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联模块的底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531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耦联模块的底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与飞机机身之间作为交接区的耦联模块的底板,其中耦联模块具有出口,其中底板包括底板头部。此外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在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与飞机机身之间的作为交接区的耦联模块。



背景技术:

在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与飞机机身之间作为交接区的耦联模块由现有技术充分已知。这种耦联模块例如在飞机登机桥上布置在飞机登机桥的前端部的区域中,并且形成了在飞机登机桥一方与飞机一方之间的直接通道。这种作为交接区的耦联模块具体包括折棚顶部,其中折棚顶部在端侧观察u形地构成,并且在末端侧具有缓冲器,折棚顶部能利用该缓冲器通过相应的摆动装置在飞机入口的区域内朝向飞机机身摆动。飞机登机桥的耦联模块相对近地驶近飞机,在理想情况下直至耦联模块的底板区域利用前侧安装的缓冲器抵靠在飞机机身上,才使顶部摆动到飞机机身上。

然而现在,飞机机身特别是在飞机的前部区域中被强烈地造型。也就是说,尤其在飞机机身的前部区域中不能确保耦联模块的底板完全贴靠在飞机上。就此而言,ep2463199b1公开了耦联模块的底板,该底板至少在部分区域中可能被分开。上述情况基于以下背景:刚好在耦联模块中——该耦联模块应在飞机机身的前部区域中在门口的区域中紧贴在飞机上,至少在飞机机身的强烈地造型的区域中能无缝隙地贴靠到飞机机身上。

然而最新型飞机所具有的蒙皮不再允许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的部件贴靠在飞机机身的蒙皮上。这因为飞机外罩由塑料制成,并且就此而言构件、例如飞机登机桥的轻微贴靠便可能导致对机身的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便基于以下思想:底板头部通过至少一个传感器装置来控制,并在形成底板头部与飞机机身的最小端侧间距的情况下能水平地朝向耦联模块的出口移动。也就是说,可以假设,通过底板与机身的这种最小端侧间距以下述方式来至少避免耦联模块的底板与飞机机身的接触:即通过传感器装置防止低于最小间距。传感器装置由现有技术已知,特别是这种传感器装置用于将飞机登机桥定位在飞机门上。就此而言由wo01/344671na1已知,为了将可移动的飞机登机桥定位到飞机门上而使用的传感器具有:光源,该光源沿辐射方向发出电磁辐射;和探测器,该探测器探测由飞机表面反射的电磁辐射。在此查明电磁辐射从光源至探测器的飞行时间,借助该飞行时间推断出传感器与飞机沿辐射方向的间距。在此,为了利用电磁辐射扫描出在飞机表面上的不同的点,并且如此能查明表面的线轮廓,辐射方向借助能摆动的镜元件来改变。如此查明的线轮廓与在计算机中存储的用于将门定位在飞机上的信息一起用于在门区域中将飞机登机桥校正地定位在飞机上。然而上述情况总是具有下述目的,飞机登机桥的耦联模块在顶部区域中并且在底板区域中能贴靠在飞机机身上。

而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如已经在其它地方阐述的那样,底板头部不再抵靠在飞机机身上,而是相对于飞机机身具有间距、特别是最小间距。在此,间距为10mm到50mm,这意味着,对于登上飞机的人员来说不存在危险,例如进入到底板与飞机机身之间的缝隙中。也就是说,如此选择缝隙宽度,使得在底板头部的端侧和飞机蒙皮之间存在足够的安全间距,并且另一方面不存在下述危险,乘客的脚卡在缝隙中或者甚至踩入缝隙中。

本发明的有利的特征和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给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特征规定了,底板具有固定的底板区段,其中在固定的底板区段上能移动地布置至少一个底板头部。由此明确了,底板具有两个部分,即固定的底板区段——该固定的底板区段直接连接到耦联模块的后端部上,和能相对于固定的底板区段移动的底板头部——该底板头部能朝向飞机机身、即朝向耦联模块的出口移动,其中驱动装置可以被设置用于移动。

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在于,底板头部包括多个底板部段,所述底板部段能至少局部地相对彼此水平移动。也就是说,各个底板部段能横向于飞机的纵轴线向飞机机身移动,或换句话说,底板部段能平行于耦联模块的侧壁移动。由于底板头部在底板头部的整个宽度上分成单个的部段而实现了,耦联模块的底板在耦联模块的整个宽度上在飞机的入口门的区域中与飞机机身可以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尤其最小的间距。与根据ep2463199b1所述的现有技术相比——其中如上所述地底板头部的仅分段地构造为一个部件,在本发明中可以确保与飞机机身的恒定的最小间距,即使耦联模块与飞机机身略微呈角度。

已经指出:底板头部能通过驱动装置朝向飞机机身移动。现在如所述的那样,如果底板头部包括多个底板部段,所述底板部段能相对彼此地朝向飞机机身移动,即朝向耦联模块的出口移动,则底板部段的至少一部分、然而尤其每一个底板部段都具有自己的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规定,至少一部分底板部段在朝向耦联模块的出口移动时为了形成与飞机机身的最小端侧间距而通过传感器装置来操控。也就是说,各个或多个底板部段的每个驱动装置以传递信号的方式与传感器装置连接,从而以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在各个底板部段的端侧与飞机机身的飞机蒙皮之间预设的间距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来保持。由此明确了,驱动装置的数量可以小于底板部段的数量;在底板部段上的传感器的数量也是如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底板头部在端侧具有底板缓冲器。底板缓冲器包括在端侧布置在底板头部或各个底板部段上的、通常的缓冲板,在其端侧上布置缓冲垫。然而还可以考虑,针对每一个底板部段设置缓冲器或缓冲器元件。通过底板缓冲器确保了,在飞机和/或飞机登机桥分别彼此相对急动且随之发生的危险时,耦联模块的端侧尽管间距仍与飞机蒙皮进行接触,这便通过底板缓冲器来保护。

有利地,通过传感器装置来检测机身至少在耦联模块的底板的区域中、然而优选在飞机的整个入口区域、即飞机入口门的区域内的轮廓。为此,传感器装置具有多个传感器,其中有利地至少一部分底板部段分别具有传感器装置的传感器。而且当仅一部分底板部段具有传感器和/或驱动装置时,通过缓冲器在底板部段的自由端侧上根据底板部段的均匀的端侧外部轮廓使得底板部段的伸出均匀化,也就是说,由此可以保持底板部段与飞机机身的恒定间距。

每个传感器包括发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与探测器连接,其中探测器有利地可以是发光单元的组成部分,然而还可以与其分开地布置在耦联模块的底板区域中。替选地,也可以安装超声波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装置不仅能检测机身至少在耦联模块的底板的区域中的轮廓,而且还能检测、扫描机身在入口门的区域、即耦联模块的区域中的轮廓。上述情况基于下述背景。耦联模块具有能通过摆动装置摆动出来的顶部,所述顶部能根据原理与底板头部的运动无关地摆动到飞机机身上。如果传感器装置不仅能检测飞机机身在耦联模块的底板的区域中的轮廓,而且还能检测整个入口区域,如前所述的那样,则存在下述可能性,通过传感器装置还能控制用于能摆动的顶部的摆动装置的运动,也就是说,控制耦联模块的顶部的摆动运动。就此而言摆动装置还有利地以传递信号的方式与传感器装置的控制装置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底板头部与顶部能移动地连接。也就是说,当底板头部朝向耦联模块的敞开的端侧移动时,耦联模块的顶部在底板区域中同时伸出。上述情况基于下述背景:在耦联模块的端壁与飞机机身的过渡区域中提供侧向的对天气影响的防护。

本发明的主题还包括在飞机登机桥或飞机乘客舷梯与飞机机身之间作为交接区的耦联模块,该耦联模块的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底板。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示例性地详细阐述本发明。

图1以朝向通向飞机的出口的视角示出了耦联模块的透视图;

图2以从上方观察的视角示出了耦联模块的剖视图,其中示出的是底板头部与飞机机身相邻时的伸出位置;

图3示出根据图2的耦联模块的示意图,然而其中底板头部缩回。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用附图标记“1”标注的耦联模块包括用附图标记“10”标注的底板和能摆动出来的顶部30。耦联模块1的底板10包括固定的底板区段12以及底板头部14,该底板头部构造为能朝向耦联模块的出口40水平地移动。底板头部14在其整个宽度上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底板部段16,这些底板部段以能相对移动的方式由耦联模块1的底板10的固定的底板区段12接纳。在前侧,底板头部14具有底板缓冲器18,该底板缓冲器使得底板头部14的各个底板部段16通过缓冲板彼此连接。在缓冲板上设置缓冲垫。然而也可以考虑,每一个底板部段具有自己的底板缓冲器。各个底板部段16彼此可以通过榫槽连接结构以能移动的方式连接,以便总体上提高底板头部的稳定性。

顶部30、作为耦联模块1的一部分——其布置在飞机乘客舷梯或飞机登机桥(未示出)的端壁50上——能通过一个、优选两个摆动装置32朝向飞机机身摆动出来,顶部30具有总体上用附图标记“34”标注的顶部缓冲器;顶部以及顶部缓冲器在此在(图1的)视角下同样地以大致u形的方式构成。这意味着,摆动装置32可以各自在顶部30的两侧布置在顶部的顶盖范围内。

各个底板部段16——如图2和图3同样示出的——在固定的底板区段12之下以能移动的方式支承在底板区段12上。为了移动各个底板部段16分别设置驱动装置20,其中驱动装置20包括带有绳索22的绳索传动装置21。在底板部段的缩回状态(图3)下,底板部段处于弹簧24的力之下。通过弹簧——该弹簧一方面支承在底板部段的前端部或缓冲板中并且另一方面例如支承在绳索传动装置21的壳体上,在绳索22松驰的情况下相应的底板部段16朝向飞机70移动。这种驱动装置20可以关于每一个底板部段16设置;然而还可以考虑,多个底板部段彼此耦联,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这种驱动装置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底板部段的伸出通过连接底板部段的底板缓冲器均匀化。与弹簧相结合地使用绳索传动装置来使底板部段伸出或缩回的优点在于:这种驱动装置特别是与活塞缸驱动装置相比是易屈从的。上述情况基于以下背景:飞机70在装载或卸载时部分急冲地向下或向上运动。也就是说,尽管在飞机机身与底板缓冲器之间存在间距28,也可能发生飞机机身与底板缓冲器的接触。在此情况下,为了尽可能避免对蒙皮的损害,通过选择驱动装置20确保了,底板部段和相应地底板缓冲器能回缩、即能缩回。而例如利用活塞缸驱动装置作为驱动装置则不能或难以实现这一点。

此外,尤其在底板部段16的前部区域中设置传感器25,其中利用传感器——其与相应的控制单元连接——可以确保,底板部段16或底板头部14在其整体上与飞机机身保持确定的间距。间距28应尽可能在底板10的整个宽度上保持恒定。通过利用多个单件的底板部段而将底板头部构造为小部件式的结构来实现这一点。

附图标记列表

1耦联模块

10底板

12固定的底板区段

14底板头部

16底板部段

18底板缓冲器

20驱动装置

21绳索传动装置

22绳索

24弹簧

25传感器

28端侧间距

30顶部

32摆动装置

34顶部缓冲器

40耦联模块的出口

50端壁(飞机登机桥)

70飞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