定在所述支架20内时,所述第一绳索213的释放端与所述释放装置10的第一锁固件127连接,所述第二绳索214的释放端与所述释放装置10的第二锁固件128连接,所述飞翼40的第一机臂411和第二机臂412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所述第一按压块233、第二按压块234和第三按压块266构成三角形的形状抵在所述飞翼40的u型机身41上,从而使无人机30在飞行过程中,所述飞翼40在所述支架20上的连接更加稳固,不会发生晃动。
64.当通过第一遥控装置控制所述释放装置10的舵机11转动,将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处于锁紧状态时,所述第一绳索213释放端的环扣和第二绳索214释放端的环扣连接在释放装置10上,所述飞翼40固定在所述支架20内。当通过第一遥控装置控制所述释放装置10的舵机转动,将所述第一锁固件127和第二锁固件128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绳索213释放端的环扣和第二绳索214释放端的环扣脱离所述释放装置10,同时所述飞翼40脱离所述第一绳索213和第二绳索214的固定而向下抛掷,所述飞翼40抛掷到水上救援区域后,通过第二遥控装置控制飞翼40在水上的移动。
6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安装在无人机下方,通过在“凹”型架的中部设置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分别连接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所述第一绳索和第二绳索将水上飞翼固定在所述支架内,通过第二遥控装置控制所述释放装置的锁紧和释放,从而控制所述飞翼在支架上的固定和抛掷。所述支架结构简单,将水上飞翼连接在无人机上时通过所述支架实现固定和抛掷,不仅使水上飞翼连接稳固且方便操作。
66.本发明用于装载水上飞翼的支架上设置释放装置,所述释放装置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在所述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的同一侧设置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通过舵机控制转动件的转动,所述转动件以弧形轨迹旋转带动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上下活动,控制所述第一杆体的端部和第二杆体的端部分别在对应锁固孔内的锁紧和打开,所述释放装置可以使所述第一锁固件和第二锁固件同时解锁,实现对两个位置处悬挂的物件同时抛掷,方便实用。本发明所述释放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用于悬挂和抛掷物件,不仅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除此之外,所述释放装置不仅可以安装在无人机上,也可以安装在其他装置上用于悬挂和抛掷物品。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