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曳引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
背景技术:
曳引轮是曳引机上的绳轮,也称曳引绳轮或驱绳轮。是电梯传递曳引动力的装置,利用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缘上绳槽的摩擦力传递动力,装在减速器中的蜗轮轴上。公告号为CN10277473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止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包括圆环形轮圈和设于轮圈中央与轮圈同轴的轮筒,轮圈和轮筒间由垂直于轴向的环形连接部相连,轮圈外壁周向设有径向凹陷的绳槽,其特征在于,轮圈轴向两端的绳槽外侧槽壁分别高于轮圈两端之间的绳槽槽壁高度,且向外弯曲。通过将轮圈轴向两端的侧壁变高虽然可以达到上述专利中的防曳引绳偏出的效果,但由于轮圈轴向两端的侧壁变高的原因,也会导致曳引绳难以安装到曳引轮上或者从曳引轮上拆卸下来。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曳引绳安装和拆卸的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包括曳引轮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曳引轮本体沿轴心线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挡环,所述挡环的直径大于曳引轮本体的外圈直径;两所述挡环中至少有一个为拆卸挡环,所述拆卸挡环可拆卸固定连接于曳引轮本体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挡环的直径大于曳引轮本体的外圈直径,故可以达到防曳引绳偏出的效果;其次,将挡环设置成可拆卸的结构,使得在安装或者拆卸曳引绳时,将拆卸挡环拆卸下来即可消除挡环对安装或者拆卸时造成的曳引绳。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设置为一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仅设置一个拆卸挡环可以降低曳引轮的生产难度,提高曳引轮的结构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设置为两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个拆卸挡环可以在曳引轮本体损坏时只需更换曳引轮本体既可不需要更换两拆卸挡环,从而降低使用成本。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曳引轮本体上对应连接孔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曳引轮本体的轴心线方向设置,所述拆卸挡环和曳引轮本体间通过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螺栓穿过拆卸挡环上的连接孔与曳引轮本体上的螺纹孔连接来实现拆卸挡环和曳引轮本体间的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曳引轮本体的内圈上一体设置有多个连接块,所述螺纹孔设置于连接块上。由于曳引轮本体内、外圈之间的厚度较薄,如果将螺纹孔设置在该部位上回影响曳引轮本体的结构强度,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圈上一体设置多个连接块,将螺纹孔设置在连接块上的方式来避免螺纹连接对曳引轮本体的结构强度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与曳引轮本体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卡块,相连两所述卡块间形成有与连接块配合的卡接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块的设置来卡住连接块,从而增强拆卸挡环与曳引轮本体间的连接强度,缓解曳引轮转动时对螺栓造成过大的扭矩。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连接孔上设置有内螺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螺栓与连接孔间的间隙导致拆卸挡环发生晃动,增强拆卸挡环与曳引轮本体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与曳引轮本体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宽度等于曳引轮本体的外圈半径和内圈半径之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拆卸挡环的端面与绳槽间的距离,避免曳引绳偏出时虽然被挡环挡住当回复时卡在拆卸挡环与绳槽间,导致曳引绳无法复位。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环形凹槽的深度等于曳引轮本体的一端与靠近该端的绳槽间的距离。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消除拆卸挡环的端面与绳槽间距离对曳引绳复位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拆卸挡环的环形凹槽外侧的端面呈弧线形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拆卸挡环与曳引绳伸出曳引轮本体部分间发生接触,不仅可以防止曳引绳磨损且可以保证曳引绳的正常工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具有结构简单,强度高,方便曳引绳安装和拆卸以及避免曳引绳偏出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示出了一侧拆卸挡环拆卸出时的结构;图2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示出了两侧侧拆卸挡环都拆卸出的结构;图3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三,示出了拆卸挡环安装在曳引轮本体上时绳槽与拆卸挡环间的距离;图4为本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二的,示出了挡环的结构;图6为本实施例二的示出了拆卸挡环拆卸出时的结构;图7为本实施例二的主视图。附图标记:1、曳引轮本体;11、连接块;12、螺纹孔;2、拆卸挡环;21、连接孔;22、卡块;23、环形槽;3、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包括曳引轮本体1,在曳引轮本体1沿轴心线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拆卸挡环2,拆卸挡环2的外圈直径大于曳引轮本体1的外圈直径,且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可拆卸连接。参照图2和图3,曳引轮本体1的内圈上一体设置有多个连接块11,连接块11连接在曳引轮本体1的支撑连接架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块11设置为两个。在拆卸挡环2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21,曳引轮本体1上对应连接孔21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12,螺纹孔12设置于连接块11上,且螺纹孔12沿曳引轮本体1的轴心线方向设置,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在连接拆卸挡环2和曳引轮本体1时,只需通过螺栓3穿过连接孔21与螺纹孔12连接即可。此外,为了避免螺栓3与连接孔21间的间隙导致拆卸挡环2发生晃动,增强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的连接稳定性,在连接孔21上设置有内螺纹,使得连接孔21与螺栓3连接。参照图1和图2,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卡块22,相连两卡块22间形成有与连接块11配合的卡接槽,通过将连接块11卡到卡接槽来实现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的卡接,增强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的连接强度。并且,在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宽度等于曳引轮本体1的外圈半径和内圈半径之差,在连接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时曳引轮本体1的内、外圈之间的部分可以装入环形凹槽中,从而减小拆卸挡环2的端面与绳槽间的距离,避免曳引绳偏出时虽然被挡环挡住当回复时卡在拆卸挡环2与绳槽间,导致曳引绳无法复位。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凹槽的深度等于曳引轮本体1的一端与靠近该端的绳槽间的距离,且拆卸挡环2的环形凹槽外侧的端面呈弧线形设置。如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曳引绳偏出的曳引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包括曳引轮本体1,在曳引轮本体1沿轴心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环和拆卸挡环2,挡环以及拆卸挡环2的外圈直径均大于曳引轮本体1的外圈直径,挡环一体式连接于曳引轮本体1上,而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可拆卸连接。参照图6,曳引轮本体1的内圈上一体设置有多个连接块11,连接块11连接在曳引轮本体1的支撑连接架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块11设置为两个。在拆卸挡环2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21,曳引轮本体1上对应连接孔21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12,螺纹孔12设置于连接块11上,且螺纹孔12沿曳引轮本体1的轴心线方向设置,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在连接拆卸挡环2和曳引轮本体1时,只需通过螺栓3穿过连接孔21与螺纹孔12连接即可。此外,为了避免螺栓3与连接孔21间的间隙导致拆卸挡环2发生晃动,增强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的连接稳定性,在连接孔21上设置有内螺纹,使得连接孔21与螺栓3连接。参照图1,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卡块22,相连两卡块22间形成有与连接块11配合的卡接槽,通过将连接块11卡到卡接槽来实现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间的卡接,增强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的连接强度。并且,在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连接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的宽度等于曳引轮本体1的外圈半径和内圈半径之差,在连接拆卸挡环2与曳引轮本体1时曳引轮本体1的内、外圈之间的部分可以装入环形凹槽中,从而减小拆卸挡环2的端面与绳槽间的距离,避免曳引绳偏出时虽然被挡环挡住当回复时卡在拆卸挡环2与绳槽间,导致曳引绳无法复位。参照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凹槽的深度等于曳引轮本体1的一端与靠近该端的绳槽间的距离,且拆卸挡环2的环形凹槽外侧的端面呈弧线形设置,挡环朝向绳槽的一端端面突出于曳引轮本体1的部分呈远离绳槽的弧形设置。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