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梯、舷侧通道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83591发布日期:2022-10-12 11:48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直梯、舷侧通道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造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梯、舷侧通道及船舶。


背景技术:

2.目前,船舶通常包括多层舷侧通道,在舷侧通道与舷侧通道之间或者舷侧通道与甲板之间通常设置直梯,以便于人员在各层舷侧通道和甲板之间通行。当对船舶外侧进行维护作业(例如,洗窗机清洁作业)时,直梯与维护作业的设备(例如,洗窗机)之间会发生相互干扰。通常,在维护作业前需要将直梯拆除,以避免直梯干扰维护作业。然而,船舶体积较大,装卸直梯不便,严重影响维护作业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梯、舷侧通道及船舶,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船舶体积较大,装卸直梯不便,严重影响维护作业的效率。的技术问题。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梯,用于舷侧通道,所述舷侧通道包括步道平台,所述直梯包括:
5.固定梯,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固定梯固定设置于所述步道平台的一侧;
6.滑动梯,与所述固定梯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滑动梯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直梯能够在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
7.当所述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滑动梯设置于所述步道平台的所述固定梯所述在的一侧;
8.当所述直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滑动梯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步道平台的背离所述固定梯的一侧。
9.优选地,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置于所述滑动梯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靠近所述固定梯的一端,为所述滑动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提供动力。
10.优选地,所述驱动部为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提手,所述提手的一端与所述滑动梯铰接。
11.优选地,所述固定梯包括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两者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2.所述滑动梯包括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两者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13.所述直梯包括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杆经由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一连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经由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二连杆滑动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靠近所述步道平台的一端,所述第一滑动部包括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滑动部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
15.所述第二滑动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的靠近所述步道平台的一端,所述第二
滑动部包括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
16.优选地,所述滑动梯还包括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杆的靠近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当所述直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卡接部卡设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靠近所述固定梯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接部卡设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靠近所述固定梯的一侧。
17.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梯的在第三方向上的第一侧,所述第三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8.所述固定梯还包括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沿第一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两者之间;
19.所述滑动梯还包括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沿第一方向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二滑杆两者之间;
20.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中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踏板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中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踏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21.优选地,还包括承托部,固定设置所述固定梯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第二侧,当所述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第二踏板卡设于所述承托部。
22.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舷侧通道,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直梯,因而,具有该直梯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3.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直梯和/或上述舷侧通道,因而,具有该直梯和舷侧通道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5.本技术提供的直梯,通过滑动梯与固定梯两者滑动连接,使得直梯能够在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当维护作业的设备在步道平台的背离固定梯的一侧作业时,能够通过将直梯切换至收起状态的方式,防止滑动梯与维护作业的设备发生干涉。避免了维护作业前拆卸直梯的工序,有效地提高维护作业的工作效率。
26.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提供的直梯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托部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处于展开状态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处于中间状态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直梯处于收起状态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
38.001-步道平台;100-固定梯;110-第一连杆;120-第二连杆;130-第一踏板;200-滑动梯;210-第一滑杆;211-第一卡接部;220-第二滑杆;221-第二卡接部;230-第二踏板;240-提手;300-滑动组件;310-第一滑动部;311-第一垫片;320-第二滑动部;321-第二垫片;400-承托部;410-铰链座;421-延伸部分;422-承托部分;423-弯折部分;424-手持部分。
39.f1-第一方向;f2-第二方向;f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1.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42.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直梯及舷侧通道。
46.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梯,用于舷侧通道,所述舷侧通道包括步道平台001,所述直梯包括固定梯100和滑动梯200,固定梯100沿第一方向f1延伸,该固定梯100固定设置于步道平台001的一侧,滑动梯200与上述固定梯100滑动连接,使得滑动梯200能够沿第一方向f1滑动,以使直梯能够在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当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滑动梯200设置于步道平台001的固定梯100在的一侧;当直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滑动梯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步道平台001的背离所述固定梯100的一侧,如此,通过滑动梯200与固定梯100两者滑动连接,使得直梯能够在收起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当维护作业的设备在步道平台001的背离固定梯100的一侧作业时,能够通过将直梯切换至收起状态的方式,防止滑动梯200与维护作业的设备发生干涉。避免了维护作业前拆卸直梯的工序,有效地提高维护作业的工作效率。
47.参见图1至图9,图中f1示出的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的一种示例,图中f2示出的方向可以为第二方向的一种示例,图中f3示出的方向可以为第三方向的一种示例。优选地,第一方向f1、第二方向f2以及第三方向f3三者中的任意两者垂直。优选地,第一方向f1可以是重力方向。
48.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梯100可以包括均沿所述第一方向f1延伸的第一连杆110和第二连杆120,所述第一连杆110与所述第二连杆120两者沿第二方向f2相对设置。固定梯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130,所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130沿第一方向f1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110与所述第二连杆120两者之间,如此,人员可以踩踏第一踏板130,实现自步道平台001向上攀登。
49.类似地,如图1和图2所述,滑动梯200可以包括均沿第一方向f1延伸的第一滑杆210和第二滑杆220,该第一滑杆210与第二滑杆220两者沿所述第二方向f2相对设置。滑动梯200还可以包括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230,该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230沿第一方向f1等间距地设置于第一滑杆210与第二滑杆220两者之间,与上述固定梯100的设置结构类似,不再赘述。
50.优选地,上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130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一踏板130之间的间距和上述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230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踏板230之间的间距两者均等于预定间距(即上述第一预定数量的第一踏板130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一踏板130之间的间距与上述第二预定数量的第二踏板230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踏板230之间的间距相等),如此,以保证人员攀爬直梯的连贯性,即保证人员攀爬滑动梯200和攀爬固定梯100的步幅相同。
51.优选地,所述直梯还可以包括驱动部,该驱动部设置于上述滑动梯200的在第一方向f1上的靠近固定梯100的一端,为滑动梯200沿第一方向f1滑动提供动力,以便于人员能够站在步道平台001上驱动滑动梯200收起和展开。
52.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7至图9所示,上述驱动部可以为沿所述第一方向f1延伸的提手240,该提手240的一端与所述滑动梯200铰接,如此,提手240能够绕着沿第二方向f2延伸的轴线旋转,当直梯处于展开状态时,提手240可以旋转至步道平台001的上方(即提手240处于待提拉状态),以便于人员能够站在步道平台001上通过提手240将滑动梯200提起/放下。当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提手240可以旋转至与滑动梯200重叠(即提手240处于隐藏状态),以便于隐藏提手240,提高直梯整体的简洁性和美观性。
53.具体地,该提手240包括一体成型的延伸部和提梁部,其中,延伸部沿第一方向f1延伸,提梁部沿第二方向f2延伸。延伸部的一端与提梁部的连接,延伸部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二滑杆220的上端铰接,以便于隐藏提手240。
54.优选地,该延伸部的长度可以等于上述预定间距的整数倍,如此,不论提手240处于上述待提拉状态还是处于上述隐藏状态,提梁部都能够与第一踏板130或者第二踏板230对齐,一方面,更好地使得提手240能够被固定梯100或者滑动梯200隐藏;另一方面,提梁部与第一踏板130或者第二踏板230对齐,有效降低了人员在攀爬直梯的过程中因为误踏提梁部发生踏空摔倒的几率。
55.在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直梯还可以包括滑动组件300。上述滑动梯200经由该滑动组件300与上述固定梯100滑动连接。
56.优选地,如图2所示,上述滑动组件300可以包括第一滑动部310和第二滑动部320,上述第一滑杆210经由该第一滑动部310与上述第一连杆110滑动连接。对应地,上述第二滑杆220经由该第二滑动部320与第二连杆120滑动连接,如此,有效地保证了滑动梯200相对固定梯100的滑动的平稳性。
57.优选地,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滑动部310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杆110的靠近所述步道平台001的一端。对应地,所述第二滑动部320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杆120的靠近所述步道平台001的一端。
58.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滑动部310和所述第二滑动部320均设置于所述固定梯100的在第三方向f3上的第一侧,如此,有效地避免了滑动梯200在滑动过程中与固定梯100发生干涉。
59.优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滑动部31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f1贯穿所述第一滑动部310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杆210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对应地,第二滑动部320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f1贯穿所述第二滑动部320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杆220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
60.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滑动组件300还可以包括第一垫片311,该第一垫片311固定设置于上述第一滑动部310的两端,该第一垫片311形成有与上述滑动梯200的第一滑杆210所在一侧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应的第一通孔,如此,第一方面,保证了滑动梯200能顺利通过第一垫片311;第二方面,有效地限定了滑动梯200在第一滑槽的位置,防止滑动梯200的在人员攀登时发生晃动;第三方面,能够有效地增大第一滑动部310与下述第一卡接部211两者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卡接部211与第一滑动部310两者的卡接稳定性和滑动梯200的承重能力。
61.类似地,如图5所述,所述滑动组件300还可以包括第二垫片321,该第二垫片321固定设置于上述第二滑动部320的两端,第二垫片321形成有第二通孔,第二垫片321和第二通孔的设置结构、第二垫片321与第二滑杆220的配合关系以及有益效果与上第一垫片311、第一通孔以及第一滑杆210相类似,不再赘述。
62.优选地,如图2所示,滑动梯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221,第一卡接部211设置于第一滑杆210的上端,第二卡接部221设置于第二滑杆220的上端,当所述直梯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卡接部211卡设于所述第一滑动部310的靠近固定梯100的一侧,第二卡接部221卡设于所述第二滑动部320的靠近所述固定梯100的一侧,如此,所述直梯处于展开状态,实现了滑动梯200在第一方向f1上的限位,通过第一卡接部211和第二卡接部221的卡接作用实现了滑动梯200的承重。
63.此外,参见图7至图9,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直梯安装于船舶侧壁的示例。优选地,上述固定梯100和上述滑动组件300可以分别与船舶侧壁焊接连接,以提高直梯与船舶的连接稳定性。
64.在实施例中,直梯还可以包括承托部400,固定设置固定梯100的在所述第三方向f3上的第二侧,当所述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第二踏板230卡设于所述承托部400,以使得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通过承托部400对滑动梯200进行固定。
65.可选地,以上述直梯安装与船舶侧壁为例,上述承托部400可以焊接固定于船舶的侧壁。优选地,承托部4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承托部400可以设置于间隔设置于船舶侧
壁,当直梯处于收起状态时,两个承托部400可以分别与滑动梯200的位于两端的第二踏板230相对设置,以便于两个承托部分422别与滑动梯200的位于两端的第二踏板230卡接固定,有效地提高了处于收起状态下的滑动梯200稳定性。
66.优选地,如图3和图6所示,上述承托部400可以包括铰链座410和挂钩,该铰链座410可以与上述船舶的侧部焊接连接。该挂钩可以与铰链座410铰接,以便于承托和释放滑动梯200。
67.可选地,如图6所示,挂钩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延伸部分421、承托部分422以及弯折部分423。挂钩经由该延伸部分421与上述铰链座410铰接,延伸部分421可以沿第一方向f1延伸。沿第二方向f2观察,该承托部分422可以呈圆弧状,如此,延伸部分421、承托部分422以及弯折部分423三者围设形成沟槽,以便于卡设上第二踏板230。
68.优先地,沿第二方向f2观察,上述延伸部分421与弯折部分423两者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
°
,以保证沟槽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是第二踏板230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挂钩对第二踏板230的卡接强度,保证了挂钩对第二踏板230的卡接可靠性。
69.可选地,如图6所示,挂钩还可以包括手持部分424,手持部分424固定这是与上述承托部分422的背离上述沟槽所在的一侧,当承托部400卡接和释放第二踏板230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手持部分424实现卡接和释放动作,便于操作。
70.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7至图9,其中,图7示出了直梯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例;图8示出了直梯处于中间状态的示,中间状态可以包括自展开状态切换至收起状态的中间过程,即将滑动梯200提升至收起状态的位置,但承托部400并未与第二踏板230卡接且提手240并未自待提拉状态旋转至隐藏状态的中间过程。中间状态还可以包括自收起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中间过程,即滑动梯200仍处于收起状态的位置,但承托部400已将第二踏板230释放且提手240由自隐藏状态旋转至待提拉状态的中间过程。图9示出了直梯处于收起状态下的示例。
71.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舷侧通道,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直梯,因而,具有该直梯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2.优选地,所述舷侧通道可以包括上述步道平台001,该步道平台001可以平行于水平面(即第二方向f2和第三方向f3两者共同确定的平面)。
73.可选地,该舷侧通道还可以包括护栏,该护栏可以固定设置于步道平台001的在第三方向f3上的远离所述直梯的一侧。
74.参见图7至图9,上述滑动组件300可以设置于该步道平台001的下侧,使得滑动组件300能够被步道平台001遮挡,以提高舷侧通道整体的简洁性和美观性。
75.可选地,上述舷侧通道可以包括爬梯通道,爬梯通道设置于所述步道平台001的上述直梯所对应的位置,该爬梯通道沿第一方向f1贯穿步道平台001,以使得人员能够通过该爬梯通道攀爬直梯上下步道平台001。
76.进一步地,上述舷侧通道可以包括活动盖板,该活动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上述爬梯通道,以便于人员在步道平台001上正常通行。优选地,该活动盖板可以与步道平台001铰接。
77.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直梯和/或上述舷侧通道,因而,具有该直梯和舷侧通道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