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7276阅读:814来源:国知局
无源保温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源保温箱,包括长方体形的箱体、枢接于该箱体的箱门和设置于所述箱体和箱门之间的密封圈,



背景技术:

用于空军预警机、大型运输机、陆航直升机等长时间连续飞行时机组人员的热食保障的保温箱是特殊需求的。首先其自然环境适应性要求高,如要求工作环境温度-41℃~+46℃,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正常作业;其次其战场环境适应性如抗冲击性和隐蔽与防侦视能力都需考核;还有要求其工作在无电源的条件下,能够冷藏食物。现有的保温箱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这是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源保温箱,它是具有冷藏功能的高效保温箱。

本实用新型的无源保温箱,其包括一长方体形的箱体、枢接于该箱体的箱门和设置于所述箱体和箱门之间的密封圈,该保温箱具有由改性聚乙烯滚塑成型工艺制造而成的外壳和该外壳包覆的聚氨酯中空发泡而成的保温层构成的箱体和箱门;该无源保温箱箱门还包括利用相变潜热储能的蓄冷板。

箱体与箱门的枢接处连接着可拆卸式合页。

箱体和箱门的远离合页的一侧设有蝴蝶形搭扣。

箱体顶面设有突起的凸台;箱体底面设有与该凸台配合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箱体和箱门上的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层、外壳和密封圈可以保障箱内温度基本恒定,成为高效的无源保温箱;箱门上安装的蓄冷板在需要时进行冰冻处理后,释冷时间长,可以保障箱内的低温环境,使得保温箱具有冷藏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与底座的连接关系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打开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箱门卸下状态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的叠放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看图5~图6,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包括箱体1和箱门2,箱体与箱门的一侧连接着两个可拆卸式合页3,这样,箱门可直接整体拆掉,以方便维修,或者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直接更换整个箱门。箱体1和箱门2的结构是类似的,均由外壳包覆着保温层构成,外壳采用改性聚乙烯即LLDPE滚塑成型,双层一体成型无接缝,无内应力,具有优良的综合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低温抗冲击性能,可在-41℃~+46℃内使用,耐磨性、染色性、尺寸稳定性好。保温层由聚氨酯即PU中空发泡而成,聚氨酯很环保,保温性能好,聚氨酯导热系数为0.018~0.024W/(㎡·K),是所有成熟的应用于保温箱的保温材料中最低的。箱门上设有密封圈21,其材料为安全密封的硅橡胶,闭合箱门后可长久保温,不浪费能源。箱体和箱门的另一侧设有两个蝴蝶形搭扣22,当合上箱门后,可以使箱门固定在箱体上,箱门和箱体内置的保温层和他们之间的密封圈可以保障其温度基本恒定,成为高效的保温箱。

参看图5,箱体内可放置6个餐盒11,外形尺寸:375mm×277mm×506mm,内尺寸283mm×180mm×400mm,空箱(不含6个餐盒和冰板)重量约为8.5KG,饭盒装满饭7.2KG。

为了使得保温箱具有冷藏功能,需要在箱门2上设置蓄冷板23,也称冰板,冰板内置的是高分子材料的蓄冷剂,这种材料的相变潜热储能效果好,不仅能量密度较高,蓄冷量足,释冷速度慢,装置简单、体积小等,而且材料近似恒温,可以以此来控制体系的温度;且不受航空限制,安全可靠,卫生无毒;性价比高,可反复使用。使用时将冷冻型冰板平放在比相变点低10℃℃以下的冰箱或冷库中进行冷冻,通常冷冻时间在24小时以上,需注意的是,必须全部冷冻结冰、凝固透彻后方可使用,并尽量防止与尖锐的物体碰撞,避免破损,然后固定于箱门上。箱门上设有两块,共重约2.5KG。由于冷冻型冰板的相变点低,潜热值高,吸热释冷时间长,可以保障箱内的低温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无源冷藏保温箱主要用于空军预警机、大型运输机、陆航直升机等长时间连续飞行时机组人员的热食保障,当需要供应热食时,则拆下该两块蓄冷板,或者拆下整个箱门,换上没有安装蓄冷板的箱门。对箱体的固定做了特殊考虑,如图1~图4,箱体置于底板5上,箱体底面设有凹槽10,两侧面设有共4个挂钩12,底板上设有相应的凸台51和钩形部52,这样可以保证箱体稳妥地固定于底板上。箱体顶面上还设有凸台13,可以保障两个箱体或多个箱体稳妥地叠放起来,见图7。箱体的两侧及顶面均设计有扣手14,既可以单人手提,也可以双人搬抬。箱体上还有温度计15,可以用来观察箱体内部的温度。箱门上还设有菜单夹2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