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飞行器机翼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5298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用于飞行器机翼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行器机翼的缝翼轨道装置以及包括这种缝翼轨道装置的飞行器机翼。这种飞行器机翼包括主翼和缝翼,其中所述缝翼通过缝翼轨道装置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

所述缝翼轨道装置包括梁状主承载轨道结构、引导表面、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

所述轨道结构形成为细长的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不一定是直线延伸,而是弯曲成弯曲路径的形状,其中当缝翼延伸或缩回时,缝翼沿着该弯曲路径相对于主翼翼移动。轨道结构的横截面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例如现有技术中常用的π形。轨道结构被配置为优选地在轨道结构的第一端处连接到缝翼,优选地固定连接到缝翼。轨道结构进一步被构造成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优选地由此允许轨道结构沿其纵向分析相对于主翼平移运动。

所述引导表面设置在轨道结构处,优选地固定地连接到轨道结构或与轨道结构一体地形成,并且具有沿轨道结构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

所述引导表面被构造成沿着设置在主翼的相应的引导装置被引导。这种引导装置优选地包括形成引导路径的辊子或细小表面。优选地,引导表面包括设置在轨道结构的相对侧上的多个表面部分,使得轨道结构相对于相应的引导装置的移动仅被允许沿着轨道结构的纵向方向沿所述引导路径进行。

所述连接装置优选地在轨道结构的第一端处设置在轨道结构处,优选地固定地连接到轨道结构或与轨道结构一体地形成。所述连接装置被配置为优选地以固定的方式将轨道结构连接到缝翼,例如有两个铰链,一个是主链,一个是从链。

所述接合装置设置在轨道结构处,优选地连接到轨道结构或与轨道结构一体地形成。所述接合装置构造成与设置在主翼上的用于移动缝翼的驱动单元的驱动构件接合。



背景技术:

这种缝翼轨道装置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并且用在几种飞行器模型中。直到最近,政府航空部门特别是美国航空部门faa(联邦航空管理局)的故障安全要求规定,必须证明在第一次例行检查中首次检测到的存在于这种缝翼轨道装置的轨道结构中的裂纹直到下一次例行检查都不会传播通过整个轨道结构。这意味着需要证明,裂纹传播通过整个轨道结构至少需要在两次例行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以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在轨道结构中传播的裂纹在至少一次例行检查中被检测到。

不过,美国联邦航空局最近修改或澄清了这些缝翼轨道装置的这些故障安全要求。所述轨道结构现在需要包括两个单独的主载荷路径,其中当一个主载荷路径故障时,另一个主载荷路径需要仍然能够在飞行期间保持缝翼和主翼之间的连接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翼轨道装置,包括冗余的主载荷路径,即除了第一主载荷路径之外的至少一个备用主载荷路径。

该目的是通过轨道结构包括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而实现的。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彼此分开地形成。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中的每一个都连接到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使得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中的每一个形成单独的主载荷路径。

特别地,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固定地、即刚性地连接到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两者,其中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可以与连接装置和/或与接合装置一体地形成,或者连接到连接装置和/或接合装置,其中连接不一定需要是直接连接,而是也可以是通过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中的相应另一个的连接,只要主载荷路径不中断。优选地,连接装置包括刚性地连接到第一轨道构件或与第一轨道构件一体形成的第一装置部分,并且连接装置包括与第二轨道构件刚性连接或形成为一体的第二装置部分。

以这种方式,轨道结构被分成两个单独的轨道构件,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其形成两个单独的主载荷路径,由此实现了载荷路径的冗余。这意味着当一个载荷路径,即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中的一个失效时,另一个载荷路径,即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中的另一个,仍然能够将缝翼保持在主翼。通过这种缝翼轨道装置的设计,应该满足了更新的faa要求。

根据优选实施例,第一轨道构件被形成和构造为相对于对称平面、特别是垂直对称平面对称于第二轨道构件。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的这种对称设计实现了有利的载荷分布,从而允许最小的重量。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一轨道构件优选通过螺栓沿着轨道结构的纵向方向连接到第二轨道构件。以这种方式,尽管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形成单独的载荷路径,但是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保持在一起,从而彼此支撑并且共同地转移载荷。

根据又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接合装置形成为齿条,其构造成与设置在主翼处的驱动单元的驱动小齿轮(pinion)形式的驱动构件接合。通过与小齿轮啮合的这种齿条,获得了用于驱动缝翼轨道装置以及因此驱动缝翼的非常有效和可靠的驱动机构。

根据替代实施例,所述接合装置形成为用于铰链连接到设置在主翼处的驱动单元的驱动杆或驱动支柱形式的驱动构件的铰链安装件。所述铰接安装件可以形成为凸耳,优选地形成公凸耳。驱动杆可以连接到线性电动机,优选地电磁、液压或机械线性电动机,或连接到驱动单元的旋转驱动器,例如电动旋转驱动器。通过与驱动杆的这种铰链连接,提供了非常有效和可靠的驱动缝翼轨道装置的替代方式。

在优选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形成为凸耳,优选地为公凸耳,其被构造用于与缝翼的相应部件(优选地是母凸耳)的铰链连接。公凸耳优选地由具有孔的平坦突起形成,并且母凸耳优选地由具有孔的两个平坦突起形成,其中在两个突起之间设置间隙以接收公凸耳的平坦突起,使得公凸耳的孔与母凸耳的孔对准。优选地,公凸耳包括第一装置部分和第二装置部分,它们以平坦表面相对的方式相互抵靠。以这种方式,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的两个单独的载荷路径可以在连接装置处连接,或者第一装置部分和第二装置部分虽然形成单独的载荷路径,但可以通过在形成公凸耳时彼此抵靠而相互支撑。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轨道结构包括第三轨道构件。第三轨道构件优选地与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分开形成。第三轨道构件进一步优选地固定地或刚性地连接到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两者,使得第三轨道构件形成单独的主载荷路径。第三轨道构件可以与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一体形成,但也可以经由第一或第二轨道构件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连接装置和接合装置。此外,连接装置优选地具有刚性地连接到第三轨道构件并且优选地抵靠第一装置部分和/或第二装置部分的第三装置部分。通过第三轨道构件,另外的单独的主载荷路径集成在轨道结构中,使得轨道结构的故障安全可靠性进一步增加。

特别地,优选地,第一轨道构件和/或第二轨道构件优选地通过螺栓沿着其纵向方向连接到第三轨道构件。此外,优选地,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经由第三轨道构件彼此连接,即第三轨道构件夹在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之间。以这种方式,第一轨道构件、第二轨道构件和第三轨道构件沿纵向方向彼此支撑并且共同地传递载荷,尽管形成三个单独的载荷路径。

具体地,也是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包括接合装置,优选地所述接合装置包括齿条。以这种方式,具有接合装置的第三轨道构件被保持在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之间,这允许对称设计和非常有效的载荷传递,例如所述齿条将载荷平均地传送到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的两侧。

根据优选实施例,当在垂直于纵向延伸部的横截面中观察时,第一轨道构件包括第一上凸缘部分、第一腹板部分和第一下凸缘部分。此外,当在垂直于纵向延伸部的横截面中观察时,第二轨道构件优选地包括第二上凸缘部分、第二腹板部分和第二下凸缘部分。优选地,当轨道结构处于正常取向时,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垂直地延伸,并且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和下凸缘部分水平延伸。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的这种横截面提供了轻量化的结构,其中可以有效地传递载荷。

特别地,优选的是,第一轨道构件具有由在它们的相对端连接第一上凸缘部和第一下凸缘部的第一腹板部形成的c形横截面。优选地,第二轨道构件具有由在它们的相对端连接第二上凸缘部分和第二下凸缘部分的第二腹板部分形成的c形横截面。更优选地,第一腹板部分与第二腹板部分相对地延伸。具体地,优选地,第一腹板部分和第二腹板部分彼此邻接,并且优选地彼此直接安装。以这种方式,形成所述轨道结构的双c形横截面,其代表了非常简单和有效的轮廓。通过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形成了所述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其可以容易地由相应的引导装置(例如设置在主翼上的辊子)接合。

或者,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被夹在第一腹板部分和第二腹板部分之间,其中第三轨道构件优选地经由螺栓连接到第一腹板部分和第二腹板部分。进一步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具有正方形横截面并且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对准,以便一起提供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所述上表面部分可以容易地被引导装置例如设置在主翼上的辊子接合。以这种方式,形成了轨道结构的非常简单和坚固的轮廓,其中第三轨道构件可以可靠地连接到第一轨道构件和第二轨道构件,虽然所有三个轨道构件分别形成单独的载荷路径。

根据替代的优选实施例,第三轨道构件具有t形横截面。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一横截面部分被夹在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之间。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二横截面部分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上,优选地位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上方,以便提供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通过第三轨道构件的这种t形横截面,第三轨道构件可夹在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之间,同时第三轨道构件提供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其是连续和平坦的,并且不需要对准,因为这是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由第三轨道构件与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一起提供的情况。

作为第三轨道构件的t形横截面的优选替代方案,第三轨道构件还可以具有i形横截面或h形横截面,其包括第一横截面部分、第二横截面部分和第三横截面部分。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一横截面部分夹在第一腹板部分和第二腹板部分之间。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二横截面部分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上,即位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上方,从而提供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三横截面部分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上,即位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的下方,从而提供引导表面的下表面部分。优选地,齿条设置在下表面部分中,其中所述齿与第三轨道构件的第三横截面部分一体地形成,或者所述齿条例如通过螺栓安装到下表面部分。优选地,所述齿条的齿沿着纵向方向布置在下表面部分的中心区域中,使得引导装置的辊子可以沿齿条的相对侧面滚动。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第一轨道构件具有t形横截面,优选地由在其中心处将第一上凸缘部分连接到在其端部的第一下凸缘部分的第一腹板部分形成。优选地,第二轨道构件还具有t形横截面,优选地由在其中心处将第二上凸缘部分连接到在其端部第二下凸缘部分的第二腹板部分形成。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一腹板部分与第二腹板部分相对地延伸,其中第一腹板部分可以安装到第二腹板部分,例如经由第三轨道构件。还优选的是,第一上凸缘部分以对接方式邻接第二上凸缘部分,优选地由此提供引导表面的上表面部分。通过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的这种t形横截面,获得了轨道结构的双t形轮廓,其代表了如上所述的轨道结构的双c形轮廓的非常有效的替代。

特别地,优选地,第三轨道构件被夹在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之间,优选地通过螺栓连接到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第三轨道构件优选地具有正方形横截面,使得其不仅抵靠在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上,而且抵靠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第三轨道构件与双t形轮廓的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的非常有效的组合。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第一轨道构件具有π形横截面。特别地,第一轨道构件包括水平上凸缘部分、垂直第一腹板部分、垂直第二腹板部分、水平第一下凸缘部分和水平第二下凸缘部分。第一腹板部分与第二腹板部分相对地延伸。第一腹板部分将上凸缘部分连接到第一下凸缘部分。第二腹板部分将上凸缘部分连接到第二下凸缘部分。优选地,第二轨道构件具有平坦的正方形横截面。更优选地,第二轨道构件抵靠第一轨道构件的上凸缘部分,优选地在上凸缘部分上方。以这种方式,提供了非常简单的可能性,如怎样现有技术中已知的π形轮廓的轨道结构修改为包括第二单独的主载荷路径,即通过抵靠在第一轨道构件的上凸缘部分上的简单正方形的第二轨道构件。

特别地,优选地,所述轨道结构包括具有正方形横截面的第四轨道构件,并且其抵靠在第一下凸缘部分上,优选地位于第一下凸缘部分下方。进一步优选的是,轨道结构包括具有正方形横截面的第五轨道构件,并且其抵靠第二下凸缘部分上,优选地位于第二下凸缘部分下方。以这种方式,不仅上凸缘部分被第二轨道构件加倍,而且第一下凸缘部分被第四轨道构件加倍,且第二下凸缘部分被第五轨道构件加倍,使得轨道结构的所有凸缘部分被加倍,从而形成总共四个单独的主载荷路径,或者在设置第三轨道构件的情况下,形成第五单独的主载荷路径。

根据又一优选实施例,齿条连接到或形成在第三轨道构件的下表面中。以这种方式提供了所述齿条的简单且对称的布置。

或者,优选地,所述齿条连接到或形成在第一下凸缘部分的下表面中,和/或在第二下凸缘部分的下表面中,和/或在第一上凸缘部分的上表面中,和/或在第二上凸缘部分的上表面中。特别地,所述齿条可能被分裂,使得第一部分形成在第一下或上凸缘部分中,并且第二部分形成在第一部分旁边的第二下或上凸缘部分中,使得第一和第二部分部件一起形成可以由驱动单元的驱动小齿轮共同接合的齿条。以这种方式,获得了齿条的简单且对称的布置,其中不一定需要第三轨道构件。

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齿条连接到或形成在第一上凸缘部分的侧表面和/或第二上凸缘部分的侧表面中,和/或在第一下凸缘部分的侧表面和/或第二下凸缘部分的侧表面中。通过形成在凸缘部分之一的侧表面中的齿条的这种设计,提供了所述齿条的非常简单且容易制造的选项,特别是因为所述齿条可以布置在轨道之一中并且不需要布置在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两者或在第三轨道构件中,因为这是所述齿条被布置在对称平面中的情况。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替代实施例,所述齿条连接到或形成在第一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中和/或在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中。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为形成有效的齿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且获得了在驱动小齿轮和轨道结构的齿条之间进行载荷传递的相当显著的中心。

特别地,优选地,所述齿条形成为分离部件,其通过螺栓连接到第一和/或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以这种方式,齿条不需要加工在轨道结构的表面中,而是可以附接到所述轨道结构。

更具体地,优选的是,所述螺栓通过连接到齿条的鸭脚(duckfeet)将所述齿条固定到第一和/或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这种鸭脚与齿条一体地形成,并且包括孔以容纳螺栓以将齿条固定到轨道结构。以这种方式,可以不在齿条本身的齿中包含孔。

优选地,所述鸭脚沿着齿条的纵向延伸部在相对侧上以串联方式设置。以这种方式,可以将齿条可靠地固定到轨道结构。

或者优选地,所述鸭脚设置在齿条的相对端上。为了仍然在齿条和轨道结构之间提供可靠的剪切力传递,多个剪切销优选地沿着齿条的纵向延伸部在其相对端之间将所述齿条连接到第一和/或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优选地,剪切销被容纳在第一和/或第二腹板部分的侧表面中的孔中。在侧表面中的孔被形成为穿过整个第一和第二幅部分到达相对侧表面的贯通孔的情况下,优选地在所述相对侧表面上设置对置板,以防止剪切销穿过所述通孔掉落穿过所述相对侧表面。通过齿条的这种设计,不需要沿所述齿条的纵向延伸部在所述相对侧上设置鸭脚,从而可以以更大的宽度形成所述齿条。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替代实施例,所述齿条沿着纵向线分裂成第一齿条部分和平行的第二齿条部分,两个齿条部分在齿条的纵向方向中从所述齿条的一端延伸到相对的另一端。优选地,螺栓以串联方式沿纵向线设置在第一齿条部分和第二齿条部分之间,以将齿条固定到轨道结构。以这种方式,不需要鸭脚来将齿条固定到轨道结构上,并且可以以更大的宽度形成齿条。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替代实施例,第一上凸缘部分和/或第一下凸缘部分和/或第二上凸缘部分和/或第二下凸缘部分形成有延伸的厚度,以便提供横向安装表面。优选地,所述齿条形成为单独部件,其通过螺栓连接到横向安装表面。优选地,螺栓设置在齿条的相对端并且通过鸭脚固定,其中沿着齿条的纵向延伸部分设置剪切销,以在齿条和轨道结构之间沿纵向方向提供剪切连接。通过具有延伸厚度和横向安装表面的这种凸缘部分,形成为单独部件的齿条也可以安装在凸缘部分的侧表面中。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包括主翼和缝翼的飞行器机翼。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例,所述缝翼通过缝翼轨道装置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如上所述与缝翼轨道装置相关的特征、性质和优点也适用于包括这种缝翼轨道装置的飞行器机翼。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图中显示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飞行器机翼的剖视图,包括主翼和通过缝翼轨道装置连接到主翼的缝翼,

图2是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5,

图7是图5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不同透视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27是采用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飞行器机翼的剖视图,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如图25和26所示的缝翼装置,

图28是采用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飞行器机翼的剖视图,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图25和26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

图29是采用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飞行器机翼的剖视图,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如图25和26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的透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缝翼轨道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飞行器机翼1'。飞行器机翼1'包括主翼3'和缝翼5',其中缝翼5'经由缝翼轨道装置7'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3'。缝翼轨道装置7'包括梁形主承载轨道结构9'、引导表面11'、连接装置13'和接合装置15'。轨道结构9'以其第一端17'固定地连接到缝翼5',并且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3'。引导表面11'设置在轨道结构9'处,以沿着设置在主翼3'处的辊子21'形式的相应引导装置19'被引导。特别地,引导表面11'包括设置在轨道结构9'的相对侧25a'、25b'上的多个表面部分23',使得每个表面部分23'与相应的辊子21'接合。连接装置13'设置在轨道结构9'的第一端17'处,用于将轨道结构9'连接到缝翼5',特别是通过包括主和从连接件29'的铰链连接27'。接合装置15'设置在轨道结构9'处,其形成为齿条31',以与设置在主翼3'处的驱动单元37'的驱动小齿轮35'形式的驱动构件33'接合,用于相对于主翼3'移动缝翼轨道装置7'。如图2所示,缝翼轨道装置7'的轨道结构9'具有π形横截面39',使得轨道结构9'形成单个主载荷路径。

为了形成至少两个分开的、单独的主载荷路径,根据本发明的缝翼轨道装置7包括轨道结构9,其包括至少两个单独的轨道构件,即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其中每个轨道构件41、43形成单独的主要载荷路径,如结合以下实施例所述的。除了包括两个单独的轨道构件41、43的轨道结构9的设计之外,根据本发明的飞行器机翼1对应于如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飞行器机翼1'。

图3和图4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飞行器机翼1的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一实施例。缝翼轨道装置7包括梁状主承载轨道结构9、布置在轨道结构9处的引导表面11、布置在轨道结构9处的连接装置13和布置在轨道结构9处的接合装置15。轨道结构9被构造成连接到缝翼5,并且被构造成可移动地连接到主翼3。引导表面11被构造成沿着设置在主翼3处的相应的引导装置19被引导,所述引导装置例如是辊子21。引导表面11包括设置在轨道结构9的相对侧面25a、25b上的多个表面部分23,以便允许轨道结构9相对于主翼3仅沿着轨道结构9的纵向方向45的引导路径移动。连接装置13被构造用于将轨道结构9连接到缝翼5。连接装置13形成为公凸耳47,即具有孔51的平坦突起49,其被构造用于与缝翼5的相应部分即母凸耳55(见图1)的铰链连接27。接合装置15被构造成与设置在主翼3处的驱动单元37的驱动构件33相接合,以用于使缝翼轨道装置7相对于主翼3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接合装置15形成为齿条31,其被构造成与设置在主翼3处的驱动小齿轮35形式的驱动构件33接合。

轨道结构9包括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彼此分开地形成。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中的每一个刚性地连接到连接装置13和接合装置15两者,即与连接装置13和接合装置15形成为一体,使得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中的每一个形成单个主要载荷路径。第一轨道构件41形成和设置为与第二轨道构件43对称,并且经由多个螺栓57沿着轨道结构9的纵向方向45连接到第二轨道构件43。连接装置13包括与第一轨道构件41一体形成的第一装置部分59和与第二轨道构件43一体形成的第二装置部分61,其中第一和第二装置部分59、61彼此连接以形成所述公凸耳47。

轨道结构9还包括第三轨道构件63。第三轨道构件63与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分开形成。第三轨道构件63连接到连接装置13和接合装置15两者,使得第三轨道构件63形成单独的主载荷路径。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经由第三轨道构件63沿着纵向方向45彼此连接,从而从相对侧夹着第三轨道构件63。第一、第二和第三轨道构件41、43、63经由螺栓57沿着纵向方向45连接在一起。连接装置13包括第三装置部分65,其与第三轨道构件63一体形成并且夹在第一装置部分59和第二装置部分61之间。第三轨道构件63包括接合装置15,即齿条31,使得驱动小齿轮35可以在轨道结构9的下侧67上在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41、43之间中心地与齿条31接合。与在轨道结构9的上侧69上的齿条31相对,引导表面11的平滑的上表面部71由第一、第二和第三轨道构件41、43、63一起提供,以便与主翼3的相应导向装置19的辊子21接合。

轨道结构9具有被优化为以最小重量传递所需载荷的成型的横截面39。第一轨道构件41包括第一上凸缘部分73、第一腹板部分75和第一下凸缘部分77。第二轨道构件43包括第二上凸缘部分79、第二腹板部分81和第二下凸缘部分。特别地,轨道结构9具有双c形横截面39,其中第一轨道构件41具有c形横截面85,第二轨道构件43具有与第一轨道构件41的c形横截面85对称的c形横截面87,使得第一腹板部分75与第二腹板部分81相对地延伸。第三轨道构件63被夹在和安装在第一腹板部分75和第二腹板部分81之间。第三轨道构件63具有正方形横截面89并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73、79对齐,以形成引导表面11的上表面部分71。

图5、6和7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第三轨道构件63的形状。第三轨道构件63具有t形横截面89,其中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一横截面部分91夹在第一腹板部分75和第二腹板部分81之间,并且其中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二横截面部分93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上部凸缘部分73、79上,即位于第一和第二上部凸缘部分73、79之上,由此提供引导表面11的上表面部分71。

图8和图9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轨道结构9具有双t形横截面39,其中第一轨道构件41具有t形横截面部分85和第二轨道构件43具有t形横截面87。第一腹板部分75与第二腹板部分81相对地延伸,并且第一上凸缘部分73以对接方式邻接第二上凸缘部分79以便一起提供引导表面11的上表面部分71。第三轨道构件63具有正方形横截面89并且夹在第一腹板部分75和第二腹板部分81之间。第三轨道构件63也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73、79上。

图10和图11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四实施例,其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轨道结构9具有π形横截面39。特别地,第一轨道构件41具有π形横截面85,其中第一轨道构件41包括水平上凸缘部分95、垂直第一腹板部分97、垂直第二腹板部分99、水平第一下凸缘部分101和水平第二下凸缘部分103。第一腹板部分97与第二腹板部分99相对地延伸,第一腹板部分97将上凸缘部分95连接到第一下凸缘部分101,并且第二腹板部分99将上凸缘部分95连接到第二下凸缘部分103。此外,第二轨道构件43具有平坦的正方形横截面87,并且从上凸缘部分95的上方抵靠在上凸缘部分95上。

图12和图13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五实施例,其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轨道结构9包括第四轨道构件105和第五轨道构件107,它们均具有正方形横截面109、111,其中第四轨道构件105从第一下凸缘部分101的下方抵靠在第一下凸缘部分101上,并且第五轨道构件107从第二下凸缘部分103的下方抵靠在第二下凸缘部分103上。

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齿条31设置在第三轨道构件63的下表面113中。在以下实施例中,示出并描述了将齿条31布置在轨道结构9处的其它选项。

图14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六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齿条31形成在第一腹板部分75的侧表面115中。

图15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七实施方式,其与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齿条31形成在第一上凸缘部分73的侧表面117中以及在第一下凸缘部分77的侧表面119中。

图16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八实施方式,其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齿条31形成在第一下凸缘部分77的下表面121中以及在第二下凸缘部分的下表面123中,其中齿条31被分开使得齿条31的第一部分125形成在第一下凸缘部分77中,且齿条31的第二部分127形成在第一部分125旁边的第二下凸缘部分83中,由此第一和第二部分125、127一起形成齿条31。并且,齿条31的齿129形成在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的表面之下,使得齿129不会从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的下表面121、123突出,并且不会对在所述下表面121、123上滚动的辊子21构成障碍。

图17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九实施例,其与第八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齿条的齿129从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的下表面121、123突出。在这个例子中,引导装置19的辊子21可以在齿条31的相对的横向侧表面131上滚动,因为齿条31仅形成在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的下表面121、123的中心部分133中。

图18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实施例,其与第九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齿条31被分开一段距离,从而在形成在第一下凸缘部分77的下表面121上的齿条31第一部分125和形成在第二下凸缘部分83的下表面123上的齿条31的第二部分127之间提供了一个空间135,在所述空间中没有齿129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的下表面121、123中,使得引导装置19的辊子21能够沿在所述齿条31的两个部分125、127之间的所述空间135滚动。

图19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一实施例,其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齿条31形成为一个单独部分,其通过螺栓137连接到第一腹板部分75的侧表面115。螺栓137通过连接到齿条31的鸭脚139将齿条31固定到第一腹板部分75的侧表面115。鸭脚139沿着齿条31的纵向方向143串联地设置在相对侧141a、141b上。

图20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二实施例,其与第十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齿条31被沿着纵向线145分裂成第一齿条部分147和平行的第二齿条部分149,其中两个齿条部分147、149在齿条31的纵向方向143中从一端151延伸到相对端153。螺栓137以串联的方式沿着纵向线145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齿条部分147、149之间,而不是通过鸭脚139来保持齿条31。

图21、22和23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三实施例,其与第十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仅在齿条的相对端151、153上设置鸭脚139。此外,多个剪切销155被设置成以串联的方式在相对端151、153之间沿着齿条31的纵向方向143将齿条31连接到第一腹板部分75的侧表面115。所述剪切销155容纳在第一和第二腹板部分75、81中的孔157中,并且由安装在第二腹板部分81的侧表面161上的相对板159保持,使得它们不能从孔157中滑出到第二腹板部分81的侧表面161。

图24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四实施例,其与第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下凸缘部分77形成为具有延伸厚度,以便提供横向安装表面163,并且齿条31形成为通过螺栓137连接到横向安装表面163的单独部分。除了螺栓137之外,还可以使用剪切销155将齿条31保持在没有螺栓137的那些区域中,如结合第十三实施例所述的。

图25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五实施例,其与第六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接合装置15不是形成为齿条31,而是形成为铰接安装件165,即公凸耳,用于铰链连接到设置在主翼3处的驱动单元37的驱动杆167形式的驱动构件33。

图26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六实施例,其与第十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夹在第一和第二轨道构件41、43之间的第三轨道构件63。而是仅仅设置第一轨道构件41和第二轨道构件43,使得第一腹板部分75直接抵靠在第二腹板部分81上。

图27、28和29中示出了怎样驱动根据第十五和第十六实施例的缝翼轨道装置7的三个选项。如图27所示,设置在主翼3处的驱动单元37包括经由铰链171连接到驱动杆167的旋转驱动器169,其中驱动杆167连接到缝翼轨道装置7的铰链安装件165。替换地,如图28和29所示,驱动杆167可以连接到线性马达171,其通过主轴(图28)或者通过电磁或液压气缸(图29)沿其纵向轴线173驱动所述驱动杆167。

图30和图31中示出了缝翼轨道装置7的第十七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三轨道构件63的形状。第三轨道构件63不是具有t形横截面89,而是具有i形横截面89或h形横截面89,包括第一横截面部分91、第二截面部分93和第三横截面部分175。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一横截面部分91夹在第一腹板部分75和第二腹板部分81之间。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二横截面部分93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73、79上,即位于第一和第二上凸缘部分73、79之上,从而提供引导表面11的上表面部分71。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三横截面部分175抵靠在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上,即位于第一和第二下凸缘部分77、83下方,从而提供引导表面11的下表面部分177。在下表面部分177中设置所述齿条31,其中所述齿129与第三轨道构件63的第三横截面部分175一体地形成。另外,所述齿条31的齿129仅布置在下表面部分177的中心区域179中,使得引导装置19的辊子21可以沿在所述齿条31的相对的侧表面181上的、其中没有设置齿129的所述下表面部分滚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