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5360发布日期:2019-08-09 21:1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缺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



背景技术:

国内大力发展风电,传统的对于风机叶片的检测一般采用望远镜的方式或者跟随吊篮上升到叶片高度范围内的方式进行检测,然而以上检测方式的效率较低,且高空作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应用无人机进行风机叶片检测的方法,然而在采用无人机对风机叶片进行检测时,为避免无人机与风机叶片之间发生碰撞造成无人机与风机叶片的损坏,一般无人机与风机叶片之间会保持五米左右的距离,这样的话,对风机叶片上缺陷的检测结果就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包括检测无人机本体和设置于检测无人机本体外周的围栏,围栏包括多个立柱,检测无人机本体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延伸臂,每个延伸臂均对应的与一个立柱的中部连接;围栏还包括连接在多个立柱的上端的第一框架和连接在多个立柱的下端的第二框架,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分别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的上方和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检测无人机本体的外周设置围栏,可避免检测无人机本体在检测过程中其螺旋桨撞击到风机叶片,对风机叶片和检测无人机本体均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可实现无人机对风机叶片的近距离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检测无人机本体包括机身、控制器、电眼、脚架、多个机臂和多个螺旋桨,电眼包括光学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光学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和控制器均固定于机身上;脚架固定于机身的底部;多个机臂分布于机身的外周,且每个机臂的一端固定于机身上,每个机臂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螺旋桨;光学摄像头、红外热像仪、螺旋桨的驱动电机的电调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每个延伸臂均对应的由一个机臂向外延伸形成。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从机身处向外延伸而言,可减少材料的使用,同时使无人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

进一步:检测无人机本体还包括测距模块,测距模块与控制器电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无人机可通过测距模块获取其与风机叶片之间的距离,并对飞行做出适应的调整,以避免与风机叶片发生碰撞。

进一步:检测无人机本体还包括系留箱,系留箱包括系留电源、线缆和自适应随动排线装置,系留箱放置于地面上;线缆缠绕于自适应随动排线装置的卷线筒上;检测无人机本体上设有电源接口,电源接口与系留电源之间通过线缆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地面的系留电源对无人机进行供电,可实现长航时不间断的检测,无须频繁更换电池。

进一步: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绳索。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绳索与风机叶片接触时,可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以减弱对风机叶片的损坏;同时绳索的质量较轻,可减轻检测无人机本体飞行时的负担。

进一步: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杆体。

进一步: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前后两侧的第一框架处均设有第一滚轮,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前后两侧的第二框架处均设有第二滚轮。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检测无人机本体不仅可以在空中飞行,而且可以沿着平面行走。

进一步: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外周均包覆有柔韧性材料。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的减弱无人机与飞机叶片之间的撞击。

进一步:螺旋桨的数量为机臂的数量的两倍,每个机臂远离机身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螺旋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平行设置,且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的距离为上下两个螺旋桨高度的1.3至2.5倍。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能够做到检测无人机本体的螺旋桨不会撞击到风机叶片上,也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围栏整体的重量,减轻检测无人机本体飞行时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的电学原理图。

图中:1为检测无人机本体、11为延伸臂、12为机身、13为控制器、14为电眼、15为脚架、16为机臂、17为螺旋桨、18为测距模块、10为激励源、101为支架、2为围栏、21为立柱、22为第一框架、221为第一滚轮、23为第二框架、231为第二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近距离检测无人机,包括检测无人机本体1和设置于检测无人机本体1外周的围栏2,围栏2包括多个立柱21,检测无人机本体1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延伸臂11,每个延伸臂11均对应的与一个立柱21的中部连接;围栏2还包括连接在多个立柱21的上端的第一框架22和连接在多个立柱21的下端的第二框架23,且第一框架22和第二框架23分别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1的上方和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检测无人机本体1的外周设置围栏2,可避免检测无人机本体1在检测过程中其螺旋桨17撞击到风机叶片,对风机叶片和检测无人机本体1均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可实现无人机对风机叶片的近距离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包括机身12、控制器13、电眼14、脚架15、多个机臂16和多个螺旋桨17,电眼14包括高分辨率的光学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光学摄像头、红外热像仪和控制器13均固定于机身12上;脚架15固定于机身12的底部;多个机臂16分布于机身12的外周,且每个机臂16的一端固定于机身12上,每个机臂16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有螺旋桨17;光学摄像头、红外热像仪、螺旋桨17的驱动电机的电调均与控制器13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延伸臂11均对应的由一个机臂16向外延伸形成。相较于从机身12处向外延伸而言,可减少材料的使用,同时使无人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测距模块18,测距模块18与控制器13电连接,无人机可通过测距模块18获取其与风机叶片之间的距离,并对飞行做出适应的调整,以避免无人机与风机叶片发生碰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系留箱,系留箱内含系留电源、线缆和自适应随动排线装置,系留箱放置于地面上;线缆缠绕于自适应随动排线装置的卷线筒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上设有电源接口,电源接口与系留电源之间通过线缆连接。通过地面的系留电源对无人机进行供电,可实现长航时不间断的检测,无须频繁更换电池;且在无人机升空或降落时,线缆可通过自适应随动排线装置进行自动排线,无需人工进行整理线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框架22和第二框架23均为绳索。当选用绳索时,绳索与风机叶片接触时,可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以减弱对风机叶片的损坏;同时绳索的质量较轻,可减轻检测无人机本体1飞行时的负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框架22和第二框架23均为杆体。当选用杆体时,杆体的材质可选用碳纤维管,碳纤维管具备质轻、坚实、抗拉强度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1前后两侧的第一框架22处均设有第一滚轮221,位于检测无人机本体1前后两侧的第二框架23处均设有第二滚轮231。使检测无人机本体1不仅可以在空中飞行,而且可以沿着平面行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第一滚轮221和第二滚轮231的外周均包覆有柔韧性材料。进一步的减弱无人机与飞机叶片之间的撞击;柔韧性材料可选用聚乙烯材料或碳纤维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至9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螺旋桨17的数量为机臂16的数量的两倍,每个机臂16远离机身12的一端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螺旋桨17;第一框架22和第二框架23平行设置,且第一框架22与第二框架23之间的距离为上下两个螺旋桨17高度的1.3至2.5倍。既能够做到检测无人机本体1的螺旋桨17不会撞击到风机叶片上,也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围栏2整体的重量,减轻检测无人机本体1飞行时的负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第一框架22和第二框架23呈正方形或圆形。结构多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延伸臂11与立柱21的连接处、立柱21与第一框架22的连接处和立柱21与第二框架23的连接处均包覆有软性材料。可避免连接处撞上风机叶片,对叶片造成损害。软性材料可选用硅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激励源10,激励源10通过支架101固定于检测无人机本体1上。且激励源10位于光学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的前方;激励源10与控制器13电连接。当光线不足时,可通过激励源10对光学成像不清晰的区域进行补光,以使光学摄像头获得清晰的图像。支架101的长度可调,以使激励源10与检测无人机本体1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可以调整,以使补光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激励源10可为激光、热风机、制冷机或干冰喷枪,为红外热像仪提供热激励或冷激励。激励源的个数可为1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的一种检测无人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检测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固定于机身12上。在系留电源断电时可起到立刻接续供电供给无人机,避免无人机无电直接掉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