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57592发布日期:2021-08-06 12:51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现有技术中的垂直起降的无人机通讯大多通过地面控制站,如图1所示,采用无线电通讯进行直线传输,但是无人机与遥控器之间会存在由于障碍物阻断的情况,因此影响信号的传输。通常采用如图2所示的方式,通过飞行高度与飞行距离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与障碍物位置是息息相关的。根据勾股定理可知,当直线距离无限远时,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飞行高度越低,导致飞行的距离越短;若遥控器的前方有障碍物,则需提升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高度至障碍物之上,以获取通讯信号,但此操作则大幅度地削减了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同时升高高度还会与其他有人飞行器的空域相叠加,直接威胁有人机的安全。所以各国空管都会严格管控无人机的高度,使得垂直起降无人机飞控极视频图像受地面无线电通讯距离短,以及地球曲率和地面遮挡物的遮挡无法时时传输的限制,导致飞行距离短、难以进行超低空飞行、不能异地起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垂直起降无人机飞行距离短、难以进行超低空飞行、不能异地起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飞行距离长、可以进行超低空飞行、能异地起降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包括:

舱体;

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所述舱体上表面,且远离所述舱体的尾部。

可选的,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为地球同步宽带通讯卫星天线。

可选的,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所述舱体的头部。

可选的,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所述舱体的中部。

可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舱体的两侧的固定翼,所述固定翼与所述舱体固定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固定翼上多个旋翼机构。

可选的,所述旋翼机构包括:支撑杆,与所述固定翼固定连接;

主轴,设于所述支撑杆上,且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

旋翼片,设于所述主轴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舱体。

可选的,所述舱体的尾部设有尾翼。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包括舱体;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所述舱体上表面,且远离所述舱体的尾部。

通过在舱体的上表面上设有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使得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可以接收操作指令,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同时,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置在舱体的上表面上,是防止了将信号传输机构设置在舱体1的其他部位,舱体遮挡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的信号传输。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通过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的设置,使得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可以与卫星直接建立信号联系,并进行信号的传递,即使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室内除外),也不会遮挡信号的传递,同时,也避免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的信号衰减减弱,从而提高了飞行距离,可以不受地形遮挡限制,因此,可以进行有条件的异地起降,增加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其中,有条件指的是:排除树木和大山或高楼的背面,以及室内不能起降的因素,因为,此因素存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接收不到信号的情况。安装地球同步宽带通讯卫星天线以后,无人机在500-5000公里内不受无线电直线传输的限制,不受地形遮挡限制和地球曲率的影响,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点起飞降落。让低空巡逻检测,山区海岛快递、应急救援、军事作战,特别是海上,长距离飞行过程中保持超低空通讯和图传,同时确保异地起降等,更大空间满足对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高级别应用需求。同时,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远离舱体的尾部,从而避免了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靠近舱体的尾翼设置,而带来垂直起降无人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处的气流紊乱的情况,或垂直起降无人机处于盘旋的状态,甚至坠毁的情况,进而保证了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设于所述舱体的头部。头部处设置的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绝对远离舱体的尾部,从而不会影响舱体的尾部,进而不会造成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尾部气流紊乱的情况,而影响舱体的稳定性。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无线电通讯直线传输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无人机升起状态示意图;

图3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舱体;2-固定翼;3-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4-旋翼机构;41-支撑杆;42-主轴;43-旋翼片;5-尾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包括:舱体1;固定翼2,位于所述舱体1的两侧,且与所述舱体1固定连接;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于所述舱体1上表面,且远离所述舱体1的尾部。

通过在舱体1的上表面上设有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使得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可以接收操作指令,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同时,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置在舱体1的上表面上,是防止了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置在舱体1的其他部位,舱体1遮挡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的信号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为地球同步宽带通讯卫星天线;通过地球同步宽带通讯卫星天线的设置,使得该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可以与卫星直接建立信号联系,并进行信号的传递,即使在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室内除外),也不会遮挡信号的传递,同时,也避免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的信号衰减减弱,从而提高了飞行距离,可以不受地形遮挡限制,因此,可以进行有条件的异地起降,增加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其中,有条件指的是:排除树木和大山或高楼的背面,以及室内不能起降的因素,因为,此因素存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接收不到信号的情况。安装地球同步宽带通讯卫星天线以后,无人机在500-5000公里内不受无线电直线传输的限制,不受地形遮挡限制和地球曲率的影响,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点起飞降落。让快递、应急救援、军事作战,特别是海上,长距离飞行过程中保持超低空通讯和图传,同时确保异地起降等,更大空间满足对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高级别应用需求。同时,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于远离舱体1的尾部,从而避免了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靠近舱体1的尾翼5设置,而带来垂直起降无人机在飞行的过程中,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处的气流紊乱的情况,或垂直起降无人机处于盘旋的状态,甚至坠毁的情况,进而保证了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于所述舱体1的头部,头部处设置的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绝对远离舱体1的尾翼5,从而不会影响舱体1的尾翼5,进而不会造成垂直起降无人机的尾翼5气流紊乱的情况,而影响舱体1的稳定性。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将所述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于所述舱体1的中部。此位置,同样远离舱体1的尾翼5。

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将地球同步宽带卫星信号传输机构3设于舱体1的头部至舱体1的中部之间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垂直起降无人机还包括设于所述舱体1的两侧的固定翼2,所述固定翼2与所述舱体1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固定翼2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固定翼2为一体结构,贯穿舱体1。当然,也可以为分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垂直起降无人机还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固定翼2上四个旋翼机构4,即位于舱体1左侧的固定翼2上设有两个旋翼机构4,位于舱体1右侧的固定翼2上设有两个旋翼机构4;该旋翼机构4的主要作用为产生向上的升力,从而克服垂直起降无人机的重力,并带动垂直起降无人机飞行;并且还可以产生向前的水平分离,从而克服空气阻力,使得垂直起降无人机前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翼机构4包括:支撑杆41,具有两个,贯穿固定翼2设置,并与所述固定翼2固定连接,从而保证了支撑杆41的刚度;并且,所述支撑杆41平行于所述舱体1,主轴42设于所述支撑杆41上,且与所述支撑杆41转动连接,同时,还与设于舱体1内的动力源连接,并带动旋翼片43转动,其中,旋翼片43设于所述主轴42远离所述支撑杆41的一端。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