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传送带,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提高上覆盖胶的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这两种性能的传送带。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传送带是如下的构造:在包含帆布层、钢帘线层的芯体的外周侧层叠上覆盖胶,在芯体的内周侧层叠下覆盖胶。在上覆盖胶投入输送物,输送物被载置于上覆盖胶进行输送。因此,上覆盖胶最会受到所投入的输送物的撞击。由于该撞击,上覆盖胶会经时地持续损伤。在表面具有锐利的突起形状的输送物的情况下,上覆盖胶的损伤更为明显。
此外,由于传送带的输送速度与所投入的输送物的带输送方向速度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会在上覆盖胶与输送物之间产生摩擦。此外,即使在输送过程中,也会在上覆盖胶与输送物之间产生摩擦。由于该摩擦,上覆盖胶会经时地持续磨损。
当由这样的撞击造成的损伤、磨损到达芯体时,传送带就变得无法使用了。因此,如果上覆盖胶的耐撞击性以及耐磨损性提高,就能延长传送带的耐用期。
以往,关于兼顾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的传送带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专利文献1开始,以往提出的方案,是将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这两种性能优越的特别的橡胶组合物用于上覆盖胶的内容(专利文献1的0145段)。但是,难以通过单独的橡胶组合物来兼顾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会倾向于一方的性能没有提高到相应的程度,或者,两方的性能都没有提高到相应的程度而半途而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077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上覆盖胶的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这两种性能的传送带。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传送带在上覆盖胶与下覆盖胶之间埋设芯体,其特征在于,上覆盖胶是如下构成:从外周侧依次层叠耐磨损层和耐撞击层,所述耐磨损层的20℃下的损失系数为0.03以上且0.25以下并且损失弹性系数为0.20MPa以上且6.50MPa以下,所述耐撞击层的20℃下的损失系数为0.15以上且0.70以下并且损失弹性系数为1.5MPa以上30.0MPa以下。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上覆盖胶配置损失系数以及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于特定范围的耐磨损层,由此,通过该耐磨损层,能够难以产生由在与输送物之间产生的摩擦所引起的磨损。此外,在上覆盖胶配置损失系数以及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于特定范围的耐撞击层,由此,通过该耐撞击层,能够难以产生由受到输送物的撞击而引起的损伤。
然后,通过配置于更外周侧的耐磨损层,保护耐撞击层不受由输送物所引起的磨损,因此对长期发挥其优越的耐撞击性有利。另一方面,对于耐磨损层而言,配置于更内周侧的耐撞击层长期发挥优越的耐撞击性,吸收由所投入的输送物所引起的撞击,难以产生由撞击所引起的损伤。如此,分别设置耐磨损性优越的耐磨损层和耐撞击性优越的耐撞击层,通过它们的协同效果大幅提高上覆盖胶的耐磨损性以及耐撞击性这两种性能,对延长传送带的耐用期有利。
此处,所述耐磨损层也可以做成配置于所述上覆盖胶的最外周侧的规格。根据该规格,耐磨损层配置于输送物所直接接触的位置,因此对抑制上覆盖胶的磨损最有利。
所述耐磨损层的厚度的规格为例如2mm以上且30mm以下。根据该规格,耐磨损层的厚度不会过大,能够避免传送带的抗弯曲性的恶化,并且能够得到足够的耐磨损性。
所述耐撞击层的厚度的规格为例如2mm以上且30mm以下。根据该规格,耐撞击层的厚度不会过大,能够避免传送带的抗弯曲性的恶化,并且能够得到足够的耐撞击性。
所述耐撞击层的厚度的规格也可以是在带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带宽度方向两端部厚。在输送物被投入上覆盖胶的传送带导轮侧,传送带呈槽状。因此,与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带宽度方向两端部所承受的来自所投入的输送物的撞击力小。因此,根据该规格,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耐撞击层的厚度不会无端地变厚,因此传送带的抗弯曲性提高,对轻型化也有利。由此,能够降低使传送带运行所需的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举例示出将本发明的传送带的实施方式铺设于带轮间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将图1的传送带平摊的状态下的带宽度方向剖面图。
图4是将传送带的另一实施方式平摊的状态下的带宽度方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传送带进行说明。图中的单点划线CL表示带宽度方向中心。
图1、图2所举例示出的本发明的传送带1的实施方式具备:芯体2、层叠于芯体2的外周侧的上覆盖胶3、层叠于芯体2的内周侧的下覆盖胶4。即,芯体2埋设于上覆盖胶3与下覆盖胶4之间,他们硫化粘合并一体化。详细而言,对于芯体2的带宽度方向两端侧而言,上覆盖胶3以及下覆盖胶4是不同橡胶种类的耳胶。
传送带1铺设于带传送装置的驱动带轮5与从动带轮6之间。芯体2是承受铺设了传送带1时的张力的构件。芯体2由帆布等纤维层构成。或者,由在带宽度方向并列且在长尺寸方向延伸的多条钢帘线(钢帘线层)构成。芯体2的材质、层叠数由对传送带1的要求性能(刚性、伸长率等)决定。在纤维层的情况下为单层或叠层、多层,在钢帘线层的情况下为单层。除此之外,根据需要,在传送带1埋设有增强层。
在传送带1的导轮侧,通过与下覆盖胶4接触并转动的托辊7,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相对于水平方向成规定的槽角度G1倾斜并被呈槽状支承。另一方面,在传送带1的返回侧,上覆盖胶3以在带宽度方向大致平坦的状态被托辊7所支承。输送物C在传送带1的导轮侧投入到上覆盖胶3。
如图3所示,上覆盖胶3是如下的构成:从外周侧依次层叠耐磨损层3a和耐撞击层3b。在本实施方式中,耐磨损层3a配置于上覆盖胶3的最外周侧。耐撞击层3b的外周面硫化粘合于该耐磨损层3的内周面。耐撞击层3b的内周面经由胶粘橡胶硫化粘合于芯体层2的外周面。耐磨损层3a的厚度ta、耐撞击层3b的厚度tb在带宽度方向分别是固定的。
下覆盖胶4的内周面经由胶粘橡胶硫化粘合于芯体层2的外周面。下覆盖胶4可以使用公知的规格。
与其他的部分相比,耐磨损层3a的规格耐磨损性更优越。该耐磨损层3a的20℃下的损失系数Tanδ设定为0.03以上且0.25以下。此外,耐磨损层3a的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为0.2MPa以上且6.5MPa以下。而且,理想的是:耐磨损层3a的相对磨损体积为50mm3以下。
当该损失系数Tanδ小于0.03时,无法确保足够的耐磨损性能以及常态物理性质。此外,当损失系数Tanδ大于0.25时,无法确保最优耐磨损性能。当该损失弹性系数小于0.2MPa时,无法确保足够的耐磨损性能以及常态物理性质。此外,当损失弹性系数大于6.5MPa时,无法确保最优耐磨损性能。
与其他的部分相比,耐撞击层3b的规格耐撞击性优越。该耐撞击层3b的20℃下的损失系数Tanδ设定为0.015以上且0.70以下。此外,耐撞击层3b的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为1.5MPa以上且30.0MPa以下。
当该损失系数Tanδ小于0.15时,无法确保足够的耐撞击性能。此外,当损失系数Tanδ大于0.70时,容易在橡胶表面产生损伤,耐用期(使用寿命)恐怕会变短。当该损失弹性系数小于1.5MPa时,无法确保足够的耐撞击性能。此外,当损失弹性系数大于30.0MPa时,容易在橡胶表面产生损伤,耐用期(使用寿命)恐怕会变短。
本发明所规定的损失系数Tanδ以及损失弹性系数是使用从形成耐磨损层3a、耐撞击层3b的橡胶片切下的长方形的试验片(长度20mm×宽度5mm×厚度2mm),通过由JISK 6394规定的粘弹性谱仪(例如,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的分光计)测量得到的值。该测量是在20℃的测量温度下,将试验片拉伸10%(初始应变),对振幅±2%的振动赋予10Hz的振动频率来进行的。
本发明所规定的相对磨损体积是使用从形成耐磨损层3a的橡胶片冲切下来的试验片(直径16mm,厚度6mm),依据由JISK 6264-2:2005(ISO4649)所规定的DIN磨损试验(A法)得到的值。该测量是在23℃的温度下,测量试验片的磨损体积。
根据本发明,在上覆盖胶3配置损失系数Tanδ以及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于特定范围的耐磨损层3a,由此,耐磨损层3a难以在与所投入的输送物C之间产生的摩擦所引起的磨损。此外,在上覆盖胶3配置损失系数Tanδ以及损失弹性系数设定于特定范围的耐撞击层3b,由此,该耐撞击层3b难以产生由与所投入的输送物的摩擦所引起的磨损。
然后,通过配置于更外周侧的耐磨损层3a,保护耐撞击层3b不受由输送物C所引起的磨损,因此对长期发挥其优越的耐撞击性有利。另一方面,对于耐磨损层3a而言,配置于更内周侧的耐撞击3b长期发挥优越的耐撞击性,吸收由所投入的输送物C所引起的撞击,因此,难以产生由撞击所引起的损伤。因此,耐磨损层3a能够长期发挥其优越的耐磨损性。
如此,分别设置耐磨损性优越的耐磨损层3a和耐撞击性优越的耐撞击层3b,通过耐磨损层3a与耐撞击层3b的协同效果,大幅提高了两种性能。由此,对延长传送带1的耐用期有利。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根据耐磨损层3a配置于上覆盖胶3的最外周侧的规格,耐磨损层3a配置于输送物C所直接接触的位置,因此对抑制上覆盖胶3的磨损最有利。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耐磨损层3a的外周侧设置其他层。此外,也可以在耐磨损层3a与耐撞击层3b之间还设置其他层。只要耐撞击层3b配置于耐磨损层3a的内周侧,耐磨损层3a与耐撞击层3b能够产生由相互的优越的性能带来的影响,并能够发挥协同效果即可。
耐磨损层3a的厚度ta的规格为例如2mm以上且30mm以下。根据该规格,不会使耐磨损层3a的厚度ta过大,因此能够避免传送带1的抗弯曲性的恶化,对降低传送带1的运行所需的能量有利。此外,层厚ta为2mm以上,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耐磨损性。
耐撞击层3b的厚度tb的规格为例如2mm以上且30mm以下。根据该规格,不会使耐撞击层3b的厚度tb过大,因此能够避免传送带1的抗弯曲性的恶化,对降低传送带1的运行所需的能量有利。此外,层厚tb为2mm以上,因此能够得到足够的耐撞击性。
如图4所示,也可以做成与耐撞击层3b的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厚度tb2相比,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tb1厚的规格。在输送物C投入到上覆盖胶3的传送带导轮侧,传送带1呈槽状。因此,与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带宽度方向两端部所承受的来自所投入的输送物C的撞击力小。所谓带宽度方向两端部是指,例如,以各带宽度方向端为起始点,朝向带宽度方向中央并以带宽度的10%~20%左右的位置为终点的范围。
因此,在带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也可以使耐撞击层3b形成为较薄。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会使带宽度方向两端部的耐撞击层3b的厚度tb无端地变厚,因此传送带1的抗弯曲性提高,对轻型化也有利。由此,能够降低使传送带1运行所需的能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耐磨损层3a的厚度ta在带宽度方向是固定的,与耐撞击层3b同样,与带宽度方向中央部相比,带宽度方向两端部与输送物C的摩擦小。因此,能够使层厚ta在带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带宽度方向两端部厚。
符号说明
1 传送带
2 芯体
3 上覆盖胶
3a 耐磨损层
3b 耐撞击层
4 下覆盖胶
5 驱动带轮
6 从动带轮
7 托辊
C 输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