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0784发布日期:2023-01-17 20:21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引航舷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


背景技术:

2.舷梯是指装于船舶两舷供乘员上下船用的活动扶梯,用木材或金属制成。由上下平台,梯架、梯步、栏杆扶手和吊梯装置等组成。船航行时被吊起,折拢存放于甲板边,使用时放下悬挂于舷侧。舷梯装置一般用于客船及其他各类大、中型船舶。
3.舷梯装置由舷梯及其收放机构组成,一般设置在舱壁或干舷甲板以上,舷边未被外板封闭的通道处。使用时,利用收放机构将舷梯移出船外,紧靠船壳板斜置于船傍,供人员上下。船舶航行时,舷梯应收起,并在甲板舷边处系紧固定。
4.通常,船舶每舷设置一部舷梯,但是根据船舶的尺度和使用需要大型客船应考虑每舷设置两部舷梯。船舶每舷设置一部舷梯时,应将其设在船的舯部以后或上层建筑附近,以便于人员上下。梯口可向尾,也可向首,但舷梯的位置应使其放下后,处在船体外板较平直的部位,尽可能避开尾部线型变化较大之处。除了一般船舶使用的舷梯外,还有为特殊用途设计配置的舷梯,如潜水员舷梯供穿着重潜水装具的潜水员离船入水和出水登船时使用。
5.而现有的引航员登船用安全舷梯一般都会采用滑轮吊放的方式对安全舷梯进行收放和角度的调节,但是舷梯上的梯台一般较为光滑,当遇到阴雨天时,梯台上会积留有水分,使得引航员在梯台上行走时,很容易发生打滑而致使引航员受伤,从而不利于引航员引航指挥。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8.一种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包括船舶主体,所述船舶主体的侧边倾斜设置有舷梯底板,所述舷梯底板的侧边设置有若干个侧边连接杆,所述侧边连接杆上设置有防护连接杆,所述船舶主体的顶端设置有登船平台,所述登船平台上设置有侧边防护栏,所述舷梯底板的底端设置有底端登梯板,所述底端登梯板的顶端设置有顶端支杆,所述顶端支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防护连接杆相连的防护绳,所述舷梯底板顶端面设置有若干个舷梯梯台,所述舷梯梯台的内部设置有回缩槽。
9.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回缩槽内设置有升降踩踏板,所述升降踩踏板的侧边对称铰接设置有侧边过渡板。
10.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升降踩踏板的底端垂直设置有滑动插杆,所述滑动插杆的底端设置有滑动连接块。
11.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回缩槽的内壁上开设有抵触凹槽,所述滑动连接块上套设有复位弹簧。
12.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块相连,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抵触凹槽底壁相连。
13.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抵触凹槽的侧边开设有弧形内腔,所述弧形内腔的侧边开设有伸出凹槽。
14.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伸出凹槽延伸至所述舷梯梯台的顶侧,所述伸出凹槽与所述抵触凹槽之间通过设置的所述伸出凹槽相连通。
15.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伸出凹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防滑抵触板,所述防滑抵触板的底端铰接设置有底端铰接杆。
16.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弧形内腔的内部设置有呈l形的顶出传动杆,所述顶出传动杆的弯折处于所述弧形内腔内壁之间铰接相连。
17.在上述的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中,所述顶出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底端铰接杆的底端铰接相连,所述顶出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连接块铰接相连。
18.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舷梯梯台上设置有升降踩踏板和防滑抵触板,当用户进行登船时,引航员通过踩在舷梯梯台上设置的升降踩踏板,使得升降踩踏板对顶出传动杆的一端进行抵触,使得顶出传动杆转动,从而带动防滑抵触板移动出伸出凹槽的顶端,通过防滑抵触板对用户的脚跟部位进行抵触,从而避免舷梯梯台上表面过滑而导致摔倒,使得用户在登船的过程中更加的安全。
20.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升降踩踏板的侧边设置有侧边过渡板,使得用户脚踩在升降踩踏板上时,不会因为升降踩踏板高于舷梯梯台的上表面凸起而对用户的行走过程中造成阻碍,使得用户的登梯更加的顺畅。
2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图2中舷梯梯台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图3中伸出凹槽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中:船舶主体1、舷梯底板2、侧边连接杆3、防护连接杆4、登船平台5、侧边防护栏6、底端登梯板7、顶端支杆8、防护绳9、舷梯梯台10、回缩槽11、升降踩踏板12、侧边过渡板13、滑动插杆14、滑动连接块15、抵触凹槽16、复位弹簧17、弧形内腔18、伸出凹槽19、防滑抵触板20、底端铰接杆21、顶出传动杆22。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28.如图1-4所示,一种可调节的引航员登船安全舷梯,包括船舶主体1,船舶主体1的侧边倾斜设置有舷梯底板2,舷梯底板2的侧边设置有若干个侧边连接杆3,侧边连接杆3上设置有防护连接杆4,船舶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登船平台5,登船平台5上设置有侧边防护栏
6,舷梯底板2的底端设置有底端登梯板7,底端登梯板7的顶端设置有顶端支杆8,顶端支杆8上设置有与防护连接杆4相连的防护绳9,舷梯底板2顶端面设置有若干个舷梯梯台10。
29.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现有的引航员登船用安全舷梯一般都会采用滑轮吊放的方式对安全舷梯进行收放和角度的调节,但是舷梯上的梯台一般较为光滑,当遇到阴雨天时,梯台上会积留有水分,使得引航员在梯台上行走时,很容易发生打滑而致使引航员受伤,从而不利于引航员引航指挥。
30.当引航员进行登船作业时,引航员会事先通过软梯爬行到底端登梯板7的侧边,在引航员登船之前,用户已经通过吊环对舷梯整体的角度进行了调节,引航员通过软梯登上底端登梯板7,底端登梯板7的顶端设置有顶端支杆8和防护绳9,使得引航员能够手扶防护绳9顺利的登上底端登梯板7上,在通过底端登梯板7进入到舷梯底板2上的舷梯梯台10上,通过逐步踩着舷梯梯台10向上移动最终登上船只。
31.结合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舷梯梯台10的内部设置有回缩槽11,回缩槽11内设置有升降踩踏板12,升降踩踏板12的侧边对称铰接设置有侧边过渡板13,升降踩踏板12的底端垂直设置有滑动插杆14,滑动插杆14的底端设置有滑动连接块15,回缩槽11的内壁上开设有抵触凹槽16,滑动连接块15上套设有复位弹簧17,复位弹簧17的一端与滑动连接块15相连。
32.复位弹簧17的另一端与抵触凹槽16底壁相连,抵触凹槽16的侧边开设有弧形内腔18,弧形内腔18的侧边开设有伸出凹槽19,伸出凹槽19延伸至舷梯梯台10的顶侧,伸出凹槽19与抵触凹槽16之间通过设置的伸出凹槽19相连通,伸出凹槽19的内部滑动设置有防滑抵触板20。
33.防滑抵触板20的底端铰接设置有底端铰接杆21,弧形内腔18的内部设置有呈l形的顶出传动杆22,顶出传动杆22的弯折处于弧形内腔18内壁之间铰接相连,顶出传动杆22的一端与底端铰接杆21的底端铰接相连,顶出传动杆22的另一端与滑动连接块15铰接相连。
34.具体地说,在进行等船时,有时会遇到阴雨天或大风大浪的情况,进而使得舷梯底板2上方设置的舷梯梯台10上会积留有大量的水分,当引航员踩在舷梯梯台10上时很容易打滑,进而使得引航员可能因滑道而受伤,通过在船舶主体1上设置的回缩槽11。
35.在回缩槽11的内部滑动设置有升降踩踏板12,当用户的脚底踩在升降踩踏板12上表面时,由于用户的自身重力,会将升降踩踏板12推动向下移动,从而对升降踩踏板12底端的滑动插杆14进行抵触,使得滑动插杆14向抵触凹槽16内部滑动,进而对滑动插杆14底端设置的滑动连接块15相挤压,使得滑动连接块15对套设在其上的复位弹簧17进行压缩,复位弹簧17在受到一定的压缩之后,复位弹簧17发生形变,其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回弹力,进而反作用于滑动连接块15上,当升降踩踏板12顶端不再受到用户的踩踏时,在复位弹簧17的回弹力作用下,会使得滑动连接块15对升降踩踏板12进行抵触,进而使得升降踩踏板12再次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36.滑动连接块15向下移动时,会对与之铰接相连的顶出传动杆22的端部进行抵触,进而推动顶出传动杆22转动,使得顶出传动杆22的另一端对底端铰接杆21进行抵触,使得底端铰接杆21向上移动,同时带动防滑抵触板20在伸出凹槽19的内部向上移动,进而从伸出凹槽19的内部滑出移动至舷梯梯台10的顶端。
37.从而对用户的脚后跟进行抵触,使得用户踩在舷梯梯台10的顶端面打滑时,其脚后跟部位有防滑抵触板20的抵触而得到一定的支撑力,进而防止引航员在登梯的过程中因打滑而摔倒,当引航员的脚底与升降踩踏板12相脱离时,防滑抵触板20就不在受到顶出传动杆22的抵触而上升,从而回到伸出凹槽19的内部,不会对引航员在下次登梯时产生阻碍,进而确保引航员在登船的过程更加的安全。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9.在登船时,引航员会首先通过软梯攀爬至底端登梯板7的侧边,在引航员登梯之前,舷梯已经在船员的操作下得到一定的调整,使得舷梯的倾斜角度正好方便引航员的登船,引航员通过软梯登上底端登梯板7上。
40.接着引航员通过踩在舷梯梯台10的顶端逐渐向上移动,从而登上船舶上,在引航员登梯的过程中,引航员的脚底会踩在升降踩踏板12的上表面,通过用户的自身重力,会将升降踩踏板12推动向下移动,从而对升降踩踏板12底端的滑动插杆14进行抵触,使得滑动插杆14向抵触凹槽16内部滑动。
41.进而对滑动插杆14底端设置的滑动连接块15相挤压,使得滑动连接块15对套设在其上的复位弹簧17进行压缩,复位弹簧17在受到一定的压缩之后,复位弹簧17发生形变,其内部会产生一定的回弹力,进而反作用于滑动连接块15上,当升降踩踏板12顶端不再受到用户的踩踏时,在复位弹簧17的回弹力作用下,会使得滑动连接块15对升降踩踏板12进行抵触,进而使得升降踩踏板12再次复位到原来的位置,滑动连接块15向下移动时,会对与之铰接相连的顶出传动杆22的端部进行抵触,进而推动顶出传动杆22转动,使得顶出传动杆22的另一端对底端铰接杆21进行抵触,使得底端铰接杆21向上移动。
42.同时带动防滑抵触板20在伸出凹槽19的内部向上移动,进而从伸出凹槽19的内部滑出移动至舷梯梯台10的顶端,从而对用户的脚后跟进行抵触,使得用户踩在舷梯梯台10的顶端面打滑时,其脚后跟部位有防滑抵触板20的抵触而得到一定的支撑力,进而防止引航员在登梯的过程中因打滑而摔倒,当引航员的脚底与升降踩踏板12相脱离时,防滑抵触板20就不在受到顶出传动杆22的抵触而上升,从而回到伸出凹槽19的内部,不会对引航员在下次登梯时产生阻碍。
4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44.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船舶主体1、舷梯底板2、侧边连接杆3、防护连接杆4、登船平台5、侧边防护栏6、底端登梯板7、顶端支杆8、防护绳9、舷梯梯台10、回缩槽11、升降踩踏板12、侧边过渡板13、滑动插杆14、滑动连接块15、抵触凹槽16、复位弹簧17、弧形内腔18、伸出凹槽19、防滑抵触板20、底端铰接杆21、顶出传动杆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