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用智能安全门。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在用电梯34.6多万台,每年还以约5万~6万台的速度增长。电梯服务中国已有100多年历史,而我国在用电梯数量的快速增长却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目前我国电梯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同步。目前,电梯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有电梯的存在,才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便利性。轿厢门作为电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有轿厢门和层站门,该轿厢门用于将轿厢门口打开或关闭,该层站门用于将楼层的门口打开或关闭,轿厢门和层站门是电梯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只有设置轿厢门和层站门的电梯才能够保证乘客安全搭乘电梯。习知的轿厢门和层站门均包含有两扇,其中该两扇轿厢门安装于轿厢前壁面上,当两扇轿厢门相对靠拢时,该轿厢门口关闭,当两扇轿厢门相对分开时,该轿厢门口打开;该两扇层站门安装于楼层门框上,当两扇层站门相对靠拢时,该楼层门口关闭,当两扇层站门相对分开时,该楼层门口打开。目前我市在用电梯主要分为光幕式电梯和触板式电梯两种,光幕式电梯是在电梯门两边装上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然后发出红外线“织”成光幕。在电梯门关闭过程中,如果有人或者物体接触到光幕,就会隔断红外线,接收器就会做出开门动作。触板式电梯则是在电梯门上有一块突出的触板,通过触板感应,触板连接着电梯的控制系统,当有物体碰到触板后,电梯门就会停止关闭并自动弹开。虽然两种电梯都设有感应装置,而且在轿门设有防夹保护装置,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感应盲区,无法实现全部覆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智能安全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智能安全门,包括第一层站门、第一轿厢门、距离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红外接收器、距离接收器和第二轿厢门,所述第一层站门安装在导轨上,所述第一层站门的一侧设置有卡扣,所述第一轿厢门的一侧设有所述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层站门和所述第一轿厢门的一侧均设有护垫,所述第一轿厢门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红外传感器和挂钩,所述挂钩的一侧设置有暗扣,所述第二轿厢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红外接收器和所述距离接收器。
进一步的,所述护垫由塑胶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与滑槽通过滑轮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与红外接收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距离传感器与距离接收器之间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电梯用智能安全门,通过设置一个护垫,可以保护手在关门时不注意放入时不会对手造成伤害,保护人员安全,将滑槽与挂钩之间通过滑轮连接,该结构简单,便于实现,且制作成本低,安全可靠,在电梯的轿厢门一侧设置一个距离传感器和距离接收器,可以消除红外传感器所造成的盲区,保护人员安全,同时也可以在红外传感器不精准的情况下帮助电梯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中:1-第一层站门;2-导轨;3-卡扣;4-第一轿厢门;5-距离传感器;6-护垫;7-滑槽;8-红外传感器;9-挂钩;10-暗扣;11-红外接收器;12-距离接收器;13-第二轿厢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智能安全门,包括第一层站门1、第一轿厢门4、距离传感器5、红外传感器8、红外接收器11、距离接收器12和第二轿厢门13,第一层站门1安装在导轨2上,第一层站门1的一侧设置有卡扣3,第一轿厢门4的一侧设有距离传感器5,第一层站门1和第一轿厢门4的一侧均设有护垫6,第一轿厢门4的一侧设有滑槽7,滑槽7的一侧设置有红外传感器8和挂钩9,挂钩9的一侧设置有暗扣10,第二轿厢门13的一侧设置有红外接收器11和距离接收器12。
进一步的,所述护垫6由塑胶制成,保护人员安全,且材料便宜,可以节约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9与滑槽7通过滑轮活动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护与保养。
进一步的,所述红外传感器8与红外接收器11之间电性连接,所述传感器5与距离接收器12之间电性连接,便于信号传输。
工作原理:工作时,第一轿厢门4上的挂钩9在滑槽7上运动,运动到一定位置时,暗扣10固定,同时挂钩9会勾住卡扣3,当轿厢门打开时,也会带动层站门打开,如果电梯有人进入时,红外传感器8发出的红外信号被阻挡使红外接收器11接收不到信号,控制器会控制电梯门打开,距离传感器5对红外传感器8起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消除红外传感器8所造成的盲区,保障人员安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