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投放回收系统和监测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4942发布日期:2022-10-22 02:20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投放回收系统和监测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质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投放回收系统和监测船。


背景技术:

2.随着对海洋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种水下监测设备被投入海中,对海水、海底生物及海底地貌做进一步监测探索。目前,回收水下监测设备主要是采用绞车线缆将其拖至水面支持母船附近,然后由工作人员在甲板上进行人工回收。
3.这种回收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水下监测设备出水时线缆受到压力增大,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情况,造成水下监测设备遗失,增加成本;第二、船舶受到波浪的作用会产生升沉、纵横摇等复杂的运动,悬挂于线缆的水下监测装备更会产生复杂的相对运动,这就增加了回收监测设备的危险性,对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解决线缆容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提高工作人员回收水下监测设备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系统,解决线缆容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提高工作人员回收水下监测设备的安全性。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监测船,解决线缆容易断裂的问题,同时提高工作人员回收水下监测设备的安全性。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包括可相对活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顶部设置有过孔,用于线缆穿过与水下监测设备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有夹紧部,还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壳体相对所述第一壳体运动,所述第二壳体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
8.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夹紧部夹紧所述水下监测设备,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夹紧部释放所述水下监测设备。
9.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能够固定于监测船的船体外侧,在回收水下监测设备时,第一壳体顶部的过孔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水下监测设备只能随线缆向上运动,直至处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同时,第二壳体切换至第一位置,通过相对的两夹紧部将水下监测设备夹紧,便于监测人员将水下监测设备取出;在投放水下监测设备时,第二壳体切换至第二位置,两夹紧部释放水下监测设备,然后绞车进行放缆,将水下监测设备投放至监测水域。
1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能够在回收时将水下监测设备夹紧,一方面,降低线缆所受的压力,降低线缆对破断力的要求,避免水下监测设备遗失,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防止水下监测设备由于船体升沉、纵横摇等运动而产生无规则运动,降低监测人员回收设备的危险性,提高安全性能。
11.可选地,所述第二壳体铰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并可绕铰接处转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壳壁和拨板,所述拨板固定于所述壳壁的内侧,并与所述壳壁具有预设夹角,所述拨板设置有通孔,用于线缆穿过与所述水下监测设备连接,所述夹紧部设置于所述壳壁,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弹性部件;
12.所述拨板受到所述线缆向上的拉力,所述第二壳体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弹性部件处于蓄能状态;所述第二壳体还能够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恢复力作用下反向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13.可选地,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用于将所述第二壳体限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电磁锁,所述壳壁具有耦合部,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耦合部能够与所述电磁锁耦合。
15.可选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夹紧部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拨板与所述夹紧部的上端相抵。
16.可选地,所述壳壁的下端还设置有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一侧延伸的底板,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壳体闭合。
17.可选地,所述拨板与所述壳壁的固定点为与所述第一壳体的铰接点,所述壳壁自所述铰接点至下端点的长度为l,所述底板的长度为d,所述拨板与所述壳壁之间的夹角为c,c=arctan(l/d)。
18.可选地,所述夹紧部包括一个弹性夹具,或包括多个弹性夹具,多个所述弹性夹具沿竖直方向分布;
19.和/或,所述夹紧部的内端为与所述水下监测设备侧壁相匹配的圆弧形。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系统,包括线缆,以及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所述线缆上固定有吊球,所述吊球位于所述拨板的下侧壁与所述水下监测设备之间,且所述吊球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21.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系统,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在赘述。此外,通过设置吊球能够避免拨板与水下监测设备发生碰撞,保护水下监测设备不被损坏。
2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监测船,包括船体,还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所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固定于所述船体。
23.本实用新型监测船,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在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在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图1-图3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8.1-第一壳体;a-过孔;2-第二壳体;21-壳壁;22-拨板;23-底板;3
‑ꢀ
夹紧部;4-弹性
部件;5-第一限位部;
29.01-线缆;02-水下监测设备;03-吊球。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1.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32.本文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的一侧为“内侧”,相背的一侧为“外侧”;以壳壁21与拨板22的固定点为界,固定点以下为“下端”,固定点以上为“上端”。
33.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在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在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包括可相对活动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顶部设置有过孔a,用于线缆01穿过与水下监测设备02连接,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设置有夹紧部3,还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二壳体2相对第一壳体1运动,第二壳体2 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
35.在第一位置时,夹紧部3夹紧水下监测设备02;在第二位置时,夹紧部3释放水下监测设备02。
36.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能够固定于监测船的船体外侧,在回收水下监测设备02时,第一壳体1顶部的过孔a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水下监测设备02只能随线缆01向上运动,直至处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同时,第二壳体2切换至第一位置,通过相对的两夹紧部3 将水下监测设备02夹紧,便于监测人员将水下监测设备02取出;在投放水下监测设备02时,第二壳体2切换至第二位置,两夹紧部3释放水下监测设备02,然后绞车进行放缆,将水下监测设备02投放至监测水域。
37.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能够在回收时将水下监测设备02夹紧,一方面,降低线缆01受到的压力,降低线缆01对破断力的要求,避免水下监测设备02遗失,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防止水下监测设备02由于船体升沉、纵横摇等运动而产生无规则运动,降低监测人员回收设备的危险性,提高安全性能。
38.其中,夹紧部包括一个弹性夹具,或多个弹性夹具,当夹紧部包括多个弹性夹具时,多个弹性夹具沿竖直方向分布,提高夹紧力,保证夹紧稳定性,弹性夹具具体采用橡胶垫。
39.进一步地,弹性夹具的内端为与水下监测设备侧壁相匹配的圆弧形。可以理解,根据水下监测设备的形状不同,弹性夹具内端的形状也应该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夹紧的稳定性。水下监测设备根据所需监测指标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传感器,如盐温深传感器等。
40.其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可相对活动”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设置为可相对移动,驱动部件用于驱动第二壳体2移动,并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壳体1,使得夹紧部3夹紧或释放水下监测设备02;在第二种实现方
式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设置为可相对转动,驱动部用于驱动第二壳体2转动,实现夹紧部3夹紧或释放水下监测设备02。本实施例采用第二种实现方式,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41.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铰接固定于第一壳体1,并能够绕铰接处转动,第二壳体2具体包括壳壁21和拨板22,壳壁21和第一壳体1内壁下端相对设置有夹紧部3,拨板22固定于壳壁21的内侧,并与壳壁21具有夹角,拨板22设置有通孔,同样用于线缆01穿过与水下监测设备02连接,同时水下监测设备02无法通过该通孔;驱动部件包括弹性部件4,具体为弹簧,其一端与第二壳体2的外壁上端抵接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1抵接或固定连接。
42.如此,本实施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在回收和投放水下监测设备02时的工作过程如下:
43.在回收水下监测设备02时,控制绞车进行收揽,由于水下监测设备 02无法穿过拨板22上的通孔,因此,拨板22受到线缆01向上的拉力,会带动壳壁21绕铰接处同步转动,直至处于第一位置,夹紧部3夹紧水下监测设备02,此时,弹簧处于压缩蓄能状态;在投放水下监测设备02时,第二壳体2受到弹性部件4的恢复力反向转动至第二位置,夹紧部3释放水下监测设备02,控制绞车进行放揽,将水下监测设备02投放至监测水域。
4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通过线缆01的拉力和弹簧的恢复力实现第二壳体 2的转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降低加工成本和维护成本。弹性部件4 除了采用上述弹簧,还可以为弹力球等。
45.此外,实际应用中,驱动部件还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如可以为电机,当水下监测设备02回收至预定位置时,电机驱动第二壳体2正向转动,夹紧部3夹紧该设备;当水下监测设备02需要投放时,电机驱动第二壳体2 反向转动,夹紧部3释放该设备。此时,第二壳体2无需设置拨板22,只包括壳壁21即可。
46.请继续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能够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通过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实现的,具体地,第一限位部5采用电磁锁,壳壁21具有耦合部,当第二壳体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耦合部能够与电磁锁耦合,将第二壳体2限制在当前位置,耦合部具体可采用锁环结构,以便深入电磁锁的锁芯内部,锁芯将锁环锁紧;当需要开锁时,电磁锁收到信号松出锁环,完成开锁释放动作;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夹紧部3形成第二限位部,当第二壳体2反向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拨板22与夹紧部3的上端相抵,将第二壳体2限制在当前位置。
47.当然,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单独在第一壳体1的内壁设置挡板作为第二限位部。同时,第一限位部5并不局限于上述电磁锁的结构形式,如还可以采用气缸的结构形式,并固定于第一壳体1的顶壁,推杆下端与止挡件固定连接,当第二壳体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推杆伸出,并带动止挡件向下运动与壳体21的内侧壁上端相抵,使得第二壳体2只能处于当前位置;当水下监测设备02需要投放时,推杆收回,并带动止挡件向上运动与壳体 21的内侧壁上端脱离,第二壳体2可以在弹簧的恢复力作用下反向转动。
48.进一步地,壳壁21的下端还设置有向靠近第一壳体1一侧延伸的底板 23,第二壳体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底板23与第一壳体1闭合。如此,即使线缆01发生断裂,水下监测设备02自两夹紧部3脱离,底板23也可以起到防护作用,保证水下监测设备02不会遗失。
49.请参考图2-图3,拨板22与壳壁21的固定点为与第一壳体1的铰接点,壳壁21自铰
接点至下端点的长度为l,底板23的长度为d,拨板22 与壳壁21之间的夹角为c,c=arctan(l/d)。该设置,保证壳壁21上端与电磁锁贴合时,底板23能够恰好闭合第一壳体1。
5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系统,包括线缆01,水下监测设备02,以及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线缆01上固定有吊球03,吊球03位于拨板22的下侧壁与水下监测设备02之间,且吊球 03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
51.本实用新型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系统,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52.此外,通过设置吊球03,在回收水下监测设备02的时候,吊球03会与拨板22抵接,避免拨板22与水下监测设备02直接发生碰撞,保护水下监测设备02不被损坏。当然,若水下监测设备02具有良好的防护措施,不会因与拨板22碰撞而发生损坏,不设置吊球03也是可行的。
5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监测船,包括船体,还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所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固定于所述船体。
54.本实用新型监测船,包括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在赘述。
5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水下监测设备投放回收装置、投放回收系统和监测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