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起落架舱的起落架舱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5445发布日期:2022-07-15 22:4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用于起落架舱的起落架舱门系统的制作方法
用于起落架舱的起落架舱门系统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要求2021年1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3/135,294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3.本公开涉及用于飞行器的起落架舱的起落架舱门系统。


背景技术:

4.飞行器的传统前起落架(nose landing gear)可以是固定的或可缩回的。固定的起落架设计较简单,但是在飞行期间起落架突出到气流中造成不希望的阻力、湍流以及振动,这损害了飞行动力学并且在起落架上施加应力和磨损。另一方面,可缩回起落架可以在起飞之后缩回到机头或机身中,从而避免起落架在飞行期间暴露于气流。而且,一旦前起落架缩回,起落架缩回穿过的孔通常就会被一个或更多个铰接舱门覆盖,所述铰接舱门的外表面紧密地匹配周围机身的形状和曲率。然而,这种可缩回前起落架系统在将起落架伸出以便着陆时,通常需要将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舱门进行外开部署。这意味着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舱门被从机身向外打开,从而进入气流。类似于固定起落架设计,这种外开舱门暴露于高速气流造成不希望的阻力、湍流以及振动,这损害了飞行动力学并对外开舱门施加应力和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5.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起落架舱的起落架舱门系统,该起落架舱门系统包括:舱门,该舱门可绕枢轴销枢转,该枢轴销被配置为在机身上沿纵向方向设置,该舱门具有与臂刚性地连接的门板,使得该门板和臂总体上形成如沿纵向方向看到的v形状;以及机构,该机构被配置成使舱门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轴销转动,在关闭位置中,门板的外表面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的外飞行器蒙皮的空气动力连续性,而在打开位置中,舱门被转动到起落架舱中并且开口被暴露。
6.门板和臂可以在舱门的顶点部处彼此刚性地连接,其中,该枢轴销延伸贯穿顶点部。该枢轴销可以被配置为与外飞行器蒙皮和起落架舱内的安装结构中的一者可旋转地连接。该门板可以具有如沿纵向方向看到的拱形外形,以便在关闭位置提供与外飞行器蒙皮的空气动力连续性,并且该臂可以具有如沿纵向方向看到的弧形或弯曲外形,其中,该弧形或弯曲外形具有延伸远离门板的顶点。
7.可以将该机构配置为安装在起落架舱内。该机构可以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臂;连杆,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其中,该第一连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杠杆,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和第二杠杆端以及处于该第一杠杆端与第二杠杆端之间的支点,其中,该第一杠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并且该支
点被配置为与起落架舱内的第一安装点可旋转地连接;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并且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的第一方向以及沿远离开口的第二方向推进第二杠杆端。
8.该连接构件、连杆以及杠杆的处于支点与第二杠杆端之间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被配置成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该起落架舱门系统还可以包括支撑杆(strut),该支撑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支撑杆端和第二支撑杆端,其中,该第一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并且该第二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起落架舱内的第二安装点和外飞行器蒙皮中的一者。支撑杆可以被配置成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并且该支撑杆可以包括支撑杆延伸器,该支撑杆延伸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推进或允许支撑杆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该第一杠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该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以及该第一连接构件端和臂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其中,当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枢轴销沿着大致直线设置时,第三接头被设置在该大致直线的外侧。
9.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前起落架舱的前起落架舱门系统,该前起落架舱门系统包括:舱门,该舱门可绕枢轴销枢转,该枢轴销被配置为在机身上沿纵向方向设置,该舱门具有与臂刚性地连接的门板,使得该门板和臂总体上形成如沿纵向方向看到的v形状;以及机构,该机构被配置为安装在前起落架舱内,并且该机构被配置为使舱门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轴销转动,在关闭位置中,门板的外表面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的外飞行器蒙皮的空气动力连续性,而在打开位置中,舱门被转动到前起落架舱中并且开口被暴露。该机构包括: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臂;连杆,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其中,该第一连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杠杆,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和第二杠杆端以及处于该第一杠杆端与第二杠杆端之间的支点,其中,该第一杠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并且该支点被配置为与前起落架舱内的第一安装点可旋转连接;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并且该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的第一方向以及沿远离开口的第二方向推进第二杠杆端。
10.该连接构件、连杆以及杠杆的处于支点与第二杠杆端之间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被配置成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该前起落架舱门系统还可以包括支撑杆,该支撑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支撑杆端和第二支撑杆端,其中,该第一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并且该第二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前起落架舱内的第二安装点和外飞行器蒙皮中的一者。该支撑杆可以包括支撑杆延伸器,该支撑杆延伸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推进或允许支撑杆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该第一杠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该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该第一连接构件端和臂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其中,当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枢轴销沿着大致直线设置时,第三接头被设置在该大致直线的外侧。
11.根据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飞行器的前起落架舱门系统,该前起落架舱门系统包括:(a)机身,该机身具有被外飞行器蒙皮包围的前起落架舱;(b)舱门,该舱门可绕枢轴销枢转,该枢轴销沿纵向方向被设置在机身上,该舱门具有与臂刚性地连接的门板,使得门板和臂总体上形成如沿纵向方向看到的v形状;以及(c)机构,该机构被安装在前起
落架舱内,并且该机构被配置成使舱门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轴销转动,在关闭位置中,门板的外表面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的外飞行器蒙皮的空气动力连续性,而在打开位置中,舱门被转动到前起落架舱中并且开口被暴露。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机构包括:(i)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其中,该第一连接构件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臂;(ii)连杆,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其中,该第一连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iii)杠杆,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和第二杠杆端以及处于该第一杠杆端与第二杠杆端之间的支点,其中,该第一杠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并且该支点与前起落架舱内的第一安装点可旋转地连接;以及(iv)致动器,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并且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的第一方向以及沿远离开口的第二方向推进第二杠杆端。
12.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前起落架舱门系统还可以包括支撑杆,该支撑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支撑杆端和第二支撑杆端,其中,该第一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并且该第二支撑杆端可枢转地连接至前起落架舱内的第二安装点和外飞行器蒙皮中的一者。而且,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杠杆端和第二连杆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第一连接构件端和臂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其中,当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以及枢轴销沿着大致直线设置时,第三接头被设置在该大致直线的外侧。
13.当结合附图考虑时,本教导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从以下对用于实现本教导的最佳模式和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一些的详细描述中容易显见,所述最佳模式和其它实施方式是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的。
附图说明
14.图1是处于关闭位置的起落架舱门系统的示意性正视图。
15.图2是处于打开位置的起落架舱门系统的示意性正视图。
16.图3是处于中间位置的起落架舱门系统的示意性正视图。
17.图4a至图4l例示了起落架舱门系统从关闭位置经过各种中间位置到打开位置,然后从打开位置经过各种其它中间位置到关闭位置的一序列示意性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现在,参照附图,其中在几个视图中相同的标号指示相同的部分,本文中示出并描述了(例如,用于飞行器15的)起落架舱12的起落架舱门系统20。
19.图1至图3分别示出了处于关闭位置100、打开位置104以及中间位置108的起落架舱门系统20的示意性正视图。如下面进一步描述的,图1示出了使用各种伸出/缩回部58、68、78、98的第一配置,而图2至图3示出了没有这种伸出/缩回部58、68、78、98的第二配置。
20.在各个图的左下角还示出了以下参考:该参考示出了纵向方向21(由其中具有“点”或小点的圆表示,指示正的纵向方向从各个图的平面指向观察者)、横向方向23(由指向右侧的箭头表示,指示正或向左舷(portward)的横向方向)、以及竖直方向29(由指向上方的箭头表示,指示正或向上的竖直方向)。应注意,虽然该参考的“点”和两个箭头指示正的纵向、横向以及竖直方向21、23、29,但是同样隐含着相反或负的方向(即使它们没有被明
确地示出)。相对于固定翼飞行器15的常规布局,纵向方向21向前和向后延伸并且平行于侧倾轴线,横向方向23向左舷和右舷(starboard)延伸并且平行于俯仰轴线,以及竖直方向29向上和向下延伸并且平行于偏航轴线。在图1的顶部还示出了向下方向82和向上方向84(平行于竖直方向29),以及向内方向86和向外方向88。
21.虽然传统的前起落架舱门系统需要将一个或更多个铰接舱门进行外开部署,但是本文所述的起落架舱门系统20提供了将一个或更多个可枢转舱门22进行内开(ingress)部署的优点。
22.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起落架舱12的起落架舱门系统20包括可绕枢轴销44枢转的舱门22,该枢轴销被配置为沿纵向方向21设置在机身10上。(枢轴销44绕纵向轴46枢转,该纵向轴平行于纵向方向21延伸)。舱门22具有刚性地与臂30连接的门板24,使得门板24和臂30总体上形成如从纵向方向21看到的v形状40。起落架舱门系统20还包括机构50,该机构被配置成在(i)关闭位置100与(ii)打开位置104之间绕枢轴销44(沿箭头112所指示的方向)转动舱门22,在该关闭位置中,门板24的外表面27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10的外飞行器蒙皮11的空气动力连续性102,而在该打开位置中,舱门22被转动到起落架舱12中并且开口或孔106被暴露。
23.舱门22和/或门板24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在关闭位置100,门板的外表面27的轮廓大致与外飞行器蒙皮11的相邻和周围轮廓匹配。换句话说,在将舱门22设置在关闭位置100的情况下,外飞行器蒙皮11和外表面27一起提供大致平滑的、不间断的组合表面,这最小化了跨该表面的空气阻力。另一方面,当将舱门22设置在打开位置104时,存在开口或孔106,外表面27被预先设置在该开口或孔106中。
24.门板24和臂30可以在舱门22的顶点部处彼此刚性地连接,其中,该枢轴销44延伸贯穿顶点部42。该枢轴销44可以被配置为可与(i)外飞行器蒙皮11和(ii)起落架舱12内的安装结构14中的一者旋转连接。门板24可以被配置成具有如沿纵向方向21看到的拱形外形28,以便在关闭位置100提供与外飞行器蒙皮11的上面提及的空气动力连续性102。臂30可以具有如沿纵向方向21看到的弧形或弯曲外形36,其中,该弧形或弯曲外形36具有延伸远离门板24的顶点38。
25.图1至图3所示的配置示出了彼此相对地以镜像布置设置的两个大体v形舱门22。(然而,注意,起落架舱门系统20可以仅包括一个舱门22,而非两个舱门)。各个门板24皆包括相反的第一边缘25和第二边缘26,并且各个臂30皆包括相反的第一臂端32和第二臂端34,其中各个舱门22的顶点部42皆包括相应的第二边缘26和第一端32。对于附图中所示的双门配置,两个舱门22的第一边缘25可以在关闭位置100彼此抵着相接、邻接和/或密封,使得在那里提供平滑表面和空气动力连续性102。
26.机构50可以被配置为安装在起落架舱12内。机构50可以包括:(i)连接构件52,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54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在该第一连接构件端与第二连接构件端之间具有连接构件长度l
52
,其中,第一连接构件端54可枢转地连接至臂30;(ii)连杆60,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杆端64,在该第一连杆端与第二连杆端之间具有连杆长度l
60
,其中,第一连杆端6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56;(iii)杠杆70,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杠杆端74,以及在第一杠杆端72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支点76(在第二杠杆端74与支点76之间具有杠杆部长度l
78
),其中,第一杠杆端72
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64,并且支点76被配置为可与起落架舱12内的第一安装点16旋转连接;以及(iv)致动器80,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74,并且该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106的第一方向82(例如,向下)以及沿远离开口106的第二方向84(例如,向上)推进第二杠杆端74。
27.致动器80可以包括:可旋转地与第二杠杆端74连接的接触部81,以及沿第一方向82和第二方向84选择性地推进或驱动接触部81的驱动部83。例如,致动器80可以是被配置成选择性地向下和向上驱动第二杠杆端74的线性致动器。驱动部83可以被固定地设置在起落架舱12内,而接触部81可以沿第一方向82和第二方向84(例如,向下和向上)自由平移。
28.连接构件52、连杆60以及杠杆70的处于支点76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被配置成在长度上伸出和缩回。例如,连接构件52可以包括相应的伸出/缩回部58,连杆60可以包括相应的伸出/缩回部68,并且/或者杠杆70(在支点76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可以包括相应的伸出/缩回部78。这些伸出/缩回部58、68、78中的每一个皆可以采取各种配置,诸如冲击、阻尼等,其伸出/缩回被约束成仅沿着相应的连接构件52、连杆60或杠杆70的长度起作用。
29.起落架舱门系统2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90、91,该支撑杆具有第一支撑杆端92,与第一支撑杆端92相反的第二支撑杆端94、96、以及在第一支撑杆端92与第二支撑杆端94、96之间的长度l
90
、l
91
。第一支撑杆端92可以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并且第二支撑杆端94、96可以可枢转地连接至以下安装点之一:(i)起落架舱12内的第二安装点18,和(ii)由外飞行器蒙皮11限定或承载(例如,在外飞行器蒙皮11的内部或内侧表面上)的另选第二安装点19。应注意,图1例示了第二支撑杆端94、96的这两种可能的连接布置,即,利用具有在图的左侧示出的第二支撑杆端94的“短”支撑杆90,和具有在图的右侧示出的第二支撑杆端96的“长”支撑杆91。例如,在图的左侧的舱门22的第二支撑杆端94可枢转地连接至位于起落架舱12内的第二安装点18,而在图的右侧的舱门22的第二支撑杆端96可枢转地连接至由外飞行器蒙皮11限定或承载的另选第二安装点19。(图的左侧还示出了表示“长”支撑杆91的轮廓的虚线,假设在那里使用这样的支撑杆91而不是“短”支撑杆90)。
30.还应注意,连接构件52、连杆60以及杠杆70的处于支点76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所述部分同样可以被配置成在长度l
90
、l
91
上伸出和缩回,并且支撑杆90、91可以包括支撑杆延伸器98(该支撑杆延伸器也可以被称为支撑杆伸出/缩回部98),该支撑杆延伸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推进或允许支撑杆90、91在长度l
90
、l
91
上伸出和缩回。如这里在短语“推进或允许”中所使用的,“推进”是指“主动作用或造成”,而“允许”是指“被动地使或允许”。例如,支撑杆延伸器98可以被配置成,诸如通过电动、气动、机械、磁流变或其它致动来主动地推进或造成支撑杆90、91在长度l
90
、l
91
上选择性地伸出和缩回。(应注意,这种致动装置未在附图中示出)。或者,支撑杆延伸器98可以采取缓冲器、阻尼器、伸缩布置等的形式,其被动地允许支撑杆90、91在长度l
90
、l
91
上伸出和缩回,诸如通过来自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的力的作用,该第一连杆端和第二连接构件端可枢转地附接至第一支撑杆端92。
31.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连杆端64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j1,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j2,第一连接构件端54与臂30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j3,并且第二杠杆端74和致动器80的接触部81可以限定第四接头j4。如图3所例示,起落
架舱门系统20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当第一接头j1和第二接头j2以及枢轴销44沿大致直线110设置时,第三接头j3被设置在大致直线110的外侧(即,从大致直线110沿向外侧方向88)。
32.在操作中,可以在飞行器15已经上升离开跑道并且起落架13已经缩回到起落架舱12中之后,将起落架舱门系统20设置在关闭位置100(图1)。起落架舱门系统20在正常飞行期间通常将保持在关闭位置,以使平滑的外飞行器蒙皮11和外表面27一起提供空气动力连续性102和低阻力。然后,就在着陆之前,可以将起落架舱门系统20设置在打开位置100(图2),以使起落架13可以伸出穿过开口106以用于着陆。起落架舱门系统20可以在着陆和滑行期间继续保持在打开位置100,并且实际上直到飞行器15再次起飞。应注意,每当起落架舱门系统20在关闭位置100与打开位置104之间转变时,它也经过一系列中间位置108(图3示出了其中一个示例)。
33.为了使起落架舱门系统20在关闭位置100、中间位置108以及打开位置104之间循环,可以使致动器80选择性地进行致动,以使接触部81按照使舱门22绕其枢轴销44旋转的方式沿第一方向82和第二方向84(例如,向下和向上)移动。通过经由致动器80、杠杆70、第一安装点16、连杆60、连接构件52、舱门22以及枢轴销44(可选地也加上支撑杆90、91和第二安装点18、19)之间的一系列固定和可移动连接,来将致动器80的线性运动转换成舱门22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舱门22的这种转动。
34.例如,图4a至图4l示出了机构50的各种部件如何一起作用以将致动器80的线性运动转换成舱门22的旋转运动的一系列示意性表示图。应注意,在图4a至图4l中,未将图1至图3所例示的全部结构都示出,以便简化附图并且使得更容易看到从一个图到下一图的移动顺序。而且,为了简化和例示起见,仅例示了图1至图3的结构的左侧。这里,在图4a至图4l中,实心圆表示可旋转地固定的连接点(即,在19、44和76处),而空心圆表示未被固定的连接点(即,在j1、j2、j3以及j4处)。还应注意,虽然图4a至图4l未示出伸出/缩回部58、68、78、98,但是可以可选地包括这些部件。此外,应注意,在图4a中,用标号标注了一些部件(例如,臂30、连接构件52、连杆60、杠杆70、支撑杆91及其各个端54、56、62、64、72、74),但是贯穿4b至图4l未重复这些标号。
35.在图4a中,起落架舱门系统20处于关闭位置100并且致动器80未造成任何运动。在图4b中,致动器80刚刚开始向下致动接触部81(如由向下指的箭头所指示的),而在图4c中,接触部81已开始在第四接头j4上向下推动。向下按压第四接头j4造成第一接头j1绕固定支点76向上转动;同样地,第一接头j1的向上运动造成第二接头j2也向上移动,并且造成第三接头j3绕固定枢轴销44逆时针转动。图4d示出了致动器80推进第四接头j4进一步向下运动,这造成第一接头j1和第二接头j2进一步向上运动以及第三接头j3绕枢轴销44进一步逆时针转动。在图4d所示的布置中,第一接头j1与枢轴销44之间的部件的总长度达到最大,并且在该点,致动器80停止其向下推进第四接头j4。此时,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的逆时针转动动量用于继续支撑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绕枢轴销44进一步逆时针转动,然后致动器80从第四接头j4的向下推进切换成向上推进。
36.接下来,图4e示出了三个差不多同时动作的汇合:(i)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的继续的逆时针运动;(ii)致动器80向上推进第四接头j4(这也造成第一接头j1向下转动);以及(iii)由可选的支撑杆90、91施加在第二接头j2上的向右的力。这种动作的组合进一步促进了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的逆时针运动。还应注意,第三接头j3设置在大致直线110的外侧
(如图3中类似地示出的),这也促进了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的进一步逆时针运动。图4f例示了图4e的连续动作和运动的结果,其中舱门22此时被充分转动并且开口106被完全呈现。图4g示出致动器80停止其向上推进,并且起落架舱门系统20完全处于打开位置104。在这个位置中,起落架13(未示出)可以伸出以用于着陆。
37.在起飞之后,可以将起落架13缩回,并且起落架舱门系统20可以从打开位置104移动至关闭位置100。图4h示出了该顺序的开始,其中致动器80再一次向下推进第四接头j4,这造成第一接头j1和第二接头j2的向上运动以及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绕枢轴销44的顺时针转动。图4i例示了致动器80的进一步向下推进,这造成第三接头j3(和舱门22)的继续的顺时针转动。(应注意,图4i中的部件的布置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早先在图4d中示出的布置)。然后,在图4j中,致动器80停止其向下推进第四接头j4,并且开始向上推进第四接头j4(如向上指的箭头所指示的)。在图4k中,致动器80继续其向上推进第四接头j4,直到第三接头j3顺时针运动成足以将舱门22移动到关闭位置100,此时致动器80停止其向上推进第四接头j4,如图4l所示。应注意,在一些情况下,当致动器80没有在向上或向下推进第四接头j4时(如图4a、图4g以及图4l所示),驱动部83可以作用以将接触部81“锁定”到其当前位置,从而保持舱门22打开(如图4g所示)或者关闭(如图4a和图4l所示)。
38.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前起落架舱12的前起落架舱门系统20包括:可绕枢轴销44枢转的舱门22,该枢轴销被配置为沿纵向方向21设置在机身10上,该舱门22具有刚性地与臂30连接的门板24,使得门板24和臂30总体上形成如从纵向方向21看到的v形状40;以及机构50,该机构被配置为安装在前起落架舱12内,并且该机构被配置成在关闭位置100与打开位置104之间绕枢轴销44转动舱门22,在关闭位置中,门板24的外表面27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10的外飞行器蒙皮11的空气动力连续性,而在打开位置中,舱门22被转动到前起落架舱12中并且开口106被暴露。该机构50包括:连接构件52,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54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其中,第一连接构件端54可枢转地连接至臂30;连杆60,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杆端64,其中,第一连杆端6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56;杠杆70,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杠杆端74以及处于该第一杠杆端72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支点76,其中,第一杠杆端7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64,并且支点76被配置为可与前起落架舱12内的第一安装点16旋转连接;以及致动器80,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74,并且该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106的第一方向82以及沿远离开口106的第二方向84推进第二杠杆端74。
39.可以将连接构件52、连杆60以及杠杆70的处于支点76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配置成在长度l
52
、l
60
、l
78
上伸出和缩回。前起落架舱门系统2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90、91,该支撑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支撑杆端92和第二支撑杆端94、96,其中,第一支撑杆端9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并且第二支撑杆端94、96可枢转地连接至(i)前起落架舱12内的第二安装点18和(ii)外飞行器蒙皮11、19中的一者。支撑杆90、91可以包括支撑杆延伸器或者伸出/缩回部98,该支撑杆延伸器或伸出/缩回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推进或允许支撑杆90、91在长度l
90
、l
91
上伸出和缩回。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连杆端64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j1,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j2,并且第一连接构件端54与臂30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j3,其中,当将第一接头j1和第二接头j2以及枢轴销44沿着大致直线110设置时,第三接头j3被设置在大致直线
110的外侧。
40.根据又一实施方式,飞行器15的前起落架舱门系统20包括:(a)机身10,该机身具有被外飞行器蒙皮11包围的前起落架舱12;(b)舱门22,该舱门可绕枢轴销44枢转,该枢轴销被沿纵向方向21设置在机身10上,该舱门22具有刚性地与臂30连接的门板24,使得门板24和臂30总体上形成如从纵向方向21看到的v形状40;以及(c)机构50,该机构被安装在前起落架舱12内,并且该机构被配置成在关闭位置100与打开位置104之间绕枢轴销44转动舱门22,在关闭位置中,门板24的外表面27被配置为提供与机身10的外飞行器蒙皮11的空气动力连续性102,而在打开位置中,舱门22被转动到前起落架舱12中并且开口106被暴露。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机构50包括:(i)连接构件52,该连接构件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接构件端54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其中,第一连接构件端54可枢转地连接至臂30;(ii)连杆60,该连杆具有相反的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杆端64,其中,第一连杆端6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接构件端56;(iii)杠杆70,该杠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杠杆端74以及处于该第一杠杆端72与第二杠杆端74之间的支点76,其中,第一杠杆端7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二连杆端64,并且支点76与前起落架舱12内的第一安装点16可旋转地连接;以及(iv)致动器80,该致动器可旋转地连接至第二杠杆端74,并且该致动器被配置为选择性地沿朝着开口106的第一方向82以及沿远离开口106的第二方向84推进第二杠杆端74。
41.在该实施方式中,前起落架舱门系统2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90、91,该支撑杆具有相反的第一支撑杆端92和第二支撑杆端94、96,其中,第一支撑杆端92可枢转地连接至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并且第二支撑杆端94、96可枢转地连接至前起落架舱12内的第二安装点18和外飞行器蒙皮11、19中的一者。而且,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杠杆端72和第二连杆端64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一接头j1,第一连杆端62和第二连接构件端56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二接头j2,并且第一连接构件端54与臂30可以在其间限定第三接头j3,其中,当将第一接头j1和第二接头j2以及枢轴销44沿着大致直线110设置时,第三接头j3被设置在大致直线100的外侧。
42.应注意,在起落架舱门系统20的一些配置中,连杆60和杠杆70(以及可能还有支撑杆90、91)的取向和/或定位对于关闭位置100和打开位置104可以是大体相同的,如通过比较图4a至图4b和图4k至图4l(示出关闭位置100)与图4f至图4g(示出打开位置104)可以看到的。
43.上面的描述旨在进行例示而不是限制。虽然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的尺寸和类型旨在例示,但是它们决非进行限制,而是作为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术语“第一”、“第二”、“顶部”、“底部”等的使用仅仅被用作标签,而非旨在将数值或位置需求强加于它们的对象。如本文所使用的,按单数形式陈述以及在前面加上“一个”或“一”的要素或步骤应被理解为不排除多个这种要素或步骤,除非对这种排除进行了明确声明。另外,短语“a和b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短语“a和/或b”应各自被理解为意指“仅a、仅b、或者a和b两者”。此外,除非相反地明确规定,否则“包括”或“具有”含有特殊特性的要素或多个要素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不含有该特性的附加的这种要素。并且当在本文中使用诸如“大致”和“大体”等广义描述的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时,这些副词意味着“大部分”、“到显著程度”和/或“很大程度上”,并且不一定意味着“完美地”、“完全地”、“严格地”或“全部地”。另外,词语“接近”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对象或其部分相对于另一对象或其部分的位置,和/或描述两个对象
或其相应部分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关系,并且可以意指“靠近”、“相邻”、“接近于”、“在附近”、“在

处”等。
44.条款1.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部件转移系统,所述部件转移系统包括:可移动支承件;被联接至所述可移动支承件的多个臂;被联接至所述多个臂中的各个臂的末端执行器,所述末端执行器包括主体以及各自被联接至所述主体的多个分隔件(divider),所述多个分隔件将所述主体划分成多个分区(partition),并且所述末端执行器包括各自与所述多个分区中的一个分区流体连通的多个真空端口;以及真空源,所述真空源与所述多个真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真空端口流体连通,其中,所述多个真空端口中的各个真空端口皆被配置成,从所述多个分区抽取流体,以在所述末端执行器与和所述末端执行器接合的部件之间建立真空,从而将所述部件固定至所述末端执行器。
45.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所述部件转移系统还包括多个传感器,所述多个传感器各自被联接至所述多个分区中的一个分区,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中的各个传感器皆被配置成,感测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个分区中的压力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末端执行器被配置成,当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中的压力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压力阈值时被固定至所述部件。
46.条款3.根据条款2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是流量传感器。
47.条款4.根据条款2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是被动压力传感器。
48.条款5.根据条款1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多个分区至少包括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并且所述第一分区和所述第二分区可拆卸地彼此联接。
49.条款6.根据条款1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真空源被配置成,选择性地从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抽取所述流体。
50.条款7.根据条款1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所述部件转移系统还包括配套托盘,所述配套托盘被配置成接纳所述部件,其中,所述可移动支承件被配置成移动以将所述部件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
51.条款8.根据条款7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真空源是第一真空源,并且所述部件转移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配套托盘流体连通的第二真空源,所述配套托盘包括托盘主体以及延伸贯穿所述托盘主体的多个真空托盘端口,并且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中的各个真空托盘端口与所述第二真空源流体连通,以从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抽取气体,从而当所述部件被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时将所述部件固定至所述配套托盘。
52.条款9.根据条款8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所述部件转移系统还包括分度(indexing)机构,所述分度机构被配置成将所述末端执行器与成形器以及与所述配套托盘对准。
53.条款10.根据条款9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分度机构是杯/锥系统。
54.条款11.根据条款8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所述部件转移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真空源进行通信,其中,所述控制器被编程为,当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与所述第二真空源流体连通时,命令所述第一真空源与所述末端执行器的所述多个真空端口在流体上断开连接。
55.条款12.根据条款1所述的部件转移系统,其中,所述末端执行器具有最大长度,并且所述多个真空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真空端口沿着所述末端执行器的最大长度彼此间隔开。
56.条款13.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移部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启用真空源,其中,所述真空源与末端执行器的多个分区流体连通,所述末端执行器包括各自与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流体连通的多个真空端口;朝着所述部件移动所述末端执行器,直到所述末端执行器接合所述部件;在所述末端执行器接合所述部件之后维持所述末端执行器静止,直到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中的压力等于或小于预定压力阈值;以及将所述末端执行器与所述部件一起朝着配套托盘移动,直到所述部件被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
57.条款14.根据条款1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使用多个传感器对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个分区中的压力进行感测,其中,所述多个传感器中的各个传感器皆被配置成,感测所述多个分区中的各个分区中的压力是否等于或小于预定压力阈值,并且所述末端执行器被配置成,当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中的压力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压力阈值时被固定至所述部件。
58.条款15.根据条款1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与所述多个分区的其余分区分离。
59.条款16.根据条款1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阻止所述真空源与所述多个真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真空端口之间的流体流。
60.条款17.根据条款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真空源是第一真空源,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所述部件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之后,将所述真空源与所述末端执行器的所述多个真空端口在流体上断开连接,其中,所述配套托盘包括托盘主体以及延伸贯穿所述托盘主体的多个真空托盘端口,并且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中的各个真空托盘端口与第二真空源经流体连通,以从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抽取气体,从而当所述部件被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时将所述部件固定至所述配套托盘。
61.条款18.根据条款17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二真空源以流体方式连接至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以便从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抽取气体,从而在所述部件被设置在所述配套托盘上之后,将所述部件固定至所述配套托盘。
62.条款19.根据条款18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控制器命令所述第二真空源启用,以便从所述多个真空托盘端口抽取该气体。
63.条款20.根据条款13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使用分度机构将所述部件与所述配套托盘对准,同时使所述末端执行器与所述部件一起朝着所述配套托盘移动。
64.本书面描述使用包括最佳模式的示例,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根据本公开的装置、系统以及物质组成并且执行本公开的方法。所附权利要求包括等同物在内限定了本公开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