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528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充气包装装置,尤其涉及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物流业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包装盒(包装箱)。然而,这种传统的包装盒的包装方式,都没有提供防撞防碰防跌功能。也就是说,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包装盒或包装箱会被扔来扔去,很容易导致其变形,从而可能会导致被包装物品的损坏或变形。所以对一些包装要求较高的物品,例如电子数码产品、塑料陶瓷、生物化工产品、食品医药等,都需要给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以防止包装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例如传统的纸质包装盒,其可以是在纸质包装盒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如泡沫材料来达到提供缓冲作用的目的。然而,将这种包装盒和填充的缓冲材料运送到包装地时,其运输和储存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缓冲泡沫材料污染环境,并不环保。

另外的改进方案是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充气包装袋,其由四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热封工艺形成,其中两层外层薄膜之间形成充气室,两层内层薄膜形成单向流体填充阀,以用于向对应的充气室中充入气体并且防止充气室中的气体泄露出去。其中两层外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的折叠后形成可以容纳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室,这样,包装物品可以在各个侧面受到充气包装袋的缓冲,以防止外界的冲击应力作用至包装物品,从而防止包装物品的损坏。然而,由两层外层薄膜形成的单层式充气包装袋的缓冲性能仍然有限,例如充气包装袋的一侧壁受到撞击时,该充气包装袋内空气不能有效分散,并且充气包装袋的侧壁不能及时恢复形状,造成冲击应力在局部过于集中,从而应力传递至包装物品,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

还有的充气包装袋为了实现某些特定形状的立体结构,在充气完成后带有侧翼,这些侧翼虽然保证了一定的缓冲效果,但是侧翼凸出充气包装袋的其他部位的表面,造成额外空间的占据。在运输和仓储的过程中,由于侧翼的存在,各充气包装袋之间的额外空间造成不能相互紧密贴合,既增加了不必要的空间,而且降低了稳定性,影响对充气包装袋内容纳的包装物体进行缓冲的效果。此外,当这些带侧翼的包装袋和其他包装袋配合使用时,也不能紧密贴合,也增加了额外空间并影响缓冲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在提供缓冲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外壁的平整度,能够贴合包装物品或者其他类型包装装置的表面,增强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折叠壁,所述折叠壁的表面和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侧壁或底壁的表面能够形成平整的整体平面,从而在提供缓冲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外壁的平整度,能够贴合包装物品或者其他类型包装装置的表面,增强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折叠壁,所述折叠壁不占用额外空间,从而提高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运输、仓储、使用等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折叠壁,所述折叠壁不占用额外空间,从而提高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的包装物品的稳定性,增强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折叠壁,所述折叠壁不占用额外空间,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容纳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通过流体对至少一待包装物品提供缓冲,其包括: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和立体塑封缝塑封连接形成的至少一流体包装主体,其中所述流体包装主体包括多个流体储存单元,其中各个流体储存单元经弯折形成多个相连通的子流体储存单元,其中所述流体包装主体在填充流体后由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形成至少一周壁和至少一底壁,所述周壁和所述底壁形成一方形的容纳腔,用于包装所述待包装物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两折叠壁,其分别位于所述底壁的两端,其中两所述折叠壁适合于分别叠合于所述周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折叠壁在叠合于所述周壁时,适合于分别在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的侧面形成平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壁在对应于所述折叠壁叠合的位置形成一叠合部,所述叠合部相对于所述周壁剩余部分具有较小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合部相对于所述周壁剩余部分具有较小直径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折叠壁在与所述周壁的所述叠合部叠合时,其适合于分别叠合在所述周壁的外侧并且分别在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的外侧面形成平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折叠壁适合于分别叠合于所述周壁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两折叠壁,其分别位于所述底壁的两端,其中两所述折叠壁适合于分别叠合于所述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折叠壁在叠合于所述底壁时,适合于分别在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的底侧形成平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在对应于所述折叠壁叠合的位置形成一叠合部,所述叠合部相对于所述底壁剩余部分具有较小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合部相对于所述底壁剩余部分具有较小直径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两所述折叠壁在与所述底壁的所述叠合部叠合时,其适合于分别叠合在所述底壁的外侧并且分别在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的所述底侧形成平整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折叠壁适合于分别叠合于所述底壁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还包括至少一顶壁,其用于封合所述容纳腔的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壁、所述底壁和所述折叠壁一体成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壁、所述底壁、所述周壁和所述折叠壁一体成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折叠壁由两部分折叠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折叠壁呈三角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折叠壁与对应的所述叠合部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错位叠层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由第一流体储存膜和第二流体储存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所述流体包装主体形成至少一流体进口和至少主通道,并且所述流体包装主体中设置有至少一流体填充阀,流体从所述流体进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流体填充阀进入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填充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流体包装主体的所述第一流体储存膜和所述第二流体储存膜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至少一流体通道,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向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填充流体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贴合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流体储存单元的流体从所述流体通道反渗。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折叠热封起来后的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被放置于一其他类型包装袋内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底壁和一折叠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侧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折叠热封起来后的成品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被放置于一其他类型包装袋内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侧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单向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单向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4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单向流体填充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具有可充气结构,用以在充气后为各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气体缓冲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流体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流体,从而使用非常方便。因为所述流体包装袋具有流体缓冲性能,从而其适合用于为所述待包装物品提供流体缓冲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上述待包装物品并不限于这里所举出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本实用新型的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物品的包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用于提供缓冲效果的介质为流体,例如气体、液体等。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流体。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形成过程中,为了形成方形的立体形状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具有至少一底部折叠壁,所述底部折叠壁不仅能够保证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方形立体构型,为所述包装物品提供多级缓冲效果,更特别的是能够保证所述底部折叠壁所在侧壁的平整度。也就是说,所述底部折叠壁形成之后不会凸出所属侧壁的平面。这样,在运输或者仓储中,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彼此之间不会因为各底部折叠壁的存在增加额外空间,排列更紧密,不会影响各自的缓冲效果,还能节省空间。此外,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需要被容纳于其他类型包装袋内时,所述底部折叠壁的存在不会影响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外壁和其他类型包装袋的内壁的贴合度。也就是说,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在维持构型以及提供多级缓冲效果的同时,外壁能够很好地贴合其他类型包装袋的内壁,不会影响各自的缓冲效果,也能够节省空间。所述底部折叠壁会在下述各实施例中详细清楚地揭露。

具体地,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流体缓冲体10,即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袋。在本实用新型的图1至图7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图2和图14A,所述流体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流体储存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流体储存单元13的所述立体包装袋,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存流体的流体储存室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具有方形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2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将两层流体储存膜11和12分隔成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所述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独立。这样,在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被损坏而泄露流体时,其他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也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流体填充阀20,就可以对所有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填充流体。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流体储存膜11和所述第二流体储存膜12的热封形成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可以分别成为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顶侧和底侧是相对概念,是根据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与水平线的相对位置定义的。也就是说,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垂直时,定义为顶侧和顶侧,但是,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分隔缝31与水平线相对平行时,定义为左侧和右侧。所述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连通。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至图7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在实施为充气材料时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大小相同的充气柱,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也可以包括多个并列排列的大小不同的充气柱。此外,大小气柱的排列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可以交替排列,可以在某些区域形成小气柱等,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4A至图14C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4A,所述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流体填充阀20,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所述流体储存室14充气的流体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23向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填充流体如充气并且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压作用在所述阀膜21和22上,以使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从而封闭所述流体通道23,以使所述流体填充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当每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流体通道23,并且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互相独立时,当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如图14B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一步地可以包括增加一层阀膜25,其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以用于增强密封性能。如图14C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可以进一步地包括一层阀膜26,其位于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2和所述阀膜22之间,即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的外侧,从而起到防止所述阀膜22和所述流体储存膜12的相连接处被撕裂,以起到加强其稳固连接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流体填充阀20的具体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变形实施例中,其也可以是其他机械阀。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以及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单元15与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沿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所述主通道151具有一流体进口152,当所述流体进口152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所述流体进口152沿着横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纵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并且当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流体储存膜11或12,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形成,也可以由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或12和其中一层所述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和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4A至14C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分别在对应所述流体通道23的位置将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所述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所述流体储存膜12和所述阀膜22热封连接,其他位置将多层薄膜一体地热封连接,并将所述流体缓冲体10分成所述主通道单元15和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

如图14A至14C中所示,各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在邻近所述主通道151的位置,所述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所述流体储存膜11,这样在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达到预定的气压时,气压作用于所述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一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所述流体储存膜11并最终贴合于所述流体储存膜11,从而关闭所述流体通道23。即所述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另外,如图14A至14C中所示,各个所述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流体储存室14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所述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时,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流体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所述耐热阻隔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14A至14C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所述主通道151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151由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形成,所述耐热层24和所述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所述主通道151,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所述耐热层24的设置,所述接合缝36将两层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所述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所述流体缓冲体10在充气时,气体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后,相邻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所述流体储存膜11和12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所述流体通道23。

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两端部的各流体储存单元13经折叠后通过端塑封缝41连接。所述端塑封缝41的外侧设置一端边38。所述端塑封缝41和所述端边38共同形成一不充气端部106。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沿一折叠辅助线进行折叠后通过所述端塑封缝41进行连接后形成一方形空间立体架构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在充气后包括一包装壁101和一顶侧壁102。所述包装壁101进一步包括一底壁1011、两折叠壁1012和一周壁1013。所述包装壁101和所述顶侧壁102由各所述平面塑封缝30形成的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形成。如图2中所示,所述折叠壁1012呈三角形,并且由两部分折叠而成。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充气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也就是形成所述包装壁101和所述顶侧壁102。这些所述弯折缝37没有将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进入每个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经过热封形成的所述弯折缝37,所述弯折缝37的两侧形成有所述连通通道。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所述弯折缝37,而中间部位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更具体地,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每一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分别具有至少一对子弯折缝371、至少一对壁分隔缝372和至少一对折叠壁弯折缝373。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所述弯折缝37的位置对应,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各所述弯折缝37为互相间隔地设置,也就是说,设置在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各所述弯折缝37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在各所述弯折缝37之间形成各侧壁。

各所述弯折缝37将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分割为两个以上的子流体储存单元131。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连接于各对应的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当然也可以不连接,并将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分隔为宽度尺寸比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更小的子流体储存单元132和133。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从尺寸数值和相对的角度上来看,图1中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的宽度在数值上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也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的宽度尺寸在数值上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换句话说,从相对的角度上来看,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132和133可以被分别实施为大气柱、中气柱和小气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大、中和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优选实施例中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132和133尺寸上的差别,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壁分隔缝372用于分隔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和所述包装壁101。所述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盖部被打开时,所述顶侧壁102沿着所述壁分隔缝372进行弯折。如图1所示,所述壁分隔缝372和右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之间,以及所述边封缝32和左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之间形成所述周壁1013。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周壁1013是图1中的平面缓冲体经所述端塑封缝41立体塑封后形成的图2中的方形环状。也就是说,经过立体塑封后,图2中形成所述周壁1013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为大气柱,并环形排列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的平面缓冲体的左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和右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之间形成所述底壁1011和所述折叠壁1012。更具体地,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之间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所述子弯折缝371之间形成所述底壁1011。换句话说,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左右两侧的所述子弯折线371之间形成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和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形成所述底壁1011。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形成所述底壁1011和所述折叠壁1012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132和133的数量在这个实施例中仅仅作为举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优选地,由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分隔形成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的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的数量与由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分隔形成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的数量对应。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图1中有4个流体储存单元13被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形成多个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相应地,也有4个流体储存单元13被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形成多个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当然,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的数量并不受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数量仅仅作为举例。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5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还包括四条折叠线47。每一所述折叠线47在所述连接热封点44与所述子弯折缝371之间倾斜延伸。各所述折叠线47与各所述弯折缝371交汇于一弯折点471。两相应所述折叠线47的所述弯折点471之间形成一弯折线48。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弯折线48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进行折叠。也就是说,各所述折叠壁1012形成于两所述折叠线47和所述弯折线48之间。沿两相应所述折叠线47以及相应所述弯折线48折叠后,四个所述弯折点471之间形成所述包装壁101的所述底壁1011。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通过所述流体填充阀20充气之后,由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部气体压强的平衡,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的厚度数值与形成所述底壁1011的设置有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而形成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的厚度数值之和,与形成所述底壁1011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的厚度数值相等或者近似,从而,当所述折叠壁1012设置于所述底壁1011的底侧时,所述折叠壁1012并不会凸出所述底壁1011所在的平面。也就是说,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为图4中被放置于其他类型的包装袋中时,所述折叠壁1012除了提供多级缓冲效果以外,还能够使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外壁贴合其他类型包装装置如方形包装箱的内壁,从而既节省了空间,不影响缓冲效果,而且还更具有稳定性。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为图5中不与其他类型包装袋结合,而是单独作为包装装置时,即使底部有所述折叠壁1012,依然能够稳定地站立于平面上。而且,当多个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放置在一起运输或者仓储时,各自之间不会因为各所述折叠壁1011的存在增加空间,而是各自更贴合,更有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两侧的所述折叠壁1012被设置于所述底壁1011的下端。所述折叠壁1012与所述底壁1011气柱延伸方向不一样,从而叠层交叉布置,增强了所述流体包装袋底部的缓冲性能,又由于所述折叠壁1012所在平面为所述底壁1011所在的平面,从而增强了稳定性,同时又节省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一变形实施例,所述折叠壁1012与所述底壁1011的相对位置可以作变形实施。也就是说,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两侧的折叠壁1012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的下端所不同的是,所述两侧的折叠壁1012也可以被固定于所述底壁1011的上端,即位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部的底侧,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只要经过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分隔形成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132和133所分别形成的所述底壁1011和所述折叠壁1012的外壁在同一平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这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壁1011形成了两个与所述折叠壁1012对应的叠合部1011a,其他部分形成剩余部分1011b。其中所述叠合部1011a相对于所述剩余部分1011b具有较小的厚度,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在其他的热封缝来形成,在图中示意是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可以理解的是,热封的位置和形状并不受到限制,如可以是沿横向,纵向或倾斜方向地延伸,可以是条状,圆形或多边形状,并且使相邻的沿长度方向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连通即可。并且,进一步地,所述叠合部1011a与所述折叠壁1012叠合后,其厚度之和可以与所述剩余部分1011b的厚度相当,这样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侧得以形成平整平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变形中,所述叠合部1011a与所述折叠壁1012叠合后,其厚度也可以略小于所述剩余部分1011b的厚度,这样使所述折叠壁1012不致于凸出从而与包装箱之间形成较大空隙。这样,所述空气包装装置能够平整地与包装箱贴合,形成紧凑结构。而所述叠合部1011a与所述折叠壁1012叠合结构,缓冲能力依然能够得到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包装壁101形成了叠层交叉布置的结构,这增强了所述流体包装袋底部的缓冲性能。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部形成,也可以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气体部位形成,例如顶部、侧部等。

因此,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一容纳腔100,用于包装待包装物品。所述容纳腔100的形状为方形,可用于包装方形待包装物品。

图8至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折叠壁1011A没有设置于底壁1012A,而是设置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周壁1013A。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折叠壁1011A的结构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侧部得到了应用。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形成一容纳腔100A,用于包装待包装物品。所述容纳腔100A的形状为方形,可用于包装方形待包装物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包装其他形状的待包装物品,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

如图8中所示,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流体缓冲体10A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A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A,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A和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A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A。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流体填充阀20A、所述边封缝32A,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A和所述主通道151A的形成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相同。所述流体缓冲体10A的两端部的各流体储存单元13A经折叠后通过一端塑封缝41A连接。所述端塑封缝41A的外侧设置一端边38A。所述端塑封缝41A和所述端边38A共同形成一不充气端部106A。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A沿一折叠辅助线进行折叠后通过所述端塑封缝41A进行连接后形成一方形空间立体架构的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壁101A和一顶侧壁102A。所述包装壁101A进一步包括一底壁1011A、两折叠壁1012A和一周壁1013A。所述包装壁101A和所述顶侧壁102A由各所述平面塑封缝30A形成的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形成。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A,充气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A弯折,从而使所述流体缓冲体10A形成多个侧壁,也就是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和所述顶侧壁102A。这些所述弯折缝37A没有将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所述连通通道进入每个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经过热封形成的所述弯折缝37A,所述弯折缝37A的两侧形成有所述连通通道。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所述弯折缝37A,而中间部位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更具体地,所述流体缓冲体10A的每一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分别具有至少一对子弯折缝371A、至少一对壁分隔缝372A和至少一对折叠壁弯折缝373A。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的所述弯折缝37A的位置对应,所述流体缓冲体10A的各所述弯折缝37A为互相间隔地设置,也就是说,设置在多个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的各所述弯折缝37A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在各所述弯折缝37A之间形成各侧壁。

各所述弯折缝37A将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分割为两个以上的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所述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多列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连接于各对应的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A,并将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13A分隔为宽度尺寸比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更小的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和133A。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从宽度尺寸数值和相对的角度上来看,图8中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的宽度在数值上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也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的宽度尺寸在数值上大于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换句话说,从相对的角度上来看,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132A和133A可以被分别实施为大气柱、中气柱和小气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大、中和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优选实施例中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132A和133A宽度的尺寸上的差别,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壁分隔缝372A用于分隔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顶侧壁102A和所述包装壁101A。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盖部被打开时,所述顶侧壁102A沿着所述壁分隔缝372A进行弯折。如图8所示,所述壁分隔缝372A和右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A、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A之间,以及所述边封缝32A和左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A、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A之间形成所述周壁1013A。

值得一提的是,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不同的是,经过立体塑封后,图9中所述周壁1013A由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和132A形成,并环形排列设置,而并不是优选实施例中全部由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形成。也就是说,如图9中所示,所述周壁1013A的上部为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形成,而靠近所述底壁1011A的下部为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图8中的平面缓冲体的左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和右侧的所述子弯折缝371A之间形成所述底壁1011A,所述折叠壁弯折缝373A之间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A。换句话说,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A。左右两侧的所述子弯折线371A之间形成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形成所述底壁1011A。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形成所述周壁1013A和所述折叠壁1012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132A和133A的数量在这个实施例中仅仅作为举例,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0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A还包括四条折叠线47A。每一所述折叠线47A在所述连接热封点44A与所述子弯折缝371A之间倾斜延伸。各所述折叠线47A与各所述弯折缝371A交汇于一弯折点471A。两相应所述折叠线47A的所述弯折点471A之间形成一弯折线48A。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弯折线48A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通过所述分隔缝31A或者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进行折叠。也就是说,各所述折叠壁1012A形成于两所述折叠线47A和所述弯折线48A之间。沿两相应所述折叠线47A以及相应所述弯折线48A折叠后,四个所述弯折点471A之间形成所述包装壁101A的所述底壁1011A。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通过所述流体填充阀20A充气之后,由于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内部气体压强的平衡,形成所述折叠壁1012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的厚度数值与形成所述周壁1013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的厚度数值之和,与形成所述周壁1013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的厚度数值相等或者近似,从而,当所述折叠壁1012A设置于所述底壁1011A的底侧时,所述折叠壁1012A并不会凸出所述底壁1011A所在的平面。也就是说,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为图11中被放置于其他类型的包装袋中时,所述折叠壁1012A除了提供多级缓冲效果以外,还能够使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侧部的外壁贴合其他类型包装袋的内壁,从而既节省了空间,不影响缓冲效果,而且还更具有稳定性。当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为图10中不与其他类型包装袋结合,而是单独作为包装装置时,即使侧部有所述折叠壁1012A,当多个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放置在一起运输或者仓储时,各自之间不会因为各所述折叠壁1011A的存在增加空间,而是各自更贴合,更有稳定性。

优选地,为了实现所述折叠壁1012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的厚度数值与形成所述周壁1013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的厚度数值之和,与形成所述周壁1013A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的厚度数值相等或者近似,由分隔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的对应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的长度在数值上大于或者等于分隔形成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的对应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的长度的两倍,即长度延伸的这些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包括中间部分341A用来形成小气柱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3A以及两侧部分342A用来形成较小气柱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而所述周壁1013A的其他气柱可以是较大气柱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形成。当然,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仅仅作为举例,只要实现立体成型后的所述折叠壁1012A的外壁与所述周壁1013A的外壁为同一平面。可以理解的是,长度延伸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用来形成两端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2A的分隔缝部分也可以与所述折叠壁102A没有一体延伸,而是独立地设置,只要能起到将所述周壁1013A对应所述折叠壁102A的部位形成小气柱,从而当所述折叠壁102A经折叠而叠合于所述周壁1013A时能在侧面形成整体平面。也可以说,所述折叠壁102A与所述周壁1013A叠合的部分分别是较小气柱,而所述周壁1013A未与所述折叠壁102A叠合的部分是较大气柱,所述折叠壁102A与所述周壁1013A叠合后,能够与所述周壁1013A其他气柱形成大致平整的表面,从而适合于放置于方形容纳包装盒内。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所述折叠壁1012A与所述周壁1013A的相对位置可以作变形实施。也就是说,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两侧的折叠壁1012A被设置于所述周壁1013A的外侧所不同的是,所述两侧的折叠壁1012A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周壁1013A的内侧,本实用新型并不受此限制,只要经过各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分隔形成的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131A,132A和133A所分别形成的所述周壁1013A和所述折叠壁1012A的内壁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当所述容纳腔100A内放入包装物品时,所述包装物品的外表面能够贴合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内表面,而不会因为所述折叠壁1012的存在增加额外的空隙而影响缓冲效果或者减小容纳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这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周壁1013A形成了两个与所述折叠壁1012A对应的叠合部1013a,其他部分形成剩余部分1013b。其中所述叠合部1013a相对于所述剩余部分1013b具有较小的厚度,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在其他的热封缝来形成,在图中示意是所述流体储存单元分隔缝34A即包括中间部分341A和两端部分342A,两端部分342A使所述叠合部1013a具有较小厚度。可以理解的是,热封的位置和形状并不受到限制,如可以是沿横向,纵向或倾斜方向地延伸,可以是条状,圆形或多边形状,并且使相邻的沿长度方向的所述子流体储存单元连通即可。并且,进一步地,所述叠合部1013a与所述折叠壁1012A叠合后,其厚度之和可以与所述剩余部分1013b的厚度相当,这样在所述方形流体包装装置的底侧得以形成平整平面。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变形中,所述叠合部1013a与所述折叠壁1012A叠合后,其厚度也可以略小于所述剩余部分1013b的厚度,这样使所述折叠壁1012A不致于凸出从而与包装箱之间形成较大空隙,也可以避免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在包装箱内摇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