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5682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真空上料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真空上料机。



背景技术:

真空上料机属于现有技术,现有的真空上料机都是属于单一物料的上料结构,没有可以进行混合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真空上料机,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真空上料机,包含真空上料机本体,所述真空上料机本体上包含上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口中部包含一个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上料口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还包含两个与之配合的管道,两个与之配合的管道分别为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各自包含缓冲部分,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二者能插入分隔壁两侧的不同的区域中,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分别连接不同的物料储存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的端部的左半部分管口和右半部分管口二者均为半圆形,二者能拼接为整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左半部分管口和右半部分 管口外壁包含一层橡胶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的边侧均包含一圈的外壁,所述外壁为塑料材质,当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均插入上料口后,外壁能卡持上料口的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缓冲部分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真空上料机本体上包含挂绳环,挂绳环伸出有挂绳,挂绳能够挂在挂钩上,所述挂钩在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上均有。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开创性地用真空上料机既能实现上料又能实现混料,具体的实现过程是物料分别从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一起通过上料口进入真空上料机,随后在其中混合。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为真空上料机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真空上料机组装后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料口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半管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接管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料口;2.左半部分管口;3.右半部分管口;4.缓冲部分;5.左半部分管路;6.右半部分管路;7.外壁;8.挂绳环;9.挂绳;10.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真空上料机,包含真空上料机本体,所述真空上料机本体上包含上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口中部包含一个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上料口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还包含两个与之配合的管道,两个与之配合的管道分别为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各自包含缓冲部分,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二者能插入分隔壁两侧的不同的区域中,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分别连接不同的物料储存箱。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开创性地用真空上料机既能实现上料又能实现混料,具体的实现过程是物料分别从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一起通过上料口进入真空上料机,随后在其中混合。

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的端部的左半部分管口和右半部分管口二者均为半圆形,二者能拼接为整圆。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二者能拼接为整圆,因此能够作为整体配合尽量上料口的结构进行使用。

所述左半部分管口和右半部分管口外壁包含一层橡胶层。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橡胶层能作为挤压结构,避免漏气,维持一定的真空程度,同时也能使得物料不洒出来。

所述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的边侧均包含一圈的外壁,所 述外壁为塑料材质,当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均插入上料口后,外壁能卡持上料口的壁。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结合图5,采用本结构,能够采用外壁卡持上料口的壁,使得整体的密封性更好。

所述缓冲部分为斜面。所述真空上料机本体上包含挂绳环,挂绳环伸出有挂绳,挂绳能够挂在挂钩上,所述挂钩在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上均有。本处的技术方案所起到的实质的技术效果及其实现过程为如下:结合图1,原来的技术中,管路容易下坠,采用现在的结构,采用本种机构,能够将左半部分管路和右半部分管路挂起来,防止其下坠,防止影响整体的情况。

开创性地,以上各个效果独立存在,还能用一套结构完成上述结果的结合。

以上结构实现的技术效果实现清晰,如果不考虑附加的技术方案,本专利名称还可以是一种上料机械。图中未示出部分细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相互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组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