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浮空器囊体的承力拉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9432发布日期:2018-07-07 16:1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浮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浮空器囊体的承力拉袢。



背景技术:

浮空器是一种漂浮于空中一定高度的、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承力拉袢是浮空器上的一个重要功能部件,通常采用刚性或柔性材料与浮空器囊体结合在一起,通过浮空器囊体上的承力拉袢,实现载荷设备在浮空器囊体上的安装或者浮空器囊体与地面系留装置的连接,从而达到浮空器挂载升空或者浮空器平台定点系留工作的目的。

为了保障浮空器飞行安全,一般要求承力拉袢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并且还能承受一定范围内的承力角度变化。这个角度包括与浮空器囊体切向和法向两个方向,其中,承力拉袢的切向承载主要取决于承力带的承载能力,承力拉袢的法向承载则主要取决于承力拉袢与囊体的结合强度,即抗剥离强度。一般来说,可安全变化的角度范围越大,承力拉袢的抗损伤能力越好。

现有的承力拉袢结构一般是在基布上熔融焊接单层衬底,然后将承力环从承力带中穿过,同时将单根承力带对折成V字形,并将其熔融焊接于单层衬底的表面,这样就形成了能够用承力环挂载的承力拉袢结构。但这种结构在使用中存在如下缺陷:

单根承力带的承载能力有限,而且该单根承力带焊接于衬底的某一表面,挂载后容易在焊接处撕裂。在承载角度发生变化时,承力拉袢容易出现承力带承受过大集中应力而断裂,或者,承力拉袢与囊体剥离,不能完全满足浮空器工作安全裕度要求。

目前的增强措施仅仅是增大承力拉袢尺寸,承力拉袢的承载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显著提高承载能力的承力拉袢。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浮空器囊体的承力拉袢,包括基布、衬底、承力带及承力环,所述衬底为对折形成的双层结构,包括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

所述承力带设有多根,分为两组;每一根承力带均同时固定于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的内表面;

第一组承力带交叉布置,第一组承力带中的所有承力带相交于第一中心点;第二组承力带交叉布置,第二组承力带中的所有承力带相交于第二中心点;

所述第一中心点与第二中心点不重合,第一中心点和第二中心点不在衬底的对折线上;

所有承力带从承力环中穿过,第一组承力带沿第一中心点对折,第二组承力带沿第二中心点对折;对折后,位于第二底面上的承力带不与位于第一底面上的承力带重叠;

所述衬底的其中一层与基布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第一中心点、第二中心点、对折线三者不重合,使得承力带对折后与承力环的接触尺寸,从而增加了受力面积,避免了载荷在承力带承力处的应力高度集中;而且采用多根折叠的形式,避免了承力带因受力不均导致单根承力带先破坏的现象,提高了承力拉袢的承载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衬底下端可自由摆动、不与基布固定连接,除下端之外的其它衬底区域均与基布贴合固定。

进一步的,在衬底可自由摆动的下端、位于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之间设有第一防剥片,所述第一防剥片为倒U形结构,该第一防剥片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固定连接,第一防剥片的U形腔的内表面之间不贴合固定。

在衬底可自由摆动的下端与基布之间设有第二防剥片,所述第二防剥片为倒U形结构,该第二防剥片的外表面分别与基布和衬底固定连接,第二防剥片的U形腔的内表面之间不贴合固定。

第一防剥片和第二防剥片的作用是避免承力环在受法向力时衬底被剥离。

为避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承力环与基布频繁接触造成的磨损,从而避免囊体受到破坏,所述基布下端对应承力环区域设有防磨片,该防磨片尺寸大于承力环的外形尺寸。

优选的,所述基布及衬底外形为扇形,对折后的承力带呈辐射状均布。采用扇形分布,挂载时受力更加均匀,可以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力。

本实用新型从结构设计的本身出发来改善承力拉袢承载能力,具体表现在:

1.承力带对折后与承力环的接触尺寸,从而增加了受力面积,避免了载荷在承力带承力处的应力高度集中;而且采用多根折叠的形式,避免了承力带因受力不均导致单根承力带先破坏的现象,提高了承力拉袢的承载性能。

2.通过在衬底上设置防剥片,避免了在大角度法向承载状况下承力拉袢剥离损坏问题。

3.衬底折叠后成为两层,一层与基布焊接用于固定,另一层覆盖用于保护承力带,延缓日晒雨淋造成的老化。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承力拉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衬底及承力带折叠之前的示意图。

图4为衬底及承力带折叠之后的示意图。

图中:1-基布;2-衬底;3-防磨片;4-承力带;5-承力环;6-第一防剥片;7-第二防剥片;21-第一底面;22-第二底面;41-第一组承力带;42-第二组承力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浮空器囊体的承力拉袢,包括基布1、衬底2、承力带4及承力环5,所述衬底2为对折形成的双层结构,包括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

所述承力带4设有四根,两两为一组。每一根承力带均同时固定于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的内表面。

第一组承力带41交叉布置,第一组承力带42中的所有承力带4相交于第一中心点。第二组承力带42交叉布置,第二组承力带42中的所有承力带4相交于第二中心点。

所述第一中心点与第二中心点不重合,第一中心点和第二中心点不在衬底的对折线上。

所有承力带4从承力环5中穿过,第一组承力带41沿第一中心点对折,第二组承力带42沿第二中心点对折。对折后,位于第二底面22上的承力带不与位于第一底面21上的承力带重叠。

所述衬底2下端可自由摆动、不与基布1固定连接,除下端之外的其它衬底2区域均与基布1贴合固定。

在衬底2可自由摆动的下端、位于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之间设有第一防剥片6。所述第一防剥片6为倒U形结构,该第一防剥片6的外表面分别与第一底面21和第二底面22固定连接,第一防剥片6的U形腔的内表面之间不贴合固定。

在衬底2可自由摆动的下端与基布1之间设有第二防剥片7,所述第二防剥片7为倒U形结构。该第二防剥片7的外表面分别与基布1和衬底2固定连接,第二防剥片7的U形腔的内表面之间不贴合固定。

所述基布1下端对应承力环5区域设有防磨片3,该防磨片3尺寸大于承力环5的外形尺寸。

所述基布1及衬底2外形为扇形,对折后的承力带4呈辐射状均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