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装置和具有片材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成像设备(例如打印机和复印机)中根据各种目的会使用各种片材。同时,需要尽可能抑制片材输送路径中弯曲部的弯曲度,以使得普通纸可通过输送路径输送,并且使得从减小设备尺寸的观点出发可以防止设备尺寸增大。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JP2007-131455提出了一种记录介质进给装置,其包括构成弯曲输送路径的内引导部件和外引导部件,其中,内引导部件的一部分由可摆动的可动引导件构成。通过从所进给的片材(特别是厚纸)接收的力,可动引导件沿移离外引导部件的方向移动,从而减小了片材的输送抵抗力。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JP2007-131455中所公开的可动引导件可摆动地支承在固定的内引导件上,并且可动引导件上形成有切口以便不干扰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可动引导件下游的辊对之一。当可动引导件被片材挤压从而摆动时,辊对之一和切口之间的距离变窄。
也就是说,在可动引导件未被片材挤压的状态下,在可动引导件和辊对之一之间必须形成足够的间隙,以便允许可动引导件的摆动。因此,当进给刚度较小的薄纸时,即使当所进给的薄纸接触可动引导件时,可动引导件也不会摆动,并且片材可能会卡在间隙中,从而导致片材堵塞或损坏。尤其是,如果薄纸的前缘卷曲,或者薄纸的整体呈波形,则薄纸很可能会卡在间隙中,从而导致堵塞及其它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材的第一输送单元,第一输送单元包括:第一转动部件;和第二转动部件,其在接触部处与第一转动部件接触并且与第一转动部件配合地输送片材;第二输送单元,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并且输送片材;弯曲输送引导件,其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形成片材输送路径以使得片材输送路径是弯曲的;和摆动引导件,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弯曲输送引导件的上游,并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接触部的下游侧处将片材引导到弯曲输送引导件,其中,摆动引导件的转动中心与第一转动部件的转动轴线同轴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片材的第一输送单元,第一输送单元包括:转动轴;围绕转动轴转动的第一转动部件;和第二转动部件,其在接触部处与第一转动部件接触并且与第一转动部件配合地输送片材;第二输送单元,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输送单元的下游并且输送片材;弯曲输送引导件,其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形成片材输送路径以使得片材输送路径是弯曲的;摆动引导件,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弯曲输送引导件的上游,并且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所述接触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将片材引导到弯曲输送引导件,摆动引导件限定有开口,第一转动部件通过该开口与第二转动部件接触;和安装部,其将摆动引导件可摆动地安装到所述转动轴上。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辊单元的透视图。
图3A是上摆动引导件摆动状态下辊单元的前视透视图。
图3B是上摆动引导件摆动状态下辊单元的后视透视图。
图4A是上引导件未摆动状态下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4B是上引导件摆动状态下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变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第二变例的辊单元的透视图。
图7A是弯曲输送引导件向下弯曲状态下根据第二变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7B是弯曲输送引导件向上弯曲状态下根据第二变例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辊单元的透视图。
图9是上引导件摆动状态下片材输送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即成像设备)是形成四色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相式激光束打印机。如图1中所示,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0和相邻打印机本体100设置的供纸台101。打印机本体100包括盒式片材进给单元60、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8和设置在成像单元8上方的读取单元21。
盒式片材进给单元60包括支承片材S的四层盒61、62、63与64和对应于各盒61、62、63与64设置的进给辊71、72、73与74。支承在盒61、62、63和64上的片材S由进给辊71、72、73和74向成像单元8进给。
供纸台101包括支承片材S的三层盒205、206与207和用于吸引进给支承在盒205、206与207上的片材S的吸引输送部201、202与203。供纸台101还包括片材输送装置200,用于把经由吸引输送部201进给的片材S朝向打印机本体100输送。
当成像指令输出至打印机1时,基于从连接至打印机1的外部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信息或者基于经由读取单元21读取的图像信息,启动成像单元8进行的成像过程。成像单元8包括四个扫描单元13Y、 13M、13C与13K和用于形成四色图像的四个处理盒,四色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除了所形成图像的颜色不同之外,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采用相同结构,从而在本说明书中仅描述处理盒10Y的成像过程,将省略处理盒10M、10C和10K的说明。
基于输入的图像信息,扫描单元13Y向处理盒10Y的感光鼓11Y照射激光束。此时,感光鼓11Y预先由充电单元12Y充电,并且通过照射到感光鼓上的激光束在感光鼓11Y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用显影器14Y显影静电潜像,并且在感光鼓11Y上形成了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
类似地,在处理盒10M、10C和10K的感光鼓上形成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的调色剂图像。借助初次转印辊35Y、35M、35C和35K把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并且借助转动的中间转印带31把调色剂图像输送至二次转印辊41。各色图像的成像过程在彼此匹配的时刻执行,以使得图像与在上游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1上的已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重叠。此外,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1Y、11M、11C和11K上的调色剂由清洁部件15Y、15M、15C和15K回收。
与上述成像操作同时地,保存在盒式片材进给单元60中的片材或者支承在供纸台101上的片材S一张接一张地朝对准辊30输送。然后,借助二次转印辊41把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由对准辊30在预定输送时刻输送的片材S上。借助中间传送带42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S输送至定影单元5。在定影单元处,通过定影单元5对片材S加热和加压以定影调色剂图像,并且借助排出辊对49把片材S经排出口50排出到设备外部。
当在片材两面上都形成图像时,已由二次转印辊41在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被切换部件51朝向翻转输送路径52引导。对引导至翻转输送路径52的片材进行转回,并且经由切换部件53引导至双面输送路径85。然后,片材再次输送至对准辊30,在该处,由二次转印 辊41在片材的第二面上形成图像,然后片材经排出口50排出到设备外部。
接下来,将描述供纸台101的片材输送装置200。如图1中所示,片材输送装置200包括辊单元300和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辊单元300下游的下游输送辊对311(即第二输送单元)。此外,片材输送装置200包括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其形成为朝向片材输送方向弯曲的形状并且将片材引导至下游输送辊对311。在本实施例中,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弯曲成弧形;但是,只要弯曲输送引导件对向片材输送方向弯曲,引导件对的形状不限于弧形,例如形状可以是拐角形。
如图2、图3A、图3B和图4A中所示,辊单元300包括框架部件210(即支承部)、驱动轴302A、从动轴302B、驱动辊301A、从动辊301B、输送引导件对220和电机M。框架部件210固定到供纸台101的框架(未示出)上,并且,分别沿垂直于片材输送方向的轴向延伸的驱动轴302A(即转动轴)和从动轴302B可转动地支承在框架部件210上。
驱动辊301A(即第一转动部件)固定到驱动轴302A上,并且从动辊301B(即第二转动部件)可转动地固定到从动轴302B上。此外,固定至驱动轴302A的第一齿轮211和与第一齿轮211啮合的第二齿轮212可转动地支承在框架部件210上。作为驱动源的电机M连接至第二齿轮212,并且通过驱动电机M,经由第二齿轮212、第一齿轮211和驱动轴302A使驱动辊301A转动。
从动辊301B以相对于驱动辊301A可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框架部件210上,并且从动辊被偏压部件511(例如弹簧)(参见图4A)朝向驱动辊301A偏压。这样,从动辊301B接触驱动辊301A以形成夹持部N(即接触部),并且从动辊301B随驱动辊301A的转动而被驱动转动。驱动轴302A、从动轴302B、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构成上游输送单元230(即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将片材输送至下游输送辊对311。
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安装在驱动轴302A和从动轴302B上的驱动 辊301A和从动辊301B的数量各自为两个,但是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可以是三个以上。在以下说明中,仅描述两个驱动辊301A之一和两个从动辊301B之一的周边配置,但是相同的说明适用于另一个辊,故省略了详细说明。
输送引导件对220是由固定到框架部件210上的下引导件402(即对向引导件)和可相对转动地支承在驱动轴302A(即枢转中心)上的上引导件401(即摆动引导件)组成的。也就是说,输送引导件对220中的一个是起摆动引导件作用的上引导件401,并且输送引导件对220中的另一个是起固定引导件作用的下引导件402。上引导件401沿片材输送方向从夹持部N的上游至下游连续地形成。上引导件401设计成在驱动轴302A的轴向X(参见图2)上与驱动辊301A对应的位置处引导片材。也就是说,如果驱动辊301A和上引导件401投影到输送平面(即包括轴向X和片材输送方向Y的平面)上,则驱动辊301A和上引导件401在输送方向Y上重叠。此外,上引导件401设置成在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的弯曲方向上比下引导件402更靠外侧。
上引导件401经由轴承213(即安装部)安装到驱动轴302A上。借助于由弹簧形成的引导件加压部件501和501(即偏压部)把上引导件401朝向下引导件402偏压,并且在上引导件401和下引导件402之间设置有引导件间隙管制部件531和531(即保持部)。引导件间隙管制部件531接触由引导件加压部件501偏压的上引导件401,并且把上引导件401保持成使得在上引导件401和下引导件402之间有预定间隙,即引导件间隙。因此,始终确保上引导件401和下引导件402之间的间隙,以允许输送片材。
如图3B中所示,框架部件210包括接触部402A,其与设置至上引导件401上的凸部401A接触,以限制上引导件401的最大开度。这样,限制了在片材输送方向上比夹持部N更靠上游侧的上引导件401的引导表面的下端位置,并且可以始终确保形成于上引导件401和下引导件402之间的间隙以允许输送片材。
此外,上引导件401包括:开口部240,驱动辊301A外周面的一 部分经开口部240向下突出;和引导片材的引导表面401a(参见图4A和图4B),其在片材输送方向上位于夹持部N的下游。开口部240不限于孔,可以是切口。驱动辊301A经开口部240接触从动辊301B。
接下来,将参照图4A和图4B描述片材的输送操作和上引导件401的摆动运动。假定厚纸(例如,具有300g/m2以上的基重)用作片材S。
借助吸引输送部201所进给的片材S由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朝向由外引导件411和内引导件412所组成的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输送。此时,上引导件401被引导件加压部件501压靠在引导件间隙管制部件531上,并且维持上引导件401和下引导件402之间的间隙,以便可以输送片材。
如图4B中所示,片材S经由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引导至组成下游输送辊对311的下游驱动辊311A和下游从动辊311B处,并且片材S的后缘经过了夹持部N。此时,输送力仅从下游输送辊对311施加给片材S。因为片材S处于被弯曲输送辊对415约束的状态,因此增大了输送抵抗力。
特别是,当片材S的后缘R经过了夹持部N时,已变为自由端的片材后缘R利用片材S的刚性向上挤压上引导件401的引导表面401a。通过与引导件加压部件501的偏压力相抗的加压力,上引导件401向上摆动。这样,与上引导件401的向上摆动运动相应,片材S将具有较小弯曲度,并且可减小由片材S的刚性所导致的输送抵抗力增大。
此外,因为上引导件401经由轴承213而被驱动轴302A支承成允许上引导件相对转动,因此即使当上引导件摆动时,驱动辊301A的外周面和形成于上引导件401上的开口部240之间的间隙也不会极大地改变。驱动辊301A的外周面和开口部240之间的间隙可最小化,并且可防止因片材卡在间隙中所导致片材堵塞或损坏。开口部240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端和驱动轴302A之间的距离优选应等于开口部240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端和驱动轴302A之间的距离。
此外,上引导件401沿片材输送方向从夹持部N的上游到下游连续地形成,使得形成平滑的引导表面,以从夹持部N的上游到下游引导片材,并且片材可以在不卡住的情况下可靠地引导。
根据本实施例,引导件加压部件501和501的弹簧压力设定成使得当输送薄纸时上引导件401不会摆动但当输送厚纸(例如,具有300g/m2以上的基重)时上引导件将摆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引导件加压部件501和501的弹簧压力可以根据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的弯曲度或者输送片材的基重任意地设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上引导件401经由轴承213支承在驱动轴302A上以允许上引导件相对转动,但是上引导件不是必须支承在驱动轴302A上,只要上引导件可转动地支承在与驱动轴302A相同的转动轴线上即可。也就是说,上引导件401的转动中心应当与驱动轴302A同轴地设置。例如,上引导件401可以可摆动地支承在一不同的框架部件上。根据本实施例,上引导件401经由轴承213(即安装部)安装到驱动轴302A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在上引导件401上形成开口,并且将开口用作将上引导件401安装到驱动轴302A上的安装部。
第一变例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相对于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向下弯曲,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5中所示,片材输送装置200A可以采用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A相对于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向上弯曲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上引导件401将被片材在弯曲方向上的内侧挤压,但是可以实现与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第二变例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上引导件401可相对转动地被驱动辊301A的驱动轴302A支承,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说,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辊单元300A的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的布置可以调换,如图6中所示。在此情况下,从动辊301B变为第一转动部件, 并且驱动辊301A变为第二转动部件。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辊单元300A中设置在片材输送方向下游的弯曲输送引导件对可以如图7A所示地向下弯曲或者如图7B所示地向上弯曲。然而,根据图7A中所示的结构,片材S的刚性导致朝向驱动辊301A偏压的从动辊301B被片材S的后缘R向上推。在此情况下,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之间的夹持压力减小。因此,优选的是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A如图7B所示地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当在从动辊301B侧设置摆动引导件时,优选的是将从动辊301B设置在弯曲输送引导件对弯曲方向上的内侧,以使得片材S的刚性不会减小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的夹持压力。
如所描述的,弯曲输送引导件对的弯曲方向、驱动辊与从动辊的布置以及摆动引导件的布置均可以任意地选择以便实现最佳配置。然而,因为从动辊301B相对于驱动辊301A可相对移动地设置,所以从动轴302B是可移动地设置。因此,摆动引导件相对于输送路径设置在从动辊301B侧的结构从设计观点来看是复杂的。因此,摆动引导件应相对于输送路径设置在驱动辊301A侧。
第二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根据第二实施例,上引导件采用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因而在附图中省略了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结构,或者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描述。
如图8和图9中所示,片材输送装置350包括辊单元300B、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和下游输送辊对311。辊单元300B包括下引导件402、与下引导件402对置的上固定引导件403和上摆动引导件451(即摆动引导件)。
上固定引导件403固定到框架部件210上,并且设置在由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所形成的夹持部N的上游。上摆动引导件451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夹持部N的下游,并且具有引导片材的引导表面451a。上摆动引导件451具有切口240B(即开口部),驱动辊301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通过该切口向下突出。上摆动引导件451被先前描 述的引导件加压部件501朝下引导件402偏压,并且由引导件间隙管制部件531保持。
接下来,将参照图9描述片材的输送操作和上摆动引导件451的摆动运动。假定厚纸(例如,具有300g/m2以上的基重)用作片材S。
由吸引输送部201所进给的片材S被驱动辊301A和从动辊301B朝向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输送。片材S经由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引导至下游输送辊对311,并且片材S的后缘R经过夹持部N。此时,输送力仅从下游输送辊对311施加给片材S。因为片材S处于被弯曲输送辊对415约束的状态,所以增大了输送抵抗力。
特别是,当片材S的后缘R经过了夹持部N时,通过片材S的刚性,已变为自由端的片材后缘R向上挤压上摆动引导件451的引导表面451a。利用与引导件加压部件501的偏压力相抗的加压力,上摆动引导件451向上摆动。这样,与上摆动引导件451的向上摆动运动相应,片材S将具有较小弯曲度,并且可减小由片材S的刚性所导致的输送抵抗力增大。
此外,上摆动引导件451经由轴承213而被驱动轴302A支承以允许上摆动引导件相对转动,并且上摆动引导件451在片材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夹持部N的下游。因此,即使当上摆动引导件摆动时,驱动辊301A的外周面和形成于上摆动引导件451上的切口240B之间的间隙不会极大地改变。驱动辊301A的外周面和切口240B之间的间隙可最小化,并且可防止因片材卡在间隙中所导致的堵塞或损坏。
此外,在上摆动引导件451由引导件间隙管制部件531保持的状态下,上摆动引导件451的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端451b是上摆动引导件451的最靠近驱动轴302A的一部分。因此,由于即使当上摆动引导件451向上摆动时上游端451b也不会靠近下引导件402,所以上摆动引导件451的开口可以加宽。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由弯曲输送引导件对415输送的片材S的弯曲度,并且可减小由片材S的刚性所导致的输送抵抗力增大。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不 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的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