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无人机导风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机在工作时会生成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进行散热,热量囤积过热时会对无人机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长期过热会导致无人机损坏或者使用寿命衰减等,因而无人机上通常会设置用来散热的部分。
现有的无人机中会设置一些风口来实现导风散热,但是设置的风口由于其位置、构造等原因而采集的风并不充分,散热效果不佳,因而需要在无人机中设置风扇,依靠风扇来实现气流的充足流动使得散热达到理想效果,然而,无人机的机身内部机腔空间有限,风扇的设置导致机身体积更大,重量更重,而且风扇的运作还会产生较大的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人机导风结构,充分采集浆叶旋转生成的风,使散热效果更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人机导风结构,包括:机臂,安装在所述机臂上的桨叶,及开设在所述机臂上的至少一个导风孔;导风孔设置于机臂的靠近机身的部位,且位于桨叶尾部旋转区域的正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孔呈长条形孔,且导风孔的长度方向与机臂长度方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孔上设置有引导壁,一体成型于所述导风孔的一长边上,以使气流朝内输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导壁一体成型于所述导风孔的第一长边上,且从所述第一长边开始向机臂内侧倾斜或弯曲;所述导风孔的第一长边为在对应桨叶旋转时首先经过的长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臂的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单侧桨叶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开设在一个机臂上的导风孔为三个;在该机臂的宽度方向上,导风孔间隔排布,且位于顶部中间部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臂的内侧迎风的壁上设置有加强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机身,连接所述机臂,导风孔采集的气流导入所述机身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与机臂一体成型连接,在连接过渡部位,机身的上侧缩进一定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孔采集的气流沿所述机身的内壁进入,在机身内部整个机腔内流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浆叶尾部是旋转生风最大之处,导风孔设置在旋转生风最大之处的正下方,能够采集到的风最大,导入内部后可产生的气流最强烈,而设置在机臂靠近机身部位可以使得气流较少地沿机臂的内壁流动,减少机臂上的气流强度损耗,从而到达需散热的部位更直接,散热效果更佳。
由于桨叶旋转到机臂上方时的旋转方向的切向是与机臂长度方向垂直的,因而气流会向下且横扫过机臂,在机臂长度方向上设置长条形孔,气流会被长条形孔汇集而进入机臂内侧,采集到的风更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人机导风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人机导风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无人机导风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人机导风结构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机臂,2-桨叶,3-机身,11-导风孔,12-引导壁,13-加强板,31-上壳,32-下壳,33-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机导风结构包括:机臂1,桨叶2及至少一个导风孔11。桨叶2安装在机臂1上,具体浆叶2的安装方式不作为限制,可以通过桨座安装到机臂1上,且能够由电机带动相对机臂1旋转,浆叶2的旋转产生较大的风。
导风孔11开设在机臂1上,用来采集浆叶2旋转生成的风。当然可以在每个机臂1上均开设至少一个导风孔11。其中,导风孔11设置于机臂1的靠近机身3的部位,且位于桨叶2尾部旋转区域的正下方,浆叶2尾部是旋转生风最大之处,导风孔11设置在旋转生风最大之处的正下方,能够采集到的风最大,导入内部后可产生的气流最强烈,而设置在机臂1靠近机身3部位可以使得气流较少地沿机臂1的内壁流动,减少机臂1上的气流强度损耗,从而到达需散热的部位更直接,可以无需设置风扇也能达到较佳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风孔11呈长条形孔,且导风孔11的长度方向与机臂1长度方向相同。由于桨叶2旋转到机臂1上方时的旋转方向的切向是与机臂1长度方向垂直的,因而气流会向下且横扫过机臂1,在机臂1长度方向上设置长条形孔,气流会被长条形孔汇集进入机臂1内侧,采集到的风更多。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导风孔11上设置有引导壁12,该引导壁12一体成型于导风孔11的一长边上,以使气流朝内输送。为了使得引导壁12的结构更稳定,可以通过一过渡壁来将引导壁12跟其与导风孔11连接长边的相邻边连接起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2和图3,引导壁12一体成型于导风孔11的第一长边上,且从第一长边开始向机臂1内侧倾斜或弯曲。导风孔11的第一长边为在对应桨叶2旋转时首先经过的长边。通过引导壁12的引导可以使得汇集的风顺利引导入机臂1内侧,并流至所需散热区域中,避免气流不必要的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臂1的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单侧桨叶2的长度,桨叶2可以安装在机臂的末端上方,桨叶2可以是两片,单侧桨叶2即为其中的一片。使得导风孔11的位置可以更接近机身,同时满足在桨叶2旋转区域的正下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的,开设在一个机臂1上的导风孔11为三个。在该机臂1的宽度方向上,三个导风孔11间隔排布,且位于机臂1宽度方向上的顶部中间部位。在该位置处,机臂1的结构强度更高,采风效果最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臂1的内侧迎风的壁上设置有加强板13,迎风壁例如为对准引导壁的壁。设置加强板13可以进一步加强机臂1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1、2和图4,无人机导风结构还包括机身3。机身3连接机臂1,导风孔11采集的气流导入机身3中,流至待散热的区域中。
机身3与机臂1可以一体成型连接,使得结构强度更高,在机身3与机臂1的连接过渡部位,机身3的上侧缩进一定尺寸,从而保证桨叶2的尾部可以靠近机身3而不打到机身3,可使导风孔11的位置更靠近机身3。
导风孔11采集的气流沿机身3的内壁进入,在机身3内部整个机腔内流通,气流可以被导向至机身3内部机腔的集中散热处,但气流可以在整个机腔内部流通,并不局限在某一处,可以将整个机腔的热量带走,防止局部过热区域热量传导至机腔其他区域后无法散热的情况出现。
机身的壳体可以包括上机壳31、下机壳32和底盖33,底盖33在使用时盖合在下机壳32上,上机壳31和下机壳32再盖合形成内部机腔,底盖33的可拆卸可以使得机腔内部模块便于装取维修。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