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0227发布日期:2020-07-10 15:4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投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放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投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当需要对某一固定场景投放被投放物时,通常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投放。

例如:在水稻种植场景中,需要人工抛秧,以便将水稻秧苗投放到水田内。针对该水稻种植场景,通过人工抛秧的方式进行插秧需要消耗大量人工,使得投放效率较低。

因此,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投放被投放物,使得投放准确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投放系统,以提高投放准确率。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投放系统,包括:投放舱存放器、多个投放舱、投放器、投放舱回收器和投放舱压缩器,所述投放器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之间形成投放通道,所述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或全部设为投放口,所述投放口的长度大于投放舱的长度,所述投放通道的宽度与投放舱的宽度相同,所述投放舱的长度为投放舱沿所述投放通道长度方向的尺寸,所述投放舱的宽度为投放舱沿所述投放通道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包括投放舱回收器壳体、回收转轴和回收线,每个投放舱的下端设置有舱门,每个投放舱内装载有被投放物,每个投放舱为可压缩结构,在受到的外力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时可被压缩;

所述多个投放舱相连形成一串投放舱,所述一串投放舱放置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与所述投放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投放通道的出口与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连通,所述回收转轴设置于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内,所述回收转轴与所述回收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回收线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以及所述投放通道与位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处的投放舱连接,所述投放舱压缩器安装于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

所述回收转轴转动带动所述回收线移动,所述回收线拉动位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处的投放舱进入所述投放通道内并运动至所述投放口,所述投放器的两个侧壁夹紧该投放舱,该投放舱的舱门开启将被投放物从开启的舱门经过所述投放口投放,所述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所述投放口运动至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所述投放舱压缩器压缩该投放舱,所述回收线拉动压缩后的该投放舱缠绕于所述回收转轴上。

可选的,所述投放舱回收器还包括回收转轴驱动电机;

所述回收转轴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内,所述回收转轴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回收转轴连接,所述回收转轴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回收转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投放舱压缩器包括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所述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安装于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部的两侧,所述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投放舱的宽度;

所述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所述投放通道运动至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所述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滚动压缩该投放舱。

可选的,当所述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设为投放口时,所述投放器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安装于所述投放器的两个侧壁靠近所述投放通道的出口的一端的下表面;

所述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所述投放口运动至所述过渡板的位置,所述过渡板关闭该投放舱的舱门,所述回收线拉动舱门已关闭的该投放舱运动至所述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

可选的,上述投放系统还包括空间压缩器,所述空间压缩器安装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内壁;

当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减少时,所述空间压缩器压缩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所占用的空间。

可选的,所述空间压缩器包括压缩弹簧和压缩板,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板的一侧板面连接,所述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压缩板的另一侧板面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接触;

当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减少时,所述压缩弹簧拉伸推动所述压缩板运动,所述压缩板推动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运动,压缩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所占用的空间。

可选的,所述一串投放舱在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呈螺旋状放置。

可选的,在所述投放舱存放器内,从位于所述一串投放舱的一端的投放舱开始,沿着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预设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排列放置投放舱,当排列至所述另一侧时,沿着所述预设方向的反方向从所述另一侧向所述一侧排列放置投放舱,直至位于所述一串投放舱的另一端的投放舱被排列放置于所述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处。

可选的,所述一串投放舱中相邻两个投放舱之间通过快速接头相连。

可选的,每个投放舱的形状为六边形柱体。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中,通过回收转轴转动带动回收线移动,回收线拉动位于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处的投放舱进入投放通道内并运动至投放口,投放器的两个侧壁可以夹紧该投放舱,该投放舱的舱门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启将被投放物从开启的舱门经过投放口投放,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投放口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投放舱压缩器压缩该投放舱,回收线拉动压缩后的该投放舱缠绕于回收转轴上。由此,通过回收线拉动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进入投放通道内,并通过投放口投放投放舱内的被投放物的形式,实现自动投放被投放物,提高了投放效率。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创新点包括:

1、通过回收转轴转动带动回收线移动,回收线拉动位于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处的投放舱进入投放通道内并运动至投放口,投放器的两个侧壁可以夹紧该投放舱,该投放舱的舱门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启将被投放物从开启的舱门经过投放口投放,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投放口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投放舱压缩器压缩该投放舱,回收线拉动压缩后的该投放舱缠绕于回收转轴上。由此,通过回收线拉动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进入投放通道内,并通过投放口投放投放舱内的被投放物的形式,实现自动投放被投放物,提高了投放效率。

2、当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设为投放口时,设置过渡板安装于投放器的两个侧壁靠近投放通道的出口的一端的下表面,通过过渡板关闭该投放舱的舱门,使得该投放舱的下端接触过渡板,避免了该投放舱在变形时从投放口脱落的情况的发生。

3、通过设置空间压缩器的方式,在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减少时,空间压缩器压缩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投放舱存放器内剩余的投放舱之间保持较为紧密的接触,无法相互缠绕或者堆叠,使得投放舱存放器内的投放舱可以被回收线顺利拉到投放舱存放器的出口,保证顺利进行投放被投放物。

4、在回收线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从投放通道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侧时,由于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安装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的入口内部的两侧,因此,可以通过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滚动向该投放舱施加向内侧的压力压缩该投放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串投放舱在投放舱存放器内呈螺旋状放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未开启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未开启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开启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被压缩后的示意图。

图1-图6中,1投放舱存放器,2投放舱,3投放器,31侧壁,32过渡板,4投放舱回收器,41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2回收转轴,43回收线,44回收转轴驱动电机,5投放舱压缩器,51第一滚轮,52第二滚轮,6舱门,7空间压缩器,71压缩弹簧,72压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投放系统,能够自动投放被投放物,提高了投放效率。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串投放舱在投放舱存放器内呈螺旋状放置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未开启时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未开启时的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的舱门开启时的侧视图。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包括投放舱存放器1、多个投放舱2、投放器3、投放舱回收器4和投放舱压缩器5,每个投放舱2内装载有被投放物。投放器3包括相互平行且竖直放置的两个侧壁31,两个侧壁31之间形成投放通道,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或全部设为投放口。投放舱回收器4包括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回收转轴42和回收线43。

示例性的,每个投放舱的形状可以为六边形柱体。

由于投放口是用来投放投放舱2内的被投放物的,且一次只允许一个投放舱2通过投放通道,因此,设置投放通道的宽度与投放舱2的宽度相同,其中,投放舱2的宽度为投放舱2沿投放通道宽度方向的尺寸。为了使投放顺畅,设置投放口的长度大于投放舱2的长度,投放舱2的长度为投放舱2沿投放通道长度方向的尺寸。

继续参见图1,多个投放舱2相连形成一串投放舱,一串投放舱放置于投放舱存放器1内,每个投放舱2的下端设置有舱门6。示例性的,一串投放舱中相邻两个投放舱2之间通过快速接头相连。

其中,一串投放舱在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放置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

第一种:

继续参见图1,在投放舱存放器1内,从位于一串投放舱的一端的投放舱2开始,沿着投放舱存放器1的预设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排列放置投放舱2,当排列至另一侧时,沿着预设方向的反方向从另一侧向一侧排列放置投放舱2,直至位于一串投放舱的另一端的投放舱2被排列放置于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处。图1中第二行与第三行之间的省略号是很多行投放器2的省略画法。

示例性的,当投放舱存放器1为长方体时,预设方向可以为投放舱存放器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为投放舱存放器1的宽度方向。

第二种:

参见图2,一串投放舱在投放舱存放器1内呈螺旋状放置。

参见图3-图4,当一串投放舱放置在投放舱存放器1内时,每个投放舱2的舱门6关闭,参见图5,当某一投放舱2运动到投放通道下端的投放口时,该投放舱2的舱门6在被投放物重力的作用下开启。

继续参见图1,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与投放通道的入口连通,投放通道的出口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连通,回收转轴42设置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内,回收转轴42与回收线43的一端连接,回收线43的另一端穿过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以及投放通道与位于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处的投放舱2连接,投放舱压缩器5安装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

继续参见图1,在进行投放时,回收转轴42转动带动回收线43移动,回收线43拉动位于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处的投放舱2进入投放通道内并运动至投放口,由于投放通道的宽度与投放舱2的宽度相同,因此,投放器3的两个侧壁31可以夹紧该投放舱2,该投放舱2的舱门6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启将被投放物从开启的舱门6经过投放口投放。

为了投放该投放舱2后的一串投放舱中的每个投放舱2内的被投放物,设置每个投放舱2由可压缩材料制成,每个投放舱2为可压缩结构,在受到的外力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时可被压缩,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舱被压缩后的示意图,图6中投放舱2受到上下两侧向内侧的外力,投放舱2向内侧收缩,向轴向伸展。

当该投放舱2内的被投放物投放后,回收线43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由于每个投放舱2在受到的外力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时可被压缩,因此,投放舱压缩器5给予该投放舱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的压力,投放舱压缩器5压缩该投放舱2,回收线43拉动压缩后的该投放舱2缠绕于回收转轴42上。

如果继续进行投放,则该投放舱2后面的投放舱2可以继续被拉动至投放口进行投放被投放物直至一串投放舱内的被投放物均被投放,可以回收被缠绕到回收转轴42上的投放舱2,以便下一次装载被投放物。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中,通过回收转轴42转动带动回收线43移动,回收线43拉动位于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处的投放舱2进入投放通道内并运动至投放口,投放器3的两个侧壁31可以夹紧该投放舱2,该投放舱2的舱门6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启将被投放物从开启的舱门6经过投放口投放,回收线43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投放舱压缩器5压缩该投放舱2,回收线43拉动压缩后的该投放舱2缠绕于回收转轴42上。由此,通过回收线43拉动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进入投放通道内,并通过投放口投放投放舱2内的被投放物的形式,实现自动投放被投放物,提高了投放效率。

同时,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搭载在飞行器上,例如搭载在无人机上,则可通过控制飞行器飞行到指定的投放位置,然后进行投放,相较于人工投放,提高了投放准确率。

例如:在火灾现场场景中,需要人工投放阻燃弹,而通过人工投放阻燃弹,阻燃弹无法准确投放到燃烧位置,投放准确率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因此,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搭载在无人机上,控制无人机飞行到燃烧位置,然后通过投放系统准确投放阻燃弹,达到较好的阻燃效果。

继续参见图1,为了驱动回收转轴42转动,投放舱回收器4还可以包括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设置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内,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的输出端与回收转轴42连接,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驱动回收转轴42转动。

示例性的,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可以为步进电机。

由此,通过设置回收转轴驱动电机44的方式,驱动回收转轴42转动。

继续参见图1,投放舱压缩器5可以包括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分别为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安装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部的两侧,有图1可见,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分别安装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部的两侧。

由于每个投放舱2在受到的外力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时可被压缩,为了对投放舱2施加大于投放舱的压缩阈值的压力,设置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之间的距离小于投放舱的宽度,也就是第一滚轮51和第二滚轮52之间的距离小于投放舱的宽度。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回收线43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通道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滚动压缩该投放舱2。

由此,在回收线43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通道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时,由于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安装于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部的两侧,因此,可以通过两个投放舱压缩滚轮滚动向该投放舱2施加向内侧的压力压缩该投放舱2。

继续参见图1,当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设为投放口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器3还可以包括过渡板32,过渡板32安装于投放器3的两个侧壁31靠近投放通道的出口的一端的下表面,也就是说通过过渡板32堵住了投放通道下端的一部分,使得未被堵住的剩余部分形成投放口。

由于在投放通道下端设置了过渡板32,使得回收线43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的过程中,会先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运动至过渡板32的位置,由于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此时的舱门6是开启的,因此,在拉动已投放被投放物的该投放舱2继续向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运动的过程中,过渡板32施加压力给舱门6,过渡板32关闭该投放舱2的舱门6,回收线43拉动舱门6已关闭的该投放舱2运动至投放舱回收器壳体41的入口内侧。

同时,由于投放舱2在投放通道内运动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突然变形,导致投放器3的两个侧壁31无法夹紧该投放舱2,使得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脱落,而在设置了过渡板32后,即使该投放舱2变形也无法从投放口脱落,而是被过渡板32关闭舱门6,使得该投放舱2的下端接触过渡板32,防止了该投放舱2从投放口脱落。

由此,当投放通道下端的部分设为投放口时,设置过渡板32安装于投放器3的两个侧壁31靠近投放通道的出口的一端的下表面,通过过渡板32关闭该投放舱2的舱门6,使得该投放舱2的下端接触过渡板32,避免了该投放舱2在变形时从投放口脱落的情况的发生。

由于随着被投放物的被投放,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越来越少,为了避免由于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空间较大造成的多个投放舱2之间相互缠绕或者堆叠,进而导致的投放舱2无法被回收线43拉到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的情况的发生,继续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还可以包括空间压缩器7。

空间压缩器7安装于投放舱存放器1的内壁,当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减少时,空间压缩器7压缩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投放舱存放器1内剩余的投放舱2之间保持较为紧密的接触,无法相互缠绕或者堆叠。

由此,通过设置空间压缩器7的方式,在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减少时,空间压缩器7压缩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所占用的空间,使得投放舱存放器1内剩余的投放舱2之间保持较为紧密的接触,无法相互缠绕或者堆叠,使得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可以被回收线43顺利拉到投放舱存放器1的出口,保证顺利进行投放被投放物。

继续参见图1,空间压缩器7包括压缩弹簧71和压缩板72,压缩弹簧71的一端与投放舱存放器1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板72的一侧板面连接,压缩弹簧71处于压缩状态,压缩板72的另一侧板面与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接触。

当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减少时,投放舱2通过压缩板72向压缩弹簧71施加的压力减少,使得压缩弹簧71拉伸推动压缩板72运动,压缩板72推动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运动,压缩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所占用的空间。

由此,通过设置压缩弹簧71和压缩板72的方式,当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减少时,压缩弹簧71拉伸推动压缩板72运动,压缩板72推动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运动,压缩投放舱存放器1内的投放舱2所占用的空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