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着陆轮防摆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417发布日期:2018-10-19 23:5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着陆轮防摆振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行驶前轮转向的车辆或飞机的前轮增稳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前三点式起落架飞机的前着陆轮的防摆振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飞机起落架有前三点、后三点和自行式起落架等形式。由于前三点起落架,由两个支撑在重心后的主轮,与一个在机头的辅助前轮组成,前三点起落架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像后三点那样,着陆时容易打转。这样,就算着陆时飞机没有对准跑道,飞行员还有办法修正方向。前三点起落架适用于较大速度行驶的飞机,前三点起落架更容易操纵,可执行较强烈的刹车动作,缩短滑跑距离。因此,前三点式起落架最为常用。

但是前三点起落架的缺点是,由于前轮可绕支柱轴线自由转动,飞机在一定运动速度下存在机轮发生自发振荡现象从而出现前轮摆振,摆振时机轮和前支腿的弹性振动和轮面的转动交织在一起,机头强烈摇晃,可能使轮胎撕裂或支腿折断,造成严重事故。因此,解决前轮“摆振”问题或进行前轮减摆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有效防止出现摆振现象的前着陆轮防摆振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着陆轮防摆振机构,包括前轮连接架和支腿,所述前轮连接架上固定有轴套,所述支腿的转动轴安装在所述轴套内,所述转动轴通过上轴承与下轴承安装在轴套内,所述上轴承与下轴承之间在转动轴上依次套装有压缩弹簧和柔性阻尼套,所述压缩弹簧压缩在上轴承与柔性阻尼套之间,所述柔性阻尼套的外壁和内壁分别与轴套和转动轴接触。

所述支腿上设有转动止位板,所述前轮连接架上在转动止位板的两侧设有限制前轮连接架摆动范围的左右限位块。通过止位板和左右限位块进行轮胎摆动角度的进一步限制,可防止摆动失控。

所述柔性阻尼套的内、外壁与轴套和转动轴之间均设置有阻尼酯层。

所述压缩弹簧与柔性阻尼套之间隔有垫圈。

所述上轴承与下轴承为自润滑滑动轴承。由于采用免维护的自润滑滑动轴承,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所述柔性阻尼套为橡胶材料。

所述转动轴下端用垫片限位在轴套上,并且通过与转动轴连接的蝶形弹簧和开槽螺母将垫片压紧在轴套的下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前着陆轮防摆振机构,通过压缩弹簧挤压柔性阻尼套,使之在前轮连接架轴套与支腿转动轴外径间挤压产生运动阻尼,压缩弹簧同时可以补偿磨损间隙。柔性阻尼套内外壁间涂阻尼酯,起增强阻尼作用。当轮胎摆振时,轮胎与前轮连接架绕支腿转动轴的轴线转动,而由于柔性阻尼套的弹性阻尼作用,阻止轮胎的偏摆,而且偏转力随偏摆速度增加而增大,从而起到不影响正常转弯又防止高速摆振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有效防止出现摆振现象的着陆轮防摆振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的立体图。

图2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事例对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轮胎16通过轮轴安装在前轮连接架2的一端上,前轮连接架2的另一端上安装有轴套21,所述支腿1的转动轴15安装在所述轴套21内,轴套21的上部与转动轴15之间安装有上滑动轴承3,下部与转动轴15之间安装有下滑动轴承6,转动轴15的轴肩限位在轴套21上端,并且两者之间安装有防尘圈4,所述转动轴15的下部通过垫片限位在轴套21的下端,并且通过与转动轴15端部连接的蝶形弹簧10和开槽螺母8将垫片7压紧在轴套21的下端,所述开槽螺母8拧到位后通过插销9与转动轴15固定,前轮连接架2的上滑动轴承3与下滑动轴承6之间的转动轴15上依次套装有压缩弹簧12、垫圈11和柔性阻尼套5,所述压缩弹簧12的一端与上滑动轴承3接触,另一端与垫圈11接触,垫圈11装在压缩弹簧12与柔性阻尼套5之间,所述柔性阻尼套5的外壁与轴套21的内壁接触,所述柔性阻尼套5的内壁与转动轴15接触,并且柔性阻尼套5的内、外壁上均涂抹有阻尼酯。本装置通过压缩弹簧12的挤压使柔性阻尼套5内外壁间的摩擦力最大,内外壁涂阻尼酯使得附着力更加,从而起到防止高速摆振的作用。柔性阻尼套的偏转力随着前轮连接架偏摆速度增加而增大,从而起到不影响正常转弯又防止高速摆振的作用。

参见图1,支腿上设有转动止位板13,前轮连接架上部设有左右限位块14,通过止位板13和左右限位块14进行轮胎摆动角度的限制,可防止摆动失控。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所作出的各种变化,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