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1034发布日期:2019-11-15 20:5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由合成树脂成形的瓶盖,尤其涉及安装于填充有酱油等的液体状内容物或具有粘性的流动性内容物的容器的容器开口部上,且通过容器内的压力进行开闭的瓶盖。



背景技术:

上述的内容物在使用后,若瓶盖没有拧紧,则无法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使空气或菌类等进入容器内,从而导致内容物的氧化或霉菌等的繁殖,产生加速恶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如下瓶盖,在安装于容器开口部的瓶盖上,挤压容器的胴部且对容器施加内压,在使用适量的内容物之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瓶盖就可以密封容器内(容器的开口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阀装置,其在嵌合于容器的容器口的阀装置上,与开闭液体导出孔的阀体一起设置螺旋弹簧(一般是金属制),挤压容器的腹部,从而对容器内施加压力,并且将阀体移动到上方后打开加压孔兼液体导出孔的同时,使用后通过弹簧的作用力将阀体移动到下方后封闭加压孔兼液体导出孔。

并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内容。嵌合于容器开口部的盖本体包括:连通于所述容器开口部的排出通道;嵌合于该排出通道内且具有排出孔的基部;配置在该基部上,且仅允许排出来自所述排出孔的内容物的止回阀,其中,该止回阀包括:嵌合于所述排出通道内的圆筒部;从该圆筒部的内壁面形成间隙地向中心放射状延伸的可弹性变形的多个弹性片;一体连接于该各弹性片的顶端上,且位于所述排出孔的排出方向下流侧,开闭该排出孔的阀部件,若解除施加于容器的内压,则为了使止回阀的各弹性片复原,阀部件堵塞排出孔而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开昭54-136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3-2411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在形成阀室的基端部的大致中央上具有加压孔兼液体导出孔,因此,尤其在具有粘性较大的流动性内容物时,即使按压容器的腹部后通过内压将阀体移动到上方,内容物也有可能无法沿加压孔兼液体导出孔顺畅地排到外部。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容器的内压通过加压孔兼液体导出孔仅作用于阀体的局部,因此可以认为阀体无法顺畅地移动到上方。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发明中,排出内容物后,由于止回阀的动作,未从排出通道中排出的内容物无法返回到容器内而残留在排出通道内,因此,当关闭盖体时,有可能从盖体的圆筒状闭塞部内容物飞溅出来,而且,若关闭盖体后再重新打开时,也有可能导致内容物附着于盖体的圆筒状闭塞部上,因此需要改进。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内容物时可以顺畅地将内容物排到外部,在使用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就可以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的瓶盖,进一步地,在使用内容物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就可以将未排出的内容物返回到容器内的同时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的瓶盖。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合成树脂制的瓶盖,其包括:嵌合于容器开口部的盖本体,所述瓶盖的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包括:筒状壁部,嵌合于所述容器开口部的内壁面上;环状壁部,从所述筒状壁部的内壁面一体地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具有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且在直径方向中央部上具有排出孔;止回阀,配置在所述环状壁部的上方,通过阀部脱离或安放于所述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来开闭所述排出孔;导向筒状体,配置在所述止回阀的上方,具有来自所述排出孔的内容物的排出通道。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使用内容物时,若挤压容器的胴部且对容器施加内压,则通过容器的内压止回阀弹性变形,阀部脱离环状壁部的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的同时,内容物沿环状壁部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聚集到排出孔上,因此适量的内容物从排出孔顺畅地排到外部。一方面,若解除施加于容器的内压,则止回阀复原且阀部安放于环状壁部的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上,因此,能够堵塞环状壁部的排出孔,且迅速地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容器内。尤其,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盖本体的环状壁部从筒状壁部的内壁面一体地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且具有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因此,在使用时,很容易地能够使内容物沿环状壁部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向排出孔方向流动。该构成要件尤其在容器内的内容物具有粘性较大的流动性内容物时有效。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在已打开由所述筒状壁部和所述环状壁部构成的上方的空间内从上方安装所述止回阀,并且,在所述止回阀上从上方安装所述导向筒状体。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组装盖本体时,在环状壁部上从上方安装止回阀,并且,在所述止回阀上从上方安装导向筒状体,因此能够提高该组装工序的操作性。即,组装时,无需进行上下翻转构成部件等的操作,也无需多次进行构成部件的定位,由此组装精度变好,进而作业管理变得非常简单。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包括:筒状支撑部,抵接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内壁面上;多个弹性片,从所述筒状支撑部的内壁面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且具有向下方的作用力;所述阀部,一体地设于各所述弹性片的顶端部且开闭所述排出孔;流通孔,设于各所述弹性片之间,且流通有来自所述排出孔的内容物,并且,通过各所述弹性片的作用力,所述阀部的外周部被按压到所述环状阀座上。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通过筒状支撑部能够将止回阀整体支撑在环状壁部上,且通过各弹性片能够将阀部挤压到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上,因此能够实现止回阀整体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包括:筒状支撑部,抵接于所述筒状壁部的内壁面上;环状弹性部,从所述筒状支撑部的内壁面的整个一周的所有方向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且具有向下方的作用力;所述阀部,一体地设于所述环状弹性部的直径方向中心部上且开闭所述排出孔;流通孔,设于所述环状弹性部上,且流通有来自所述排出孔的内容物,并且,通过所述环状弹性部的作用力,所述阀部的外周部被按压到所述环状阀座上。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通过筒状支撑部能够将止回阀整体支撑在环状壁部上,且通过环状弹性部能够将阀部挤压到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上,因此能够实现止回阀整体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壁部的下壁面和所述阀部的下壁面是连续的。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阀部的下壁面整体面向容器开口部内,当挤压容器的胴部后对容器施加内压时,能够将该内压作用于止回阀的阀部的下壁面整体上,因此能够使阀部顺畅地从环状壁部的排出孔周围的环状阀座中脱离。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合成树脂制的瓶盖,其包括:嵌合于容器开口部的盖本体,所述瓶盖的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包括:排出孔,连通于所述容器开口部;环状阀座,设于所述排出孔周围;止回阀,通过阀部脱离或安放于所述环状阀座来开闭所述排出孔,所述环状阀座和所述阀部在相互的圆锥状面上抵接,在所述环状阀座和所述阀部之间形成有朝向直径方向的流通槽。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成形上述止回阀的合成树脂比成形所述环状阀座的合成树脂弹性更好。

在技术方案6及7的发明中,使用内容物时,若挤压容器的胴部后对容器施加内压,则通过容器的内压止回阀弹性变形,且阀部脱离环状壁部的环状阀座的同时,内容物从排出孔中排到外部。一方面,若解除施加于容器的内压,则止回阀复原且阀部通过相互的圆锥状面安放于环状壁部的环状阀座上,因此,堵塞排出孔,且迅速地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容器内。这时,在解除施加于容器上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由于从止回阀的阀部按压至环状阀座上的按压力较低,所以在流通槽开放的状态下,未排到外部的内容物会从该流通槽返回到容器内。然后,从阀部按压至环状阀座的按压力逐渐变高,流通槽的开口面积减小的同时,通过表面张力内容物使流通槽的极小的开口堵塞,因此能够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并且,在相互的圆锥状面抵接的环状阀座和阀部之间形成流通槽,因此,在解除施加于容器上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内容物很容易就通过流通槽,然后,即使最终将容器倒过来,只要不摇晃容器本身,容器内的内容物几乎不会通过流通槽排到外部。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本体上通过铰链连接被所述盖本体覆盖的盖体,在所述铰链的相反侧上形成有一处所述流通槽。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未排到外部的内容物很容易从流通槽返回到容器内。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至8中任一项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状阀座上形成有所述流通槽,所述流通槽的深度大小形成在0.02mm~0.06mm的范围内。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能够可靠地达到作为上述流通槽的所期望的作用效果。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至9中任一项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阀座和所述阀部在相互的倒立圆锥状面上抵接。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能够使环状壁部的下壁面和阀部的下壁面连续。而且,在解除施加于容器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内容物很容易通过流通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瓶盖,在内容物的使用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瓶盖就可以迅速恢复到容器内的密封状态。另外,盖本体的环状壁部从筒状壁部的内壁面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而且,环状壁部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和阀部的下壁面连续,因此,对容器施加内压时,将该内压作用于止回阀的阀部的整个下壁面而能够使该阀部顺畅地移动到上方,此外,能够很容易地使内容物沿环状壁部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向排出孔方向流通,因此,容器内的内容物通过本瓶盖能够顺畅地排到外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瓶盖,在使用内容物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就可以将未排出的内容物返回到容器内的同时,可维持容器内的密封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的截面图。

图2的(a)是图1的瓶盖构成的、包含盖体及环状壁部的主盖体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

图3的(a)是图2的(b)的a部放大图,(b)是沿(a)的b-b线的截面图。

图4的(a)是图1的瓶盖构成的止回阀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c)是仰视图。

图5的(a)是图1的瓶盖构成的导向筒状体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

图6是阶段性示出图1的瓶盖作用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的截面图。

图8的(a)是图7瓶盖构成的、包含盖体及环状壁部的主盖体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

图9的(a)是图7的瓶盖构成的止回阀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

图10的(a)是图7的瓶盖构成的导向筒状体的俯视图,(b)是(a)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0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首先,基于图1~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由盖本体4和盖体5构成。盖本体4嵌合于容器2的容器开口部3,且具有内容物的排出孔25。盖体5通过铰链6连结到构成该本体4的主盖体11上。如图2所示,本瓶盖1a通过组装连结有盖体5的包含环状壁部10的主盖体11和图4示出的止回阀12以及图5示出的导向筒状体13等的三个构成部件来构成。

其中,盖体5无需通过铰链6连结到盖本体4上,可以独立构成。而且,根据后述的止回阀12维持容器2内的密封状态,因此作为构成部件无需必备盖体5。

如图1所示,容器2,例如是管容器等的易变形的容器,该内部上填充有液体状内容物或具有粘性的流动性内容物。该内容物,例如可以是酱油,橄榄油、色拉调料汁、蛋黄酱、番茄酱、炸猪排用酱汁、糊状芥末等。容器2是通过挤压该胴部2a且施加内压而排出内容物的类型的容器。容器开口部3形成为圆筒状。该容器开口部3的下部外壁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15。容器开口部3的上部形成有周壁部整体向内侧突出的嵌合壁部16。其中,本瓶盖1a也可适用于由外容器和内容器构成的双层容器(也包含称之为玻璃容器的容器)上,本瓶盖1a安装于外容器2的容器开口部3上。内容器,在该内部填充有内容物的同时,具有因内容物的减少而收缩变形的可挠性。为了保持内容器的体积缩小的形状,要在外容器和内容器之间吸入外部空气。

如图1所示,盖本体4由螺合至容器开口部3上的圆筒状的主盖体11,环状壁部10,止回阀12,以及导向筒状体13构成。环状壁部10,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一体地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方向延伸,且在直径方向中心部上具有排出孔25。止回阀12,配置在该环状壁部10的上方,通过阀部36脱离或安放于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来开闭排出孔25。导向筒状体13,配置在该止回阀12的上方,且具有来自排出孔25的内容物的排出通道41。成形止回阀12的合成树脂比成形主盖体11的合成树脂弹性更好。具体地,主盖体11(包含盖体4)及导向筒状体13由聚丙烯成形。并且,止回阀12由聚乙烯弹性体成形。

如图1及图2所示,主盖体11由螺合至容器开口部3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以及环状水平壁部20构成。其中,在该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内侧同心状配置圆筒状内侧壁部19,环状水平壁部20连接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上端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上端。在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内壁面上向整个轴方向形成有内螺纹部21,内螺纹部21螺合至设于容器开口部3的外螺纹部15上。在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形成有环状空间22。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上部内壁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环状延伸的环状嵌合凹部23。

在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下部内壁面上,环状壁部10从其整个一周的所有方向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的斜上方延伸。环状壁部10的下壁面呈现出截头圆锥状。通过环状壁部10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部形成有上方开放的空间24。在环状壁部10的直径方向中心部上,有大致呈圆形状的排出孔25。该排出口25与容器开口部3内部连通。该排出孔25形成在φ5.0mm~φ12.0mm的范围内。该排出孔25的周围构成有环状阀座26。该环状阀座26形成为倒立圆锥状面28(上方扩径的环状锥形面或研钵状面)。

如图2及图3所示,环状壁部10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上形成有一处沿直径方向的流通槽27。该流通槽27形成在铰链6的相反侧的位置上。该流通槽27,其截面形状具有指定宽度且形成为浅コ字状。流通槽27的相向的侧面27b,朝向底部27a相互接近地分别形成在倾斜面上。流通槽27的底面27a和相向的侧面27b分别在弯曲面27c连接。流通槽27的宽度大小w在0.2mm~3.0mm范围,优选地,形成在0.6mm~1.2mm的范围内。流通槽27的深度大小h形成在0.02mm~0.06mm的范围内。弯曲面27c的曲率半径r形成在0.2mm~0.6mm的范围内。其中,流通槽27也可形成为截面v字状。

如图1及图2所示,环状水平壁部20的外径小于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外径,在该外壁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环状延伸的突条锁定部31。在该环状水平壁部20的外壁部上嵌合有盖体5。在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下面,与圆筒状外侧壁部18同心状地垂直设置有环状密封部32。该环状密封部32的下端紧贴于容器开口部3的上端。

如图1及图4所示,止回阀12由圆筒状支撑部34,多个弹性片35a,阀部36,以及多个流通孔37构成。圆筒状支撑部34抵接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多个弹性片35a从该圆筒状支撑部34的内壁面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且具有向下方的作用力。阀部36一体地连接于各弹性片35a的顶端部,且开闭排出孔25。多个流通孔37,设于各弹性片35a之间,且流通有来自排出孔25的内容物。

各弹性片35a从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上部内壁面朝向直径方向中心,且向斜下方稍微弯曲地延伸。各弹性片35a具有向下方的作用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周方向以90°的间距形成有4处弹性片35a,在各弹性片35a之间流通孔37以90°的间距形成有4处。各弹性片35a分别以截面矩形状以相同厚度及相同宽长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设在4处的弹性片35a的宽度大小全部大致相同。各弹性片35a的厚度大小全部大致相同。各弹性片35a的顶端部一体地连接于阀部36的外周部的上边缘。阀部36表现为圆顶状,具体地,俯视形状为圆形状,且由朝上方的凸状的弯曲壁部构成。并且,阀部36的外周部形成为倒立圆锥状面29(上方扩径的环状锥形面或研钵状面),以使安放于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上。该阀部36的上面突设有球状凸部38。

如图1及图5所示,导向筒状体13配置在止回阀12的上方。该导向筒状体13由圆筒状支撑部40和圆筒状导向部42以及环状水平壁部43构成。圆筒状支撑部40嵌合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圆筒状导向部42配置在圆筒状支撑部40的内侧,且在内部具有排出通道41。环状水平壁部43一体连接圆筒状支撑部40的上端和圆筒状导向部42的下端。环状水平壁部43上形成有环状凸缘部43a,与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周面相比,向直径方向外侧突出设置环状凸缘部43a。圆筒状支撑部40配置在构成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上方。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壁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突条部44。圆筒状支撑部40的周壁部的厚度与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1及图2所示,盖体5通过铰链6一体连接至主盖体11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上。该盖体5由圆筒状的胴部50和顶面部51构成。圆筒状的胴部50通过铰链6连接至主盖体11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外壁面上。顶面部51一体连接至该胴部50的上端的周方向整体区域上。顶面部51的直径方向中央部上垂直设置有圆筒状密合部52,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地嵌合至构成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上端内部。胴部50的下部内壁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环状延伸的突条锁定部53。在胴部50的上部外壁面的铰链6侧的相反侧上,沿周方向以指定范围朝向外方突出设置使用者抓握的抓握部54。

接下来,对组装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后安装于容器开口部3上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主盖体11的环状壁部10的上面从上方安装止回阀12。详细地,将止回阀12配置在环状壁部10的上面,以使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外壁面沿着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即,在已打开被环状壁部10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包围的上方的空间24内从上方安装止回阀12。

其次,将导向筒状体13推压到止回阀12的上方地进行安装,以使该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壁面沿着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并且,使设于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壁面上的环状突条部44嵌合至设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上的环状嵌合凹部23的同时,使导向筒状体13的环状凸缘部43a抵接于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上面地进行安装。其结果,设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紧贴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上,并且阀部36的下壁面和环状壁部10的下壁面在同一面上且连续,从而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面向容器开口部3内部。并且,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下端(外周部),为了位于安装前的更靠近上方的位置,通过弯曲的各弹性片35a的向下的作用力(恢复力),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倒立圆锥状面29紧贴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而按压。并且,止回阀12的阀部36(排出孔25)的直上方具有导向筒状体13的筒状导向部42。从而完成盖本体4的组装。

其次,在盖本体4上覆盖盖体5时,弯曲铰链6且从盖本体4的上方覆盖地覆盖盖体5。这样,设于盖体5的胴部50的突条锁定部53超过设于盖本体4的环状水平壁部20的突条锁定部31地进行卡合的同时,设于盖体5的顶面部51的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嵌合于构成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上端内部。

其次,将盖本体4安装于容器开口部3时,将容器开口部3的周壁部插入至盖本体4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的环状空间22内,将设于容器开口部3的外壁面上的外螺纹部15和设于盖本体4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内壁面上的内螺纹部21螺合。这样,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外壁面通过容器开口部3的嵌合壁部16粘合,从主盖体11的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下面垂直设置的环状密封部32的下端紧贴于容器开口部3的上端上。从而,完成安装至本瓶盖1a的容器开口部3的安装。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瓶盖1a螺合至容器开口部3来进行安装的方法,但是也可通过其他安装方法例如通过压盖方式进行安装。

接下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的作用。

使用内容物时,首先,如图6的(a)所示,打开盖体5,将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暴露于外部。

其次,如图6的(b)所示,使用者使导向筒状体13的排出通道41向下方地将容器2倾斜后做出排出姿势的状态下,挤压容器2的胴部2a且对容器2施加内压。这样,容器2的内压作用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上,因此,止回阀12的各弹性片35a弯曲而弹性变形,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中脱离。其结果,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被开放,适量的内容物从容器开口部3内沿环状壁部10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聚集到排出孔25上,从该排出孔25经过止回阀12的各流通孔37及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排出通道41排到外部。

然后,停止对适量排出内容物后的容器2的胴部2a进行挤压,如图6的(c)所示,当将容器2返回到正立姿势时,由于解除了施加于容器2的内压,因此,止回阀12的各弹性片35a复原,且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安放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通过阀部36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被堵塞。这时,在解除施加于容器2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由于从止回阀12的阀部36至环状阀座26的按压力较低,因此,在流通槽27开放的状态下,未从导向筒状体13的排出通道41排到外部的内容物(导向筒状体13和、止回阀12及环状壁部10之间的内容物)从该流通槽27返回到容器2内。并且,如图6的(d)所示,然后渐渐地,从阀部26至环状阀座26的按压力变高,且由于阀部36具有弹性,因此流通槽27的开口面积减少,最终根据表面张力内容物堵塞流通槽27的极小的开口,从而能够维持容器2内的密封状态。像这样,使用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瓶盖1a,使未排出的盖本体4内的内容物返回到容器2内的同时,能够迅速地密封容器2内,并且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容器2内。

其次,如图1及图6的(d)所示,若弯曲铰链6且从盖本体4的上方覆盖地覆盖盖体5,则设于盖体5的胴部50的突条锁定部53超过设于盖本体4的环状水平壁部20的突条锁定部31地进行卡合的同时,设于盖体5的顶面部51的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嵌合于构成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上端内部。这时,未排出而残留的内容物返回到容器2内,从而能够减少导向筒状体13的排出通道41(圆筒状导向部42内)的内容物的剩余表面,因此,将盖体5覆盖在盖本体4上,能够防止盖体5的圆筒状密合部52嵌合于圆筒状导向部42内时的内容物的飞溅,且能够防止内容物附着于盖体5的圆筒状密合部52上。并且,通过将盖体5覆盖于盖本体4而控制异物混入到盖本体4内(导向筒状体13和、止回阀12及环状壁部10之间)的同时,能够双重密封容器2内。而且,盖本体4内通过盖体5来进行密封,因此,即使内容物稍微残留在环状壁部10上的空间24上,该内容物也不会氧化。

如上述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尤其,盖本体4包含主盖体11,环状壁部10,止回阀12以及导向筒状体13。主盖体11具有嵌合于容器开口部3的内壁面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环状壁部10,从该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沿斜上方延伸,具有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且在直径方向中央部具有排出孔25。止回阀12,配置在该环状壁部10的上方,且设于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脱离或安放于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而开闭该排出孔25。导向筒状体13,配置在该止回阀12的上方,具有来自排出孔25的内容物的排出通道41。从而,使用内容物时,挤压容器2的胴部2a对容器2施加内压,通过容器2的内压,止回阀12弹性变形,设于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中脱离而开放排出孔25,适量的内容物从容器开口部3中经由排出孔25而排到外部。而且,在本瓶盖1a中,盖本体4的环状壁部10从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因此,使用时,可能使内容物沿环状壁部10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很容易地向排出孔25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顺畅地排出使用中的内容物。然而,若解除施加于容器2的内压,则设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外周部上的倒立圆锥状面29安放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从而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被堵塞,因此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就能够密封容器2内,且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到容器2内。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包含被盖本体4覆盖的盖体5,该盖体5上形成有圆筒状密合部52,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嵌合至包含于盖本体4上的导向筒状体13的上端内部上,因此,使用内容物后,将盖体5覆盖于盖本体4上,从而能够防止异物混入到盖本体4内(导向筒状体13和、止回阀12及环状壁部10之间)的同时,双重堵塞容器2内部,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容器2内的密封状态。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在组装盖本体4时,在环状壁部10上的空间24从上方配置止回阀12,然后,在该止回阀12上从上方安装导向筒状体13。从而,在组装盖本体4时,无需进行上下翻转构成部件等的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工序的操作性。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由向上方的凸状的弯曲壁部形成的阀部36的下壁面和环状壁部10的下壁面是连续的,因此,对容器2施加内压时,能够使该内压作用于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从而能够将阀部36顺畅地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中脱离。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盖本体4包括环状壁部10和止回阀12。环状壁部10具有向直径方向中心沿斜上方延伸,且位于直径方向中央部上的排出孔25和设于该排出孔25的周围的环状阀座26。止回阀12,配置在该环状壁部10的上方,且阀部36脱离或安放于环状阀座26而开闭排出孔25。环状阀座26和阀部36在相互的倒立圆锥状面28,29上抵接,且在环状阀座26和阀部36之间形成朝向直径方向的流通槽27。从而,尤其在解除施加至容器2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未从导向筒状体13的排出通道14中排到外部的内容物从流通槽27返回到容器2内。然后,最终通过止回阀12的按压力(恢复力)流通槽27的开口变得极小,通过表面张力内容物堵塞流通槽27,因此,能够维持容器2内的密封状态。而且,环状阀座26和阀部36在相互的倒立圆锥状面28,29上紧贴,且流通槽27形成在环状阀座26的倒立圆锥状面28上,因此,在解除施加至容器2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内容物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流通槽27。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在环状阀座26的与铰链6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一处流通槽27,因此,在解除施加至容器2的内压的初期阶段中,未从排出通道14中排到外部的内容物很容易从流通槽27中返回到容器2内。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在盖本体4中具备从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一体地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的环状壁部10,因此,当容器开口部3的周壁部插入至盖本体4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的环状空间22内时,环状壁部10起到加强部件的作用,能够提高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容器开口部3之间的密封性。并且,环状壁部10朝向直径方向中心沿斜上方延伸,因此,将容器开口部3的周壁部插入至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的环状空间22内时,环状壁部10比起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可允许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向内侧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容器开口部3的周壁部无阻碍地顺利地插入至环状空间22内。另一方面,插入后,通过环状壁部10能够增加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向外侧的恢复力,且能够提高密封性。

其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流通槽27形成在环状阀座26侧的倒立圆锥状面28上,但是,也可形成在阀部36侧的倒立圆锥状面29上。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中,环状阀座26和阀部36在相互的倒立圆锥状面28,29上抵接,但是也可以在正立圆锥状面上抵接。

其次,基于图7至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1b。其中,在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1b时,主要说明其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的不同点。对于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相同的部件(部位)及相当的部件(部位)使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主盖体11由螺合至容器开口部3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以及环状水平壁部20构成。其中,在该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内侧同心状配置圆筒状内侧壁部19,环状水平壁部20连接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上端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外壁面。圆筒状内侧壁部19朝上下方向延伸,以使交叉于环状水平壁部20。从环状水平壁部20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形成有环状空间22。

在环状水平壁部20上,在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外侧以同心状圆筒状嵌合壁部30向上方延伸。该圆筒状嵌合壁部30的上部外壁面上形成有沿周方向环状延伸的突条锁定部31。该圆筒状嵌合壁部30的外壁面上嵌合有盖体5。位于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上方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高度略高于圆筒状嵌合壁部30的高度。

在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下部内壁面上,从该周方向整体区域一体地环状壁部10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但是该环状壁部10的基端部的上面,在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之间隔开间隔地朝上方突设有环状突起部33a。从而,在环状突起部33a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环状槽部33b。将后述的止回阀12安装到环状壁部10的上方时,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嵌合于环状槽部33b上。

如图7及图9所示,止回阀12由圆筒状支撑部34,环状弹性部35b,阀部36,以及多个流通孔37构成。筒状支撑部34,抵接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上。环状弹性部35b,从该筒状支撑部34的内壁面的周方向整个区域一体地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且具有向下方的作用力。阀部36,一体地连接于该环状弹性部35b的直径方向中心部上且开闭排出孔25。多个流通孔37,设于环状弹性部35b上,且流通有来自排出孔25的内容物。

圆筒状支撑部34形成为从环状壁部10的基端部的上面达到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上面的高度。该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嵌合至环状槽部33b。环状槽部33b形成在设于环状壁部10的基端部的环状突起部33a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之间。从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上部内壁面的周方向整个区域环状弹性部35b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延伸。该环状弹性部35b朝向直径方向中心,略向斜下方弯曲地延伸。在该环状弹性部35b上,在周方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流通孔37。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孔37在周方向上以90°间距形成有四处。各流通孔37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但是在图9的(a)的俯视图中形成为略椭圆形状。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流通孔37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但是可采用扇形或椭圆形等其他的形状,且不限定其数量。并且,替代多个流通孔37可采用环状延伸的指定宽度的缝隙孔。

其中,阀体36的构成与采用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的阀体36的构成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该说明。然而,在将止回阀12作为本瓶盖1b进行安装前的状态(图9的(b)的状态)中,阀部36的下端和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止回阀12作为本瓶盖1b进行安装前的状态中,虽然阀部36的下端和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位于同一平面上,但是图7的状态,即将止回阀12作为本瓶盖1b进行安装之后,通过环状弹性部35b的本身的向下的作用力(恢复力),只要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外周面无间隙地紧贴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后进行按压,在安装前,阀部36的下端就没有必要一定要与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7及图10所示,导向筒状体13配置在止回阀12的上方。该导向筒状体13由圆筒状支撑部40和圆筒状导向部42以及环状水平壁部43构成。圆筒状支撑部40嵌合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上。圆筒状导向部42在圆筒状支撑部40的内侧同心状配置,且在内部具有排出通道41。环状水平壁部43一体地连接圆筒状支撑部40的上端和圆筒状导向部42的下端。圆筒状支撑部40的高度与主盖体11的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上方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高度相同。圆筒状导向部42一体连接设于该基端部侧且向基端扩径的扩径圆筒部42a和设于该顶端部侧的同一径圆筒部42b。该扩径圆筒部42a的下端一体连接有环状水平壁部43。其中,扩径圆筒部42a内的排出通道41中最大内径尺寸与止回阀12的排出孔25的内径尺寸大致一致。

接下来,对组装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1b后,安装于容器开口部3上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止回阀12配置在环状壁部10的上面,以使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外壁面沿着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即,在已打开被环状壁部10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包围的上方的空间24内从上方安装止回阀12。

其次,将导向筒状体13推压至止回阀12的上方而进行安装,以使该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壁面沿着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将止回阀12的圆筒状支撑部34的下端嵌合至设于环状壁部10的环状突起部33a和圆筒状内侧壁部19之间的环状槽部33b的同时,将设于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支撑部40的外壁面上的环状突条部44嵌合至设于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上的环状嵌合凹部23而进行安装。其结果,设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紧贴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上,且阀部36的下壁面和环状壁部10的下壁面在同一面上连续,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面向容器开口部3内。并且,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下端(外周部)位于安装前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因此,通过环状弹性部35b的向下的作用力(恢复力),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倒立圆锥状面29无间隙地紧贴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而按压。并且,在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直上方,具有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导向筒状体13的环状水平壁部43的上面和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上面一致。从而完成盖本体4的组装。

其次,在盖本体4上覆盖盖体5时,弯曲铰链6且从盖本体4的上方覆盖地覆盖盖体5。这样,设于盖体5的胴部50的突条锁定部53超过设于盖本体4的圆筒状嵌合壁部30上的突条锁定部31地进行卡合的同时,设于盖体5的顶面部51的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嵌合于构成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同一径圆筒部42b的上端内部。

其次,将盖本体4安装于容器开口部3时,将容器开口部3的周壁部插入至盖本体4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和圆筒状外侧壁部18之间的环状空间22内,将设于容器开口部3的外壁面的外螺纹部15和设于盖本体4的圆筒状外侧壁部18的内壁面的内螺纹部21螺合。这样,主盖体11的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外壁面通过容器开口部3的嵌合壁部16粘合,而且,从主盖体11的环状水平壁部20的下面垂直设置的环状密封部32的下端紧贴于容器开口部3的上端上。从而,完成安装至本瓶盖1b的容器开口部3的安装。

接下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1b的作用。

使用内容物时,首先,打开盖体5,将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暴露于外部。

其次,使用者挤压容器2的胴部2a且对容器2施加内压。这样。容器2的内压作用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上,因此,止回阀12的环状弹性部35b,以该基部或相邻的流通孔37之间的距离最短的壁部(用图9的符号d1来表示壁部(双点划线))等为界向上方弯曲地弹性变形,阀部36的外周部的倒立圆锥状面29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倒立圆锥状面28)中脱离。其结果,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被开放,适量的内容物从容器开口部3内沿环状壁部10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聚集到排出孔25上,从该排出孔25经过环状壁部10的各流通孔37及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排出通道41排到外部。这时,容器2的内压作用于止回阀12的阀部36的整个下壁面上,因此止回阀12的阀部36顺利地移动到上方且排出孔25被开放。而且,盖本体4的环状壁部10从圆筒状内侧壁部19的内壁面朝向直径方向中心向斜上方延伸,因此内容物沿环状壁部10的截头圆锥状的下壁面很容易地向排出孔25的方向流动。

然后,若停止对使用了内容物后的容器2的胴部2a挤压,则由于解除施加到容器2的内压,因此,止回阀12的环状弹性部35b复原,且阀部36安放于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周围的环状阀座26,通过阀座36环状壁部10的排出孔25被堵塞。这时,通过环状弹性部35b的作用力按压环状阀座26地止回阀12的阀部36施力。其结果,使用后,使用者无需手动操作瓶盖1b就能够迅速地密封容器2内,并且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容器2内。其中,当解除施加于容器2的内压时,未从导向筒状体13的排出通道41排到外部的内容物(导向筒状体13和、止回阀12及环状壁部10之间的内容物)经由形成于环状阀座26的倒立圆锥状面28的流通槽27返回到容器2内的作用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相同。

其次,若弯曲铰链6且从盖本体4的上方覆盖地覆盖盖体5,则设于盖体5的胴部50的突条锁定部53超过设于盖本体4的圆筒状嵌合壁部30的突条锁定部31地进行卡合的同时,设于盖体5的顶面部51的圆筒状密合部52紧密嵌合于构成盖本体4的导向筒状体13的圆筒状导向部42的同一径圆筒部42b的上端内部。

并且,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瓶盖1b中也能够获取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瓶盖1a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标记。

1a、1b瓶盖,2容器,3容器开口部,4盖本体,5盖体,6铰链,10环状壁部,11主盖体,12止回阀,13导向筒状体,19圆筒状内侧壁部(筒状壁部),24空间,25排出孔,26环状阀座,27流通槽,28、29倒立圆锥状面,34圆筒状支撑部,35a弹性片,35b环状弹性部,36阀部,37流通孔,41排出通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