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料输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
背景技术:
在原煤输送过程中,原煤从输送皮带上经物料集流装置和落煤管道运送到另外一条皮带上时,由于原煤运行时有初速度,进入落煤管后,初速度得到增加,下落过程同时携带了大诱导风进入,诱导风与原煤中的粉尘相互作用,形成大量尘气,严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目前的物料集流装置在作业时原煤落入后不集中,空隙中填满空气,下落速度过快,产生大量的诱导风进入落煤管,形成尘气,带到皮带导料槽处,从连接处的各个漏点向外飘逸,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降尘效果好、连接关系紧凑的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其中,包括导流集料斗和落煤管,导流集料斗底端与落煤管顶端配合连接,导流集料斗又包括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围合成筒状结构,筒状结构顶端的开口面积大于底端的开口面积。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其中所述左侧导料板和右侧导料板为竖直板状结构,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为带有弧度的板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其中所述左侧导料板和右侧导料板的数量都为两块,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的数量都为六块。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其中所述两块左侧导料板并排设置在左侧,两块右侧导料板并排设置在右侧,六块前侧导料板并排设置在前侧,六块后侧导料板并排设置在后侧。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在皮带输送末端设置导流集料斗,保证物料从皮带上集中掉落。导流集料斗通过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围合成筒状结构,不会存在空隙漏点位置,避免外界的诱导风进入,避免粉尘的扬起,将污染程度降低到最小。另外,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从而降低物料下落的初速度,使物料在下落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诱导风的产生,进一步降低了粉尘的扬起,同时还杜绝了在物料传导过程中导流集料斗产生蓬煤、挂煤的现象。左侧导料板、右侧导料板、前侧导料板和后侧导料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既保证了物料的传导速度又能够有效降低物料的初速度,还保证了物料在下落的过程中距离较短,在导料板的长度、物料的输送速度和降低物料输送的初速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导流集料斗和落煤管5,导流集料斗又包括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左侧导料板1和右侧导料板2为竖直板状结构,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为带有弧度的板状结构,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围合成筒状结构,筒状结构顶端的开口面积大于底端的开口面积。左侧导料板1和右侧导料板2的数量都为两块,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的数量都为六块,两块左侧导料板1并排设置在左侧,两块右侧导料板2并排设置在右侧,六块前侧导料板3并排设置在前侧,六块后侧导料板4并排设置在后侧。导流集料斗底端与落煤管5顶端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燃煤电站原煤仓新型防溢尘溢料口,设置在皮带输送末端设置导流集料斗,保证物料从皮带上集中掉落。导流集料斗通过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围合成筒状结构,不会存在空隙漏点位置,避免外界的诱导风进入,避免粉尘的扬起,将污染程度降低到最小。另外,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从而降低物料下落的初速度,使物料在下落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诱导风的产生,进一步降低了粉尘的扬起,同时还杜绝了在物料传导过程中导流集料斗产生蓬煤、挂煤的现象。左侧导料板1、右侧导料板2、前侧导料板3和后侧导料板4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60°,既保证了物料的传导速度又能够有效降低物料的初速度,还保证了物料在下落的过程中距离较短,在导料板的长度、物料的输送速度和降低物料输送的初速度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大大提高了输送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降尘效果好、连接关系紧凑,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