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2380发布日期:2020-09-15 18:47阅读:555来源:国知局
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人机,特别是涉及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控制技术的日益发展,无人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无人机在各个行业逐渐发挥出其优势,随着无人机在各个行业的发展,相应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现有的无人机大多为多旋翼以及固定翼,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611021801.1,公告日:2018.07.13,其公开了一种柱状共轴布局的微型无人机,具体公开了包括成立结构,柱状机身的一端布置有任务载荷,另一端通过万向悬架安装有共轴反向电机,共轴反向电机上安装有旋翼可折叠的双桨旋翼头,该结构是设置有多旋翼的结构,多旋翼速度慢,效率低,挂载能力弱,但是机动性较好。固定翼速度快,效率高,挂载能力适中,机动性较弱,多旋翼以及固定翼共同的缺点就是无法在室内飞行,在室内较为狭窄的地方,多旋翼裸露的多个螺旋桨容易剐蹭到室内的物体或者人,造成人员受伤或者无人机损毁,为此设计一种高效率可以安全的在室内使用且噪声较小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无需外置旋翼,可以安全的在室内使用且噪声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包括环形结构的涵道唇口,所述涵道唇口内侧的环部设有上支架,且所述上支架沿其径向向内安装有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上支架的端部安装有载荷仓,所述涵道唇口一侧的环部设有中涵道筒,所述中涵道筒内侧的环部设有中部电机支架,所述中部电机支架沿其径向向内安装有第二连接臂,该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中部电机支架的一端安装有固定块,该固定块面向所述载荷仓的一侧通过第二无刷电机安装有第二螺旋桨,所述固定块反向所述载荷仓的一侧通过第一无刷电机安装有第一螺旋桨,第一无刷电机和第二无刷电机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中涵道筒远离所述涵道唇口一侧的环部安装有下涵道筒,所述下涵道筒的内侧设有舵机,且沿所述舵机的环部上安装有多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沿其径向设有底部支架。

优选的,所述底部支架包括两组铰接的连接板和固定在所述舵机内环部的固定板,该固定板与所述导流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为梯形结构,且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铰接板,所述底部支架和所述导流板皆设有四组。

优选的,所述舵机内环部沿所述舵机内径向内安装有第三连接臂,且第三连接臂设有四组并与所述底部支架错位安装在所述舵机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臂在所述中部电机支架内侧等角度设有四组,所述第一螺旋桨安装在所述第一无刷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螺旋桨安装在所述第二无刷电机的输出轴上,且所述第一螺旋桨和所述第二螺旋桨叶片皆为三组并反向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桨通过电机止锁螺帽固定在所述第一无刷电机输出端上,且所述第二螺旋桨也通过电机止锁螺帽固定在所述第二无刷电机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臂等角度安装在所述上支架的内侧,所述载荷仓包括两组环形连接座,两组环形连接座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在其中一组连接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通过启动第一无刷电机和第二无刷电机的工作分别带动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的旋转,使得通过涵道的空气有一个向下的推力,向下的推力的反作用力使得涵道式无人机能够拥有垂直起降的以及机动姿态的能力,在前飞的姿态中,涵道筒还能提供额外的升力,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安装在涵道筒内,使得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通过涵道起到保护作用,可以安全的在室内使用且噪声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底部支架与导流板以及舵机爆炸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中部电机支架与无刷电机以及螺旋桨爆炸图;

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中涵道筒与涵道唇口以及上支架爆炸图;

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装置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流板,2-底部支架,3-舵机,4-下涵道筒,5-第一螺旋桨,6-第一无刷电机,7-第二无刷电机,8-第二螺旋桨,9-中部电机支架,10-中涵道筒,11-上支架,12-载荷仓,13-涵道唇口,14-电机止锁螺帽,21-连接板,22-固定板,23-铰接板,31-第三连接臂,91-第二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包括环形结构的涵道唇口13,涵道唇口13内侧的环部设有上支架11,且上支架11沿其径向向内安装有第一连接臂,第一连接臂远离上支架11的端部安装有载荷仓12,涵道唇口13一侧的环部设有中涵道筒10,中涵道筒10内侧的环部设有中部电机支架9,中部电机支架9沿其径向向内安装有第二连接臂91,该第二连接臂91远离中部电机支架9的一端安装有固定块,该固定块面向载荷仓12的一侧通过第二无刷电机7安装有第二螺旋桨8,固定块背向载荷仓12的一侧通过第一无刷电机6安装有第一螺旋桨5,第一无刷电机6和第二无刷电机7的旋转方向相反,中涵道筒10远离涵道唇口13一侧的环部安装有下涵道筒4,下涵道筒4的内侧设有舵机3,且沿舵机3的环部上安装有多组导流板1,导流板1沿其径向设有底部支架2。

通过启动第一无刷电机6和第二无刷电机7的工作分别带动第一螺旋桨5和第二螺旋桨8的旋转,使得通过涵道的空气有一个向下的推力,向下的推力的反作用力使得涵道式无人机能够拥有垂直起降的以及机动姿态的能力,在前飞的姿态中,涵道筒还能提供额外的升力。

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支架2包括两组铰接的连接板21和固定在舵机3内环部的固定板22,该固定板22与导流板1连接,连接板21为梯形结构,且连接板21远离固定板22的一侧设有铰接板23,底部支架2和导流板1皆设有四组,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导流。

在本实施例中,舵机3内环部沿舵机3内径向内安装有第三连接臂31,且第三连接臂设有四组并与底部支架2错位安装在舵机3上。

导流板通过固定板与舵机相连,通过舵机改变导流板的偏转方向,从而改变涵道气流的方向,实现无人机俯仰、横滚、偏航等相关的飞行姿态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在中部电机支架9内侧等角度设有四组,第一螺旋桨5安装在第一无刷电机6的输出轴上,第二螺旋桨8安装在第二无刷电机7的输出轴上,且第一螺旋桨5和第二螺旋桨8叶片皆为三组并反向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旋桨5通过电机止锁螺帽14固定在第一无刷电机6输出端上,且第二螺旋桨8也通过电机止锁螺帽14固定在第二无刷电机7输出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等角度安装在上支架11的内侧,载荷仓12包括两组环形连接座,两组环形连接座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第一连接臂固定在其中一组连接座上。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共轴双桨涵道式无人机的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1:通过启动第一无刷电机6和第二无刷电机7反向转动分别带动第一螺旋桨5和第二螺旋桨8的反向旋转;

步骤2:通过涵道的空气有一个向下的推力,向下的推力的反作用力使得涵道式无人机能够拥有垂直起降的以及机动姿态的能力;

步骤3:导流板通过固定板与舵机相连,通过舵机改变导流板的偏转方向,从而改变涵道气流的方向,实现无人机俯仰、横滚、偏航等相关的飞行姿态的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