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控不载人的飞机。
现有无人机根据机臂收纳状态可为固定式、可拆卸式以及折叠式等。其中现有的折叠式无人机通常利用抵顶的方式将机臂紧压于机壳内,即无论机臂打开还是收拢,其相对机壳的位置均不固定;或者,机臂通过转轴枢接于机壳内,在打开至正确位置时,再利用插销等部件锁死转轴,其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旨在解决现有折叠式无人机中机臂相对机壳的打开位置不固定、存在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无人机,包括机壳、若干枢接于所述机壳且相对所述机壳转动开/合的机臂,还包括用于限位所述机臂相对所述机壳打开/收拢位置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机臂上且随所述机臂转动的连接件以及用于限位所述连接件转动角度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抵顶于所述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具有与所述限位组件抵顶配合的用于限位所述机臂相对所述机壳打开角度的第一限位结构以及与所述限位组件抵顶配合的用于限位所述机臂相对所述机壳收拢角度的第二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抵顶限位所述连接件转动角度的限位件以及 套设于所述限位件上且供所述限位件水平伸缩抵顶于所述连接件缘侧部的弹性件,所述限位件的前端部具有抵顶限位所述第一限位结构或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第三限位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邻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缘侧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均为所述连接件的缘侧部水平凸伸形成的凸起,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所述限位件的前端部向内凹陷形成的且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或者,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邻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缘侧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均为所述连接件的缘侧部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第三限位结构为所述限位件的前端部水平凸伸形成的且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机臂具有枢接于所述机壳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设于所述机壳且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若干供螺钉穿设并旋拧入所述连接部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用于定位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相邻于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开设有供所述连接部枢接转动的开孔,所述连接件盖设于所述开孔,所述连接件的直径大于所述开孔的直径,所述开孔的边缘竖直向上凸伸形成抵顶于所述连接件的环状筋位。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内侧设有一槽道,所述槽道的两侧壁相对开设有限位卡槽,所述槽道的开口朝向所述开孔,所述限位件的后端部水平向外凸伸形成穿设所述弹性件的安装柱,所述限位件的两侧水平向外凸伸形成卡接部,所述安装柱穿设于所述槽道的侧壁,所述卡接部设于所述限位卡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无人机,利用增设机壳内的限位机构来限位机臂与机壳正确的打开和收拢位置,即当机臂相对机壳打开时,设有机壳 内的限位组件抵顶限位于固定连接于机臂的连接件,实现机臂相对机壳打开后则位置固定不变;当机臂相对机壳收拢时,设有机壳内的限位组件抵顶限位于固定连接于机臂的连接件,实现机臂相对机壳收拢后则位置固定不变,这样,机臂相对机壳开/合位置精准且始终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臂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臂收拢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臂与机壳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臂收拢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包括机壳1、若干枢接于机壳1且相对机壳1转动开/合的机臂2,还包括用于限位机臂2相对机壳 1打开/收拢位置的限位机构4,该限位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于机臂2上的连接件41以及用于限位连接件41转动角度的限位组件42,连接件41随机臂2一起转动,限位组件42抵顶于连接件4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利用增设机壳1内的限位机构4来限位机臂2与机壳1正确的打开和收拢位置,即当机臂2相对机壳1打开时,设有机壳1内的限位组件42抵顶限位于固定连接于机臂2的连接件41,实现机臂2相对机壳1打开后则位置固定不变;当机臂2相对机壳1收拢时,设有机壳1内的限位组件42抵顶限位于固定连接于机臂2的连接件41,实现机臂2相对机壳1收拢后则位置固定不变,这样,机臂2相对机壳1开/合位置精准且始终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1具有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412,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412相邻设置于连接件41的缘侧部,具体地,当机臂2带动连接件41相对机壳1转动打开时,第一限位结构411则与限位组件42相对抵顶限位机臂2相对机壳1的打开角度,即机臂2相对机壳1的打开位置;当机臂2带动连接件41相对机壳1转动收拢时,第二限位结构412则与限位组件42相对抵顶限位机臂2相对机壳1的收拢角度,即机臂2相对机壳1的收拢位置。这里,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连接件41可为圆盘状或多边形的板形结构,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412可以是与限位组件42相抵顶配合的凸起或凹槽等,能够满足抵顶限位机臂2相对机壳1转动其他结构即可,这里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5,限位组件42包括抵顶限位连接件41转动角度的限位件421以及供限位件421水平伸缩抵顶于连接件41缘侧的弹性件422,弹性件422套设于限位件421上,限位件421的前端部(限定限位件421抵顶于连接件41的端部为前端部)具有抵顶限位第一限位结构411或第二限位结构412的第三限位结构4211。这里,第三限位结构4211可以是与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机构4相抵顶配合的凹槽或凸起,即第三限位结构4211 与第一限位结构411或第二限位结构412存在啮合关系,当然,能够满足抵顶限位机臂2相对机壳1转动其他结构即可,这里不做限定。具体地,弹性件422为弹簧,为第三限位结构4211与第一限位结构411或第二限位结构412相啮合时提供抵顶作用力。
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411与第二限位结构412相邻设置于连接件41的缘侧部,第一限位结构411和第二限位结构412相同,均为连接件41的缘侧部水平凸伸形成的凸起,第三限位结构4211则为限位件421的前端部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凹槽与凸起相配合。这里,凸起的形状可呈三角形或圆形等,而凹槽则呈与凸起形状相啮合的内凹三角状或圆弧状,在连接件41随机臂2转动过程中,机臂2处于打开的正确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411与第三限位结构4211相抵顶配合时,限制机臂2再发生转动,保持连接件位置固定从而保证机臂打开时状态稳定,同理,机臂2处于收拢的正确位置时,第二限位结构412与第三限位结构4211相抵顶配合时,同样保持连接件位置固定,同样,保证机臂收拢时时状态稳定,不会发生从机壳再转动出来的问题。
或者,图中未示,与上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限位结构411与第二限位结构412相邻设置于连接件41的缘侧部,第一限位结构411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412的结构相同,均为连接件41的缘侧部向内凹陷形成凹槽,第三限位结构4211则为限位件421的前端部水平凸伸形成的凸起,该凸起与凹槽相互配合。同样地,机臂2处于打开的正确位置时,第一限位结构411与第三限位结构4211相抵顶配合时,限制机臂2再其发生转动,保持连接件位置固定从而保证机臂打开时状态稳定,同理,机臂2处于收拢的正确位置时,第二限位结构412与第三限位结构4211相抵顶配合时,同样保持连接件位置固定,同样,保证机臂收拢时时状态稳定,不会发生从机壳再转动出来的问题。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机臂2具有枢接于机壳1的连接部21以及于连接部21相对设置的安装部22,安装部22用于安设 电机3,具体地,机臂2的连接部21穿设于机壳1且固定连接于连接件41。这里,连接件41呈圆柱体状,易与机壳1发生相对转动,当然,连接件41也可为其他结构形状,能够与机壳1枢接转动即可。固定连接方式可为螺钉连接或铆接等,这里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在本实施例中,机臂2具有枢接于机壳1的连接部21,连接部21穿设于机壳1且固定连接于连接件41。这里,机臂2以连接部21为转动轴枢接于机壳1,从而实现机臂2相对机壳1转动开合,并通过连接部21固定连接于连接件41,使得机臂2在相对机壳2转动开合的同时能够稳定连接于机壳1。
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5,连接件41上开设有若干供螺钉穿设并旋拧入连接部21的安装孔413。优选地,安装孔413数量为三个,呈三角状分布于连接件41上,这样排布有利于机臂2与机壳1保持稳定连接,受力分布均匀。
具体地,请参考图3至图5,连接件41上开设有定位连接于连接部21的定位孔414,定位孔414相邻于安装孔413。这里,连接部21朝向连接件41的端部竖直向上凸伸形成定位柱211,定位柱211穿设于定位孔414内,实现连接件41与连接部21的定位连接,方便在旋拧螺钉时,连接件41上安装孔413与连接部21上的螺纹孔上下对位。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开设有供连接部21枢接转动的开孔11,连接件41盖设于开孔11上,开孔11的边缘竖直向上凸伸形成抵顶于连接件41的环状筋位12,并且,连接件41的直径大于开孔11的直径。这里,连接件41的材质为可发生形变的自润滑塑料,通过螺钉连接于连接部21时,连接件41的外缘发生形变与环状筋位12相抵顶,这样,有利于机臂2与机壳1始终保持稳定连接状态,不出现松动等现象,同时,自润滑的连接件41与机壳1更有利于发生相对滑动,摩擦阻力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内侧设有一槽道3,槽道3的两侧壁相对开设有限位卡槽31,槽道3的开口朝向机壳1上的开孔11, 限位件421的后端部水平向外凸伸形成穿设于弹簧件的安装柱4212,限位件421的两侧水平向外凸伸形成卡接部4213,安装柱4212穿设于槽道13的侧壁,各卡接部4213分别设于各限位卡槽31内。这样,弹性件422则分别抵顶于槽道3的侧壁与限位件421,始终将限位件421的前端部推出至槽道3的开口外,实现限位件421的第三限位结构4211与连接件41的第一限位结构411或第二限位结构412相抵顶,同时,在限位卡槽31的限位下,卡接部4213仅在限位卡槽31内往返运动,即实现限位件421水平伸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