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2917发布日期:2024-11-08 19:52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上应用平台,尤其涉及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


背景技术:

1、钻机和在工民建、隧道工程、路桥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勘察中广泛应用。静力触探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层的工程性质和空间分布。对于狭小、水流较缓、水深较浅等河道,以及在水库勘探中,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需要一个快速搭建、安全稳固、造价便宜的施工平台。目前,应用在项目上的大多是利用浮筒浮力来承受钻探设备的重量,但是对于一些狭小、水流较缓、水深较浅等河道或者饮用水的水库勘探,浮筒搭设造成平台凹凸不平,钻探设备难以固定施工,浮筒也会有油污造成饮用水污染,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应用此种平台装置了,并且浮筒在使用过程中,其可能会因为老化或水中的尖锐物体撞击造成其发生破损,这样一来其内部会倒灌水,导致其下沉,并且平台通常会有多个浮筒呈矩形结构分布排列,当内部的浮筒破损后,受到上方设备以及四周浮筒的影响,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拆卸更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水上钻机和静力触探设备应用平台,包括钢架,所述钢架包括多个呈线性分布的槽钢一,多个所述槽钢一的上方铺设有多个呈线性分布的槽钢二,且所述槽钢二上方铺设有木板,所述木板上表面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安装架,安装架用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平台,以方便钻探设备落位平稳施工,进而便于水上钻机、静力触探设备置于该平台上方,且该平台上还留有一个工作孔,所述钢架的四周分别设置有桩架,且所述桩架的下方还设置有立桩,其中立桩用于将整个打桩作业平台与水底连接,形成相对稳定的作业平台结构,并且多个锚绳连接该平台以及相近的水岸,进一步提高作业平台的稳定性;

4、所述钢架下方设置有多个并列排布的标准箱,每个所述标准箱内部均填充有泡沫,所述标准箱内部中间处设置有定位套,每个所述槽钢一与槽钢二的连接处均上下贯穿形成穿接口,所述定位套上端处于标准箱外部上侧,且定位套上端上下滑动伸入至穿接口内,所述标准箱外部底端安装有浮力部,所述浮力部内部呈空腔设计,且浮力部内部设置有悬浮气囊,所述悬浮气囊的上端连接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上下滑动置于定位套内。

5、进一步地,所述木板上方开设有多个等间距分布的圆孔,且多个圆孔分别置于多个穿接口的正上方,所述圆孔的内部通过支架悬空设置有蜂鸣器;

6、所述连通管底端与悬浮气囊内部连通设计,所述连通管至于圆孔的正下方且不与蜂鸣器开关接触,所述连通管顶部封堵设计,且连通管侧面上方连接有软管,软管上设置有密封塞,所述软管绑定在木板上方,蜂鸣器的下方设置电源以及按压式开关,浮力部用于增大该平台置于水中的体积,进而增大其整体的浮力,且其内部中空设计,降低了重量,使得标准箱的浮力更大,由于浮力部置于水下且其为塑料制成,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老化或受到撞击导致其表面破损,浮力部内部会进水,此时悬浮气囊将会上浮,进而使得连通管一同上浮,连通管的顶端将会挤压蜂鸣器的开关并使其发出警报,此时即可知晓某一个具体的浮力部破损需要更换。

7、进一步地,所述悬浮气囊的顶端为硬质塑胶,所述悬浮气囊下端开口设计,且该开口处熔接密封设置有一个密封伸缩部,所述密封伸缩部下方设置有悬浮部,所述悬浮部上方与密封伸缩部内部顶端之间通过转动安装有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一、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二,所述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一、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二上分别螺纹连接有双螺纹螺座一、双螺纹螺座二,且所述双螺纹螺座一外壁与密封伸缩部的内壁底端连接,密封伸缩部为一种波纹管,且其上方密封设计,其下方开口设计,密封伸缩部顶端与悬浮部之间的间距是固定的,且悬浮气囊的膨胀体积也是确定的,悬浮气囊在浮力部内部是膨胀设计的,它降低了浮力部内部的空间体积,使得浮力部破损后进气其中的水的体积有限,浮力部破损后在水的作用下,悬浮气囊能够朝上浮动并与标准箱的底端抵接,其能够对标准箱具有一个朝上的浮力,此时该标准箱的浮力相较于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具有浮力且能够对上方的平台进行支撑,给工作人员一个发现问题并修复的时间。

8、进一步地,所述悬浮部上方固定有吸压伸缩管,所述吸压伸缩管包括固定在悬浮部上方的伸缩波纹管,伸缩波纹管的底端开设有多哥呈环形分部的吸水口,所述伸缩波纹管的顶端一体化设置有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顶端密封连接,且所述金属管的内壁固定有吸压活塞,浮力部内部装满水需要朝外排出时,悬浮气囊内部充气能够使得浮力部内部部分的水排出,由于悬浮气囊本身质量较轻,其会漂浮在浮力部上方,也即悬浮气囊的顶端会与标准箱底端接触,会一直与蜂鸣器接触造成其报警,而伸缩波纹管、金属管以及吸压活塞三者构成一个针筒结构,悬浮气囊膨胀一定程度后能够使得浮力部内部的水吸收到吸压伸缩管内,降低了浮力部内部水位,从而使得悬浮气囊能够朝下移动一定距离,避免连通管一直与蜂鸣器开关接触;

9、所述双螺纹螺座二的下端设置有竖直朝下的吸压拉杆,所述吸压拉杆依次滑动穿过吸压活塞、悬浮部,且所述吸压拉杆上滑动套接有吸压顶环,所述吸压顶环上下滑动设置在伸缩波纹管内部,吸压拉杆与吸压活塞滑动式设计,其在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使得吸压顶环与吸压活塞接触,从而推动吸压活塞朝上移动,整个吸压伸缩管朝上移动,其整体体积增大,能够加速排出部分的水,且能够吸收部分的水,使得浮力部内部水位降低。

10、进一步地,所述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一、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二的上方均安装有传动齿轮,且两个所述传动齿轮啮合,且在初始状态下,也即悬浮气囊为处于坍缩状态下,所述双螺纹螺座一底端与悬浮部顶端间距大于双螺纹螺座二底端与悬浮部顶端之间的距离,悬浮气囊在充气膨胀时,悬浮气囊的下端将会产生膨胀并朝下移动,密封伸缩部的下端将会随之一起朝下移动,由于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一的自锁性能极差,此时的双螺纹螺座一将会朝下直线移动,从而能够使得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一进行自转,在两个传动齿轮的作用下,正反向双螺纹螺杆二将会随之一起转动,此时的双螺纹螺座二将会朝上移动并使得吸压拉杆一同朝上移动;

11、所述浮力部外部下方设置有升降套,所述吸压拉杆的下端伸入至升降套内,且所述吸压拉杆的外部设置有定位凸起,悬浮气囊为处于坍缩状态下时,所述定位凸起与吸压活塞之间的间距大于双螺纹螺座下端与悬浮部上方之间的间距,升降套的底端密封设计,且升降套的内径大于吸压拉杆的外径,吸压拉杆外部的定位凸起不与升降套内壁接触。

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传动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5;

13、在悬浮气囊为处于坍缩状态下,所述双螺纹螺座一底端与悬浮部顶端、双螺纹螺座二底端与悬浮部顶端之间的距离比为5:1,所述定位凸起与吸压活塞之间的间距、双螺纹螺座下端与悬浮部上方之间的间距比为20:1;

14、双螺纹螺座二的上移速度为是双螺纹螺座一的五倍,也即在悬浮气囊膨胀4/5后吸压伸缩管开始朝上移动并快速完全展开,其在朝上移动展开的过程中将会对外部的水进行吸收,在悬浮气囊膨胀4/5后,定位凸起使得吸压顶环与吸压活塞接触并快速上移。

15、进一步地,所述悬浮部的底端呈弧形结构设计,且所述悬浮部的底端表面开设有多个圆周阵列分布的连通口槽,浮力部内部未装水时,悬浮部能够完全的沉底,且此时连通口槽与浮力部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当浮力部外壁破损时,水能够通过连通口槽进入悬浮部下方,对其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使其能够跟随悬浮气囊一体上移,避免其因为表面的完全贴合导致倍水压压在水底无法上移;

16、所述浮力部外部底端设置有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内部与浮力部连通,且所述悬浮部下方设置有升降导杆,所述升降导杆滑动置于导向套内,且所述升降导杆的长度大于悬浮气囊顶端与标准箱底端的间距,所述导向套的底端还设置有拉环,拉环上绑拉绳,拉绳的一端捆绑在木板上,通过拉绳能够将该标准箱从钢架下方抽出,能够对悬浮部、悬浮气囊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使其不会发生位置的偏移。

17、进一步地,所述标准箱内部设置有排液管,且所述排液管的上端处于标准箱上方外部,所述排液管的下端与浮力部内部相连通,且所述排液管上还设置有单向阀,排液管的上端伸出水面置于其上方,进而便于将浮力部内部的水排出,且单向阀只能够朝外排出,外部的水无法进入,避免了水面起伏时外部的水进入到浮力部内。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9、1、通过多个槽钢一、槽钢二构成钢架,且在钢架的下方设置多个并列排布的标准箱,标准箱的下方设置有浮力部,浮力部用于增大该平台置于水中的体积,进而增大其整体的浮力,该平台能够快速搭建,且浮力部的设计使得标准箱的浮力更大,而浮力部内部还设置有悬浮并使得上方的蜂鸣器的开关并使其发出警报,此时即可知晓某一个具体的浮力部破损需要更换,同时悬浮气囊也降低了浮力部内部的空间体积,使得浮力部破损后进气其中的水的体积有限,其也对标准箱具有一个朝上的浮力,此时该标准箱的浮力相较于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具有浮力且能够对上方的平台进行支撑。

20、2、通过将浮力部内部中空设计,且其内部设置有悬浮气囊,浮力部内部灌装水且悬浮气囊坍缩后,标准箱以及浮力部整体下沉,配合设置的拉绳以及绑绳即可使其快速的从而平台下方取出,且悬浮气囊充气膨胀时能够使得浮力部内部的水被排出,使其能够再次上浮,使用绑绳即可将其拉直原本位置,从而完成水下的快速安装;

21、3、通过在悬浮气囊的内部设置密封伸缩部,密封伸缩部内还设置有吸引伸缩管,其在悬浮气囊膨胀时能够展开,进而能够对浮力部内部的水进行吸收,使得浮力部内部整体水位下降,在悬浮气囊的顶端不会与标准箱顶部接触,使得连通管与蜂鸣器开关具有一定的间距,避免了安装后蜂鸣器发出警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