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180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片材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支撑片材的片材盘。



背景技术:

很多图像记录设备诸如打印机设置有用于支撑记录有图像的片材的片材盘。一些片材盘能够在多个步骤中延伸和收缩从而支撑各种尺寸的片材。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0-173832)公开了包括片材输出盘和能够相对于片材输出盘移动的辅助盘的图像记录设备。辅助盘能够移动到:(i)辅助盘被存储在片材输出盘中的缩回位置;(ii)辅助盘从片材输出盘突出小的量的小突出位置;和(iii)辅助盘从片材输出盘突出大的量的大突出位置。

辅助盘和片材输出盘中的每一个设置有突起。这些突起相互接触以将辅助盘保持在小突出位置处。当辅助盘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小突出位置时,这种接触还向使用者施加喀哒感觉(clickfeeling)。当突起中的一个移动超过另一个时,辅助盘能够从小突出位置移动到大突出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在片材输出盘和辅助盘被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情形中,一对突起必须具有两个功能:用于施加喀哒感觉并且将辅助盘保持在小突出位置处的第一功能;和用于使得辅助盘能够从小突出位置移动到大突出位置的第二功能。然而难以在实现所述两个功能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操作感。

例如,在盘被构造成使得突起中的一个难以移动超过另一个以良好地实现第一功能的情形中,未充分地实现第二功能。另一方面,在盘被构造成使得突起中的一个易于移动超过另一个以良好地实现第二功能的情形中,未充分地实现第一功能。

而且,在利用大的力将位于缩回位置处的辅助盘相对于片材输出盘移动到小突出位置的情形中,突起之一可以在不停止的情况下移动超过另一个,使得辅助盘可以通过小突出位置。

相应地,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片材盘,在从延伸/收缩位置延伸所要求的负荷是小的情况下,该片材盘能够在多个步骤中延伸和收缩,并且能够在到达指定延伸/收缩位置处时施加清楚的喀哒感觉。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片材盘包括:第一盘,该第一盘具有第一支撑表面,该第一支撑表面被构造为支撑片材;和第二盘,该第二盘具有第二支撑表面,该第二支撑表面被构造为支撑片材,第二盘被构造为相对于第一盘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位置经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三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盘的第二支撑表面与第一支撑表面重叠第一面积,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二盘的第二支撑表面与第一支撑表面重叠比第一面积小的第二面积,并且位于第三位置处的第二盘的第二支撑表面与第一支撑表面重叠比第二面积小的第三面积。第一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触部中的一个;和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一个。第二盘包括: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触部中的另一个;和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另一个。在与第一方向垂直并且与第一支撑表面平行的宽度方向上,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处。第一摩擦部被构造为:当第二盘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摩擦部接触第一接触部并且使第一接触部弹性变形至变形形状;并且当第二盘到达第二位置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上游的位置时,第一摩擦部开始使第一接触部从变形形状弹性返回到初始形状。第二摩擦部被构造为:当第二盘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时,第二摩擦部接触第二接触部;并且当第二盘在第一方向上离开第二位置时,第二摩擦部使第二接触部弹性变形至变形形状。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一种片材盘包括:第一盘,所述第一盘包括第一支撑表面,所述第一支撑表面支撑片材;和第二盘,所述第二盘包括第二支撑表面,所述第二支撑表面支撑所述片材,所述第二盘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盘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盘能够移动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作为在平面视图中所述第二支撑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表面重叠的面积的重叠面积是第一面积。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位置隔开,并且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时,所述重叠面积是比所述第一面积小的第二面积。所述第三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二位置隔开,并且当所述第二盘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处时,所述重叠面积是比所述第二面积小的第三面积。所述第一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摩擦部和第一接触部中的一个;和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摩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所述第一摩擦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中的另一个;和能够弹性变形的所述第二摩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另一个。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与所述第一支撑表面平行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处。在所述第二盘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摩擦部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变形,并且此后当所述第二盘位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逆向的第二方向上以第三距离与所述第二位置隔开的位置处时,所述第一摩擦部开始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形状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弹性变形形状弹性返回到初始形状。在当从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所述第二盘已经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时间点,所述第二摩擦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并且此后当将所述第二盘从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二摩擦部使所述第二接触部弹性变形。

如果第二盘以高速移动并且到达第二位置,则第二盘可以通过克服由于第二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而通过第二位置。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在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从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情形中,第一接触部弹性变形以增加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增加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了第二盘的移动的速度,从而导致第二盘通过第二位置的低可能性。

因为能够如上所述减小第二盘的移动的速度,所以由于第二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能够在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更小的情况下构造第一盘和第二盘。这种构造促进第二盘从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如果第二摩擦部和第一摩擦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处,并且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被构造成公共接触部,则以下问题出现。即,在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从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情形中,在接触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摩擦部而弹性变形的接触部可以与第二摩擦部形成接触。在此情形中,不幸地,在第二位置处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是小的。在上述构造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摩擦部的位置与第二接触部和第二摩擦部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是相互不同的。因此,当第二盘位于第二位置处时,在第二接触部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二接触部与第二摩擦部接触。当将第二盘从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二接触部的弹性变形,这个接触维持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大的滑动摩擦力。

而且,在上述构造中,在第一接触部开始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时,第二盘位于第二位置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上游。因此,在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从第一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情形中,第一接触部开始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并且在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之后,第二接触部的弹性变形开始,从而导致第二盘相对于第一盘的滑动摩擦力的增加。当第二盘已经到达第二位置时,滑动摩擦力的这个增加向移动第二盘的使用者施加喀哒感觉。

效果

根据上述构造,在使第二盘从第二位置移动所要求的负荷是小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二盘到达第二位置处时施加清楚的喀哒感觉。

附图说明

当连同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

图1是多功能外围设备(mfp)的透视图;

图2是以竖直截面示意地示出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立面图;

图3是第一盘的透视图;

图4是第二盘的透视图;

图5是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一盘和第二盘的底视图;

图6a是沿着图5中的线via-vi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6b是沿着图5中的线vib-vi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一盘和第二盘的底视图;

图8a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ia-viii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8b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ib-viii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位于第三位置处的第一盘和第二盘的底视图;

图10a是沿着图9中的线xa-x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图10b是沿着图9中的线xb-x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并且

图11是示出在相对于第二盘的位置而言的负荷f1、f2、f1+f2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考绘图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10。应该理解以下实施例仅通过实例描述,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以各种变型以其它方式实施本公开。mfp10是在图1中示出的状态下使用。在以下说明中,在这种状态下定义了上下方向7。而且,通过将mfp10的形成开口13的侧视为前侧(前表面)而定义前后方向8。在从前方观察mfp10的状态下定义左右方向9。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相互垂直。

mfp10的总体构造

如在图1中所示出,mfp10在它的上部处包括扫描器11并且在它的下部处包括打印机12。扫描器11通过读取在文件上记录的图像而获得图像数据。作为图像记录设备的一个实例的打印机12例如基于图像数据在片材15(见图2)上记录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的扫描器11是称为平板扫描器的扫描器,并且省去了扫描器11的详细说明。打印机12包括输送器和图像记录器24(见图2),该图像记录器24在片材15上记录图像。

输送器包括:外壳14(见图1),该外壳14具有输送路径23,将通过该输送路径23输送片材15;供应盘20(见图1和2);供应辊25(见图2);输送辊对63(见图2);输出辊对66(见图2);和作为片材盘的一个实例的输出盘21(见图1和2)。

如在图1中所示出,外壳14在它的前部中具有开口13。供应盘20能够在后方向上通过开口13插入外壳14中。在图1中供应盘20安装在外壳14中。能够在前方向上通过开口13移除在这种状态下的供应盘20。供应盘20能够存储各种尺寸的片材15。

如在图2中所示出,供应盘20包括:底板74,该底板74支撑片材15;和一对侧板(未示出),所述一对侧板分别竖立地设置在底板74的右端和左端上。放置在底板74上的片材15被利用从未示出的马达传递的动力旋转的供应辊25供应到输送路径23。

输送路径23从供应盘20的后端部作向上u形转弯,并且向前延伸到输出盘21。输送路径23由第一引导部件31和第二引导部件32限定,第一引导部件31和第二引导部件32在其间以预定距离彼此相对。片材15被从供应盘20供应到输送路径23,并且在由在图2中示出的虚线箭头表示的输送方向16上被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

输送辊对63和输出辊对66被设置在外壳14中。输送辊对63被设置在输送路径23上,且被设置在位于图像记录器24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上游的位置处。输送辊对63包括输送辊61和夹持辊62。夹持辊62通过未示出的弹性构件诸如弹簧保持与输送辊61的辊表面挤压接触。输出辊对66被设置在输送路径23上,且被设置在位于图像记录器24的在输送方向16上的下游的位置处。输出辊对66包括输出辊64和齿辊65,齿辊65通过未示出的弹性构件诸如弹簧保持与输出辊64的辊表面挤压接触。输送辊61和输出辊64中的每一个利用从未示出的马达传递的动力旋转。在片材15被夹压在输送辊61和夹持辊62之间或者在输出辊64和齿辊65之间的情况下,这个旋转在输送方向16上输送片材15。

图像记录器24在外壳14中设置在输送路径23的上侧上。图像记录器24包括记录头37和滑架38,在滑架38上安装记录头37。记录头37具有许多喷嘴36。由记录头37通过喷嘴36朝向压板67喷射从未示出的墨盒供应的墨。压板67形如支撑通过输送路径23输送的片材15的板。压板67设置在输送路径23的下侧上并且与记录头37相对。滑架38被设置在外壳14中的框架支撑,使得滑架能够在作为宽度方向的一个实例的左右方向9上往复移动。在滑架38的往复移动期间,记录头37将墨滴从喷嘴36喷射到被支撑在压板67上并且沿着输送路径23输送的片材15上。作为结果,在片材15上形成图像。在本实施例中,图像记录器24是喷墨图像记录装置,但是可以是例如电子照相图像记录装置。

支撑在供应盘20上的片材15被供应辊25供应到输送路径23。供应到输送路径23的片材15被输送辊对63输送到在所输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器24。片材15然后被输出辊对66向前输送并且被排出到输出盘21上。

输出盘21

输出盘21包括在图3中示出的第一盘81和在图4中示出的第二盘82。

第一盘81在它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具体地,将在下面描述的一对侧板89)处被未示出的支撑件支撑,支撑件分别从外壳14的一对内侧表面75(见图1)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注意,第一盘81可以被供应盘20支撑。例如,第一盘81可以被分别在供应盘20的底板74的右端和左端上竖立地设置的一对侧板支撑。

第二盘82被第一盘81支撑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相对于第一盘81移动。第二盘82在与排出片材15的方向(见图7-10)一致的前方向上被从第一盘81抽出。前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实例。而且,第二盘82在后方向上插入第一盘81中并且被保持在第一盘81中(见图5、6a和6b)。后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实例。

在对小尺寸的片材15诸如明信片和l尺寸片材执行图像记录的情形中,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状态下使用输出盘21。即,在这种状态下第二盘82被完全地保持在第一盘81上,并且从外壳14的内侧向前排出的片材15仅被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作为第一支撑表面的一个实例)支撑。

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状态下,除了第二盘82的前端部(即将在下面描述的突出部84)之外的第二盘82在平面视图中(当从第二盘82的上侧观察时)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重叠。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第二盘82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一位置。在平面视图中,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盘82的整个上表面91(作为第二支撑表面的一个实例)与上表面88重叠。注意,当第二盘82位于第一位置处时,上表面91的前部可以位于上表面88前方。即,仅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的一部分在平面视图中可以与上表面88重叠。

在诸如a4尺寸和信纸尺寸的尺寸的片材15上执行图像记录的情形中,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使用输出盘21,该尺寸大于在输出盘21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情形中使用的片材15的尺寸。即,第二盘82被部分地从第一盘81抽出。即,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第二盘82被定位得比当位于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第一位置处时进一步朝向前方。换言之,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第二盘82的前端被定位得比当位于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第一位置处时进一步朝向前方。当输出盘21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时,从外壳14的内侧向前排出的片材15被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支撑,并且被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的前部支撑。

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的大致后半部在平面视图中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重叠。在这种状态下的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之间的重叠面积小于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之间的重叠面积。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盘82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二位置。

在诸如b4尺寸和法律文件尺寸的尺寸的片材15上执行图像记录的情形中,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状态下使用输出盘21,该尺寸大于在输出盘21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情形中使用的片材15的尺寸。即,第二盘82被以比在输出盘21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情形中的量大的量从第一盘81抽出。即,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第二盘82被定位得比当位于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位置处时进一步朝向前方。换言之,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状态下的第二盘82的前端被定位得比当位于在图7、8a和8b中示出的第二位置处时进一步朝向前方。当输出盘21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状态下时,从外壳14的内侧向前排出的片材15被上表面88和上表面91支撑。

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的后端部在平面视图中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重叠。在这种状态下的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之间的重叠面积小于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之间的重叠面积。在图9、10a和10b中示出的第二盘82的位置被定义为第三位置。

第一盘81

如在图3中所示出,第一盘81包括:支撑板87,该支撑板87形如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7一致的板;和一对侧板89,所述一对侧板89分别从支撑板87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向下突出。支撑板87的上表面88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从而支撑从mfp10排出的片材15。

每一个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一对外延伸部件102被分别设置在相应的侧板89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101(即,右侧板89的右表面和左侧板89的左表面)上。该一对外延伸部件102被未示出的支撑件支撑,这些支撑件分别在左右方向9上从外壳14(见图1)的所述一对内侧表面75突出。利用这种构造,第一盘81被外壳14支撑。

每一个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一对内延伸部件104被分别设置在相应的侧板89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内表面103(即,右侧板89的左表面和左侧板89的右表面)上。内延伸部件104分别支撑第二盘82的将在下面描述的外延伸部件112。

每一个均在左右方向9上突出的一对内突起105被设置在内表面103的所述一对内延伸部件104中的每一个内延伸部件104的上方。每一个内突起105在上下方向7上与对应的一个内延伸部件104相对并且与其隔开。

支撑板87的下表面10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下表面106设置有:向下突出的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每一个作为第二摩擦部的一个实例);前突起109(每一个作为第三摩擦部的一个实例);肋110(每一个作为第一摩擦部的一个实例);和限制器111。

后突起107被设置在支撑板87的后端部上。前突起109被设置在支撑板87的前端部上。每一个中央突起108在前后方向8上被设置在对应的一个后突起107和对应的一个前突起109之间。每一个后突起107、对应的中央突起108和对应的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处。

如在图6a中所示出,每一个后突起107具有:倾斜表面107a,该倾斜表面107a从后突起107的后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低;和倾斜表面107b,该倾斜表面107b从倾斜表面107a的前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高。倾斜表面107a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倾斜表面107b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每一个中央突起108具有:倾斜表面108a,该倾斜表面108a从中央突起108的后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低;和倾斜表面108b,该倾斜表面108b从倾斜表面108a的前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高。倾斜表面108a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大于倾斜表面108b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每一个前突起109具有:倾斜表面109a,该倾斜表面109a从前突起109的后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低;和倾斜表面109b,该倾斜表面109b从倾斜表面109a的前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高。倾斜表面109a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倾斜表面109b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

如在图3中所示出,每一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同于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组肋110被定位得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对应的一个后突起107、对应的一个中央突起108和对应的一个前突起109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远。

每一个肋110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肋110的后端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后突起107和中央突起108之间。肋110的前端位于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之间。

如在图6b中所示出,每一个肋110具有:倾斜表面110a(作为第一倾斜表面的一个实例),该倾斜表面110a从肋110的后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前部处比在它的后部处低;和倾斜表面110b(作为第二倾斜表面的一个实例),该倾斜表面110b从肋110的前端倾斜,从而在它的后部处比在它的前部处低。倾斜表面110a、110b分别设置在肋110的突出远端表面的后端部和前端部上。倾斜表面110a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小于倾斜表面110b相对于下表面106的角度。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表面110a和倾斜表面110b分别设置在肋110的后端部和前端部上,但是倾斜表面110a可以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朝向前方延伸,并且倾斜表面110b可以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朝向后方延伸。

每一个限制器111和对应的组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处。限制器111设置在支撑板87的前端部上。每一个限制器111具有限制表面111a。限制表面111a面向后,并且在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限制器111的限制表面111a分别与位于第三位置处的第二盘82的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一接触部113的突起52接触,由此限制器111防止位于第三位置处的第二盘82向前移动。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所述组的肋110和限制器111在左右方向9上被成对设置并且相互隔开,但是这些构件不需要被成对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单一后突起107、单一中央突起108、单一前突起109、单一肋110和单一限制器111。

第二盘82

如在图4中所示出,第二盘82形如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7一致的板。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从而支撑从mfp10排出的片材15。

如在图1中所示出,突出部84设置在第二盘82的前表面115上从而向前和向上突出。使用者握持突出部84以从第一盘81抽出第二盘82。而且,通过与在输出盘21上排出的片材15的前导端(前端)接触,突出部84防止片材15的向前移动。图4省略了突出部84的图示。

如在图4中所示出,一对外延伸部件112分别设置在第二盘82的右表面85和左表面86上。外延伸部件112在左右方向9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第一盘81的内延伸部件104支撑相应的外延伸部件112。在这种状态下,设置在第一盘81上的内突起105位于外延伸部件112之上。作为结果,每一个外延伸部件112被夹压在内延伸部件104和内突起105之间,使得第二盘82被第一盘81支撑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

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设置在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上。通过将在下面描述的突起52与设置在第一盘81上的相应组的肋110的接触,第一接触部113向第一盘81施加负荷,由此在第二盘82和第一盘81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将在下面描述的突起54与设置在第一盘81上的相应的后突起107、相应的中央突起108和相应的前突起109的接触,第二接触部114还向第一盘81施加负荷,由此在第二盘82和第一盘81之间产生摩擦力。

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对应组的肋110和第一盘81的对应的一个限制器111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位置处。在第二盘82被第一盘81支撑的状态下,这个构造使得第一接触部113能够接触相应组的肋110和相应的限制器111。

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包括板部51和突起52,该突起52从该板部51向上突出。板部51由在上表面91中形成的大体u形的狭缝56限定。板部51能够绕板部51的与上表面91连续的部分在上下方向7上弯曲。这个构造使得突起52能够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鉴于以上,第一接触部113能够弹性变形。

第一盘81的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对应的一个后突起107、对应的一个中央突起108和对应的一个前突起109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即,第二接触部114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与第一接触部113不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被定位得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中央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对应的一个第二接触部114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远。在第二盘82被第一盘81支撑的状态下,这个构造使得第二接触部114能够接触第一盘81的相应的后突起107、相应的中央突起108和相应的前突起109。

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包括板部53和突起54,该突起54从该板部53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板部53由在上表面91中形成的大体u形的狭缝57限定。板部53能够绕板部53的与上表面91连续的部分在上下方向7上弯曲。这个构造使得突起54能够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鉴于以上,第二接触部114能够弹性变形。

每一个板部53在板部53的下表面上包括肋55(见图5),板部53的下表面是板部53的与它的设置突起54的上表面相反的背部。相比之下,板部51在板部51的作为板部51的与它的设置突起52的上表面相反的背部的表面上不包括任何肋。因此,板部53比板部51难以弯曲。相应地,由于由突起54与第一盘81的相应的后突起107、相应的中央突起108和相应的前突起109的接触引起的第一接触部113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在第二盘82和第一盘81之间的最大摩擦力大于由于由突起52与相应组的肋110的接触引起的第二接触部114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在第二盘82和第一盘81之间的最大摩擦力。注意,用于在板部51、53之间提供弯曲的容易度的差异的装置不限于肋55。例如,可以通过使得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和前突起109中的每一个从下表面106突出的长度比每一个肋110从下表面106突出的长度长而提供在板部51、53之间的弯曲的容易度的差异。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对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在左右方向9上相互隔开,但是这些构件不需要被成对设置。例如,可以设置单一第一接触部113和单一第二接触部114。

抽拉操作

接着将参考图6a、6b、8a、8b、10a、10b和11解释握持第二盘82的突出部84并且从第一盘81抽出第二盘82的使用者的操作。注意,图11示出在相对于第二盘82的位置而言的负荷f1、f2、f1+f2之间的关系。这里,负荷f1是经由第一接触部113从第一盘81作用于第二盘82上的负荷,并且负荷f2是经由第二接触部114从第一盘81作用于第二盘82上的负荷。

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状态下,第二盘82位于第一位置p1处(见图11)。在这种状态下,除了突出部84之外的第二盘82被保持在第一盘81上。

如在图6a中所示出,第二盘82的突出部84的基端部84a保持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前端87a接触,由此防止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第二盘82的向后移动。而且,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第二盘82的第二接触部114的突起54保持与第一盘81的相应的后突起107接触。作为结果,因为为了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第二盘82的向前移动,突起54必须移动超过相应的后突起107,所以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第二盘82的向前移动要求负荷。

当在图5、6a和6b中示出的状态下由使用者握持并且向前拉动突出部84时,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向前移动。这个移动将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的突起54挤压抵靠第一盘81的相应的后突起107的倾斜表面107a的后部。作为结果,突起54向下移动,并且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的板部53弯曲。即,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利用这种变形,负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盘82到达位置p11为止(在图11a中p1-p11)。

当第二盘82从位置p11向前移动时,突起54移动超过相应的后突起107并且与相应的后突起107隔开。作为结果,突起54向上移动,并且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的板部53的弯曲被取消。即,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随着这种恢复(在图11a中p11-p12),负荷f2减小。

当第二盘82从位置p12向前移动到位置p13时,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的突起52与第一盘81的相应组的肋110的倾斜表面110a的后部形成接触,并且被挤压抵靠第一盘81的相应的肋110的倾斜表面110a的后部。作为结果,突起52向下移动,并且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的板部51弯曲。即,第一接触部113弹性变形。随着这种变形,负荷f1增加直至第二盘82到达位置p14为止(在图11a中p13-p14)。鉴于以上,在第二盘82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的过程中,所述组的肋110接触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并使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弹性变形。

在第一接触部113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二盘82从位置p14向前移动。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位置p15时,突起52与相应组的肋110的倾斜表面110b形成接触,并且被沿着相应的倾斜表面110b被引导。作为结果,突起52向上移动,并且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的板部53的弯曲被取消。即,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随着这种恢复(在图11a中p15-p21),负荷f1减小。鉴于以上,在当第二盘82位于位置p15处时的时间点,每一组肋110开始使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位置p15比第二位置p2进一步朝向后方。在本实施例中,在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位置p21时的时间点,负荷f1变为零,位置p21比第二位置p2进一步朝向前方。

在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在位置p15和位置p21之间的第二位置p2(见图8)时的时间点,突起54与第一盘81的相应的中央突起108的倾斜表面108a的后部形成接触。当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向前移动时,突起54被挤压抵靠相应的中央突起108。这个操作使得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随着这种变形,负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盘到达位置p22为止(在图11a中p2-p22)。鉴于以上,在当从第一位置p1向前移动的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时的时间点,中央突起108接触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并且当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向前移动时,中央突起108在与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接触的同时使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

因为负荷如上所述作用于第二盘82上,所以在第二盘82位于第二位置p2处或者在第二位置p2的附近的状态下,存在负荷f1、f2的总和暂时减小的区域。具体地,该区域位于位置p15和p22之间,并且在第二位置p2和位置p21之间负荷f1、f2的总和最小。这个区域使得刚好在负荷f1降低之后负荷f2能够增加。作为结果,向使用者施加了表示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的喀哒感觉。

因为为了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第二盘82的向前移动,突起54必须移动超过相应的中央突起108,所以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第二盘82的向前移动要求负荷。因为为了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第二盘82的向后移动,突起52必须移动超过相应组的肋110,所以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第二盘82的向后移动也要求负荷。

当第二盘82从位置p22向前移动时,突起54移动超过相应的中央突起108并且与相应的中央突起108隔开。作为结果,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随着这种恢复,负荷f2减小(在图11a中p22-p23)。鉴于以上,在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三位置p3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央突起108使对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

当第二盘82从位置p23向前移动到位置p24时,突起54与第一盘81的相应的前突起109的倾斜表面109a的后部形成接触,并且被挤压抵靠第一盘81的相应的前突起109的倾斜表面109a的后部。作为结果,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随着这种恢复,负荷f2增加直至第二盘82到达位置p25为止(在图11a中p24-p25)。鉴于以上,在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三位置p3的过程中,在比中央突起108进一步朝向前方的位置处,前突起109接触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并使相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

当第二盘82从位置p25向前移动时,突起54与相应的前突起109的倾斜表面109b形成接触。作为结果,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即,负荷f2减小。在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的时段期间,第二盘82到达第三位置p3(见图10a和10b)。即,在第二盘82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状态下,每一个前突起109使对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注意,第二盘82可以在完成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到它的初始形状的弹性返回之后到达第三位置p3。

当第二盘82位于第三位置p3处时,相应的第一接触部113的突起52与相应的限制器111的限制表面111a接触(见图10b),由此防止第二盘82向前移动。注意,因为为了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的向后移动,突起54必须移动超过相应的前突起109,所以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的向后移动要求负荷。

以与从第一盘81抽拉第二盘82的操作的次序相逆的次序执行将第二盘82推动到第一盘81中的操作。即,使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经由第二位置p2朝向第一位置p1向后移动。

在这个移动中,刚好在通过突起54超过相应的中央突起108的移动从而负荷f2减小之后,通过突起52与相应组的肋110的挤压接触,负荷f1增加。作为结果,向使用者施加了表示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的喀哒感觉。而且,刚好在通过突起54超过相应的后突起107的移动从而负荷f2减小之后,第二盘82的突出部84的基端部84a(见图6a)与第一盘81的支撑板87的前端87a(见图6a)形成接触。作为结果,第二盘82到达第一位置p1。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从第一位置p1向前移动的情形中,第一接触部113弹性变形以增加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滑动摩擦力。增加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了第二盘82的移动速度,从而导致即使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第二盘82通过第二位置p2的可能性仍然是低的。

因为如上所述能够减小第二盘82的移动的速度,所以由于第二接触部114的弹性变形,能够以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较小的滑动摩擦力构造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这个构造促进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第二盘82的向前移动。

如果每一个中央突起108和对应组的肋11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处,并且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和对应的第二接触部114被构造成公共接触部,则以下问题出现。即,在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从第一位置p1向前移动的情形中,通过所述组的肋110而弹性变形的接触部可以在接触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中央突起108形成接触。在此情形中,不幸地,在第二位置p2处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滑动摩擦力是小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和对应组的肋110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同于每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和对应的中央突起108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因此,当第二盘82位于第二位置p2处时,第二接触部114在第二接触部114不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相应的中央突起108接触。由于当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向前移动时第二接触部114的弹性变形,这个接触维持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大的滑动摩擦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当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开始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时的时间点,第二盘82被定位得比第二位置p2进一步朝向后方。因此,在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从第一位置p1向前移动的情形中,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开始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并且在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之后,第二接触部114的弹性变形开始,从而导致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滑动摩擦力的增加。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时,滑动摩擦力的增加对移动第二盘82的使用者施加了喀哒感觉。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一接触部113和对应组的肋110被定位得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比对应的一个第二接触部114和对应的一个中央突起108离第一盘81和第二盘82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远。这个构造减小了由例如当第二盘82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时第二盘82在左右方向9上的一个端部移动比另一个端部大的量引起的第二盘82的扭曲。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移动到第三位置p3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央突起108使对应的第二接触部114弹性返回到它的初始形状。当第二盘82从第二位置p2向前移动时,这个构造使得使用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第二盘82被从第二位置p2移开。

在本实施例中,当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向后移动时,通过与相应的前突起109接触,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这个变形增加了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增加的滑动摩擦力减小了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朝向第二位置p2的非故意移动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盘21包括限制器111,由此防止位于第三位置p3处的第二盘82的非故意向前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表面110a比倾斜表面110b平缓。因此,在第二盘82相对于第一盘81从第一位置p1向前移动的情形中,第一接触部113逐渐地弹性变形。这个构造使得清楚地在第二盘82从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的过程中第二盘82的操作感和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时第二盘82的操作感之间区分成为可能。

在本实施例中,由已经接触相应的中央突起108的第二接触部114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在第二接触部114和中央突起108之间的摩擦力将第二盘82保持在第二位置p2处,另一方面,由已经接触相应组的肋110的第一接触部113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在第一接触部113和相应组的肋110之间的摩擦力不将第二盘82保持在指定位置处。相应地,如在本实施例中那样,在第二接触部114和中央突起108之间的最大摩擦力优选地大于在第一接触部113和所述组的肋110之间的最大摩擦力。

变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比第二位置p2进一步朝向前方的位置p21时的时间点,负荷f1变为零。然而,在有在第二盘82位于第二位置p2处或者在第二位置p2的附近的状态下负荷f1、f2的总和暂时减小的区域的条件下,当负荷f1变为零时的定时不限于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位置p21时的时间点。例如,该定时可以是当第二盘82已经到达第二位置p2时的时间点或者当第二盘82位于比第二位置p2进一步朝向后方的位置处时的时间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盘81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并且第二盘82包括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然而,第二盘82可以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并且第一盘81可以包括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

在一个实例中,这个mfp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盘81包括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并且第二盘82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肋110和限制器111。

在另一个实例中,这个mfp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盘81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和第一接触部113,并且第二盘82包括肋110、限制器111和第二接触部114。

在又一个实例中,这个mfp10可以被构造成使得第一盘81包括肋110、限制器111和第二接触部114,并且第二盘82包括后突起107、中央突起108、前突起109和第一接触部113。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相应的板部51的弯曲,第一接触部113弹性变形,并且通过相应的板部53的弯曲,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然而,可以利用与板部51、53的弯曲不同的手段使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弹性变形。

在一个实例中,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中的每一个可以仅由从第二盘82的上表面91突出的突起构成。在这个构造中,通过突起自身的弹性变形,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中的每一个弹性变形。在另一个实例中,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中的每一个可以由(i)设置在第二盘82中形成的开口中的板部和(ii)连接到该板部的螺旋弹簧构成。在这个构造中,通过板部通过螺旋弹簧的延伸和收缩而在上下方向7上的移动,第一接触部113和第二接触部114中的每一个弹性变形。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撑由打印机12已经记录图像的片材15的输出盘21是片材盘的一个实例,但是片材盘不限于输出盘21。例如,片材盘可以是供应盘20。

片材盘可以设置在与打印机12不同的装置上。例如,片材盘可以是支撑已经由扫描器11读取图像的片材的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