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电梯及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8781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检测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状态的异常检测装置、具有该异常检测装置的电梯、以及检测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状态的异常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伴随着楼宇高层化的电梯高速化,电梯轿厢(以下记述为“轿厢”)减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其中,轿厢的横向振动是以沿着井道引导轿厢的导轨的弯曲或台阶而导致的强制位移为主要原因而产生的。以往,沿着导轨引导轿厢的引导装置使用弹簧或阻尼器等防震部件来实现减振,但是其性能在减振性方面是有限的。

因此,提出了在更高速的速度区域中兼顾减振性能和节能的半主动减振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半主动减振技术中,作为电梯减振装置,使用能够可变地调节用于减轻轿厢的横向振动的摩擦衰减力的可变衰减阻尼装置。可变衰减阻尼装置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变更摩擦衰减力,由此减轻轿厢的横向振动。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半主动控制技术中,虽然减振性能比主动减振技术差,但是其仅仅利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因而具有功耗小的优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80826号公报(参照第0020~0027段、图3)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应用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半主动减振技术的电梯减振装置中,作为可变衰减阻尼装置采用利用电磁致动器进行摩擦衰减力的变更的摩擦衰减机构。并且,摩擦衰减机构中使用的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由于环境因素及时效因素而变动,环境因素是指井道内的温度变动导致的摩擦滑动部件的热膨胀等,时效因素是指摩擦滑动部件的磨损等。

因此,在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的变动超过电磁致动器的行程量的情况下,将不能进行摩擦滑动部件向引导装置的引导杆的按压,其结果是,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变困难。即,由于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因环境因素及时效因素而变动,有可能产生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因此,存在事先检测这种异常状态的必要性。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在电梯减振装置中因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变动而使得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的异常检测装置、异常检测方法、以及具有该异常检测装置的电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检测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状态,该电梯减振装置通过调节流过线圈的线圈电流,变更摩擦滑动部件的摩擦衰减力,在线圈电流不流过线圈的情况下,利用压簧使可动铁芯离开固定铁芯,该摩擦滑动部件通过被按压于引导装置的引导杆而产生摩擦衰减力,其中,该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具有:加速度传感器,其检测电梯轿厢的振动信号;接触判定部,其使令电梯轿厢产生横向振动的振动产生部进行驱动,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进行判定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的接触判定,并且在进行依照电流模式的线圈电流的控制的同时反复执行接触判定,由此估计流过线圈的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估计值;磁隙估计部,其以流过线圈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的磁隙和由接触判定部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为输入,计算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以及异常检测部,其根据由磁隙估计部估计出的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来检测异常状态。

本发明的电梯具有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检测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状态,该电梯减振装置通过调节流过线圈的线圈电流,变更摩擦滑动部件的摩擦衰减力,在线圈电流不流过线圈的情况下,利用压簧使可动铁芯离开固定铁芯,该摩擦滑动部件通过被按压于引导装置的引导杆而产生摩擦衰减力,其中,所述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通过使令电梯轿厢产生横向振动的振动产生部进行驱动而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进行判定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的接触判定,并且在进行依照电流模式的线圈电流的控制的同时反复执行接触判定,由此估计流过线圈的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估计值;以流过线圈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的磁隙和接触电流估计值为输入,计算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根据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检测异常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在电梯减振装置中因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变动而使得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的异常检测装置、异常检测方法以及具有该异常检测装置的电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将图1的引导装置放大示出的侧视图。

图3是将图2的按压力调节机构放大示出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由图4的接触判定处理部进行的接触判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4的接触判定部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图4的电磁力估计部进行的吸引开始电流及吸引开始时刻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在图3中可动铁芯向固定铁芯的吸引开始时施加给可动铁芯的弹簧施力及电磁吸引力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在图3的摩擦滑动部件是无负载接触时施加给可动铁芯的弹簧施力及电磁吸引力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在图3的摩擦滑动部件是按压时施加给可动铁芯的弹簧施力及电磁吸引力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接触判定部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接触判定处理部进行的接触判定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用于比较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和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电梯及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按照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中,电梯包括具有轿厢室1和轿厢框架2的轿厢、第1防震橡胶3、第2防震橡胶4、引导装置5、绳索6、导轨7、作为电梯减振装置的一例的按压力调节机构8、以及具有控制器9和加速度传感器10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异常检测装置。

在轿厢室1和轿厢框架2之间设有第1防震橡胶3和第2防震橡胶4,在轿厢框架2设有绳索6。并且,在轿厢框架2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四个部位设有引导装置5。

容纳乘客的轿厢室1隔着第1防震橡胶3和第2防震橡胶4被轿厢框架2支承。轿厢框架2经由绳索6与设于井道上部的曳引机(未图示)连接。轿厢室1及轿厢框架2通过曳引机卷取绳索6或者送出绳索6而上下移动。在轿厢框架2设置的引导装置5沿着导轨7对轿厢框架2进行引导,以便在轿厢的升降运转时使轿厢不晃动。

图2是将图1的引导装置5放大示出的侧视图。另外,在图2中,作为一个代表例示出了在图1中设于轿厢框架2的一套引导装置5中的右下方的引导装置。

在图2中,引导装置5具有引导座51、引导杆52、第1轴承53、第2轴承54、辊55、延长棒56、托盘57和压簧58。

引导座51的一端被固定于轿厢框架2。引导杆52借助于第1轴承53以可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引导座51的中间部。辊55借助于第2轴承5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引导杆52的中间部。

引导座51的另一端的中间部借助于延长棒56与托盘57连接。在托盘57和引导杆52之间设有压簧58。引导杆52借助压簧58的施力以第1轴承53为旋转中心进行摆动,由此使辊55与导轨7压接。

在引导座51的下端部和引导杆52的摆动端部之间设有摩擦滑动部件88,该摩擦滑动部件88被按压力调节机构8沿着引导杆52的半径方向进行驱动。通过摩擦滑动部件88被驱动,由此对引导杆52的摆动提供摩擦衰减力fd。

在引导座51的另一端设有按压力调节机构8。按压力调节机构8控制摩擦滑动部件88按压向引导杆52的按压力。由按压力调节机构8和摩擦滑动部件88构成可变衰减阻尼装置。

图3是将图2的按压力调节机构8放大示出的侧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与引导杆52的摆动端部(参照图中的双向箭头)相关联地图示出按压力调节机构8。

在图3中,按压力调节机构8具有第1滑动轴承81、线圈82、压簧83、可动铁芯84、引导棒85、第2滑动轴承86和固定铁芯87。

可动铁芯84构成为能够沿图中的虚线箭头方向驱动摩擦滑动部件88。可动铁芯84借助于引导棒85与固定铁芯87隔开磁隙ε地连接。压簧83被插入在固定铁芯87和可动铁芯84之间。压簧83发挥在线圈82未被通电的情况下使可动铁芯84离开固定铁芯87的作用。

固定铁芯87被固定于引导座51。线圈82卷绕在固定铁芯87的中央部,可动铁芯84插入于线圈82内的贯通孔中。由固定铁芯87和线圈82构成电磁铁。在对线圈82通电的情况下,在固定铁芯87和可动铁芯84之间产生下面的式(1)所示的电磁吸引力f。

[数式1]

其中,在式(1)中,μ0表示真空导磁率,s表示固定铁芯87和可动铁芯84的间隙部的截面积,n表示线圈82的圈数,ε表示固定铁芯87和可动铁芯84之间的磁隙,i表示施加给线圈82的电流量。

可动铁芯84构成为在通过对线圈82的通电而被固定铁芯87吸引的情况下与引导杆52的端部对接,由此将摩擦滑动部件88按压在引导杆52的摆动端部上。

在摩擦滑动部件88和固定铁芯87之间设有第1滑动轴承81。第1滑动轴承81在固定铁芯87的贯通孔内引导及支承摩擦滑动部件88。

在固定铁芯87设有贯通可动铁芯84的一部分的引导棒85。引导棒85借助于第2滑动轴承86支承及引导可动铁芯84,并且限制可动铁芯84和固定铁芯87之间的磁隙ε。

这样,能够应用本申请发明的电梯减振装置通过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调节,变更通过被按压于引导装置5的引导杆52而使得产生摩擦衰减力fd的摩擦滑动部件88的摩擦衰减力fd。并且,在线圈电流不流过线圈82的情况下,电梯减振装置利用压簧83使可动铁芯84离开固定铁芯87。

在此,对图3所示的按压力调节机构8的一般性功能进行说明。在对线圈82通电的情况下,可动铁芯84被固定铁芯87吸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可动铁芯84,摩擦滑动部件88被按压于引导杆52上,由此在引导杆52和摩擦滑动部件88之间产生下面的式(2)所示的摩擦衰减力fd。其结果是,引导杆52相对于引导座51的摆动衰减。

[数式2]

fd=μf…(2)

其中,在式(2)中,μ表示作用于摩擦滑动部件88和引导杆52之间的摩擦系数。

另一方面,在不对线圈82通电的情况下,借助压簧83的施力即弹簧施力,摩擦滑动部件88从引导杆52离开,因而不再产生摩擦衰减力fd。

在图1中,在轿厢框架2设有用于检测水平方向的振动的加速度传感器10。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被输入控制器9。

控制器9控制按压力调节机构8。控制器9例如由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的cpu和系统lsi等处理电路实现。

控制器9根据来自加速度传感器10的振动信号控制对线圈82的通电量,由此减轻轿厢的横向振动。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器9执行的衰减调节算法例如能够使用下面的式(3)所示的条件式。

[数式3]

其中,

[数式4]

表示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轿厢框架2的水平方向加速度,

[数式5]

表示对水平方向加速度进行积分得到的轿厢框架2的水平方向速度。另外,α表示正的常数。

式(3)表示如下所述的算法,即,在下式所示的条件式

[数式6]

小于0(<0)的情况下,控制器9进行对线圈82的通电,由此对引导杆52提供最大摩擦力fmax,在下式所示的条件式

[数式7]

为0以上(≥0)的情况下,控制器9不进行对线圈82的通电,由此对引导杆52提供最小摩擦力fmin。

另外,式(3)参考了公知的文献(例如,asingle-sensorcontrolstrategyforsemi-activesuspensions,sergiom.savaresi,andcristianospelta,ieeetransactionsoncontrolsystemstechnology,vol.17,no.1,january2009)所记载的技术。

这样,已经公知根据来自加速度传感器10的振动信号控制对线圈82的通电来减轻轿厢的横向振动的技术。

在此,以上说明了以如下情况为前提减轻轿厢的横向振动的技术:即,在对线圈82通电时摩擦滑动部件88被向引导杆52按压。但是,如果在向引导杆52按压摩擦滑动部件88之前可动铁芯84就和固定铁芯87接触,则不能将摩擦滑动部件88按压在引导杆52上。其结果是,摩擦衰减力fd的变更变困难。

在安装引导装置5的情况下,调节摩擦滑动部件88的露出量,使得可动铁芯84和固定铁芯87之间的磁隙ε保持合适的距离。但是,摩擦滑动部件88由于井道内的温度变动导致的热膨胀等的环境因素及磨损等时效因素,厚度有可能变动。因此,在摩擦滑动部件88的厚度减少而超过了可动铁芯84的行程量时,在向引导杆52按压摩擦滑动部件88之前,可动铁芯84就和固定铁芯87接触。

这样,在摩擦滑动部件88向引导杆52的按压变困难的情况下,将不能得到期望的摩擦衰减力fd,其结果是,针对轿厢的横向振动的减振性能变差。因此,需要事先检测由于摩擦滑动部件88的厚度因环境因素及时效因素而变动,致使摩擦衰减力fd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

因此,在本申请发明中,提供一种能够检测由于摩擦滑动部件88的厚度变动而使得摩擦衰减力fd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的异常检测装置及异常检测方法、和具有该异常检测装置的电梯,。

下面,参照图4~图10也一并参照前面的图1~图3,对由控制器9执行的异常检测算法进行说明。该异常检测算法用于检测由于摩擦滑动部件88的厚度变动而使得摩擦衰减力fd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以下,简称为“异常状态”)。

图4是示出图1的控制器9的结构的框图。另外,在图4中,除以上说明的加速度传感器10及线圈82以外,还一并图示了检测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电流传感器11、以及使轿厢框架2产生横向振动的振动产生部12。

在图4中,控制器9具有接触判定部91、磁隙估计部92和异常检测部93。并且,接触判定部91具有电流控制部911、驱动指令部912和接触判定处理部913。磁隙估计部92具有电磁力估计部921、弹簧施力估计部922和磁隙计算部923。

接触判定部91估计在摩擦滑动部件88向引导杆52的接触开始时、即摩擦滑动部件88开始接触引导杆52时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下面,将摩擦滑动部件88向引导杆52的接触开始时表述为“无负载接触时”,将在无负载接触时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表述为“接触电流ic”。

电流控制部911依照后述的电流模式生成电流指令值,并且调节线圈电流使得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与电流指令值一致。

驱动指令部912生成用于使振动产生部12进行驱动的驱动指令,并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由此使轿厢框架2产生横向振动。

另外,振动产生部12例如使用设于井道上部的曳引机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振动产生部12的曳引机依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使轿厢升降,由此对引导装置5赋予导轨位移干扰。并且,该驱动指令被设定成,使轿厢以某一速度在井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区域中上升或下降。通过这样构成,振动产生部12能够依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使轿厢升降,由此使轿厢产生横向振动。

在振动产生部12按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的情况下,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轿厢框架2的振动信号。并且,设于井道的导轨对轿厢的强制位移干扰对于每个井道是相同的,因而能够使在评价中使用的轿厢横向振动的条件保持固定。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由电流控制部911生成的电流指令值和由驱动指令部912生成的驱动指令,进行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是否接触的接触判定。

在此,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的接触判定的具体方法,采用根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振动信号的频谱得到的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的差异,来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的方法。

下面,关于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的接触判定的方法,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通过图4的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的接触判定的方法的说明图。在图5中,示出了根据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比较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的结果。

根据图5可知,在与摩擦滑动部件接触时及摩擦滑动部件非接触时分别对应的振动谱中,比较通过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接触而在引导杆52产生摩擦衰减力fd时的第1次峰值ωc和不产生摩擦衰减力fd时的第1次峰值ωn。在这种情况下,ωc>ωn的关系成立。

因此,着眼于振动谱的第1次峰值根据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而不同的情况,将用于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接触的基准频率ω0设定为阈值。

使用摩擦滑动部件88的衰减系数、压簧58的弹簧常数、轿厢室1的重量、轿厢框架2的重量、第1防震橡胶3的弹性常数、第2防震橡胶4的弹性常数、第1防震橡胶3的衰减系数和第2防震橡胶4的衰减系数,计算作为振动峰值的第1次峰值ωc和ωn。其中,第1防震橡胶3及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弹性常数由于疲劳老化、氧化老化等时效性的、环境性的老化而变动。

在井道内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第1防震橡胶3及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弹性常数受到疲劳老化的影响较强,因而各自的弹性常数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小。在井道内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第1防震橡胶3及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弹性常数受到氧化老化的影响较强,因而各自的弹性常数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大。即,在井道内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振动峰值ωc和ωn减小,在井道内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振动峰值ωc和ωn增大。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具有预先将与井道内的温度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相关联地设想出的振动峰值ωc和ωn的表。接触判定处理部913从该表中选择并决定与井道内的设想温度值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对应的振动峰值ωc和ωn。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使用如上所述决定的振动峰值ωc和ωn,以成为ωn<ω0<ωc的方式将基准频率ω0设定为阈值。

这样,接触判定部91依照井道内的温度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决定用于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的阈值。

在振动产生部12依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的情况下,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计算振动谱的第1次峰值ω。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所计算出的第1次峰值ω,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

具体地讲,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所计算出的第1次峰值ω为ω<ω0的情况下,判定为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未接触即“非接触”。另一方面,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ω≥ω0的情况下,判定为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接触即“接触”。

这样,接触判定部91计算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的振动谱,根据计算出的振动谱,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

并且,接触判定处理部913通过进行这样的接触判定,能够按照通过电流控制部911施加给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每个电流值,高精度地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

下面,关于接触判定部91的动作流程,参照图6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图4的接触判定部91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6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另外,图中的折线表示通过电流控制部911施加给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模式,图中的横线表示接触电流ic。

下面,说明电流控制部911对接触电流ic的估计的流程。电流控制部911依照某个规定的电流模式生成电流指令值,使得线圈电流流过线圈82。

在此,电流控制部911被设定成,采用在每单位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电流变化率使线圈电流单调递增的模式、或者在每单位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电流变化率使线圈电流单调递减的模式,作为规定的电流模式。

在电流控制部911依照电流模式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的情况下,驱动指令部912在各循环的开始时刻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由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加速度传感器10在从通过驱动指令部912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使轿厢框架2开始产生振动的时刻起的规定时间的期间中,检测轿厢框架2的振动信号。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计算振动谱的第1次峰值ω,根据该计算结果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

在此,如图6所示,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的期间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非接触”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在本次循环中将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设为与前一次循环相同的状态,继续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

并且,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的期间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接触”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在本次循环中使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小于前一次循环,并切换为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

另一方面,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的期间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接触”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在本次循环中将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设为与前一次循环相同的状态,继续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

并且,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的期间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非接触”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使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小于前一次循环,并切换为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

这样,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了按照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的情况下,根据前次循环中的接触判定的判定结果,在本次循环中,进行在减小前次循环中的电流变化率的状态下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以及在设为与前次循环中的电流变化率相同的状态下使线圈电流继续增加的动作中的任意一种动作。并且,当在前次循环中进行了按照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变化率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的情况下,根据前次循环中的接触判定的判定结果,在本次循环中,进行在减小前次循环中的电流变化率的状态下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以及在设为与前次循环中的电流变化率相同的状态下使线圈电流继续减小的动作中的任意一种动作。

无论是电流控制部911进行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以及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中的哪种动作的情况下,驱动指令部912都在各循环的开始时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

如图6所示,通过反复多次执行电流控制部911进行使线圈电流增加的动作以及使线圈电流减小的动作中的任意动作的同时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接触判定的循环,线圈电流收敛为接触电流ic。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循环反复执行了设定次数的情况下,计算最后的循环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电流il、与从该最后的循环起前一个循环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电流ih的电流差。另外,接触判定处理部913也可以计算并非最后而是中途的循环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电流il、与从该中途的循环起前一个循环结束的时刻的线圈电流ih的电流差。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计算出的电流差在设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将线圈电流il和线圈电流ih的平均值设为接触电流ic的估计值即接触电流估计值ic’。

这样,接触判定部91根据通过对使轿厢产生横向振动的振动产生部12进行驱动而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进行用于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和引导杆52有无接触的接触判定。并且,接触判定部91还一面进行依据于电流模式的线圈电流的控制一面反复执行接触判定,由此估计流过线圈82的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因此,接触判定部91能够得到接触电流估计值ic’作为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ic的估计值。

磁隙估计部92使用由接触判定部91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计算在无负载接触时的前后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力。并且,磁隙估计部92根据该计算结果估计摩擦滑动部件88被按压于引导杆52时的磁隙ε。下面,将摩擦滑动部件88被按压于引导杆52时表述为“按压时”。

下面,关于磁隙估计部92的动作的流程,参照图7~图10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7说明电磁力估计部921的动作。图7是用于说明由图4的电磁力估计部921进行的吸引开始电流i0及吸引开始时刻t0的检测方法的说明图。在图7中,示出了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起,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的时间变化。在图7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

首先,在时刻ts,电流控制部911开始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以便开始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由此,线圈电流流过线圈82。

在对线圈82施加的线圈电流增加时,随着该线圈电流的增加,作用于可动铁芯84的电磁吸引力f也开始增加。在电磁吸引力f大于压簧83的弹簧施力时,可动铁芯84朝向固定铁芯87移动。即,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在可动铁芯84开始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可动铁芯84的运动,在线圈82中产生反电动势,因而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减小。

电磁力估计部921根据如图7所示的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减小变化,检测可动铁芯84的吸引开始时的线圈电流即吸引开始电流i0、和可动铁芯84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时刻t0。

这样,磁隙估计部92根据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的变化,检测流过线圈82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i0。

图8是示出在图3中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时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弹簧施力fs及电磁吸引力f的说明图。在图8中,横轴表示磁隙ε,纵轴表示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力的大小。并且,图中的虚线表示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吸引开始时的电磁吸引力f,图中的实线表示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

在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的情况下,电磁力估计部921使用检测出的吸引开始电流i0,根据式(1)如下面的式(4)所示计算磁隙为ε的电磁吸引力f。

[数式8]

并且,磁隙计算部923使用未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的状态下的磁隙x0,根据式(4)如下面的式(5)所示计算与磁隙x0对应的电磁吸引力f0。另外,电磁吸引力f0是在吸引开始时作用于可动铁芯84的电磁吸引力。

[数式9]

另外,磁隙x0等于可动铁芯84被压簧83的弹簧施力按压在引导棒85的一端的状态下的磁隙。因此,磁隙x0是根据引导棒85及固定铁芯87的设计而预定的已知的值。

在此,在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时的情况下即吸引开始时刻t0的情况下,作用于可动铁芯84的电磁吸引力f与压簧83的弹簧施力平衡。

因此,弹簧施力估计部922使用根据式(5)计算出的电磁吸引力f0,如下面的式(6)所示计算关于磁隙ε的弹簧施力fs。该弹簧施力fs是压簧83的弹簧施力。

[数式10]

fs=-ks(ε-x0)+f0if(xc<ε≤x0)…(6)

其中,在式6中,ks表示压簧83的弹簧常数。并且,式(6)所示的弹簧施力fs表示在从可动铁芯84的吸引开始起到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接触为止的期间中成立的函数。即,在设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为xc时,式(6)满足xc<ε≤x0。

这样,磁隙估计部92根据检测出的吸引开始电流i0和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82的状态下的磁隙x0,计算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

图9是示出在图3的摩擦滑动部件88是无负载接触时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弹簧施力fs及电磁吸引力f的说明图。在图9中,横轴表示磁隙ε,纵轴表示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力的大小。并且,图中的虚线表示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无负载接触时的电磁吸引力f,图中的实线将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与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一起示出。

从可动铁芯84向固定铁芯87的吸引开始起,在通过电流控制部911施加给线圈82的线圈电流增大时,在接触电流ic下,摩擦滑动部件88向引导杆52的接触开始。

电磁力估计部921使用由接触判定部91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根据式(1)如下面的式(7)所示计算关于磁隙ε的电磁吸引力f。

[数式11]

在此,在摩擦滑动部件88是无负载接触时,作用于可动铁芯84的电磁吸引力f与压簧83的弹簧施力平衡。

因此,磁隙计算部923求出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式(6)与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式(7)的交点,由此计算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及弹簧施力估计值fc’。另外,磁隙估计值xc’是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xc的估计值。并且,弹簧施力估计值fc’是无负载接触时的压簧83的弹簧施力的估计值。

这样,磁隙估计部92根据由接触判定部91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和计算出的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计算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及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无负载接触时的弹簧施力估计值fc’。

弹簧施力估计部922使用由磁隙计算部923计算出的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和将摩擦滑动部件88视为压簧时的弹簧常数kd,如下面的式(8)所示计算关于磁隙ε的弹簧施力fs。

[数式12]

fs=-(ks+kd)(ε-x′c)+f′cif(ε≤xc)…(8)

该弹簧施力fs是压簧83的弹簧施力及摩擦滑动部件88的弹簧施力之和。并且,该弹簧施力fs是在按压时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弹簧施力fs。

这样,磁隙估计部92根据计算出的无负载接触时的弹簧施力估计值fc’计算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

图10是示出在图3的摩擦滑动部件88是按压时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弹簧施力fs及电磁吸引力f的说明图。在图10中,横轴表示磁隙ε,纵轴表示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力的大小。并且,图中的虚线表示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按压时的电磁吸引力f,图中的实线将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与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一起示出。

说明将提供在按压力调节机构8进行动作时假定的最大按压力fg的线圈电流ig,作为按压时的线圈电流施加给线圈8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电磁力估计部921使用线圈电流ig如下面的式(9)所示计算针对磁隙ε的电磁吸引力f。

[数式13]

在此,在摩擦滑动部件88是按压时的情况下,作用于可动铁芯84的电磁吸引力f与压簧83的弹簧施力及摩擦滑动部件88的弹簧施力之和平衡。

因此,磁隙计算部923求出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式(9)与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式(8)的交点,由此计算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及按压力fg。另外,磁隙估计值xg’是按压时的磁隙的估计值。

这样,磁隙估计部92根据按压时的线圈电流和计算出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计算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

关于以上参照图7~图10说明的磁隙估计部92的动作总结如下。磁隙估计部92根据由电流传感器11检测出的线圈电流的变化,检测流过线圈82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i0。磁隙估计部92根据检测出的吸引开始电流i0、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82的状态下的磁隙x0、由接触判定部91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和流过线圈82的按压时的线圈电流,计算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

更具体地讲,磁隙估计部92根据检测出的吸引开始电流i0和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82的状态下的磁隙x0,计算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磁隙估计部92根据由接触判定部91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ic’和计算出的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计算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和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无负载接触时的弹簧施力估计值fc’,根据计算出的无负载接触时的弹簧施力估计值fc’计算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磁隙估计部92根据按压时的线圈电流和计算出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计算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

因此,磁隙估计部92能够得到磁隙估计值xg’作为按压时的磁隙的估计值。

异常检测部93根据由磁隙估计部92估计出的磁隙估计值xg’检测异常状态。即,磁隙估计值xg’越小,可动铁芯84与固定铁芯87接触的可能性越大,因而通过监视该磁隙估计值xg’,能够检测异常状态。

具体地讲,异常检测部93在磁隙估计值xg’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xt的情况下,判定为按压时的磁隙的量正常。阈值xt被设定为比下述值大的值,所述值是将在进行磁隙的维护调整的周期的期间中设想的摩擦滑动部件88的磨损量与预先设定的最小容许磁隙xlim相加而得的。

作为上述设想的摩擦滑动部件88的磨损量,例如使用在进行维护调整的周期中的最大磨损量或者平均磨损量等。即,在进行维护调整的周期越长时,阈值xt越大,在进行维护调整的周期越短时,阈值xt越小。

这样,异常检测部93依照进行维护调整的周期决定用于检测异常状态的阈值。

另一方面,异常检测部93在磁隙估计值xg’为阈值xt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按压时的磁隙的量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异常检测部93检测出异常状态。

这样,异常检测部93根据由磁隙估计部92估计出的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检测异常状态。

如上所述,利用由控制器9执行的异常检测算法,能够在由于摩擦滑动部件88磨损或变形而不再能进行向引导杆52的按压之前检测出异常状态。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1,构成为根据通过对使电梯轿厢产生横向振动的振动产生部进行驱动而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进行判定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的接触判定,还一面进行依照电流模式的线圈电流的控制一面反复执行接触判定,由此估计流过线圈的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估计值。

另外,构成为以流过线圈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的磁隙和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为输入,计算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并且构成为,根据估计出的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检测异常状态。

由此,能够检测在电梯减振装置中因摩擦滑动部件的厚度变动而使得摩擦衰减力的变更变困难的异常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除流过线圈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的磁隙和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以外,还以流过线圈的按压时的线圈电流为输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作为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

另外,能够应用本申请发明的电梯减振装置不能忽视摩擦滑动部件在按压时的变形,用于计算与施加给可动铁芯的电磁吸引力平衡的弹簧施力时的弹簧常数,具有根据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而不同的两档弹簧常数。在将本申请发明应用于这种电梯减振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将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作为基准,也能够估计磁隙。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说明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地构成振动产生部12的情况,该振动产生部12通过对安装于轿厢的轿厢门13进行开闭,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内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在图11中,电梯在前面的图1的结构基础上,还具有轿厢门13和轿厢门驱动装置14。

轿厢门13在进行开闭时与设于井道的层站的层站门(未图示)卡合,由此成为一体而向水平方向即图中的箭头方向进行驱动。轿厢门驱动装置14的例如联杆或带等传递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与轿厢门13连接,提供用于对轿厢门13进行开闭的驱动力。

本实施方式2的振动产生部12使用轿厢门13和轿厢门驱动装置14构成。在这种情况下,轿厢门驱动装置14依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通过对轿厢门13进行开闭而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地构成振动产生部12,该振动产生部12通过对安装于轿厢的轿厢门13进行开闭而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2,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振动产生部构成为依照来自接触判定部的驱动指令,通过对轿厢门进行开闭而使轿厢产生横向的振动。

由此,在为了提高振动的再现性而在循环的开始时返回初始状态进行接触判定的情况下,与使产生轿厢升降导致的导轨位移干扰带来的强制振动的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比,轿厢门的开闭时间比轿厢升降时间短,因而每一循环的接触判定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能够更快速地判定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

实施方式3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说明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2不同地构成电流控制部911的情况,该电流控制部911依照每隔规定时间更新离散值的电流模式,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2相同的内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2不同的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接触判定部91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12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流过线圈82的线圈电流。另外,图中的折线表示通过电流控制部911施加给线圈82的线圈电流的模式,图中的横线表示接触电流ic。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接触判定部91对接触电流ic的估计的流程。电流控制部911依照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电流模式,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

首先,电流控制部911将线圈电流超过吸引开始电流i0的状态设为初始状态,在一个循环中的规定时间的期间中对线圈82施加某一规定的线圈电流。

在电流控制部911依照电流模式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的情况下,在各循环的开始时刻,驱动指令部912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由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加速度传感器10在从通过驱动指令部912对振动产生部12提供驱动指令而使轿厢框架2开始产生振动的时刻起的规定时间的期间中,检测轿厢框架2的振动信号。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计算振动谱的第1次峰值ω,根据该计算结果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

当在本次循环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接触”且该判定结果与前一次循环相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将使本次循环中的线圈电流减少了下述量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量是与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相对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变化量相同的量。

并且,当在本次循环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非接触”且该判定结果与前一次循环相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将使本次循环中的线圈电流增加了下述量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量是与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相对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变化量相同的量。

另一方面,在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对本次循环中的接触判定的结果与前一次循环不同的情况下,接触电流ic处于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之间。

因此,当在本次循环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接触”且该判定结果与前一次循环不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将使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减少了下述值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值是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差等分某一数值份而得的值。

当在本次循环中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非接触”且该判定结果与前一次循环不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将使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增加了下述值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值是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差等分某一数值份而得的值。

这样,在本次循环的接触判定的第1判定结果与前次循环的接触判定的第2判定结果相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依照第1判定结果和第2判定结果,将使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变化了下述量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量是与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相对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变化量相同的量。并且,在第1判定结果和第2判定结果不同的情况下,电流控制部911依照第1判定结果和第2判定结果,将使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变化了下述值的线圈电流作为下一次循环的线圈电流,所述值是本次循环的线圈电流与前次循环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差等分某一数值份而得的值。

如图12所示,通过将在电流控制部911进行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的动作的同时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接触判定的循环反复执行多次,线圈电流收敛为接触电流ic。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循环反复执行了设定次数的情况下,在最后的循环结束时,检测该最后的循环中的线圈电流il及其前一个的循环中的线圈电流ih的平均值,作为接触电流估计值ic’。

另外,也可以是,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线圈电流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且本次循环和前次循环各自的接触判定结果不同的情况下,检测该本次循环中的线圈电流il与该前次循环中的线圈电流ih的平均值,作为接触电流估计值ic’。这样,接触判定部91能够用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法得到接触电流估计值ic’,作为无负载接触时的接触电流ic的估计值。

在此,在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振动谱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的情况下,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电流模式即连续更新线圈电流的模式,与将线圈电流保持恒定的电流模式相比,能够快速检测出接触电流估计值ic’。但是,另一方面,振动谱是根据规定时间的信号振动波形计算的。因此,在使用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电流模式的情况下,在从信号取得的中途起摩擦滑动部件88就与引导杆52接触时,在该循环结束的阶段,无论接触状态怎样,都有可能由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判定为“非接触”。

与此相对,在使用本实施方式3的电流模式的情况下,在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振动信号的期间中,将施加给线圈82的线圈电流保持恒定。因此,关于摩擦滑动部件88和引导杆52,不存在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的切换,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电流模式相比,接触电流估计值ic’的检测精度提高。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3,电流控制部构成为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2不同,依照每隔规定时间更新离散值的电流模式对线圈施加线圈电流。由此,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2相比,虽然接触判定的快速性较差,但是防止了因接触判定中途的接触而导致的检测遗漏,因而接触判定的精度良好。

实施方式4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说明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3不同地构成接触判定处理部913的情况,该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利用直到振动产生部12使轿厢框架2产生的振动衰减为止的时间,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3相同的内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3不同的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此,本实施方式4的振动产生部12作为一例构成为与前面的实施方式2相同,通过对安装于轿厢的轿厢门13进行开闭而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并且,本实施方式4的电流控制部911作为一例构成为与前面的实施方式3相同,依照每隔规定时间更新离散值的电流模式对线圈82施加线圈电流。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接触判定处理部913进行的接触判定的方法的说明图。在图13中示出了表示接触判定部91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13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轿厢框架2的水平方向加速度信号。并且,图中的虚线表示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是非接触状态时的加速度信号,图中的实线表示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是接触状态时的加速度信号。

在此,说明在比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加速度信号的时间短的时间的期间中,振动产生部12依照来自驱动指令部912的驱动指令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轿厢框架2的振动从振动产生部12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起经过较长的时间而衰减。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以振动产生部12使轿厢框架2产生振动时的时刻tshake为基准,检测由加速度传感器10检测出的加速度信号的绝对值最后超过预先设定的加速度阈值at的最终时刻t。

根据图13可以明确,在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为非接触状态时的最终时刻tuntouch与它们为接触状态时的最终时刻ttouch之间,存在ttouch<tuntouch的关系。

因此,接触判定处理部913通过将预先设定的阈值tt与检测出的最终时刻t比较来进行接触判定。具体地讲,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t>tt的情况下,判定为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是非接触状态。另一方面,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在t≤tt的情况下,判定为它们是接触状态。

在此,第1防震橡胶3和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弹性常数及衰减系数由于疲劳老化、氧化老化等时效因素、环境因素而变化,因而无负载接触时的检测时间也变动。

在井道内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第1防震橡胶3和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衰减系数受到疲劳老化的影响较强,因而各自的衰减系数随着时间经过而减小。在井道内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第1防震橡胶3和第2防震橡胶4各自的衰减系数受到氧化老化的影响较强,因而各自的衰减系数随着时间经过而增大。即,在井道内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最终时刻ttouch及tuntouch延长,在井道内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最终时刻ttouch及tuntouch缩短。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具有预先与井道内的温度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相关联地设定的最终时刻ttouch及tuntouch的表。接触判定处理部913根据该表选择并决定与井道内的设定温度值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对应的最终时刻ttouch及tuntouch。

接触判定处理部913使用如上所述决定出的最终时刻ttouch及tuntouch设定阈值tt,使得ttouch<tt<tuntouch。

这样,接触判定部91依照井道内的温度和从轿厢安装起的经过期间,决定用于判定摩擦滑动部件88与引导杆52有无接触的阈值。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4,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3不同,接触判定部计算直到由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信号衰减为止的衰减时间,根据计算出的衰减时间判定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有无接触。

由此,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3不同,在进行接触判定的情况下,利用直到振动产生部使轿厢框架产生的振动衰减为止的时间,因而不需要计算振动信号的频谱。因此,能够减少接触判定所需的计算量,因而有利于产品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作为判定轿厢框架2的振动衰减的要素,示例了使用轿厢框架2的加速度信号的情况,但是在使用轿厢框架2的速度信号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接触判定的接触判定处理部913。

实施方式5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说明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4不同地构成异常检测部93的情况,该异常检测部93使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检测异常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4相同的内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4不同的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4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用于比较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和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的说明图。在图14中,示出了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变化时,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和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弹簧施力fs如何变化。在图14中,横轴表示磁隙ε,纵轴表示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力的大小。并且,图中的虚线表示由电磁力估计部921计算出的按压时的电磁吸引力f,图中的实线将由弹簧施力估计部922计算出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与吸引开始时的弹簧施力fs一起示出。另外,关于图中的xc’及xg’,对于相互对应的项标注了相同的数字。

根据图14可以明确,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1~x’g3之间的大小关系,与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1~x’c3之间的大小关系对应。

在此,电磁吸引力f与磁隙成反比例,因而按压时的电磁吸引力f在磁隙ε增大时单调递减。并且,施加给可动铁芯84的按压时的弹簧施力fs也在磁隙ε增大时单调递减。因此,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1~x’g3之间的大小关系和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1~x’c3之间的大小关系相对应。

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异常检测部93使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替代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xg’,检测异常状态。

在此,作为使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检测异常状态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面的方法。

即,与用于判定按压时的磁隙的量是否异常的阈值xt对应地,设定用于判定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的量是否异常的阈值xtc。并且,异常检测部93将由磁隙估计部92估计出的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与阈值xtc进行比较。

异常检测部93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大于阈值xtc的情况下(即,xc’>xtc成立),判定为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的量正常。

另一方面,异常检测部93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xc’为阈值xtc以下的情况下(即,xc’≤xtc成立),判定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的量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异常检测部93检测出异常状态。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5,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4不同,异常检测部93构成为使用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替代按压时的磁隙估计值来检测异常状态。并且,以流过线圈的吸引开始时的吸引开始电流、线圈电流未流过线圈的状态下的磁隙和估计出的接触电流估计值为输入,计算无负载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作为摩擦滑动部件与引导杆的接触时的磁隙估计值。

由此,无需进行按压时的电磁吸引力及按压时的弹簧施力的计算,也无需检测按压时的线圈电流,即可检测异常状态。其结果是,能够缩短检测异常状态所需的时间。

实施方式6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中,说明相比前面的实施方式1~5的各种结构,控制器9构成为还具有异常通知部94的情况,在异常检测部93检测出异常状态时,该异常通知部94向外部发送表示电梯减振装置处于异常状态的异常信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5相同的内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5不同的内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控制器9的结构的框图。在图15中,控制器9除接触判定部91、磁隙估计部92及异常检测部93以外,还具有异常通知部94。

在异常检测部93检测出异常状态时,异常通知部94向在控制器9的外部设置的显示器95发送表示电梯减振装置处于异常状态的异常信息。显示器95显示从异常通知部94接收到的异常信息。

上述的异常信息例如包括被检测出异常状态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安装位置的信息、设置有被检测出异常状态的电梯减振装置的轿厢的信息、设置有被检测出异常状态的电梯减振装置的建筑物的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种信息。通过构成为显示器95显示这样的信息,无需直接确认异常检测装置,即可立即远程通知电梯减振装置产生了异常的情况。

另外,来自异常通知部94的异常信息的发送对象不限于控制器9的外部的显示器95,也可以发送给例如电梯的控制盘、楼宇的管理中心、维护公司及维护用终端中的任意一方。并且,作为发送异常信息的手段,也能够使用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网络线路、电话通信等。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6,相比前面的实施方式1~5的各种结构,控制器构成为还具有异常通知部。由此,无需直接确认异常检测装置,即可立即远程通知电梯减振装置产生了异常的情况。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1~6单独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1~6中分别公开的结构例能够任意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