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无人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人机的机翼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固定翼无人机为了方便运输,一般将整机(包括中翼、外翼等)拆分成若干部分进行运输,在作业前再次装配。现有无人机连接装配需要依次将电源接头、信号插头、碳纤维管进行连接,最后用紧固装置(如定位螺丝)对机翼连接部位进行限位,通过碳纤维管保证连接强度,通过紧固装置保证连接精度,通过信号接头、电源接头实现机上电器电连接。
因此,现有无人机机翼存在以下确定:
1、紧固装置限位时,需要手动拧紧并且零部件繁多,导致操作繁杂;
2、由于碳纤维管加工难度较大,导致其制造精度往往无法达到过渡配合的装配要求,使插接配合容易出现过盈配合或者间隙配合;
3、碳纤维容易磨损,随着插接次数的增加,配合精度会进一步下降,使无人机装配的稳固性大打折扣,这也势必会给无人机的运性可靠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机的机翼,其中翼与外翼易插接、易拆卸、装接稳固的效果,大大简化装配流程,使机翼的装配和拆卸效率更高。
为了达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的机翼,包括中翼、外翼和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固定在所述中翼上,另一个固定在所述外翼上,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实现固定连接或分离。
上述的无人机的机翼中,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进行配合连接,同时通过限位装置限位,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保持处于连接状态,可实现中翼与外翼的固定连接,且保证了连接的牢固性;通过解除限位装置的限位,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分离,实现中翼与外翼的拆卸、分离。
通过限位装置限位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在连接状态或者限位装置解除限位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离,使中翼与外翼的连接牢固、定位精确、连接和拆卸方便,简化了机翼的装配流程,使机翼的装配和拆卸效率提高。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其包括上述的无人机的机翼。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无人机的机翼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插接配合的插接接头与插槽组件;
图2为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插接接头(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插槽组件(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的无人机的中翼外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述的无人机的机翼中夹持元件与夹持接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关系为:
1中翼外肋板,2中翼内肋板,4插接接头,41上凸起,410坡面,42下凸起,43限位孔,5插槽组件,50插槽,51上槽壁,510上沉槽,511第二通孔,52下槽壁,520下沉槽,53限位凸起,530坡面配合面,54弹性件,55连接杆,550止挡凸起,56限位挡板,57控制元件,58第一磁铁元件,6信号接头固定板,60信号接头插槽,7电源接头固定板,70电源接头插槽,8插槽固定板,4’夹持接头,41’限位凸起,5’夹持元件,51’-52’夹持臂,53’-55’铰接点,56’控制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机的机翼,包括中翼、外翼和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固定在中翼上,另一个固定在的外翼上,连接装置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实现固定连接或分离。
上述的无人机的机翼中,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进行配合连接,同时通过限位装置限位,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保持处于连接状态,可实现中翼与外翼的固定连接,且保证了连接的牢固性;通过解除限位装置的限位,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分离,实现中翼与外翼的拆卸、分离。
通过限位装置限位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在连接状态或者限位装置解除限位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离,使中翼与外翼的连接牢固、定位精确、连接和拆卸方便,简化了机翼的装配流程,使机翼的装配和拆卸效率提高。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插接接头4,第二连接部包括插槽组件5,插槽组件5内形成有插槽50,插接接头4与插槽50插接配合,可实现中翼与外翼的连接,且保证了连接强度。
进一步,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中的一个上设有可运动的限位凸起53,另一个上设有限位配合部,限位凸起53可与限位配合部相配合限位或相分离。
在插接接头4逐渐插入插槽50内的过程中,当插接接头4插入到预设位置时,限位凸起53与限位配合部配合限位,限制插接接头4继续插入或脱出,将插接接头4相对于插槽组件5定位固定。由于限位凸起53可运动,使处于限位配合状态的限位凸起53与限位配合部可以分离,这样当需要将中翼与外翼拆分时,可首先使限位凸起53与限位配合部分离,然后再将插接接头4从插槽50内抽出,即完成了中翼与外翼的分离。
通过插接接头4与插槽组件5配合插接、限位凸起53与限位配合面配合限位或分离,使中翼与外翼插接方便、定位精确、易拆卸、装接稳固,简化了机翼的装配流程,使机翼的装配和拆卸效率提高。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中,以插槽组件5设置在中翼的插槽固定板8上,插接接头4设置在外翼上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插槽组件5设置在外翼上,插接接头设置在中翼上(如实施例二所示)。如图4和图5所示,插接接头4包括上壁面和下壁面,上壁面和下壁面上分别设有上凸起41和下凸起42,插槽组件5也包括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由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夹设形成一插槽50,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上分别设有与插接接头的上凸起41和下凸起42相匹配的上沉槽510和下沉槽520。
插接时,插接接头4的上凸起41和下凸起42分别与插槽组件5上的上沉槽510和下沉槽520相互配合,且相互配合的台阶面均为斜面,有效增大插接面积,使插接接头4的插入端(图4中左侧为插入端,右侧为带有止挡部的外端)可轻松地从一侧(图5中的左侧)进入插槽50内。通过插接接头4的上凸起41与上沉槽510配合,插接接头4的下凸起42与下沉槽520配合,使插接接头4与插槽50的插接稳固,起到很好的左右限位与易插接、易脱取的效果;同时,从图4和图5(图4为图1中插接接头4的倒置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插槽组件5的倒置结构示意图)中可看出,本申请还在插槽组件5的上槽壁51上设有限位凸起53,在插接接头4的上凸起41上对应设有限位孔43,该限位孔43为与限位凸起50配合限位的限位配合部,插接接头4从一侧平行插入插槽50时,插接接头4的插入端首先触接限位凸起53,继而推抵限位凸起53,使限位凸起53以基本垂直于上槽壁51的方向由限位位置(即图5中所示的位置)向下运动至释放位置,使插接接头4顺利进入插槽50;待插接接头4继续伸入、插接到位时,限位凸起53复位并与限位凸起53对接配合(即,限位凸起53从释放位置置换到限位位置),从而使插接接头4插接时能够稳固限位在插槽50内,不易因使用过程中的晃动而发生松脱、掉落等,从而提高中翼与外翼之间的装接稳定性。
拆卸时,只需要使限位凸起53反向运动至与限位孔43相分离(即,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置换到释放位置),便可将插接接头4从插槽50中反向取出,完成中翼与外翼拆卸操作;当插接接头4脱离限位凸起53的同时,限位凸起53复位,已恢复至其限位位置。
该限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易于实现,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无人机装配过程中,需要单独利用定位螺丝进行多组紧固件之间的装接,本申请中的装配流程大大简化,有效减少装配步骤,省去了连接碳纤维管的麻烦,分离时也无需逐次拆卸各定位螺丝的紧固连接,从而实现易装接、易拆卸的效果,使装配和拆卸效率更高。
应当理解,虽然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53和限位孔43分别设置在插槽50和插接接头的上部,但也可以在插接接头4的上凸起42上设有限位孔,相应地,在插槽组件5的下槽壁52上对应设有限位凸起,同样可通过插接接头4推抵限位凸起,使限位凸起与限位孔插接配合限位或相分离。虽然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53设置在上槽壁51的中部位置,即设置在上沉槽510上,但限位凸起53也可以设置在上槽壁51或下槽壁52除中部位置以外的其他任意位置,本申请中对上述均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中翼具有中翼内肋板2和中翼外肋板1,外翼具有外翼内肋板和外翼外肋板,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分别固定在中翼外肋板1和外翼外肋板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将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分别固定在中翼外肋板1和外翼外肋板上,中翼和外翼装接时,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位于中翼和外翼的外侧或靠近外侧的位置,这样便于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的装配操作。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还包括信号接头固定板6和信号接头,信号接头固定板6和信号接头中的一个固定在中翼外肋板1上,另一个固定在外翼外肋板上,信号接头固定板6上设有信号接头插槽60,信号接头与信号接头插槽60插接。
进一步地,连接装置还包括电源接头固定板7和电源接头,电源接头固定板7和电源接头中的一个固定在中翼外肋板1上,另一个固定在外翼外肋板上,电源接头固定板7上设有电源接头插槽70,电源接头与电源接头插槽70插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装置还包括信号接头和信号接头固定板6,信号接头固定板6上设置有信号接头插槽60,连接装置还包括电源接头和电源接头固定板7,电源接头固定板7上设置有电源接头插槽70,信号接头插槽60、电源接头插槽70均固定在中翼外肋板1上,信号接头、电源接头固定在外翼外肋板上,使信号接头插槽60、电源接头插槽70与插槽组件5的插槽50设置在同一侧,由此,进行插接接头4和插槽组件5插接的同时,便可同步完成信号接头和信号接头插槽60之间、电源接头和电源接头插槽70之间的插接操作;拆卸时,通过插接接头4与插槽组件5之间一步分离操作便可同时完成插接接头4与插槽组件5之间、信号接头和信号接头插槽60、电源接头和电源接头插槽70之间的分离操作,有效避免了传统无人机装配时需要单独进行插接接头4、电源接头、信号接头装接的繁琐流程,省去了连接碳纤维管的麻烦,分离时也无需逐次拆卸,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中翼与外翼之间电连接的装接流程,使装配效率提高。
进一步地,插槽组件5包括弹性件54,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作用下与限位孔43相配合限位。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弹性件54给限位凸起53施加弹性力,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弹性力作用下能够从释放位置运动至插接位置,与限位孔43插接,并保持在插接状态,进而使得插接接头4与插槽50处于插接状态。弹性件54还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使限位凸起53能够从插接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并与限位孔43分离,以便插接接头4与插槽50分离,中翼与外翼分离。
更进一步地,插槽组件5还包括控制元件57,控制元件57可带动限位凸起53运动,使限位凸起53与限位孔43相分离,进而便于插接接头4和插槽50分离或插接。具体地,当分离插接接头4和插槽50时,操作者只需要通过控制控制元件57,带动限位凸起53运动至释放位置,同时压缩弹性件54,即可将限位凸起53与限位孔43脱离,然后可将插接接头4从插槽5中取出;当插接接头4从插槽50中取出后,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复位以回复其限位位置。
通过控制元件57与弹性件54配合,便于限位凸起53与限位孔43的配合限位和分离,进而有利于实现插接接头4与插槽50之间的插接及分离操作,提高中翼与外翼的拆装效率。
可选地,插槽组件5还包括限位挡板56和连接杆55,连接杆55可移动地连接至插槽组件5的槽壁,弹性件54的一端与插槽组件5的槽壁相抵,另一端与连接杆55相抵,限位挡板56与连接杆55连接,限位凸起53设置在限位挡板56上。由于连接杆55与插槽组件5的槽壁可移动地连接,因此,连接杆55可压缩弹性件54进而相对于插槽50移动,进而带动限位挡板56及其上的限位凸起53移动,使限位凸起53能够在限位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进而与限位孔43插接或分离,使得插接接头4能够容易地插入插槽50内或从插槽50内抽出,以便于中翼与外翼的连接与拆分。
限位凸起50设置在插槽组件5上,则限位孔43对应设置在插接接头4上,且限位孔43在插接接头4与插槽50插接时位于插槽50内,而限位挡板56位于插槽50外,故为了便于限位挡板56上的限位凸起53进入插槽50内、与插槽50内的限位孔43配合限位,在插槽组件5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511,限位凸起53可穿过第二通孔511、与限位孔43相配合限位,或者限位凸起53可回缩、与限位孔43相分离。应当理解,若插接接头4与插槽50插接时,限位孔43不位于插槽50内,则此时限位凸起53无需进入插槽50内再与限位孔43相配合限位,因此,无需在插槽组件5的槽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限位挡板56和连接杆55各有两个,两个限位挡板56分别位于插槽50的上方和下方,控制元件57设置在位于下方的限位挡板56上,限位凸起53设置在位于上方的限位挡板56上。两连接杆55依次穿过位于插槽组件5的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的两侧耳处的安装孔,且两连接杆55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两个限位挡板56连接,上方的限位挡板56与上槽壁51之间、以及下方的限位挡板56与下槽壁52之间预留出一定运动空间。弹性件54为两个弹簧件,两弹簧件通过套设在两连接杆55上以装设在插槽组件5的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之间,并在连接杆55上设置止挡部550,每一个弹簧件的一端抵挡在插槽组件5的上槽壁51上,另一端抵挡在连接杆55上设置的止挡部550上,且弹簧件处于压缩状态。
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件通过止挡部550施加给连接杆55向下的弹性力,使连接杆55、限位挡板56及限位凸起53均保持在靠下的位置,此时限位凸起53穿过上槽板51上的第二通孔511,伸入插槽50内,因此处于限位位置。伸入插槽50内的限位凸起可与插入插槽50内的插接组件4的上凸起41上的限位孔43插接,使插接组件4限位固定在插槽50内,实现中翼和外翼的固定连接。
当需要拆分中翼和外翼,将插接组件4从插槽50内抽出时,可操作控制元件57,控制元件57带动限位挡板56、连接杆55向上移动,并通过连接杆55通过止挡部550进一步压缩弹簧件,限位挡板56带动限位凸起53向上移动,当限位凸起53移动至释放位置时,限位凸起53与限位孔43脱离,此时可将插接组件4从插槽50内抽出,实现中翼和外翼的拆分。插接组件4抽出后,可松开控制元件57,限位凸起53在弹簧件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向上运动,穿过第二通孔511并伸入插槽50内,并在弹簧件的作用下保持在该限位位置。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中左侧为插入端,右侧为带有止挡部的外端,插接接头4插入端面上形成有坡面410(可以为斜面或弧形面),相应地,限位凸起53上形成有与插接接头4的坡面410相配合的坡面配合面530(可以为斜面或弧形面)。通过设置坡面410,有助于将插接接头4平顺地推动到插槽50内,同时通过坡面410与坡面配合面530配合,有助于将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抵推至释放位置,使插接操作更加轻松便捷,提升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当然,通过坡面410和坡面配合面530其中之一,也可以实现在插接接头4的插入过程中将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抵推至释放位置,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坡面410和坡面配合面530,而是在插接过程中,通过操作控制元件57使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运动至释放位置。
当操作者进行插接时,插接接头4插入端的坡面410通过推抵限位凸起53上的坡面配合面530,使限位凸起53、限位挡板56与连接杆55沿垂直于上槽壁51和下槽壁52的方向向上运动,克服两侧弹簧件的作用力使弹簧件压缩,使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置换到释放位置,使插接接头4可平顺地进入插槽50内,待限位孔43到达限位凸起53的位置时,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复位,恢复至限位位置,并与限位孔43对接配合,以使插接接头4与插槽50保持牢靠地插接状态;当分离插接接头4和插槽50时,操作控制元件57,带动限位挡板56、连接杆55向上移动,并克服两侧弹簧件的作用力使弹簧件压缩,使限位凸起53从限位位置置换到释放位置,便可将插接接头4从插槽50中抽出;当插接接头4抽出至不再干涉限位凸起53后,限位凸起53在弹簧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回缩以回复其限位位置。
该插接和分离操作过程中,仅需克服弹性件54较小的弹性作用力,便可轻松使限位凸起53离开限位位置或脱离限位孔43,且插接接头4与插槽50插接到位和分离后,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而无需专门的动作,使中翼与外翼插接和拆卸过程省时省力,有效提高拆装效率。
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也可以是插槽组件5的下槽壁52上开设第二通孔,位于下方的限位挡板56上对应设置限位凸起,使限位凸起可通过该第二通孔伸入插槽50内,相应地,限位孔43设置在插接接头4的下壁面上,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同样,限位凸起53和第二通孔511的设置位置也不仅限于上槽壁51或下槽壁52的中部位置,还可以使除中部以外的其他任意位置,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
应当理解,弹性件54还可以采用除弹簧件外的其他类型的弹性件,如弹性垫片等,本申请中对弹性件54的具体形式和设置位置不作限制。
可选地,为了便于操作控制元件57,可将控制元件57设置为按压式控制元件,并在设置插槽组件5的中翼的外表面(即蒙皮)上设置第一通孔,控制元件57可伸入第一通孔内,以便按压控制元件。
其中,控制元件57可穿过第一通孔,且控制元件57凸出于中翼的外表面。控制元件57凸出,便于按压控制元件57。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安装在位于插槽组件5的下部的限位挡板56上,因此,在中翼下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的下端穿过第一通孔,且控制元件57凸出于中翼的外表面。当分离插接接头4和插槽50时,操作者通过按压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使上部的限位挡板56带动限位凸起53向上运动,使限位凸起53脱离限位孔43,并压缩弹性件54,这样便可取出插接接头4;插接接头4分离后,松开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控制元件57和限位凸起53在弹性件5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自动复位。采用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使用简单方便,控制元件57凸出于外表面,也便于操作者按压。
按压式控制元件57设置在中翼的下方并凸出,对机翼整体的外观美观性及气动性能影响较小。
应当理解,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也可以是安装在上方的限位挡板56上,此时在中翼上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按压式的控制元件57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控制元件57凸出于外表面。采用该实施方案,同样可以达到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插接接头4为铝合金材质或者尼龙材质。插接接头4采用铝合金材质或者尼龙材质,在保证插接接头4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连接并支撑外翼的同时,使插接结构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能够更好地保证装配精度不随装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提高装配精度,从而解决了传统连接装置采用碳纤维管作连接件时成本高,且容易磨损的问题。此外,铝合金材质或者尼龙材质成本低,易于加工成型,降低了插接接头4的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同样包括中翼、外翼和连接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只是插接接头与插槽组件设置位置调换,将插槽组件设置在外翼上,插接接头设置在中翼上,插接接头与插槽组件内的插槽插接配合,使中翼与外翼装接。
本实施例中,该连接装置还包括信号接头和信号接头固定板,和/或,还包括电源接头和电源接头固定板,相应地,信号接头固定板、电源接头固定板与插槽组件设置在同一侧,均固定于外翼的外肋板上,信号接头、电源接头与插接接头设置在同一侧,均固定于中翼的外肋板上。由此,便可按同一方式同步完成中翼上的插接接头与插槽之间、信号接头和信号接头插槽之间、电源接头和电源接头插槽之间的插接操作;拆卸时,通过插接接头与插槽之间一步分离操作便可同时完成三者的分离操作,以简化中翼与外翼之间的电器设备装接流程,提高拆装效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中翼下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控制元件伸入第一通孔内,且控制元件与中翼的外表面平齐或控制元件内凹于中翼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中翼下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按压式的控制元件的位置与第一通孔相对应,按压式的控制元件的下端伸入第一通孔内,且与中翼的外表面平齐或内凹于中翼的外表面。
采用该结构设计,使控制元件57不凸出于中翼的外表面,避免了控制元件57对机翼的气动性和外观能造成影响,有利于提升无人机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与限位凸起配合限位的限位配合部的结构。本实施例中,限位配合部为设置在插接接头上的限位止挡面,限位凸起运动至限位位置时,可与限位止挡面相抵,对限位止挡面及插接接头的运动造成干涉,防止插接接头从插槽内脱出,进而达到将插接接头定位固定在插槽内的目的。
若插接接头与插槽插接后,限位止挡面位于插槽内,则需要在插槽组件的槽壁上开设第二通孔,以便限位凸起穿过第二通孔、进入插槽内后,与限位止挡面相抵、限位。若插接接头与插槽插接后,限位止挡面位于插槽外或者与插槽的边缘平齐,则不需要在插槽组件的槽壁上开设第二通孔,限位凸起无需进入插槽即可与限位止挡面相抵、限位。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连接装置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包括插接接头,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插槽组件,所述插槽组件内形成有插槽,所述插接接头与插槽插接。
限位装置包括第一磁铁元件和第二磁铁元件,第一磁铁元件和第二磁铁元件分别设置在中翼和外翼上,第一磁铁元件和第二磁铁元件可以相吸合或分离。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中翼外肋板1上设置有插槽组件5和两个第一磁铁元件58。外翼外肋板上相应地设有插接接头和两个第二磁铁元件。其中,本实施例的插槽组件和插接接头可以与实施例一中的插槽组件和插接接头的结构相同,或者,实施例的插槽组件和插接接头可以为管状结构。
中翼和外翼连接时,可将插接接头和插槽组件5的插槽50插接,实现中翼与外翼的连接定位,且将第一磁铁元件58和第二磁铁元件吸合,使中翼和外翼保持连接固定;中翼与外翼拆分时,可将第一磁铁元件58和第二磁铁元件分离,然后使插接接头从插槽50内脱出,即可实现中翼与外翼的分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磁铁元件和第二磁铁元件吸合时可为中翼和外翼的连接提供支撑力,因此,可降低对插接接头和插槽组件的结构强度的要求。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的机翼,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连接装置的结构不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部包括夹持元件5’,第二连接部包括夹持接头4’,夹持元件5’包括至少一个夹持臂51’和52’,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夹持接头4’上的限位凸起41’(图中虚线所示),夹持臂51’和52’可张开以使夹持接头4’可伸入夹持元件5’内,夹持臂51’和52’可收缩,使限位凸起41’和夹持接头4’固定。
当夹持臂51’和52’张开时,限位凸起41’与夹持臂51’和52’不发生干涉,使夹持接头4’可伸入夹持元件5’内;当夹持臂51’和52’收缩后,限位凸起41’与夹持臂51’和52’发生干涉,阻止夹持接头4’反向运动从夹持元件5’内脱出,进而将夹持接头4’固定在夹持元件5’内。
夹持元件5’可以为弹性夹持元件,其夹持臂51’和5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如弹簧),弹性件使夹持臂51’和52’自动保持收缩状态。夹持元件还可具有控制元件56’,如按压式控制元件。
具体地,如图7所示,夹持臂51’和52’分别在铰接点53’和54’处与中翼外肋板或外翼外肋板铰接,在铰接点55’处相互铰接,且控制元件56’在铰接点55’处与夹持臂51’和52’连接。夹持接头4’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41’。
连接中翼和外翼时,按压控制元件56’,带动夹持臂51’和52’分别绕铰接点53’和54’转动张开,然后使夹持接头4’的设有限位凸起41’的一端穿过夹持元件5’内,随后松开控制元件56’,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夹持臂51’和52’分别绕铰接点53’和54’方向转动收缩,夹持臂51’和52’与限位凸起41’发生运动干涉,防止夹持接头4’脱出。
拆分中翼和外翼时,按压控制元件56’,带动夹持臂51’和52’分别绕铰接点53’和54’转动张开,然后使夹持接头4’从夹持元件5’内脱出,随后松开控制元件56’,夹持臂51’和5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回复至收缩状态。
为了便于按压控制元件56’,可以在中翼或外翼中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该按压式控制元件穿出第一通孔,以便按压该按压式控制元件;或者该按压式控制元件伸入第一通孔内,且按压式控制元件与中翼或外翼中的外表面平齐或内凹。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任一个实施例中的无人机的机翼。
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通过在中翼和外翼的外肋板上对应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设置限位装置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保持连接状态或分离,使外翼与中翼之间的连接及拆卸操作简单、便捷,避免了使用紧固件进行连接紧固的繁琐步骤,提升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2、本申请中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配合部配合限位,可使插接接头插接时稳固限位在插槽内,防止松脱、掉落,将限位凸起与限位配合部分离,便可取出插接接头,该限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易于实现,大大简化装配流程,使装配和拆卸效率更高;
3、本申请中可同步完成第一连接接头与第二连接接头的连接操作、信号接头与信号接头插槽的插接操作、电源接头与电源接头插槽的插接操作,同时拆卸时无需解除拆卸紧固件,实现轻松拆卸,提高拆卸效率。
在本发明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装接”、“装配”、“插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术语“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