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5358发布日期:2019-01-15 22:4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众对于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的扩充速度完全比不上汽车持有量的增速,行车出行日益拥堵。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修建公路成本高,并且破坏生态环境,将路面交通转移至空中是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的有效途径。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向往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并试图模仿鸟和昆虫的飞行而制造各种的扑翼机。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 481年)就有人试图制造能飞的木鸟。十五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绘制过扑翼机的草图等等。

但是现有飞行装置结构复杂、耗能高,尤其是人力飞行时,对于体力的消耗较大,为飞行装置的民用化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减少能量消耗、省力、安全、环保的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飞行助力装置,包括旋转件和扭力弹性件,两个所述旋转件可相对一转轴相互转动,并且两个旋转件上各自连接有一个飞行翼;

所述扭力弹性件设于所述两个旋转件之间,所述扭力弹性件通过所述两个旋转件驱动所述两个飞行翼收拢。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助力装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助力装置还包括中心轴,所述扭力弹性件为扭簧,两个所述旋转件为两个相互扣合的开口圆筒体;

两个所述旋转件转动地连接至所述中心轴,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中心轴并且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旋转件抵接或连接。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助力装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助力装置还包括助力支架,所述助力支架上设有中心轴,所述旋转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连接部和翼连接部,所述转动连接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中心轴上,所述翼连接部与所述飞行翼连接,所述扭力弹性件为拉簧,一个旋转件通过一个拉簧与助力支架连接;

拉簧一端与一个翼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助力支架连接且相对所述中心轴偏心。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助力装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助力装置还包括煽动离合机构,所述煽动离合机构包括煽动卡接件、煽动扣接件和煽动牵拉件;

所述煽动卡接件设于一个旋转件上,所述煽动扣接件设于另一旋转件上,所述煽动卡接件与所述煽动扣接件扣合时,两个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被锁定;

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煽动卡接件常态时扣合,所述煽动牵拉件可牵拉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煽动卡接件分离,或,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煽动卡接件常态时分离,所述煽动牵拉件可牵拉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煽动卡接件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煽动卡接件为设于所述旋转件上的齿轮,所述煽动扣接件转动地设于所述旋转件上,且具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所述煽动牵拉件可拉动所述煽动扣接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旋转件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煽动扣接件与所述煽动卡接件扣合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煽动牵拉件可延伸至飞行翼的施力件处。

进一步地,所述煽动牵拉件为拉索,所述飞行翼的施力件上设有闸式握把,通过所述闸式握把可拉动所述拉索移动。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助力装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飞行翼可相对所述旋转件前后转动,所述助力装置还包括转向离合机构,所述转向离合机构包括转向卡接件、转向扣接件和转向牵拉件;

所述转向卡接件设于所述飞行翼上并随所述飞行翼的前后转动一同转动,所述转向扣接件设于所述旋转件上,所述转向卡接件与所述转向扣接件扣合时,所述转向卡接件的转动被锁定;

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常态时扣合,所述转向牵拉件可牵拉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分离,或,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常态时分离,所述转向牵拉件可牵拉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卡接件为设于所述飞行翼上的齿轮,所述转向扣接件转动地设于所述旋转件上,且具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所述转向牵拉件可拉动所述转向扣接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旋转件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扣合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牵拉件可延伸至飞行翼的施力件处。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扣接件与所述转向卡接件扣合时,拉动所述转向牵拉件可驱动所述飞行翼前后转动。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助力装置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转向离合机构还包括转向复位件,所述转向复位件连接在所述旋转件上为所述转向卡接件提供复位牵引力。

作为对上述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的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飞行器,包括飞行翼、固定装置和上述的助力装置,所述两个旋转件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装置上,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将人体固定,所述飞行翼上设有施力件,人体通过所述施力件带动所述飞行翼煽动或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施力件为连接在所述飞行翼上的环形握手。

进一步地,所述施力件的底部设有滚轮。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飞行器还包括重心调节装置,所述重心调节装置包括滑槽、支架和锁定件;

所述滑槽设于所述固定装置上并具有沿人体身高方向设置,所述支架滑动地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助力装置设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锁定件用于将所述支架在所述滑槽中的位置固定。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助力装置连接在所述固定装置上;

所述飞行器还包括升降控制装置,所述升降控制装置包括尾翼和升降离合机构,所述升降离合机构包括升降卡接件、升降扣接件和升降牵拉件;

所述升降卡接件设于所述中心轴上,所述升降扣接件设于所述尾翼的转轴上,所述升降卡接件与所述升降扣接件扣合时,所述尾翼的煽动被锁定;

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常态时扣合,所述升降牵拉件可牵拉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分离,或,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常态时分离,所述升降牵拉件可牵拉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卡接件为设于所述飞行翼上的齿轮,所述升降扣接件转动地设于所述固定装置上,且具有与所述齿轮相啮合的齿,所述升降牵拉件可拉动所述升降扣接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固定装置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扣合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牵拉件可延伸至飞行翼的施力件处。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扣接件与所述升降卡接件扣合时,拉动所述升降牵拉件可驱动所述尾翼煽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牵拉件为拉索,所述施力件上设有闸式握把,通过所述闸式握把可拉动所述拉索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煽动牵拉件为拉索,所述施力件上设有闸式握把,通过所述闸式握把可拉动所述拉索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牵拉件为拉索,所述施力件上设有闸式握把,通过所述闸式握把可拉动所述拉索移动。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升降控制装置还包括脚部助力机构,所述脚部助力机构包括脚踏板、助力牵拉件和牵拉转动件,所述牵拉转动件连接在所述飞行翼上,所述脚踏板通过所述助力牵拉件拉动所述牵拉转动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助力牵拉件为拉索,所述牵拉转动件包括钳形闸,所述钳形闸的两个闸叉分别与两个所述飞行翼连接,所述拉索可拉动两个闸叉抱夹。

作为对上述的飞行器的进一步可选的方案,所述脚踏板滑动且非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尾翼上。

进一步地,所述脚踏板的端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为非回转体,所述尾翼上对应地设有与所述滑块相匹配的条形槽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飞行器包括助力装置,在飞行时飞行器所装载的人体由于重力会降飞行器下拉,向下的牵拉力会使得飞行翼有张开的趋势,也就是向上煽动,张开的飞行翼使得扭力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伴随产生了使得两个飞行翼收拢的弹性回复力,在拉动飞行翼收拢时能够助力飞行翼收拢,也就是助力飞行翼向下煽动,从而节省大量的动力。本飞行起是一种扑翼飞行器,可以通过人力或电力煽动飞行翼实现飞行,具有飞行更加安全和省力、节约能源、环保的特点。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固定装置即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飞行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一种助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另一种助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煽动离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转向离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升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飞行翼;11-施力件;

2-助力装置;20-助力支架;21-旋转件;211-转动连接部;212-翼连接部;22-扭力弹性件;23-中心轴;24-煽动离合机构;241-煽动卡接件;242- 煽动扣合件;243-煽动牵拉件;25-转向离合机构;251-转向卡接件;252- 转向扣接件;253-转向牵拉件;254-转向复位件;

3-固定装置;

4-中心调节装置;41-滑槽;42-支架;43-锁定件;

5-升降控制装置;51-尾翼;52-升降离合机构;53-脚部助力机构;531- 脚踏板;532-助力牵拉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但是,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飞行器及其助力装置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飞行器包括飞行翼1、飞行助力装置2、固定装置3、重心调节装置4和升降控制装置5。

飞行翼1通过飞行助力装置2连接在固定装置3上,且固定装置3与飞行助力装置2之间还连接有重心调节装置4,升降控制装置5连接在飞行助力装置2上。通过人力煽动飞行翼1使得飞行器获得动力,飞行助力装置2用于辅助人力煽动飞行翼1,有节省人力的作用。固定装置3用于固定人体,为人体提供支撑固定位。重心调节装置4用于调节飞行助力装置2 相对于固定装置3的位置,从而调整飞行翼1相对人体的位置,使得人体的中心尽量处于两个飞行翼1的中心轴上,从而使得飞行翼1产生的升力能够与人体的重力良好地平衡。升降控制装置5用于控制飞行器的升降。

其中,飞行翼1呈翅膀状,具有骨架以及设于骨架上的蒙皮,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尺寸面积的飞行翼1从而获得不同的飞行升力,不同的载重负荷量。

如图3所示,飞行翼1上设有施力件11,人体通过施力件11驱动翅膀转动。本实施例中,施力件11为连接在飞行翼1上的环形握手,此处所言的环形实际上为施力件11在与飞行翼1连接后呈换新,施力件11本身具有三个边,包括一个用于握持的横杆和两个与飞行翼1连接的竖杆。人体固定在固定装置3上后,手通过握持施力件11,牵拉施力件11从而使得飞行翼1煽动。

施力件11的底部还设有滚轮,具体的,横杆上设有滚轮,同时横杆的中部向上拱起,手握持在拱起上,从而使得滚轮在与地面接触时,对手形成保护。滚轮的作用与飞机的机轮或起落架上的轮子的作用相类似,用于在地面上滚动助跑助力起升,在地面上滚动为降落缓冲减速。

固定装置3呈穿戴式甲状,人体穿在固定装置3上进行固定,双手自固定装置3中露出并可以自由地活动,从而能够通过拉动施力件11煽动飞行翼1。固定装置3除了包括穿戴甲,还包括安全拉带,安全拉带一方面对人体形成双重固定,另一方面使得人体能够更牢靠的固定在穿戴甲中。

如图4所示,助力装置2包括旋转件21、扭力弹性件22和中心轴23。两个旋转件21转动地连接在中心轴23上,两个旋转件21上各自连接有一个飞行翼1,两个飞行翼1张开或收拢时带动两个旋转件21转动。扭力弹性件22设于两个旋转件21之间,扭力弹性件22常态时驱动两个飞行翼1 收拢。

在飞行时,飞行器所装载的人体由于重力会降飞行器下拉,向下的牵拉力会使得飞行翼1有张开的趋势,也就是向上煽动,张开的飞行翼1将扭力弹性件22扭紧,伴随产生了使得两个飞行翼1收拢的弹性回复力,在人力拉动飞行翼1收拢时能够助力飞行翼1收拢,也就是助力飞行翼1向下煽动,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

上述,助力装置2利用人体的重力势能使得飞行翼1张开,将人体的重力势能储存至扭力弹性件22中,而后扭力弹性件22释放其弹性能助力飞行翼1煽动,如此往复,达到助力人力飞行的效果。

助力装置2通过中心轴23连接在固定装置3上,从而将飞行翼1固定在人体上。

本实施例中,扭力弹性件22为扭簧,两个旋转件21为两个相互扣合的开口圆筒体,两个开口圆筒扣合成一个圆筒,此处的开口圆筒体可以为半圆筒或其他弧度的圆筒。中心轴23为在轴向贯穿两个旋转件21的圆杆,扭簧套设于中心轴23上,且扭簧的两端伸出支脚。圆筒在轴向上还设有肋板,作为承力板,扭簧的两个支脚抵接在圆筒的肋板上,从而使得两个圆筒相对转动时扭动扭簧。

扭簧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即常态时扭簧使得两个飞行翼1有一定的收拢,当两个飞行翼1张开至平齐时,扭簧即受到牵拉,从而能够对飞行翼1 的煽动提供更为有效的助力。

扭力弹性件22本身不一定能产生扭力,而是为两个旋转件21之间的相互转动提供扭力。

如图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助力装置2还包括助力支架20,助力支架20上设有中心轴23,旋转件21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连接部211和翼连接部212,转动连接部211和翼连接部212可以为一体成型,翼连接部 212的延伸与飞行翼1的延伸方向相同。

转动连接部211转动地连接在中心轴23上,翼连接部212与飞行翼1 连接,扭力弹性件22为拉簧,一个旋转件21通过一个拉簧与助力支架20 连接。拉簧一端与一个翼连接部212连接,另一端与助力支架20连接且相对中心轴23偏心。飞行翼1在煽动时,通过翼连接部212带动转动连接部 211转动,飞行翼1向张开方向煽动时,翼连接部拉动拉簧,使得拉簧拉伸,从而产生了飞行翼1向下煽动的助力。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两个旋转件21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或结构的转动结构,中心轴23可以不贯穿整个旋转,可以在旋转件21的连接点连接一个短轴即可。扭力弹性件22可以为扭转的弹性片,通过热处理以及扭转螺距控制弹性片的弹性系数。扭力弹性件22的两端还可以连接在两个旋转件21 上,从而使得旋转件21在旋转时能够更为有效地压缩或张拉扭力弹性件22。

可以理解,助力强度可以通过调节扭力弹性件22的弹性系数调定,扭力弹性件22的弹性系数越大,助力效果越明显,但为了飞行翼1能够有效的煽动,扭力弹性件22的弹性系数也不宜过大,应根据负荷量以及飞行翼 1的煽动角度设定。

飞行翼1通过旋转件21转动地连接在中心轴23上,同时飞行翼1能够相对旋转件21前后转动,从而使得飞行翼1能够相对人体上下煽动以及前后摆动,其中,上下指的是相对水平面上下,前后指的是相对飞行方向的前后,即在人体的腹背上下煽动,在身体的头脚前后摆动。通过飞行翼1 的上下煽动使得飞行器获得升力,两个飞行翼1的前后摆动使得飞行器两侧受力不平衡从而转向。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助力装置2还包括煽动离合机构24和转向离合机构25。煽动离合机构24用于使得飞行翼1在上下煽动方向上锁定或解锁,锁定时,飞行翼1不能上下煽动,飞行器不能获得升力。转向离合机构25用于使得飞行翼1的前后转动锁定或解锁,锁定时,飞行翼1不能前后摆动,飞行器不能转向。

煽动离合机构24包括煽动卡接件241、煽动扣接件242和煽动牵拉件 243。煽动卡接件241设于一个旋转件21上,煽动扣接件242设于另一旋转件21上,煽动卡接件241与煽动扣接件242扣合时,两个旋转件21的旋转被锁定,进而使得飞行翼1的煽动被锁定,可以在飞行器下降或在空中需要解放双手时使用。

本实施例中,煽动卡接件241为设于旋转件21上的齿轮,该齿轮与中心轴23同轴设置,煽动扣接件242的中部转动地连接在另一旋转件21上,一端设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另一端与煽动牵拉件243连接,通过拉动煽动牵拉件243可拉动煽动扣接件242与煽动卡接件241扣合或分离,从而实现两个旋转件21的转动的锁定或解锁。

本实施例中,煽动扣接件242与煽动卡接件241在常态时分离,煽动扣接件242通过弹性件,如弹簧、弹片、弹性绳连接在旋转件21上。通过煽动牵拉件243拉动煽动扣接件242与煽动卡接件241扣合,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伴随产生了弹性回复力,当煽动牵拉件243上的外力消除后,弹性件驱动煽动扣接件242弹性复位与煽动卡接件241分离。

飞行翼1的煽动为飞行提供升力,在空中飞行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煽动飞行翼1。在锁定时,需要一直拉动煽动牵拉件243,在分离时,松开煽动牵拉件243可以实现自动分离。

当然,煽动扣接件242与煽动卡接件241常态时也可以扣合,煽动牵拉件243可牵拉煽动扣接件242与煽动卡接件241分离。由此,在煽动飞行翼1时,需要始终牵拉煽动牵拉件243。

具体的,煽动牵拉件243延伸至施力件11处,可以在施力件11上设置闸式握把,煽动牵拉件243为拉索,通过握夹闸式握把可拉动拉索移动,对煽动扣接件242形成牵拉。闸式握把与拉索的结构可以参照自行车手刹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在施力件11上设置可以拉动拉索的拉环。

转向离合机构25包括转向卡接件251、转向扣接件252和转向牵拉件 253。转向卡接件251设于飞行翼1上并随飞行翼1的前后转动一同转动,转向扣接件252设于旋转件21上,转向卡接件251与转向扣接件252扣合时,转向卡接件251的转动被锁定,进而使得飞行翼1的摆动被锁定。

本实施例中,转向离合机构25的结构与煽动离合机构24的结构以及离合原理类似。转向卡接件251为设于飞行翼1上的齿轮,转向扣接件252 转动地设于旋转件21上,且具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转向牵拉件253可拉动转向扣接件252转动。

转向扣接件252与旋转件21之间设有弹性件,弹性件驱动转向扣接件252与转向卡接件251扣合或分离。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驱动转向扣接件252与转向卡接件251扣合,即常态下飞行翼1的前后转动被锁定,需要通过拉动转向牵拉件253使得转向扣接件252与转向卡接件251分离,从而使得飞行翼1可以前后摆动,实现飞行器的转向。

转向牵拉件253可延伸至飞行翼1的施力件11处,转向牵拉件253为拉索,可以同样在施力件11上设置闸式握把,控制转向离合机构25的离合。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向扣接件252与转向卡接件251扣合,通过牵拉转向牵拉件253能够联动转向扣接件252带动专线卡接件转动,从而带动飞行翼1转动,在不影响煽动飞行翼1的同时,还能使得飞行翼1转动,保证飞行器的转向时的动力。

转向离合机构25还包括转向复位件254,转向复位件254连接在旋转件21上为转向卡接件251提供复位牵引力。在对飞行翼1的转动施力消除后,转向复位件254驱动转向卡接件251复位,也就是驱动飞行翼1复位,飞行翼1重新回复至能够平直飞行的位置。

如图2所示,重心调节装置4包括滑槽41、支架42和锁定件43。滑槽41设于固定装置3上并具有沿人体身高方向设置,支架42滑动地设于滑槽41中,助力装置2设于支架42上,锁定件43用于将支架42在滑槽 41中的位置固定。

中心轴23转动地连接在支架42上,支架42相当于滑块,滑动地设于滑槽41中,滑槽41的侧边设有条形通槽,锁定件43为锁定螺栓,锁定件 43穿过条形通槽螺接在支架42上,通过拧紧锁定件43使得滑槽41和支架 42形成过盈连接,将支架42在滑槽41上的位置固定。

不同身材的人的重心位置不同,也就使得飞行翼1在固定装置3上的位置不同,在穿戴固定装置3时,通过重心调节装置4调节飞行翼1与人体的相对位置,从而获得较优的飞行体验,并且适宜的牵拉位置能够提升飞行的安全性。

如图8所示,飞行器还包括升降控制装置5,升降控制装置5包括尾翼 51和升降离合机构52,升降离合机构52包括升降卡接件、升降扣接件和升降牵拉件。

可以理解,尾翼51在上下方向上煽动,通过尾翼51的上下煽动,实现对飞行器的导流,从而使得飞行器起升或降落。尾翼51被锁定时,飞行器在垂直向的飞行方向不变。

本实施例中,升降离合机构52与煽动离合机构24的结构类似,在此不赘述。

升降牵拉件可延伸至飞行翼1的施力件11处。通过在施力件11上设置闸式握把,对升降离合机构52的离合进行控制。

同时,升降离合机构52还包括升降复位件,升降复位件连接在升降卡接件上,其结构及原理与转向离和机构的复位类似,在此不赘述。升降复位件使得尾翼51上的煽动力解除后,尾翼51能够复位到平直态,不对飞行器的升降进行导流。

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施力件11上的闸式握手牵拉升降牵拉件,使得升降牵拉件拉动升降扣接件与升降卡接件扣合并带动尾翼51煽动,将尾翼51的煽动手动化。

本实施例中,升降控制装置5还包括脚部助力机构53,脚部助力机构 53包括脚踏板531、助力牵拉件532和牵拉转动件(图中未示出)。脚踏板 531为人体的脚部提供支撑,使得脚有处可放,并且使得脚在放置于脚踏板 531上时,腿部呈弯曲状,通过腿部的伸展拉动助力牵拉件532移动,助力牵拉件532拉动牵拉转动件转动,牵拉转动件连接在飞行翼1上带动飞行翼1煽动,从而助力飞行器的飞行。

上述,由于人体的腿部力量较臂部力量大得多,因而通过腿蹬能够使得飞行翼1获得更强劲的煽动力。

具体的,助力牵拉件532为拉索,牵拉转动件包括钳形闸,钳形闸的两个闸叉分别与两个飞行翼1连接,拉索可拉动两个闸叉抱夹。钳形闸类似于自行车的前车闸,在拉索拉动时,两个闸叉抱夹从而使得两个飞行翼1 收拢。飞行翼1张开时,重新将拉索拉货,腿部再次呈弯曲态,腿部通过反复弯曲、伸展,从而形成对飞行翼1的煽动助力。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助力牵拉件532和牵拉转动件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直线转圆周运动机构,实现往复蹬拉脚踏板531时有助力飞行翼1煽动的效果。

脚踏板531滑动且非转动地连接在尾翼51上,即脚踏板531能够在尾翼51上滑动,从而能够助力飞行翼1的煽动,脚踏板531与尾翼51非回转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脚踏板531控制尾翼51的煽动。

具体的,脚踏板531的端部设有滑块,滑块为非回转体,如长方体块,尾翼51上对应地设有与滑块相匹配的条形槽体。

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省力装置,能够有效的利用飞行器所负载的人体的重力,使得飞行翼1张开,在飞行翼1张开时,重力势能转换成扭力弹性件22的弹性能,扭力弹性件22为飞行翼1的收拢助力,使得飞行翼1的煽动更加省力。

2.省力装置上通过设置煽动离合机构24和转向离合机构25,从而使得飞行翼1的煽动可以锁定或解锁,煽动锁定能够解放双手或使得飞行器可以稳定的下降,从而使得飞行翼1的转动可以锁定或解锁,转动锁定能够使得飞行器获得稳定的飞行方向。

3.重心调节结构使得不同体型的人在使用飞行器时,人体的重心能够与飞行翼1形成良好的匹配,优化飞行体验,增强飞行的安全性。

4.升降控制装置5能够对飞行器的升降进行控制,通过脚踏板531对脚部进行支撑,并能够联动尾翼51摆动,实现手脚并用,能够同时煽动飞行翼1,同时控制升降,保持飞行器飞行时强劲的动力。

5.升降控制装置5还包括脚部助力机构53,通过蹬拉脚踏板531联动飞行翼1的煽动,助力飞行,手臂更省力,飞行器的动力进一步提升。

6.本飞行器既能够通过人力煽动飞行翼1实现人力飞行,又能够加入电子助力,煽动飞行翼1,实现电力飞行。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