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膜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0433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吸膜治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观件(例如手机壳体)的薄膜包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吸膜治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需要在外观件(例如手机壳体)的表面贴附一层膜,以起到保护及装饰的作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吸膜治具的真空导引方向在素材的最底部,导致外观件周边倒钩装饰部分出现包覆不足的现象。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完全包覆外观件的吸膜治具。一种吸膜治具,用于将一膜吸附到一外观件的外表面上,该吸膜治具包括一支撑部及一固定在该支撑部上的承载部,该承载部包括承载面及与该承载面平滑连接的背面,该承载面包括一平行于该背面的第一表面及多个平滑连接该背面和该第一表面的圆弧面,该支撑部包括一贯穿该支撑部的真空孔,该承载部还包括一与该圆弧面毗邻的第一真空导引槽,该第一真空导引槽与该真空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膜治具,在承载部上形成有一个毗邻承载部的圆弧面且与支撑部的真空孔连通的第一真空导引槽,可以将靠近圆弧面的薄膜往第一真空导引槽的方向导引,以完全包覆该外观件的外表面。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吸膜治具吸附膜后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吸膜治具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吸膜治具的一个方向的分解图。图4是图2所示的吸膜治具的另一个方向的分解图。图5是图2所示的吸膜治具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吸膜治具100承载部10承载面11第一表面111圆弧面112背面12第一背面121第二背面122第一真空导引槽13收容槽14底壁141第二真空导引槽15定位柱16支撑部20底座21支撑面211底面212凸块22第三真空导引槽221定位孔222真空孔23凹槽24外观件200膜3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1-5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膜治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膜治具100。该吸膜治具100用于将膜300吸附到一外观件200的外表面上。该吸膜治具100包括一支撑部20及一固定在该支撑部20上的承载部10。该承载部10包括一承载面11及一与该承载面11平滑连接的背面12。该承载面11与该外观件200的内表面完全契合。该承载面11包括一平行于背面12的第一表面111及多个分别与该背面12及该第一表面111平滑连接的圆弧面112。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表面111大体呈矩形。该背面12包括两个彼此平行的第一背面121和第二背面122。该第二背面122被该第一背面121完全包围并相对该第一背面121内陷。自该背面12向该第一表面111凹陷形成有一第一真空导引槽13、一收容槽14及至少一第二真空导引槽15。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位于该第一背面121和第二背面122之间且毗邻该圆弧面112。该收容槽14和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位于该第二背面122上。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通过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连通该收容槽1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及该收容槽14共同组成一个类“回”字形的图案。该第一真空槽13的尺寸大于该收容槽15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的数量有四个且环绕该收容槽14均匀间隔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的数量并不局限于4个,其位置分布也并不局限于均匀间隔分布,只要能够连通该第一真空槽13及该收容槽14即可。该收容槽14包括一平行于该背面12的底壁141,该底壁141上形成有至少一定位柱16。该定位柱16用于固定该承载部10及该支撑部20。在本实施例中,该定位柱16靠近该收容槽14的一内壁。该支撑部20的尺寸不大于该第二背面122的尺寸。该支撑部20包括一底座21,该底座21包括一支撑面211及一与该支撑面211相背的底面212,该第二背面122与该支撑面211相贴合。该支撑部20还包括一形成在该支撑面211上的凸块22,该凸块22收容在该收容槽14内。该凸块22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三真空导引槽221,该第三真空导引槽221与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一一对应且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三真空导引槽221在垂直于该支撑面211的方向上均贯穿该凸块22。在本实施例中,该凸块22上形成有四个该第三真空导引槽221。该凸块22上还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孔222。该定位孔222与该定位柱16的位置相对。该定位孔222用于收容该定位柱16,以将该承载部10固定在该支撑部20上。该定位孔222及该定位柱16相互配合,可以起到防呆作用。该支撑部20还包括一真空孔23,该真空孔23贯穿该凸块22及该底座21。该第三真空导引槽221与该真空孔23相连通。该支撑部20还包括一自该底面212向该支撑面211凹陷的凹槽24,该凹槽24与该真空孔23相贯通,该凹槽24的尺寸大于该真空孔23的尺寸。该凹槽24用于扩大该真空孔23的能够用于抽真空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该凸块22、该真空孔23及该凹槽24均为轴对称图形,该凸块22的对称轴、该凹槽24的对称轴24均与该真空孔23的对称轴重合。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凸块22的对称轴、该凹槽24的对称轴24与该真空孔23的对称轴也可以不重合;该凸块22、该真空孔23及该凹槽24还可以不为轴对称图形。在本实施例中,该真空孔23及该凹槽24的平行于该支撑面211的截面均呈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真空孔23、该凹槽24的平行于该支撑面211的截面并不限于圆形,还可以呈矩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在对一外观件200进行真空吸附贴膜作业前,需先将该吸膜治具100放置在一工作台上(图未示),再将该外观件200放置于该吸膜治具100的该承载部10之上,再借助于该工作台将一膜300放置于该外观件200之上,即完成真空吸附贴膜作业的准备工作。而当对该外观件200进行真空吸附贴膜作业时,利用一抽真空装置(图未示)通过该吸膜治具100的真空孔23对该吸膜治具100、该外观件200及该膜300抽真空,即可借助于与该真空孔23连通的该第三真空导引槽221、该第二真空导引槽15及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吸气。在此情况下,该膜300不仅受到了垂直向下的吸力,还受到了向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方向的吸力,进而使得该膜300沿该第一表面111及该圆弧面112贴附于该外观件200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该吸膜治具100不仅适用于模外薄膜装饰技术(OverlayMethodDeco-Form,OMD),还适用于热转印或真空转印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膜治具100,在承载部10上形成有一个毗邻承载部10的圆弧面112的第一真空导引槽13且该第一真空导引槽13通过至少一第二真空导引槽15与支撑部20的真空孔23连通,不仅可以将靠近圆弧面112的膜300往第一真空导引槽13的方向导引,以完全包覆该外观件的外表面,还可以防止出现真空多方向拉扯造成的胶层分裂的情形。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是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