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的观光外罩。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的观光外罩大部分的安装方式都是在轿厢外安装,而小规格电梯井道尺寸较小,活动空间有限,令到现场作业人员安装观光外罩时相对困难。
电梯市场的竞争趋势,要求电梯井道的尺寸尽可能小,而使得电梯部件在井道内的布置尽可能紧凑,所以导致一些井道宽度尺寸太小,难以进行电梯的观光外罩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梯的观光外罩,降低观光外罩对井道宽度的要求,安装人员可以在井道内空间相对较大的后侧、轿顶或底坑完成观光外罩安装。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的观光外罩,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侧罩体,所述侧罩体包括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侧罩体设有可与观光后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第一罩体,所述第一罩体的一侧与一个所述侧罩体的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罩体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侧罩体的第一连接端连接;及第二罩体,所述第二罩体的一侧与一个所述侧罩体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罩体的另一侧与另一个所述侧罩体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罩体设有可与轿厢底部固定连接的安装组件。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罩体包括第一本体、第一侧体及第二侧体,所述第一侧体及所述第二侧体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两侧,所述第二侧体相对于所述第一侧体靠外设置,所述第二侧体设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侧体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加强筋板,所述第一加强筋板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一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体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一一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设有外延体,所述外延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部,所述外延体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罩体的第二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侧部设有多个与所述外延体相贴合的第一支座,多个所述第一支座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罩体设有第二加强筋板,所述第二加强筋板横向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侧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罩体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横向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部之间,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固定于第二罩体上的第一支架及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有可与轿厢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多个横向间隔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侧部之间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安设有可与轿厢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部。
上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上述电梯的观光外罩安装时,两个侧罩体通过第一罩体及第二罩体连接形成观光外罩,并通过第一安装部与观光后壁的连接固定(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安装组件与轿厢底部的连接固定(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实现观光外罩的安装,现场作业人员可以从轿顶进行第一罩体与侧罩体安装、从井道后侧进行两个侧罩体与观光后壁的安装、从底坑或脚手架上进行第二罩体与轿厢底部及第二罩体与两个侧罩体的安装。该电梯的观光外罩可降低观光外罩对井道宽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梯的观光外罩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罩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二罩体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侧罩体,110、第一连接端,120、第二连接端,130、第一安装部,140、第一本体,150、第一侧体,160、第二侧体、162、第一连接部,164、第二连接部,166、通孔,170、第一加强筋板,172、第一安装孔,174、外延体,102、第二安装孔,200、第一罩体,210、第一侧部,220、第一支座,230、第二加强筋板,300、第二罩体,310、安装组件,312、第一支架,314、第二支架,3140、第二安装部,316、第二支座,3160、第三安装部,320、第二侧部,400、观光后壁,500、轿厢底部,600、螺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梯的观光外罩,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侧罩体100,侧罩体100包括第一连接端110及第二连接端120,侧罩体100设有可与观光后壁400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部130;第一罩体200,第一罩体200的一侧与一个侧罩体100的第一连接端110连接,第一罩体200的另一侧与另一个侧罩体100的第一连接端110连接;及第二罩体300,第二罩体300的一侧与一个侧罩体100的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第二罩体300的另一侧与另一个侧罩体100的第二连接端120连接,第二罩体300设有可与轿厢底部500固定连接的安装组件310。
如图1至6所示,该电梯的观光外罩安装时,两个侧罩体100通过第一罩体200及第二罩体300连接形成观光外罩,并通过第一安装部130与观光后壁400的连接固定(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安装组件310与轿厢底部500的连接固定(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实现观光外罩的安装,现场作业人员可以从轿顶进行第一罩体200与侧罩体100安装、从井道后侧进行两个侧罩体100与观光后壁400的安装、从底坑或脚手架上进行第二罩体300与轿厢底部500及第二罩体300与两个侧罩体100的安装。该电梯的观光外罩可降低观光外罩对井道宽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
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中,侧罩体100包括第一本体140、第一侧体150及第二侧体160,第一侧体150及第二侧体160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一本体140的两侧,第二侧体160相对于第一侧体150靠外设置,第二侧体160设有第一连接部162及第二连接部164,第一连接部162及第二连接部164分别对称设置第二侧体160的两端,因而可分别与第一罩体200及第二罩体300连接;第一本体140设有纵向设置的第一加强筋板170,第一加强筋板170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安装部130,第一安装部130设有第一安装孔172,第二侧体160设有多个通孔166,多个通孔166分别与多个第一安装孔172一一相对,因而螺栓组件600可穿过通孔166与第一安装孔172相配合将该侧罩体100固定于观光后壁400,该通孔166的设置,便于现场人员使用螺丝刀或六角匙之类的紧固工具,便于拧紧螺栓。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板170设有外延体174,外延体174设置于第一本体140的外部,外延体174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于安装第一罩体200的第二安装孔102,通过螺栓与第二安装孔102的配合可将第一罩体200固定于外延体174上;进一步的,第一罩体200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一侧部210,第一侧部2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62连接,因而实现了第一罩体200与两个侧罩体100的固定连接(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第一侧部210设有多个与外延体174相贴合的第一支座220,多个第一支座220分别与第二安装孔102一一相对,因而可通过第一支座220与外延体174的配合实现第一罩体200与两个侧罩体100的初步卡固,在利用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102与支座固定或继续穿过第一支座220与螺母相配合实现第一罩体200与两个侧罩体100的安装固定;第一罩体200设有第二加强筋板230,第二加强筋板230横向设置于两个第一侧部210之间,因而可加固第一罩体200,提高第一罩体200的抗压强度。
如图1、5及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罩体300包括两对称设置的第二侧部320,第二侧部32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64连接,因而实现了第二罩体300与两个侧罩体100的固定连接(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安装组件310横向设置于两个第二侧部320之间,安装组件310包括固定于第二罩体300上的第一支架312及与第一支架312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314,第二支架314设有可与轿厢底部500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部3140,因而实现了第二罩体300与轿厢底部500的固定连接(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第二安装部3140优选为螺栓组件600;再进一步的,安装组件310还包括多个横向间隔设置于两个第二侧部320之间的第二支座316,第二支座316安设有可与轿厢底部500固定连接的第三安装部3160,进一步将该两个侧罩体100通过第一罩体200及第二罩体300连接形成观光外罩固定于轿厢底部500(该固定方式可以是卡固、焊接、插销固定、螺栓连接固定等方式),第三安装部3160优选为螺栓组件6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