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9485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移机构,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在散料输送转运系统中对于双向往复皮带上方的物料转运大多采用直筒式结构型式。直通式结构由于要适应皮带双向运动,落料管下沿距离皮带的距离往往较大,导致物料从上方下落后对皮带产生垂直冲击。由于垂直下落后,物料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瞬间变为零,使得物料的势能瞬间转化成冲击能。冲击能过大不仅容易产生大量的粉尘。而且由于物料与皮带之间存在速度差,物料需要重新加速至与皮带同速,这一过程也会导致皮带与物料之间的磨损加剧,降低了皮带的使用寿命的同时,也增加了电能的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散料输送转运系统的平移式换向机构,使上层落料管落下后,物料速度得以缓冲并沿曲面滑动至皮带上,有效的降低了皮带冲击带来的磨损和粉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机构包括上层落料管1、接料匙2、滑轮3、导轨支架4、导轨5、电动推杆固定架6和电动推杆7,其中,

所述上层落料管1伸入下层的接料匙2中;

所述接料匙2由左右两个出料管组成,两个出料管的底部均为曲面弧形设计,两个出料管在中间部合成一体,用于分流;接料匙2前后两侧沿物料输送方向各安装有两个滑轮3;接料匙2的一测安装电动推杆7;

所述导轨5安装在导轨支架4上,所述接料匙2通过滑轮3安装在导轨5上;

所述电动推杆7通过法兰安装电动推杆固定架6上,所述电动推杆固定架6固定在导轨支架4上,所述接料匙2在电动推杆7的作用下沿导轨5移动。

所述上层落料管1的截面为多面体形状、圆形或椭圆形的柱状结构;上层落料管1比下端接料匙2一侧的出料管截面尺寸小,与下层接料匙2的管壁间隙在20-100mm之间。

所述电动推杆7移动的距离由行程开关控制,移动的位置由安装在上层落料管1上的两个限位开关控制。。两个限位开关分别装在上端落料管下沿两侧,距离500mm。

所述上层落料管1内部截面呈780mm*590mm的长方形结构,与接料匙2上沿距离200mm,与接料匙2侧壁距离为90mm。

所述接料匙2的出料管横截面为长方形,截面尺寸为980mm*480mm两个出料管的底部的弧度半径为1200mm。

所述推杆7通过连接头与接料匙2连接,推杆7型号选择 HYTGP2500-/90型电液推杆,功率为3KW,行程为550mm。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物料从上层落料管落下后,物料不是直接垂直撞击皮带,物料速度得以缓冲并沿曲面滑动至皮带上,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皮带冲击带来的磨损和粉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立体图;

图2为一种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工作剖面图;

图中:

1上层落料管、2接料匙、3导轨支架、4滑轮、5导轨、6电动推杆支架、7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新型平移式换向机构,由上层落料管1、接料匙2、滑轮3、导轨支架4、导轨5、电动推杆固定架6和电动推杆7组成。上层落料管1呈长方形结构,内部截面为780mm*590mm。落料管伸入下层的接料匙中。与接料匙上沿距离200mm,与接料匙侧壁距离为90mm。接料匙2由左右两个出料管组成,出料管横截面为长方形。截面尺寸为980mm*480mm两个出料管的底部均为曲面弧形设计,弧度半径为1200mm。两个出料管在中间部合成一体,用于分流。接料匙3前后两侧沿物料输送方向各安装有两个滑轮3。滑轮3在导轨5上行走。导轨5安装在导轨支架4上。接料匙2的右测安装电动推杆7。电动推杆7与在电动推杆固定架6通过法兰安装在一起。

此换向机构应用在运力400吨t/h的往复皮带机上方。皮带宽度1200mm,皮带速度1.6m/s,倾斜角度0°,图1中推杆7型号选择 HYTGP2500-/90型电液推杆,功率为3KW,行程为550mm。推杆7通过连接头与接料匙2连接。两个限位开关分别装在上端落料管下沿两侧,距离500mm。限位开关可根据现场情况做微调。

本实用新型再使用时,可以根据工况需要,下方的接料在物料下落前已移动到上层落料管下方,当物料从上层落料管落下后,物料不是直接垂直撞击皮带,而是进入接料匙。由于接料匙承接物料的面为弧形曲面形状,并且接料匙与皮带的距离比较小,物料速度得以缓冲并沿曲面滑动至皮带上,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皮带冲击带来的磨损和粉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