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属于锁紧机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飞机座舱锁装置。
背景技术:2.飞机座舱锁机构是保证座舱锁系统正常开关的主要结构,通过推拉手柄使锁拉杆联动,实现座舱盖锁系统的开锁和上锁,如果锁机构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开锁,会使座舱盖意外打开,使座舱盖丧失了对飞行员的保护功能,造成飞行员受到气流吹袭,影响到飞机的飞行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与维护且可靠性强的飞机座舱锁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飞机座舱锁装置,包括螺钉、手柄、主轴、手柄座、弹簧卡、摇臂、转接摇臂、螺母、开口销和锁拉杆,手柄座上设有主轴安装孔,手柄座安装在机身口框上,主轴为一三段外径逐渐变小的阶梯轴,主轴上设有凸台a和凸台b,凸台a位于第一段外径轴左侧,凸台b位于第二段轴右侧,第三段轴上设有与螺母配合的外螺纹,且该段轴右侧外壁上设有通孔,主轴穿过手柄座上的主轴安装孔安装于手柄座上,并通过螺母套于主轴的第三段轴的露出端上固定于手柄座上,手柄座底部安装有弹簧卡,弹簧卡位于摇臂后侧且用于固定上锁时的摇臂,避免在机动动作时发生误开锁,手柄一端套接于主轴的凸台a上,并通过螺钉固定于主轴的凸台a上,手柄另一端为握持端,摇臂一端套接于主轴的凸台b上,摇臂另一端与转接摇臂一端转动连接,转接摇臂另一端与锁拉杆连接,开口销穿过主轴上的通孔并拧紧,以防止螺母的脱落。
5.进一步,手柄一端套接于主轴的凸台a上,并通过螺钉依次穿过弹垫和垫圈将手柄固定于主轴的凸台a上,摇臂另一端通过圆柱销与转接摇臂一端转动连接,主轴穿过手柄座上的主轴安装孔并通过螺母和垫圈套于主轴的第三段轴的露出端固定于手柄座上。
6.进一步,手柄座为一l型支座,该l型支座底部横向支座右端垂直向上突起有两个耳片,两个耳片之间有间隙,该l型支座左侧竖向支座下端上设有主轴安装孔a,两个耳片上分别设有主轴安装孔b和主轴安装孔c,主轴安装孔b位于主轴安装孔a和主轴安装孔c之间,手柄座底部还设有4个螺栓安装孔,手柄座通过该螺栓安装孔安装在机身口框上,主轴通过其第三段轴依次穿过手柄座上的主轴安装孔a、主轴安装孔b和主轴安装孔c安装于手柄座上,且主轴上的凸台b位于两个耳片之间的间隙内。
7.进一步,主轴安装孔a、主轴安装孔b和主轴安装孔c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主轴安装孔a和主轴安装孔b的孔径均与主轴第二段轴的外径相匹配,主轴安装孔c的孔径与主轴第三段轴的外径相匹配。
8.进一步,主轴安装孔a、主轴安装孔b和主轴安装孔c内均装有衬套,避免主轴转动磨损手柄座。
9.进一步,手柄座为一体成型结构,手柄座左侧竖向支座上端还设有减轻孔。
10.进一步,弹簧卡为u型结构,并在该u型口处收窄,弹簧卡底部铆接于手柄座上两个耳片之间的底部横向支座上,且弹簧卡的u型开口位于摇臂后侧,上锁后摇臂可卡入该u型口内。
11.进一步,弹簧卡的u型口收窄处的口宽小于摇臂外径。
12.进一步,所述弹簧卡底部通过两个铆钉固定于手柄座上。
13.在本发明中,手柄座上的主轴安装孔均装有衬套,避免主轴转动磨损手柄座,主轴通过螺母固定在手柄座上,主轴上加工有凸台a和凸台b,凸台a和凸台b分别用于安装手柄和摇臂,手柄通过螺钉固定在主轴凸台a上,螺钉处装有垫圈和弹垫,避免松脱,摇臂固定在主轴的凸台b上,转接摇臂一端通过圆柱销与摇臂相连,转接摇臂另一端连接锁拉杆,手柄座上铆接有弹簧卡,弹簧卡用于上锁时固定摇臂,避免在机动动作时误开锁,手柄座上两个耳片之间的间隙可容纳主轴的凸台b、摇臂和弹簧卡。
14.在本发明中,本发明用于飞机座舱盖的开锁和上锁。手柄座采用一体化设计,主轴穿过手柄座上同时与手柄和摇臂相连,推、拉手柄使摇臂发生转动,带动锁拉杆运动,实现座舱的开锁和关锁,手柄座上安装有弹簧卡,上锁后摇臂置于弹簧卡中起到防止误开锁的作用,该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锁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手柄座采用铝合金材料,手柄座上加工有减轻孔,满足了锁装置的重量要求,手柄座上的主轴安装孔装有钢制衬套,避免手柄座本体磨损;主轴采用变截面形式,设有两处凸台分别用于固定手柄和摇臂,避免了采用插销固定的方式,减少了安装零件,减轻了系统重量;弹簧卡通过两个铆钉固定在手柄座上,可以有效的防止飞行中锁装置误开锁,弹簧卡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上锁结构示意图。
17.其中:1为螺钉,2为弹垫,3为垫圈,4为手柄,5为主轴,6为衬套,7为手柄座,8为弹簧卡,9为摇臂,10为圆柱销,11为转接摇臂,12为螺母,13为开口销,14为锁拉杆,15为凸台a,16为凸台b,17为主轴安装孔a,18为主轴安装孔b,19为减轻孔,20为耳片,21为主轴安装孔c。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1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横向”、“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飞机座舱锁装置,包括螺钉1、手柄4、主轴5、手柄座7、弹簧卡8、摇臂9、转接摇臂11、螺母12、开口销13和锁拉杆14,手柄座7上设有主轴安装孔,手柄座7安装在机身口框上,主轴5为一三段外径逐渐变小的阶梯轴,主轴上设有凸台a15和凸台b16,凸台a15位于第一段外径轴左侧,凸台b16位于第二段轴右侧,第三段轴上设有与螺母12配合的外螺纹,且该段轴右侧外壁上设有通孔,主轴5穿过手柄座7上的主轴安装孔安装于手柄座7上,并通过螺母12套于主轴5的第三段轴的露出端上固定于手柄座7上,手柄座7底部安装有弹簧卡8,弹簧卡8位于摇臂9后侧且用于固定上锁时的摇臂9,避免在机动动作时发生误开锁,手柄4一端套接于主轴5的凸台a15上,并通过螺钉1固定于主轴5的凸台a15上,手柄4另一端为握持端,摇臂9一端套接于主轴5的凸台b16上,摇臂9另一端与转接摇臂11一端转动连接,转接摇臂11另一端与锁拉杆14连接,开口销13穿过主轴5上的通孔并拧紧,以防止螺母12的脱落。
21.优选的,手柄4一端套接于主轴5的凸台a15上,并通过螺钉1依次穿过弹垫2和垫圈3将手柄4固定于主轴5的凸台a15上,摇臂9另一端通过圆柱销10与转接摇臂11一端转动连接,主轴5穿过手柄座7上的主轴安装孔并通过螺母12和垫圈3套于主轴5的第三段轴的露出端固定于手柄座7上。
22.优选的,手柄座7为一l型支座,该l型支座底部横向支座右端垂直向上突起有两个耳片20,两个耳片20之间有间隙,该l型支座左侧竖向支座下端上设有主轴安装孔a17,两个耳片上分别设有主轴安装孔b18和主轴安装孔c21,主轴安装孔b18位于主轴安装孔a17和主轴安装孔c21之间,手柄座7底部还设有4个螺栓安装孔,手柄座7通过该螺栓安装孔安装在机身口框上,主轴5通过其第三段轴依次穿过手柄座7上的主轴安装孔a17、主轴安装孔b18和主轴安装孔c21安装于手柄座7上,且主轴5上的凸台b16位于两个耳片20之间的间隙内。
23.优选的,主轴安装孔a17、主轴安装孔b18和主轴安装孔c2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且主轴安装孔a17和主轴安装孔b18的孔径均与主轴5第二段轴的外径相匹配,主轴安装孔c21的孔径与主轴5第三段轴的外径相匹配。
24.优选的,主轴安装孔a17、主轴安装孔b18和主轴安装孔c21内均装有衬套6,避免主轴5转动磨损手柄座7。
25.优选的,手柄座7为一体成型结构,手柄座7左侧竖向支座上端还设有减轻孔19。
26.优选的,弹簧卡8通过钣金成型为u型结构,并在该u型口处收窄,弹簧卡8底部铆接于手柄座7上两个耳片20之间的底部横向支座上,且弹簧卡8的u型开口位于摇臂9后侧,上锁后摇臂9可卡入该u型口内。
27.优选的,弹簧卡8的u型口收窄处的口宽小于摇臂9外径。
28.优选的,所述弹簧卡8底部通过两个铆钉固定于手柄座7上。
29.在本发明中,主轴5通过螺母12固定在手柄座7上,手柄4和摇臂9分别固定在主轴5的两个凸台上,推、拉手柄5使主轴5发生转动,摇臂9随着主轴5的转动而带动锁拉杆14的运动,实现上锁和开锁。
30.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当拉动手柄4时,由于手柄4与主轴5契合,带动主轴5绕自身轴线顺时针转动,主轴5转动带动与之契合的摇臂9转动,摇臂9从弹簧卡8中滑出,完成了开锁动作,开锁状态如图1所示;当推动手柄4时,由于手柄4与主轴5契合,带动主轴5绕自身轴线逆时针转动,主轴5转动带动与之契合的摇臂9转动,摇臂9滑入弹簧卡8中,完成了上锁动
作,上锁状态如图4所示。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32.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