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260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电梯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梯的轿厢中装备有用于对建筑物的升降路内的适当的停靠位置进行检测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该停靠位置检测装置设置在轿厢的侧部的规定位置,通过检测在升降路内的与目的层层站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的被检测体,由此能够使轿厢的地面的高度与目的层层站的地面的高度相匹配地停靠。

作为这样的技术,存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2007-19718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上述停靠位置检测装置通过输出磁或者光而在非接触状态下对各层的被检测体进行检测。并且,在轿厢停靠到某一层时,处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与相应的层的被检测体相接近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发生地震,则停靠位置检测装置有可能与被检测体接触而导致双方损坏。

若发生地震,则电梯转移为暂时停止状态,在摇晃平息之后,如果在电梯内未检测到异常则重新开始运转。但是,若停靠位置检测装置或者被检测体损坏,则必须对该部件进行更换再使运转重新开始,存在到运转重新开始为止花费时间和劳力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在发生了地震时,能够防止用于以非接触状态对轿厢的停靠位置进行检测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及被检测体的损坏,减少到运转重新开始为止的时间和劳力。

根据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实施方式,一种电梯控制装置,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连接,该停靠位置检测装置设置于电梯的轿厢,将以非接触状态检测到设置在升降路内的与各楼层的层站相对应的位置处的被检测体时的轿厢的位置,识别为所对应的楼层的停靠位置。并且,在未产生电梯的召唤、且轿厢中没有乘客时,使轿厢向由停靠位置检测装置未检测到被检测体的位置移动并使其停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利用了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的构成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连接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连接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与被检测体未啮合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连接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与被检测体啮合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连接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及被检测体的图。

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7是表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在通常运转中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在发生地震时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的说明

1…电梯,2…升降路,3…机械室,4…卷扬机,5…绳索,6…轿厢,7…脉冲发生器,8、8-1、8-2、8-3…层站,9、9-1、9-2、9-3…层站操作盘,10…信号线,11…随行电缆,12…控制盘,13…导轨,14…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5、15-1、15-2、15-3…被检测体,16…p波探测器,17…s波探测器,18…信号线,61…轿厢内操作盘,121…信号接收部,122…召唤登记部,123…运转类别切换部,124…运转控制部,141…第一检测部,141a~144a…输出部,141b~144b…接收部,142…第二检测部,143…第三检测部,144…第四检测部,151…安装臂,152a,152b…遮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了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的构成〉

参照图1对利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的构成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设置在3层高的建筑物中,具备:卷扬机4,设置在升降路2上部的机械室3中;轿厢6,悬吊在卷挂于该卷扬机4的绳索5的一端;脉冲发生器7,与卷扬机4连接;层站操作盘9-1~9-3,分别设置在1~3层的层站8-1~8-3,供利用者进行层站召唤操作;以及控制盘12,与卷扬机4及脉冲发生器7连接,通过信号线10与层站操作盘9-1~9-3连接,并且通过随行电缆(tailcord)11与轿厢6连接。轿厢6通过卷扬机4的动作而在升降路2内在建筑物的1层层站8-1、2层层站8-2、以及3层层站8-3之间进行升降。此外,在轿厢6内,设置有供利用者进行目的层的指定操作的轿厢内操作盘61。脉冲发生器7根据卷扬机4的举动生成升降路2内的轿厢6的位置信息,并向控制盘12发送。此外,在升降路2内设置有对轿厢6的升降动作进行引导的导轨13。

在轿厢6的上部设置有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输出磁或者光来以非接触状态对接近的被检测体进行检测,由此对所对应的楼层的轿厢6的停靠位置进行识别。此外,在导轨13上,在轿厢6与各层的层站8-1~8-3分别对应地停靠到适当的位置时被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检测到的位置处,设置有被检测体15-1~15-3。以下,在不需要特定层站8-1~8-3的某一个的情况下,记载为层站8。对于被检测体15-1~15-3也同样,在不需要特定的情况下记载为被检测体15。

参照图2~5对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及被检测体15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轿厢6未停靠时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及被检测体15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轿厢6停靠时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及被检测体15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及被检测体15的状态的图。

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具备具有コ字型的、第一检测部141、第二检测部142、第三检测部143及第四检测部144。第一检测部141~第三检测部143被配置为,彼此水平方向(相对于地面为水平的面)的位置相同、垂直方向(高度方向)的位置不同,第四检测部144被配置为,水平方向的位置与第一检测部141~第三检测部143不同。第一检测部141~第四检测部144分别具备:输出部141a~144a,设置在コ字型的2个突出部中的一方;以及接收部141b~144b,设置在另一方的突出部的与输出部141a~144a对置的位置。输出部141a~144a分别输出磁或者光。接收部141b~144b在轿厢6未停靠在任一个楼层、如图3所示那样在该接收部141b~144b与对置的输出部141a~144a之间没有遮挡物的状态时,接收从输出部141a~144a输出的磁或者光。此外,接收部141b~144b将表示来自输出部141a~144a的磁或者光的接收状态的信息,经由随行电缆11向控制盘12发送。

被检测体15通过安装臂151安装于导轨13,设置有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遮挡部152a、152b。遮挡部152a具有比到输出部141a~143a为止的距离长的长度。在轿厢6停靠到对应的层站8时,如图4及5所示那样,遮挡部152a成为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非接触地、啮合在输出部141a~143a与接收部141b~143b之间的状态,从输出部141a~143a输出的磁或者光被遮挡而不能够由接收部141b~143b接收。同样,在轿厢6停靠到对应的层站8时,遮挡部152b成为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非接触地、啮合在输出部144a与接收部144b之间的状态,从输出部144a输出的磁或者光被遮挡而不能够由接收部144b接收。

此外,在升降路2下部的底坑内设置有在地震发生时对作为初期微动的p波进行探测的p波探测器16,在机械室3设置有在地震发生时对作为主要振动的s波进行探测的s波探测器17。这些p波探测器16及s波探测器17通过信号线18与控制盘12连接,在探测到摇晃时将地震探测信号向控制盘12发送。

如图6所示那样,控制盘12具有信号接收部121、召唤登记部122、运转类别切换部123、以及运转控制部124。信号接收部121接收从轿厢6发送的轿厢召唤信息、从脉冲发生器7发送的轿厢6的位置信息、从层站操作盘9-1~9-3发送的层站召唤信息、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发送的表示接收部141b~144b的磁或者光的接收状态的信息、以及从p波探测器16及s波探测器17发送的地震探测信号。召唤登记部122对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到的轿厢召唤信息及层站召唤信息进行登记。运转类别切换部123基于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到的来自p波探测器16及s波探测器17的地震探测信号,将电梯1的运转在通常运转与地震时管制运转之间进行切换。运转控制部124根据由运转类别切换部123切换后的当前的运转类别,基于召唤登记部122所登记的层站召唤及轿厢召唤、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到的轿厢6的位置信息、以及表示接收部141b~144b的磁或者光的接收状态的信息,对卷扬机4及轿厢6内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

〈利用了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控制装置的电梯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7及8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表示在通常运转中由控制盘12执行的处理,图8表示在被切换为地震时管制运转时由控制盘12执行的处理。

首先,在通常运转中,若通过轿厢6的轿厢内操作盘61进行了指定目的层的操作,则表示该操作内容的轿厢召唤信息经由随行电缆11发送至控制盘12。此外,若通过层站操作盘9-1~9-3的任一个进行了层站召唤操作,则表示该操作内容的层站召唤信息经由信号线10发送至控制盘12。在控制盘12中,从轿厢6发送的轿厢召唤信息及从层站操作盘9-1~9-3发送的层站召唤信息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并登记到召唤登记部122。然后,为了对召唤登记部122所登记的轿厢召唤及层站召唤进行响应,通过运转控制部124对卷扬机4、轿厢6内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s1、s2的“是”)。

在这样执行通常运转时,若成为不存在召唤登记部122所登记的召唤的状态(s2的“否”),则通过运转控制部124判断轿厢6内是否有乘客(s3)。基于对轿厢6内进行摄影的监视摄像机装置(未图示)的摄像信息、在轿厢6的地面或者对轿厢6进行悬吊的主绳索的绳头设置的负载感测装置(未图示)的感测信息,来判断轿厢6内是否有乘客。

在此,若判断为轿厢6内没有乘客(s3的“是”),则通过运转控制部124使轿厢6关门而向层间移动,停止直到产生下一个层站召唤登记为止(s4、s5的“否”)。通过轿厢6移动到层间,由此成为设置于轿厢6的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的第一检测部141~第四检测部144与被检测体15的遮挡部152a、152b未啮合的状态,因此在轿厢6的停止中即使发生地震,也能够避免这些部件接触而损坏。为了使这些第一检测部141~第四检测部144与遮挡部152a及153b成为不啮合、在铅垂方向上完全不重叠的位置关系,预先在运转控制部124中保持各层间的距离(1层层站8-1的地面与2层层站8-2的地面之间的距离、以及2层层站8-2的地面与3层层站8-3的地面之间的距离)、以及被检测体15-1~15-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信息,使用这些能够决定轿厢6的移动目的地的位置。

在轿厢6停止于层间时,若通过某一个层站操作盘9进行了层站召唤操作,则表示该操作内容的层站召唤信息经由信号线10发送至控制盘12。在控制盘12中,从层站操作盘9发送的层站召唤信息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并登记到召唤登记部122。若在召唤登记部122中登记了新的层站召唤(s5的“是”),则先使轿厢6暂时停靠到去往进行了该层站召唤操作的楼层的方向的最近层,之后再进行用于响应该层站召唤的运转(s6)。在此,使轿厢6暂时停靠到目的层的方向的最近层是为了通过由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检测与该最近层对应的被检测体15来由控制盘12掌握轿厢6在升降路2内的当前位置。轿厢6的位置信息从脉冲发生器7也能够取得,但通过由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对某一个被检测体15进行检测,能够得到精度更高的位置信息。

接下来,参照图8对在通常运转中发生了地震的情况下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若发生地震、且由p波探测器16探测到p波,则p波探测信号被发送至控制盘12并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

若由信号接收部121接收到p波探测信号(s11的“是”),则通过运转类别切换部123从通常运转切换为地震时管制运转(s12)。被切换为地震时管制运转后,在运转控制部124中判定轿厢6是否正停靠在某一个楼层(s13)。在轿厢6为移动中而未停靠时(s13的“否”),使其向最近层停靠并开门(s14,s15),如果轿厢6正停靠在某一个楼层(s13的“是”),则在该层立即开门(s15)。通过在某个楼层使轿厢6开门,能够使轿厢6内的乘客出来而采取避难行动。

在轿厢6开门后,若感测到轿厢6内不再有乘客(s16的“是”),则使轿厢6关门而向层间移动并停止(s17)。通过使轿厢6移动至层间,由此成为停靠位置检测装置14的第一检测部141~第四检测部144与被检测体15的遮挡部152a、152b不啮合的状态,能够避免由于该地震的摇晃导致这些部件接触而损坏。

在此,如果该控制盘12搭载有从地震时管制运转向通常运转的自动恢复功能(s18的“是”),则通过信号接收部121监视从轿厢6停止于层间起的一定时间t内是否接收到规定值以上的s波探测信号、或者下一个p波探测信号(s19~s21)。该一定时间t是到由地震引起的绳索5、随行电缆11的摇晃平息为止的时间,升降路2的全高(底坑深度+升降区域+顶部(overhead)高度)越高则预先设定为越长的时间。

然后,若经过一定时间t而未接收到大于规定值的s波探测信号及下一个p波探测信号(s19的“否”,s20的“否”,s21的“是”),则通过自动恢复功能、由运转类别切换部123从地震时管制运转切换为通常运转,使通常运转重新开始(s22)。若通常运转重新开始、且在召唤登记部122登记了新的层站召唤(s23的“是”),则先使轿厢6暂时停靠于去往进行了该层站召唤操作的楼层的方向的最近层,之后再进行用于响应该层站召唤的运转(s24)。

在该控制盘12未搭载自动恢复功能的情况下(s18的“否”),或者在由搭载有自动恢复功能的控制盘12在一定时间t内接收到了规定值以上的s波探测信号的情况下(s18的“是”,s19的“是”),由操作员进行恢复处理后,使通常运转重新开始(s25),并转移到步骤(step)s23。在步骤s19中由搭载有自动恢复功能的控制盘12在一定时间t内未接收到规定值以上的s波探测信号、但是由于余震而再次接收到了p波探测信号的情况下(s19的“否”,s20的“是”),返回步骤s19而重新开始一定时间t的计数。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通过在未产生电梯的召唤时使轿厢向层间移动并停止于层间,从而在停止过程中即使发生了地震,也能够避免由于停靠位置检测装置与被检测体接触引起的部件损坏。此外,在通常运转中发生了地震时,先使乘客在最近层出来之后再使轿厢向层间移动并停止于层间,从而,能够确保乘客的安全,并且能够避免停靠位置检测装置与被检测体的接触,能够迅速地进行向通常运转的恢复处理。

在建筑物内设置有多台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电梯的情况下,除了正在响应召唤的电梯以外,使轿厢在层间停止,即使产生层站召唤,除了响应对象的电梯以外都维持使轿厢停止于层间的状态,从而能够尽量避免由地震导致的部件损坏。

此外,一般情况下,电梯在轿厢6的轿厢门上部设置有卡合门刀(razor),在层站8的层站门设置有卡合辊,在轿厢6停靠于任一楼层时,该卡合门刀与卡合辊卡合,轿厢门的开闭与层站门的开闭进行连动。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使轿厢6向层间移动时的移动目的地决定为使得第一检测部141~第四检测部144与遮挡部152a及153b成为不啮合、在铅垂方向上完全不重叠的位置关系、并且使得轿厢门的卡合门刀与层站门的卡合辊成为不卡合的位置关系,从而还能够防止门装置的损坏。

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不存在被登记的召唤时使轿厢6停止于层间,在产生了层站召唤时先使轿厢6暂时停止于最近层之后再向目的层移动,由此有时从利用者进行了层站召唤操作到轿厢6停靠于该层站召唤操作层并开门为止的等待时间会变长。与此相对应地,可以是,在通常运转中使轿厢6向层间停止时,使各层的层站操作盘9的显示部显示“地震待机”的文本文字等,由此来输出用于向利用者报告从进行了层站召唤操作到轿厢6到达为止的等待时间变长的信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该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示,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要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