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料装置及锭材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铝锭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大量铝锭投放入铝锭熔炼炉的涡流口中。由于铝锭熔炼炉的涡流口处温度较高,若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铝锭投放,会造成人体的不适,严重的甚至导致烫伤。同时,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铝锭输送投放,其工作效率较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传统的上料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一款合适的上料装置实现铝锭的合理化上料;
整体使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改善现有技术的不足,其能够通过顶出件将锭材顶出,其不仅可以起到提升锭材的作用,锭材还能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第二运输通道输出,实现锭材的合理化上料。该结构设计合理,机构紧凑,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实用性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锭材运输系统,其包括上述提到的上料装置,其具有该上料装置的全部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其包括机架、储放件、运输件和顶出件,储放件与机架连接且具有第一运输通道,运输件与机架连接且具有第二运输通道,第二运输通道高于第一运输通道,储放件与运输件连接且储放件与运输件之间具有提升通道,顶出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机架且顶出件的一端能够伸入第一运输通道,顶出件用于驱使锭材从第一运输通道通过提升通道运输至第二运输通道。
具体的,该上料装置能够通过顶出件将锭材顶出,其不仅可以起到提升锭材的作用,锭材还能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第二运输通道输出,实现锭材的合理化上料。该结构设计合理,机构紧凑,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实用性强。
可选的,上料装置还包括转轴,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机架,顶出件的数量为多个且与转轴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可选的,储放件的靠近运输件的一端具有用于穿设顶出件的缺口,顶出件转动时,顶出件的一端穿设于缺口内且将第一运输通道内的锭材顶出。
可选的,顶出件具有限位区,上料装置还包括与机架固定连接的限位件,限位件穿设于限位区内,顶出件的一端靠近第二运输通道时,限位件抵住顶出件。
可选的,上料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储放件和运输件,连接件的靠近第一运输通道的一侧形成提升通道,连接件靠近运输件的一端在第一运输通道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相对于连接件靠近储放件的一端在第一运输通道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靠近运输件。
可选的,连接件的靠近提升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弧面部,弧面部在靠近提升通道的方向上凸出。
可选的,连接件的靠近提升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平面部,平面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运输通道所在的平面倾斜。
可选的,储放件的靠近第一运输通道的两侧向内凸出形成用于卡接锭材的限位部,顶出件转动时,顶出件能够驱使锭材绕相对的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连线转动。
可选的,上料装置还包括控制件和用于驱动顶出件转动的驱动件,控制件用于控制顶出件正转或反转。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锭材运输系统,其包括进料装置和上述提到的上料装置,进料装置包括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的进料导轨,进料导轨对应于运输件的远离储放件的一端,进料导轨用于运输锭材,进料导轨的运输方向与第二运输通道的通道方向垂直设置。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该上料装置能够通过顶出件将锭材顶出,其不仅可以起到提升锭材的作用,锭材还能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第二运输通道输出,实现锭材的合理化上料。该结构设计合理,机构紧凑,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第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第二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第三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锭材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锭材运输系统;200-锭材;10-上料装置;11-机架;12-储放件;121-第一运输通道;122-缺口;123-限位部;13-运输件;131-第二运输通道;14-顶出件;141-限位区;15-连接件;151-提升通道;16-转轴;17-限位件;20-进料装置;21-进料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10,其包括机架11、储放件12、运输件13和顶出件14,储放件12与机架11连接且具有第一运输通道121,运输件13与机架11连接且具有第二运输通道131,第二运输通道131高于第一运输通道121,储放件12与运输件13连接且储放件12与运输件13之间具有提升通道151,顶出件14可转动的连接于机架11且顶出件14的一端能够伸入第一运输通道121,顶出件14用于驱使锭材200从第一运输通道121通过提升通道151运输至第二运输通道131。
图1中展示的第一运输通道121内铺满一层锭材200。
图2中为了更好的理解储放件12的结构,将靠近运输件13的锭材200去掉。
图3中展示的是上料装置10的剖视示意图,其能够更好的理解上料过程。
安装状态下,第一运输通道121与水平面平行,以图3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储放件12的右侧输入锭材200,铺满一层锭材200后,则左侧的靠近顶出件14处必然存在一个锭材200。顶出件14转动的同时,将其对应的锭材200顶起,锭材200通过提升通道151最终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安装状态下,该第二运输通道131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是高于第一运输通道121的,锭材200通过提升通道151进一步提升了其高度,顶出件14顶起时,只会顶出一个锭材200,其也可以起到定量输出的作用。
以图3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图中展示的第二运输通道131也是与水平面平行的,锭材200被顶出后由于惯性原因继续前行向外输出。为了使其更好的向外输出,该第二运输通道131还可以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也可以理解为第二运输通道131的远离储放件12的一端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是低于第二运输通道131的靠近储放件12的一端,锭材200进入到第二运输通道131后,在惯性和其重力的作用下向外输出。
本实施例中的锭材200为圆柱状的铝锭,同理,其他材质的或者其他形状的锭材200也可以通过本装置实现上料。
具体的,该上料装置10能够通过顶出件14将锭材200顶出,其不仅可以起到提升锭材200的作用,锭材200还能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第二运输通道131输出,实现锭材200的合理化上料。该结构设计合理,机构紧凑,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实用性强。
结合图2,可选的,储放件12的靠近运输件13的一端具有用于穿设顶出件14的缺口122,顶出件14转动时,顶出件14的一端穿设于缺口122内且将第一运输通道121内的锭材200顶出。
也可以理解为该储放件12的靠近运输件13的一端,其底部是镂空的框架结构,也可以是整个储放件12的底部均是镂空的,其能够满足锭材200的运输要求,顶出件14通过框架中的缺口122伸出。
结合图3,可选的,上料装置10还包括转轴16,转轴16可转动的连接于机架11,顶出件14的数量为多个且与转轴16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采用三个顶出件14固定安装在转轴16上,实现同步运动,其一起实现锭材200的顶出。当然,也可以采用四个或者更多个的顶出件14,以满足不同长度的锭材200的顶出需求。
可选的,顶出件14具有限位区141,上料装置10还包括与机架11固定连接的限位件17,限位件17穿设于限位区141内,顶出件14的一端靠近第二运输通道131时,限位件17抵住顶出件14。
该限位区141可以是顶出件14的中部凹陷所形成,也可以是直接在该顶出件14的中部开设通孔,该限位件17穿设在该限位区141内,顶出件14转动到极限位置,也就是说该顶出件14的用于抵接锭材200的一端将要抵接在第二运输通道131上时,该限位件17限制顶出件14继续转动,其可以起到保护运输件13的作用,避免顶出件14过度转动,继而发生上料装置10零部件磨损的现象。
可选的,上料装置10还包括连接件15,连接件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储放件12和运输件13,连接件15的靠近第一运输通道121的一侧形成提升通道151,连接件15靠近运输件13的一端在第一运输通道12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相对于连接件15靠近储放件12的一端在第一运输通道121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靠近运输件13。
锭材200在顶出件14的顶出作用下,其顺着连接件15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内,该连接件15可以是光滑的板状结构。
可选的,连接件15的靠近提升通道151的一侧设置有弧面部,弧面部在靠近提升通道151的方向上凸出。
结合图3,该连接件15的一侧呈弧面,其配合着顶出件14的转动,将锭材200转运至第二运输通道131内,其顶出顺利,运输过程平稳。
可选的,上料装置10还包括控制件和用于驱动顶出件14转动的驱动件,控制件用于控制顶出件14正转或反转。
该驱动件可以是电机,控制件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控制顶出件14正转或反转。
以图3中的相对位置作介绍,该顶出件14位于储放件12的下方,当顶出件14逆时针旋转(反转)时,其将对应的锭材200顶出,该锭材200顺着连接件15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内,接着顶出件14顺时针旋转(正转)实现复位,储放件12的右侧继续输入锭材200或者储放件12的右侧堆积有多层锭材200,储放件12左侧的锭材200运走后,其余的锭材200向左侧滑动,保证顶出件14的上方总有一个锭材200。
该控制件可以是plc,也可以是电脑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料装置10,上料装置10的工作原理是:
起始状态下,顶出件14位于储放件12的下方,顶出件14逆时针转动,其将对应的锭材200顶出,锭材200顺着连接件15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内,实现提升上料,顶出件14顺时针转动实现复位,此时可以是储放件12的右侧继续输入锭材200,也可以是储放件12的右侧堆积有多层锭材200,以保证顶出件14的上方始终有一个锭材200。
需要上料时,控制件控制驱动件,实现需要上料时,顶出件14顶出,不需要上料时,顶出件14复位保持不动,能够保证锭材200一个一个向外输出。
实施例2
请参考图4,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1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连接件15的靠近提升通道151的一侧设置有平面部,平面部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运输通道121所在的平面倾斜。
同理,该锭材200也可以通过顶出件14的顶出,顺着连接件15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内。
实施例3
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10,实施例1描述的技术方案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实施例1已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储放件12的靠近第一运输通道121的两侧向内凸出形成用于卡接锭材200的限位部123,顶出件14转动时,顶出件14能够驱使锭材200绕相对的两个限位部123之间的连线转动。
当锭材200运输至储放件12的靠近运输件13的一端时,在限位部123的限制作用下,其不能运动,顶出件14伸入第一运输通道121时其抵住锭材200,锭材200在限位部123的作用下转动,相当于是锭材200翻转实现提升,最终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内。
实施例4
请参考图6,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锭材运输系统100,其包括进料装置20和上述提到的上料装置10,进料装置20包括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11的进料导轨21,进料导轨21对应于运输件13的远离储放件12的一端,进料导轨21用于运输锭材200,进料导轨21的运输方向与第二运输通道131的通道方向垂直设置。
上料装置10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1-3,该锭材运输系统100具有上料装置10的所有功能。
通过上料装置10和进料装置20的配合,可以实现锭材200的垂直转弯输送,锭材200通过第一运输通道121进入第二运输通道131后,依次向进料导轨21上输送,锭材200在进料导轨21上依次排开,一个一个向外进一步输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料装置10,该上料装置10能够通过顶出件14将锭材200顶出,其不仅可以起到提升锭材200的作用,锭材200还能按照一定的次序依次向第二运输通道131输出,实现锭材200的合理化上料。该结构设计合理,机构紧凑,整体使用效果较佳,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