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8325发布日期:2018-06-12 13:2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包装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粉末工业生产和运输中,需要对产品进行包装,以方便进行运输和储存;现有技术中的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在包装过程中,粉末从进料口进入称重设备时容易黏贴在其侧壁上,同时称重设备需要人工干预,不具备自动称量功能,且不能实现达到一定重量自动停止下料,且操作复杂,包装效力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具备自动称量功能,且能够实现达到一定重量自动停止下料,有效减少粉末黏贴侧壁;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的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包括称重设备和封口机,所述称重设备底部设置有传感器,所述称重设备上设置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位于称重设备上端面,所述出口位于称重设备底部,所述入口上安装有导管,所述导管连接有挡板,所述导管上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称重设备外侧面设置有控制装置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位于称重设备外侧面的下端,所述控制装置位于第一气缸的上方,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有推板,所述称重设备上端面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与挡板相连接,所述封口机位于出口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采用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进入称重设备内的粉末的重量。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外侧设置有震动装置,有利于减少粉末粘结在进料口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外形呈喇叭形设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称重设备下端设置有支撑脚,支撑脚主要用于支撑称重设备。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脚设置有一个以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脚与称重设备为一体设置,有利于生产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传感器皆与控制装置相连接,传感器将信号传到控制装置内,再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进行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控制装置,且第二气缸与挡板相连接,当粉末到达一定的重量时,压力传感器将检测信号传到控制装置内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气缸工作,第二气缸推动挡板,封闭导管,停止下料,实现了粉末达到一定重量自动停止下料,且操作简单,不需要人干涉,工作效率高;由于设置有震动装置,在进料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粉末粘结在进料口侧壁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的俯视图。

图中:1、称重设备,2、封口机,3、导管,4、传感器,5、控制装置,6、入口,7、出口,8、第一气缸,9、进料口,10、第二气缸,11、挡板,12、推板,13、震动装置,14、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气流微粉机用自动称量包装机,包括称重设备1和封口机2,所述称重设备1底部设置有传感器4,所述称重设备1上设置有入口6和出口7,所述入口6位于称重设备1上端面,所述出口7位于称重设备1底部,所述入口6上安装有导管3,所述导管3连接有挡板11,所述导管3上端设置有进料口9,所述称重设备1外侧面设置有控制装置5和第一气缸8,所述第一气缸8位于称重设备1外侧面的下端,所述控制装置5位于第一气缸8的上方,所述第一气缸8连接有推板12,所述称重设备1上端面安装有第二气缸10,所述第二气缸10与挡板11相连接,所述封口机2位于出口7下方。

所述传感器4采用压力传感器,通过压力传感器可以检测进入称重设备内的粉末的重量。

所述进料口9外侧设置有震动装置13,有利于减少粉末粘结在进料口9侧壁上。

所述进料口9外形呈喇叭形设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所述称重设备1下端设置有支撑脚14,支撑脚14主要用于支撑称重设备1。

所述支撑脚14设置有一个以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所述支撑脚14与称重设备1为一体设置,有利于生产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所述第一气缸8、第二气缸10和传感器4皆与控制装置5相连接,传感器4将信号传到控制装置5内,再通过控制装置5控制第一气缸8和第二气缸10进行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控制装置,且第一气缸与挡板相连接,当粉末到达一定的重量时,压力传感器将检测信号传到控制装置内后,控制装置控制第二气缸工作,第二气缸推动挡板,封闭导管,停止下料,实现了粉末达到一定重量自动停止下料,且操作简单,不需要人干涉,工作效率高;由于设置有震动装置,在进料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粉末粘结在进料口侧壁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