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带用托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7809阅读:1329来源:国知局
输送带用托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尤其是一种带式输送机用托辊。



背景技术:

目前,各带式输送机厂家所采用的托辊主要是用于支承输送带及输送带上所承载的物料,保证输送带稳定运行。较小的托辊运行阻力,可以降低带式输送机整机能耗,是托辊性能优良的重要指标。但是对于处于发电状态的下运带式输送机,存在“滚料”和“飞车”现象等隐患,设计时需要合理配置软启动装置和制动装置,才能便于实现对下运胶带机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下运式带式输送机可控性及安全性的输送带用托辊。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送带用托辊,包括辊壳,辊壳内的端部设有与辊壳固接的轴承座,轴通过轴承与轴承座连接,所述轴承座内设有与轴连接的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置于轴承内侧的内阻尼结构和置于轴承外侧的外阻尼结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具有较大的运行摩擦阻力、阻缓运行下滑速度、使下行胶带上的物料较平稳运行,提高下运式带式输送机可控性及安全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是:

所述内阻尼结构包括内套,内套置于轴承内侧的轴承座内,内套内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内圆周与轴过盈连接,第一密封圈外圆周与内套过盈连接。

所述外阻尼结构包括外套,外套置于轴承外侧的轴承座内,外套内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内圆周与轴过盈连接,第二密封圈外圆周与外套过盈连接。

所述轴承外侧与第二密封圈之间设有快推挡圈。

所述阻尼结构包括外套,外套置于轴承外侧的轴承座内,外套内设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外圆周与外套过盈连接,第二密封圈内圆周与轴之间设有轴套,第二密封圈内圆周与轴套过盈连接,轴套与轴过盈连接。

所述第一密封圈为接触型唇式密封圈。

所述第二密封圈为接触型唇式密封圈。

所述托辊为左右对称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辊壳1;轴2;轴承座3;内套4;第一密封圈5;轴承6;快推挡圈7;外套8;第二密封圈9;轴套10。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中,实施例1为一种输送带用托辊,托辊为左右对称结构,包括辊壳1,辊壳1的端部设有与辊壳1焊接连接的轴承座3,轴2通过轴承6与轴承座3连接,轴承6内侧的轴承座3内设有内阻尼结构,轴承6外侧的轴承座3内设有外阻尼结构。内阻尼结构包括内套4,内套4置于轴承6内侧的轴承座3内,内套4内设有第一密封圈5,第一密封圈5的内圆周与轴2过盈连接,第一密封圈5外圆周与内套4过盈连接,第一密封圈5为接触型唇式密封圈。外阻尼结构包括外套8,外套8置于轴承6外侧的轴承座3内,外套8内设有第二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9的内圆周与轴2过盈连接,第二密封圈9的外圆周与外套8过盈连接,第二密封圈9为接触型唇式密封圈,轴承6外侧与第二密封圈9之间设有快推挡圈7,快推挡圈7确保了轴承6的轴向定位要求。轴承6两侧的第一、第二密封圈7、9使辊壳1两端各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保证了轴承6的润滑空间,增大了托辊的运行阻力,延长了托辊的使用寿命。

图3中,实施例2的外阻尼结构包括外套8,外套8置于轴承6外侧的轴承座3内,外套8内设有第二密封圈9,第二密封圈9为接触型唇式密封圈,第二密封圈9外圆周与外套8过盈连接,第二密封圈9内圆周与轴2之间设有轴套10,第二密封圈9内圆周与轴套10过盈连接,轴套10与轴2过盈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现场带式输送机下行坡道的承重区段实际情况,将本实用新型布置在下行坡段,增大下行坡段的摩擦阻力,有效阻缓物料及胶带的运转下滑速度,提高了下运式带式输送机的可控性及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说明书所做的任何等效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