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臂快拆结构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59405发布日期:2019-12-10 19:47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机臂快拆结构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飞行器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机臂快拆结构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如何缩小无人机在未使用状态下占用的空间,一直是无人机研究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相关技术中,大多是采取对无人机的机臂部分进行折叠或者进行拆卸,但目前这两种方案中均存在有不足之处。折叠机臂方案:不管是何种折叠,折叠后的机翼与机身组成的组合体占用的空间仍旧较大,而对于旋翼较多的无人机,可用于折叠的空间有限,缩小占用空间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折叠方式并不可取。拆卸机臂方案:相关的拆卸的方式中,均只考虑了机臂结构上的拆卸方便,均未考虑到拆卸机臂时,机臂内部还具有电气线路,在拆卸机臂时还需将机臂内的线路拆卸掉,往往比较费时费力。

因此在相关技术中的减少机臂占用空间的方式中,均设计在机臂的中间段,拆卸之后无人机总体占用空间体积仍旧较大,空间缩小效果也并不明显,并且拆卸操作复杂而漫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臂快拆结构及无人机,以解决无人机机臂拆卸复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提供:机臂快拆结构,包括机臂组件和座体组件,机臂组件与座体组件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机臂组件包括用于连接机臂的机臂套管,机臂套管上设有机臂卡箍部。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在正常使用无人机状态时,机臂组件中的机臂与机臂套管被机臂卡箍部紧固在一起。当在停飞状态下需要无人机缩小占用体积时,仅需要打开机臂卡箍部,从机臂套管中取出机臂,即可使机臂从无人机上的机臂套管分离。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相关技术减少机臂占用空间的方式,本技术方案能够将完整的机臂从无人机快速分离下来,有效地减少了无人机占用的空间。同时本技术方案操作简单,仅需要打开机臂卡箍部即可使机臂从机臂套管上快速分离。

可选地,所述机臂卡箍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机臂套管侧壁上的缺口,所述缺口两侧各设有座耳,所述座耳位于所述机臂套管外侧,所述座耳之间螺纹连接有螺钉。

机臂插入机臂套管内,旋紧座耳之间的螺钉,座耳之间的距离在螺钉的作用下缩短,使得座耳两侧缺口的距离变窄,并导致机臂套管的内径缩小。机臂套管在内径缩小的过程对机臂达到固定夹紧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机臂组件还包括定位管,所述定位管设有向外侧凸起的限位环,所述定位管与机臂套管之间同轴且可拆卸连接,所述定位管与机臂套管之间套有旋转套,所述旋转套靠近机臂套管一端内径小于所述限位环的外径,所述旋转套靠近定位管一端与所述座体组件螺纹连接。

机臂套管与定位管分离设置的方式,便于操作人员将旋转套放置在机臂套管与定位管之间。本结构利用旋转套与座体沿螺纹旋紧的过程,让旋转套挤压机臂末端的限位环,进而使机臂与座体之间相互靠近,达到进一步强化固定机臂与座体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定位管与所述机臂套筒之间为销连接,所述旋转套侧壁上开有插入销接的通孔。

旋转套设有通孔便于操作人员仅从旋转套的通孔处,就能够对机臂套管与定位管之间的螺纹连接口进行旋紧或者旋出。

可选地,所述座体组件包括有座体与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座体螺纹连接。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将座体固定在无人机的碳板上,但是相关技术的碳板无法在其本体的板面上开设螺纹孔。而本结构能够在避免在碳板上开设螺纹孔的前提下,通过固定板与座体的螺纹连接方式将座体固定在碳板的表面。此外,固定板也能够扩大碳板在座体固定时的受力面积,有效避免碳板受到过大压力而被损坏。

可选地,所述机臂组件靠近座体组件一端设有电子插接头,所述座体组件与所述电子插接头相匹配的电子插接口。

在正常使用无人机状态时,机臂上的插接头插入到座体上的插接口中。进而利用插接头与插接口的相互接触连接,达到无人机的机体对无人机机臂上的螺旋桨提供控制信号或者驱动电力等效果。而当需要缩小无人机的体积时,仅需要从座体上拔出机臂,机臂上的插接头与座体上的插接孔分离,进而到达机臂与无人机机体分离的效果。本技术方案在保证拆解简单快捷的同时,也能够达到快速分离机臂与无人机机体之间的电路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座体组件靠近机臂组件一端开有定位孔,所述机臂组件靠近座体组件一端的设有同所述定位孔位置、数量相配合的定位凸起。

上述结构利用定顶凸起与定位孔的对应连接,便于在插接机臂时,使机臂快速对准座体,达到机臂与座体之间精准定位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定位孔与所述电子插接口相互连通,所述电子插接头与定位凸起为一体式成型。

电子插接头外壁与定位凸起为一体式成型,相比于分别对两者分别加工,一方面减少了加工步骤,优化了加工工序,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电子插接头的整体强度。

可选地,所述机臂卡箍部包括卡箍圈,所述卡箍圈套设于机臂套管与机臂的连接处。

待机臂套管与机臂连接后,卡箍圈对连接处进行夹紧固定,进而达到将机臂套管与机臂固定的效果。

可选地,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机臂快拆结构的无人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机臂快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去除无人机壳体后的机臂快拆结构配合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连接状态下的侧视半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带有机臂快拆结构的无人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座体101、电子插接口102、定位孔103、固定板104、定位管201、旋转套202、机臂套管203、机臂204、定位凸起205、限位环206、座耳207、上碳板3、下碳板4、无人机壳体5、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6。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机臂快拆结构,包括座体组件与机臂组件。座体组件设置于无人机的机体内,无人机的机体内设置有上碳板3与下碳板4,座体组件固定连接于上、下碳板4之间。座体组件包括有座体101与固定板104。座体101为正方体镂空框架结构。座体101底部四个边角侧壁向外延伸有突出部,突出部顶面开有螺纹孔。座体101设于下碳板4顶面,下碳板4远离座体101的一面设有固定板104,固定板104为工字型板状结构,固定板104长度、宽度与座体101底面的长度、宽度对应相等。在座体101突出部的位置通过螺纹孔螺纹连接于下碳板4底面的固定板104,进而使座体101螺纹固定连接于下碳板4顶面。固定板104中部横梁上开有螺纹孔,固定板104通过中部横梁螺纹孔与下碳板4螺纹固定连接。座体101靠近无人机壳体5的一端向外延伸有螺纹部,螺纹部为圆柱体结构,且螺纹部外壁设有外螺纹,螺纹部延伸与无人机壳体5外部。座体101螺纹部轴向端面开有两个定位孔103,定位孔103之间开有电子插接口102,定位孔103与电子插接口102之间相连通,电子插接口102通过座体101连接于无人机内腔的控制系统。

如附图2与附图3所示,机臂组件沿远离座体101方向依次包括有定位管201、机臂202、机臂套管203与机臂204。定位管201为圆筒状结构,定位管201轴向一端向外设置有凸起的限位环206,限位环206与定位管201之间为一体式成型。定位管201轴向远离限位环206的一端设置有机臂套管203,机臂套管203为圆筒结构,机臂套管203轴向远离定位管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机臂204。机臂套管203靠近机臂204位置设有机臂卡箍部。机臂卡箍部包括设置在机臂套管203侧壁上的缺口,缺口两侧各设有一个座耳207,每个座耳207都设于机臂套管外侧,座耳207与机臂套管为一体式成型,座耳207之间螺纹连接有螺钉。

定位管201轴向靠近座体101的端面设置有两根圆柱体定位凸起205,两根定位凸起205之间设置有电子插接头,电子插接头与定位凸起205为一体式成型,电子插接头通过机臂204内腔连接于无人机螺旋桨驱动电机。机臂套管203外壁直径等于定位管201内壁直径。机臂202为锥筒状结构,机臂202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机臂202靠近定位管201一端的外壁直径大于定位管201外壁直径,机臂202远离定位管201一端的外壁直径小于定位管201外壁直径,机臂202周向侧壁设有开口。定位管201外壁周向均匀开有四个通孔。定位管201套接与机臂套管203,两者之间通过螺钉穿过定位管201通孔固定连接。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在正常使用状态时,机臂套管203与定位管20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定位管201插接在座体101的延伸出无人机的机体外的一端,定位凸起205插入到定位孔103中,电子插接头插入到电子插接口102中。定位管201与座体101之间通过机臂202旋紧而达到固定连接效果。当需要从无人机上取下机臂204时,仅需要旋出机臂202,将机臂套管203及定位管201从座体101中拔出即可。

实施例二

如附图4与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机臂套管203端部与机臂204端部之间通过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6相连接。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6分别将机臂套管203的远离无人机机体端部与机臂204靠近无人机机体的端部相互夹紧固定连接。

在拆卸机臂204时仅需要打开pn100卡箍式柔性环形管接头6,即可使机臂204从机臂套管203上分离出来。进而达到快速拆卸机臂的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一种无人机,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无人机壳体5,无人机壳体5侧壁设有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机臂快拆结构,其中座体组件设置于无人机壳体5内,机臂组件设置于无人机壳体5外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