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排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568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与输送机有关的物件或物料搬运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在输送过程中改变物件相对位置的排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全球制造业领域范围内,各企业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日臻严苛,不断增加产品检测种类。为了能够对产品质量进行准确的控制,引入大量的自动化检测设备无疑是各大生产商首选之策。然而,在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后,企业在实施检测过程中却面临着兼容与匹配的问题,兼容与匹配问题既存在于自动化检测设备与原有生产线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多个自动化检测设备之间。由于各设备的设计参数不同,因此兼容与匹配的问题广泛存在。

兼容与匹配问题的具象体现有很多,例如尺寸差异、运行环境差异、数据同步问题等,而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生产速率和检测速率的匹配问题,设备间速率如不能良好匹配所带来的影响是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无法进行质量控制。

例如,在烟草生产行业,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卷烟生产企业纷纷引入了烟包外观检测装置,用来对烟包的外观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由于包装机高速运转时,包装机出口处烟包之间紧密排列,导致烟包外观检测装置的高速摄像头无法捕捉到烟包两个面的影像,因此无法完成相应的检测任务,也无法保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本发明通过提供的一种用于在输送过程中改变物件相对位置的排布装置来解决上述缺陷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产品排布装置,其包括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第二产品排布装置,;所述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和缓流装置,所述缓流装置在所述输送装置上形成能使产品通过的缓流通道;所述缓流装置为对称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两侧的压紧弹性件;所述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包括产品运送装置和节流装置,所述产品运送装置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形成能使产品通过的减速通道;所述节流装置靠近所述产品运送装置的一端设有辊轮;所述产品通过时与所述辊轮摩擦接触以减小产品的通过速度;所述缓流通道与所述减速通道连通。

较佳地,所述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输入端侧板组和调节装置;所述缓流装置与所述输入端侧板组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装置与所述缓流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基座结构、安装支架组和调节连接件;所述产品运送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座结构内;所述安装支架组与所述基座结构连接;所述调节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安装支架组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固定板组件,所述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输入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入端侧板和第二输入端侧板;所述第一输入端侧板、所述第二输入端侧板和所述输送装置共同形成用于输送所述产品的第一输入通道;所述第一输入端侧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侧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缓流装置为弹性片结构,所述弹性片结构包括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所述第一弹性片与所述第一输入端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片与所述第二输入端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片、所述第二弹性片和所述输送装置共同形成缓流通道。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片包括第一弹性片前端和第一弹性片尾端;所述第一弹性片前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片尾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弹性片方向外翻翘曲;所述第二弹性片包括第二弹性片前端和第二弹性片尾端;所述第二弹性片前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侧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片尾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弹性片方向外翻翘曲。

较佳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钉组、顶紧螺帽组和锁定螺帽组,所述调节螺钉组包括第一调节螺钉和第二调节螺钉;所述锁定螺帽组包括第一锁定螺帽和第二锁定螺帽;所述顶紧螺帽组包括第一顶紧螺帽和第二顶紧螺帽;所述第一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钉与所述第二固定板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锁定螺帽套接在所述第一调节螺钉上以锁定所述第一调节螺钉位置;所述第二锁定螺帽套接在所述第二调节螺钉上以锁定所述第二调节螺钉位置;所述第一顶紧螺帽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螺钉连接,另一端呈半球形且与所述第一弹性片接触连接;所述第二顶紧螺帽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螺钉连接,另一端呈半球形且与所述第二弹性片接触连接。

较佳地,所述节流装置包括支撑外壳和节流模块;所述节流模块包括u型安装叉、固定杆和弹性件;所述u型安装叉与所述固定杆连接;所述弹性件套接在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外壳和所述u型安装叉连接;所述辊轮设置在所述u型安装叉内部。

较佳地,所述支撑外壳上设有顶板通孔;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u型安装叉连接,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固定杆通过所述顶板通孔与调节螺母连接;所述固定杆上还套接有隔套,所述隔套设置在所述调节螺母和所述支撑外壳之间;所述辊轮通过辊轮固定螺栓与所述u型安装叉连接。

较佳地,所述支撑外壳包括支撑外壳顶板、支撑外壳第一侧板和支撑外壳第二侧板;所述u型安装叉设置在所述支撑外壳第一侧板和所述支撑外壳第二侧板之间;所述支撑外壳第一侧板和所述支撑外壳第二侧板上分别设有支撑外壳第一侧板u型槽孔和支撑外壳第二侧板u型槽孔,所述支撑外壳第一侧板u型槽孔和所述支撑外壳第二侧板u型槽孔能够对所述对辊轮固定螺栓进行限位和导向。

较佳地,其还包括调节连接件,所述调节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槽孔、第二连接槽孔和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与螺栓或螺钉配合使用,用于使所述调节连接件与所述支撑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槽孔和所述第二连接槽孔,用于使所述节流装置能够沿所述第一连接槽孔和所述第二连接槽孔界定的方向上相对产品运送装置作移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产品排布装置能够将排列紧密的产品进行剥离,能够调节产品之间的间距,使得产品获得最佳的分离状态;

2、该产品排布装置兼容性强,可适应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产品,该产品排布装置能够与多种生产产品线匹配;

3、该产品排布装置对产品进行多级分离,对产品间距的调节更加精确,降低了在产品排布过程中对产品造成损伤的几率;

4、该产品排布装置的产品排布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弹性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调节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支撑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节流模块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u型安装叉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5中的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传送带装置1、产品5、缓流通道7、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输入端侧板21、第二输入端侧板22、第一输入通道23、第一输出端侧板31、第二输出端侧板32、第一输出通道33、第一固定板41、第二固定板42、第一气囊51、第二气囊52、第一弹性片61、第二弹性片62、第一弹性片前端63、第一弹性片本体64、第一弹性片尾端65、第二弹性片前端66、第二弹性片本体67、第二弹性片尾端68、第一弹性袋71、第二弹性袋72、第一调节螺钉81、第二调节螺钉82、第一顶紧螺帽91、第二顶紧螺帽92、基座结构101、产品运送装置201、调节连接件202、第一连接槽孔203、第二连接槽孔204、连接通孔205、第一挡板301、第二挡板302、第一安装支架401、第二安装支架402、第一产品通道501、第二产品通道502、减速通道503、支撑外壳601支撑外壳顶板603、支撑外壳第一侧板604、支撑外壳第二侧板605、顶板通孔606、支撑外壳第一侧板u型槽孔607、支撑外壳第二侧板u型槽孔608、节流模块701、弹簧702、辊轮703、u型安装叉801、固定杆802、u型安装叉顶板803、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804、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805、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通孔806、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通孔807、调节螺母808、隔套80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其包括:

输入端侧板组、输出端侧板组、第一支架组件、输送装置、调节装置、缓流装置和固定板组件,输入端侧板组和输出端侧板组分别与第一支架组件连接,输入端侧板组与输出端侧板组之间通过固定板组件可拆卸连接。输入端侧板组还与缓流装置可拆卸连接。调节装置与缓流装置连接,其用于调节缓流装置的减速效果。输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传送带装置1。第一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传送带装置1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

输入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入端侧板22,第一输入端侧板21与第一支架11连接,第二输出端侧板22与第二支架12连接,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2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入通道23。输出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出通道33。

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第一固定板41分别与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输出端侧板31连接,第二固定板42分别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连接。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弹性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缓流装置为对称设置在传送带装置1两侧的压紧弹性件。本实施例中,缓流装置优选为弹性片结构,弹性片结构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第一弹性片61包括第一弹性片前端63、第一弹性片本体64和第一弹性片尾端65。第一弹性片本体64分别与第一弹性片前端63和第一弹性片尾端65相连接。第二弹性片62包括第二弹性片前端66、第二弹性片本体67和第二弹性片尾端68。第二弹性片本体67分别与第二弹性片前端66和第二弹性片尾端68相连接。

第一弹性片前端63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固定板41之间。第二弹性片62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固定板42之间。第一弹性片本体64和第二弹性片本体67之间形成缓流通道7。第一弹性片本体64向第二固定板42方向弯曲,第二弹性片本体67向第一固定板41方向弯曲,缓流通道7最大宽度不大于第一输入通道23宽度。在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未工作时,在沿传送带装置1的行进方向上,第一弹性片本体64与第一固定板41的距离逐步增大。第二弹性片本体67与第二固定板42的距离逐步增大。在沿传送带装置1的行进方向上,缓流通道7的宽度逐渐减小。

第一弹性片尾端65向第一固定板41方向外翻翘曲。第二弹性片尾端68向第二固定板42方向外翻翘曲。其好处在于:避免在产品5脱离弹性片结构时,被弹性片结构刮伤。在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未工作时,包含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的弹性片结构的外轮廓呈鱼尾形状。

优选的,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为不锈钢材质或聚甲醛树脂材质。其好处在于:运用不锈钢材质或聚甲醛树脂材质制造的弹性片结构有着强度高、弹性好和减磨耐磨性好的特点。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运行状态示意图。调节装置与弹性片结构连接以调节弹性片结构的弹性范围。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钉组、顶紧螺帽组和锁定螺帽组。顶紧螺帽组一端与调节螺钉组连接,另一端与弹性片结构接触连接。调节螺钉组通过顶紧螺帽组调节弹性片结构的形变。调节螺钉组设在固定板组件上。锁定螺帽组套接在调节螺钉组上,用于锁定调节螺钉组。

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上均设有的通孔,本实施例中,通孔优选为用于安装调节螺钉组的螺钉孔。调节螺钉组通过螺钉孔与顶紧螺帽组连接。调节螺钉组包括第一调节螺钉81和第二调节螺钉82,顶紧螺帽组包括第一顶紧螺帽91和第二顶紧螺帽92。第一调节螺钉81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固定板41上。第二调节螺钉82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固定板42上。第一顶紧螺帽91一端与第一调节螺钉81连接,第一顶紧螺帽91另一端与第一弹性片61相抵。第一顶紧螺帽91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1的内侧。第一调节螺钉81通过带动第一顶紧螺帽91对第一弹性片61进行压紧,通过调节第一螺钉81能够改变第一顶紧螺帽91对第一弹性片61的压紧程度。第二顶紧螺帽92设置在第二固定板42的内侧。第二顶紧螺帽92一端与第二调节螺钉82连接,第二顶紧螺帽92的另一端与第二弹性片62相抵。第二调节螺钉82通过带动第二顶紧螺帽92对第二弹性片62进行压紧,通过调节第二螺钉82能够改变第二顶紧螺帽92对第二弹性片62的压紧程度。

锁定螺帽组包括第一锁定螺帽和第二锁定螺帽,第一调节螺钉81上套接有第一锁定螺帽,第一锁定螺帽用于锁定第一调节螺钉81的位置,第一锁定螺帽设置在第一固定板41的外侧。第二调节螺钉82上套接有第二锁定螺帽,第二锁定螺帽用于锁定第二调节螺钉82的位置,第二锁定螺帽设置在第二固定板42的外侧。

优选的,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一弹性片61相接触的接触端呈半球形,第一弹性片61与第一顶紧螺帽9相接触的接触点位于第一弹性片本体64的几何中心上。第二顶紧螺帽92与第二弹性片62相接触的接触端呈半球形,第二弹性片62与第二顶紧螺帽92相接触的接触点位于第二弹性片本体67的几何中心上。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同轴。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钉81和第二调节螺钉82的位置,能够改变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所限定位置处的缓流通道7的宽度。例如,产品5为烟包,则调节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所限定位置处的缓流通道7的宽度为24±0.5mm。

传送带装置1贯穿第一输入通道23、第一输出通道33和缓流通道7。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路径依次经过第一输入通道23、缓流通道7和第一输出通道3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入第一输入通道23,经过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依次通过第一输入通道23而进入缓流通道7。当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时,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与分别作用于产品5,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分别与产品5两侧产生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阻碍了产品5沿传送带装置1传送方向的运动。缓流通道7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度。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缓流通道7后,产品5进入第一输出通道33,产品5被传送带装置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与之后尚未脱离缓流通道7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第一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钉81和第二调节螺钉82来控制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之间间距,即调节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经过的速度。

在保证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所限定位置处的缓流通道7的宽度满足产品5能够通过缓流通道7的前提下,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钉81和第二调节螺钉82来控制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之间间距越小,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越大。若第一顶紧螺帽91与第二顶紧螺帽92之间间距越小,则在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时,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由形变产生的弹性应力越大,第一弹性片61和第二弹性片62对运动的产品5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越大,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的速度越慢。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的速度为可控制变量,因此,对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经过速度的控制能够影响输出时的产品间距。

第二步,调节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

通过上述两个步骤,能够实现对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进行控制的目的。上述两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无时序性要求。上述两个步骤可择一实施,也可在不考虑时序性的情况下,共同实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之处在于:第一弹性片61靠近第二弹性片62一侧上设有橡胶垫片,第二弹性片62靠近第一弹性片61一侧上也设有橡胶垫片。其有益效果在于:增大对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的减速效果,并且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弹性片结构对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其包括:

输入端侧板组、输出端侧板组、第一支架组件、输送装置、调节装置、缓流装置和固定板组件,输入端侧板组和输出端侧板组分别与第一支架组件连接,输入端侧板组与输出端侧板组之间通过固定板组件可拆卸连接。固定板组件与缓流装置可拆卸连接。调节装置与缓流装置连接,其用于调节缓流装置的减速效果。输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传送带装置1。第一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传送带装置1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

输入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入端侧板22,第一输入端侧板21与第一支架11连接,第二输出端侧板22与第二支架12连接,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2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入通道23。输出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出通道33。

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第一固定板41分别与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输出端侧板31连接,第二固定板42分别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连接。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分别设有通孔,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通孔为通气孔。

缓流装置为对称设置在传送带装置1两侧的压紧弹性件。本实施例中,缓流装置优选为气囊结构,气囊结构包括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第一气囊51安装在第一固定板41靠近第二固定板42的一侧。第一气囊51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固定板41之间。第一气囊51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一固定板41之间。第二气囊52安装在第二固定板42靠近第一固定板41的一侧。第二气囊52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固定板42之间。第二气囊52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输出端侧板32和第二固定板42之间。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之间形成缓流通道7。缓流通道7最大宽度不大于第一输入通道23宽度。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在充气情况下,其各自轮廓均呈d字型。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相对设置,使缓流通道7的宽度呈非固定的渐变状态。设置气囊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增加装置的耐用性,气囊结构还能减小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另外,气囊结构还易于控制。

优选的,制作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的材质为涂覆有硅橡胶的高强聚酰胺纤维或涂覆有氯丁橡胶高强聚酰胺纤维。其好处在于:由涂覆有硅橡胶的高强聚酰胺纤维或涂覆有氯丁橡胶高强聚酰胺纤维制作的气囊有着弹性好、耐冲击强度高、抗老化性好和减磨耐磨性好的特点。

调节装置与气囊结构连接以调节气囊结构的弹性范围。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调节装置为气泵,气泵通过第一固定板41上的通气孔与第一气囊51连通;气泵还通过第二固定板42上的通气孔与第二气囊52连通。气泵用于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内充气。

传送带装置1贯穿第一输入通道23、第一输出通道33和缓流通道7。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路径依次经过第一输入通道23、缓流通道7和第一输出通道3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用气泵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充气,保证缓流通道7最窄处宽度不大于第一输入通道23宽度,然后使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入第一输入通道23,经过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依次通过第一输入通道23而进入缓流通道7。当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时,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分别作用于产品5,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分别与产品5的两侧产生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阻碍了产品5沿传送带装置1传送方向的运动。缓流通道7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度。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缓流通道7后,产品5进入第一输出通道33,产品5被传送带装置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与之后尚未脱离缓流通道7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

第一步,通过调节气泵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充气的充气量来控制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经过的速度。在保证产品5能够通过缓流通道7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充气的充气量来控制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在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时,若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的充气量越大,则产品5与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接触面积越大,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对产品5施加的压力越大,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对运动的产品5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越大,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的速度越慢。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的速度为可控制变量,因此,对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经过速度的控制能够影响输出时的产品间距。

第二步,调节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

通过上述两个步骤,能够实现对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进行控制的目的。上述两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无时序性要求。上述两个步骤可择一实施,也可在不考虑时序性的情况下,共同实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产品间距检测装置和交互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产品间距检测装置、交互装置、调节装置和输送装置电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输送装置为传送带装置1,调节装置为气泵。间距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输出通道33内产品5之间的间距,并将产品5的间距信息反馈至控制装置。间距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共同构成了反馈系统。交互装置用于提供人机交互途径,操作者可以通过交互装置对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查看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包括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的充气量。

控制装置根据交互装置中设定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运行参数来对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

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控制装置同时控制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的充气量,以使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达到设定值。控制装置还将产品间距的设定值和实际测量值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则对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向第一气囊51和第二气囊52的充气量进行调整。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其包括:

输入端侧板组、输出端侧板组、第一支架组件、输送装置、调节装置、缓流装置和固定板组件,输入端侧板组和输出端侧板组分别与第一支架组件连接,输入端侧板组与输出端侧板组之间通过固定板组件可拆卸连接。固定板组件与缓流装置可拆卸连接。调节装置与缓流装置连接,其用于调节缓流装置的减速效果。输送装置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传送带装置1。第一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传送带装置1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

输入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入端侧板22,第一输入端侧板21与第一支架11连接,第二输出端侧板22与第二支架12连接,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2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入通道23。输出端侧板组包括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之间留置有用于输送产品5的第一输出通道33。

固定板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第一固定板41分别与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输出端侧板31连接,第二固定板42分别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输出端侧板32连接。第一固定板41和第二固定板42分别设有通孔。

缓流装置为对称设置在传送带装置1两侧的压紧弹性件。本实施例中,缓流装置优选为内部装有剪切增稠流体的弹性袋结构,弹性袋结构包括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第一弹性袋71安装在第一固定板41靠近第二固定板42的一侧。第一弹性袋71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输入端侧板21和第一固定板41之间。第一弹性袋71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输出端侧板31和第一固定板41之间。第二弹性袋72安装在第二固定板42靠近第一固定板41的一侧。第二弹性袋72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输入端侧板22和第二固定板42之间。第二弹性袋72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二输出端侧板32和第二固定板42之间。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之间形成缓流通道7。缓流通道7最大宽度不大于第一输入通道23宽度。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在缓流通道7内的各自轮廓均呈d字型。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相对设置,使缓流通道7的宽度呈非固定的渐变状态。

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以质量百分数计,包含:聚氧化乙烯0.2%~3.3%,纳米二氧化硅胶粒0.5%~2.2%,其余为去离子水。剪切增稠流体采用上述组分的有益效果在于:剪切增稠流体内部的微粒不沉降,分散效果好,其原因在于:

1、纳米二氧化硅胶粒带同种负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之间不能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

2、胶粒小,质量轻,自身的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3、纳米二氧化硅胶粒会吸附聚氧化乙烯分子,由于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链上存在大量的醚键,c-o键会断裂水解成羟基,羟基带有负电荷,因此聚氧化乙烯的分子之间会发生排斥作用。

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会随着产品5的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即在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加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5进入缓流通道7的原始速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产生的阻力越大,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明显。

采用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弹性袋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弹性袋结构有着弹性好、耐冲击强度高、抗老化性好和减磨耐磨性好的特点。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弹性袋结构能够增加装置的耐用性,减小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另外,还易于控制。

调节装置与弹性袋结构连接以调节弹性袋结构的弹性范围。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调节装置为注入装置,注入装置通过第一固定板41上的通孔与第一弹性袋71连通;注入装置还通过第二固定板42上的通孔与第二弹性袋72连通,注入装置用于向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注入剪切增稠流体。

传送带装置1贯穿第一输入通道23、第一输出通道33和缓流通道7。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路径依次经过第一输入通道23、缓流通道7和第一输出通道33。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使用注入装置向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注入剪切增稠流体,保证缓流通道7最窄处宽度不大于第一输入通道23宽度,然后使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入第一输入通道23,经过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依次通过第一输入通道23而进入缓流通道7。当产品5通过缓流通道7时,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及其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分别作用于产品5,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分别与产品5的两侧产生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和来自剪切增稠液的阻力阻碍了产品5沿传送带装置1传送方向的运动。缓流通道7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缓流通道7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度。产品5进入缓流通道7的原始速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越大,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明显。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缓流通道7后,产品5进入第一输出通道33,产品5被传送带装置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与之后尚未脱离缓流通道7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的方法是:调节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在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加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越大,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产生的阻力越大,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明显,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则越大。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减小,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的阻力减小,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则变小。

另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的方法是:调节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对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的调节能够改变产品5与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强;接触面积越小,第一弹性袋71和第二弹性袋72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弱。

另外,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的方法进行配合使用。既调节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也调节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以达到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的目的。对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和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的调节不分先后顺序,无时序要求。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产品间距检测装置和交互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产品间距检测装置、交互装置、调节装置和输送装置电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输送装置为传送带装置1,调节装置为注入装置。间距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输出通道33内产品5之间的间距,并将产品5的间距信息反馈至控制装置。间距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共同构成了反馈系统。交互装置用于提供人机交互途径,操作者可以通过交互装置对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查看和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包括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控制装置根据交互装置中设定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运行参数来对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

控制装置同时控制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以使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达到设定值。控制装置还将产品间距的设定值和实际测量值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则通过控制装置调节传送带装置1的传送速率以及弹性袋结构中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

实施例7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其包括:基座结构101、节流装置、安装支架组、挡板组件、产品运送装置201和调节连接件202。基座结构101上设有挡板组件,基座结构101上还设有产品运送装置201,产品运送装置201位于挡板组件下部。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301和第二挡板302,第一挡板301、第二挡板302与产品运送装置201共同围绕成为产品通道。与基座结构101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支架组,其包括第一安装支架401和第二安装支架402,第一安装支架401和第二安装支架402分别与基座结构101的两侧连接。调节连接件202分别与节流装置和安装支架组可拆卸连接,节流装置通过调节连接件202与安装支架组连接。节流装置位于挡板组件上方。节流装置包括支撑外壳601和节流模块701。节流装置下方对应的产品通道为减速通道503。产品通道分为第一产品通道501、第二产品通道502和减速通道503。第一产品通道501为输入通道,第二产品通道502为输出通道。

第一安装支架401通过设置在其下端的u型槽孔与基座结构101可拆卸连接。第一安装支架401的顶端设有用于与调节连接件202连接的螺纹孔。第二安装支架402通过设置在其下端的u型槽孔与基座结构101可拆卸连接。第二安装支架402的顶端设有用于与调节连接件202连接的螺纹孔。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调节连接件结构示意图。调节连接件202包括第一连接槽孔203、第二连接槽孔204和连接通孔205,连接通孔205与螺栓或螺钉配合使用,用于将调节连接件202与支撑外壳601可拆卸连接。螺栓或螺钉通过第一连接槽孔203与第一安装支架401连接。螺栓或螺钉通过第二连接槽孔204与第二安装支架402连接。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支撑外壳结构示意图。支撑外壳601包括支撑外壳顶板603、支撑外壳第一侧板604和支撑外壳第二侧板605。支撑外壳顶板603上设有顶板通孔606。支撑外壳第一侧板604的底部上设有支撑外壳第一侧板u型槽孔607,支撑外壳第二侧板605底部上设有支撑外壳第二侧板u型槽孔608。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节流模块运行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中节流模块701的数量优选为3个,节流模块701设置在支撑外壳601上。节流模块701包括u型安装叉801、固定杆802、弹性件和辊轮703。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优选为弹簧702。辊轮703与u型安装叉801通过销轴连接。弹簧702套接在固定杆802上。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u型安装叉结构示意图;u型安装叉801与固定杆802之间固定连接。u型安装叉801包括u型安装叉顶板803、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804和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805,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804上设有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通孔806,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805上设有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通孔807。辊轮703设置在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804和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805之间。u型安装叉顶板803安装在支撑外壳第一侧板604和支撑外壳第二侧板605之间。辊轮固定螺栓通过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通孔806与辊轮703连接。辊轮固定螺栓通过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通孔807与辊轮703连接。辊轮703能够沿着u型安装叉第一侧板通孔806和u型安装叉第二侧板通孔807所界定的转轴转动。

固定杆802下端与u型安装叉顶板803固定连接。弹簧702套接在固定杆802上。弹簧702的一端与u型安装叉顶板803相抵,另一端与支撑外壳顶板603相抵。固定杆802顶端设有外螺纹。固定杆802顶端通过顶板通孔606与调节螺母808连接。调节螺母808优选为双螺母。固定杆802上还套接有隔套809,隔套809设置在调节螺母808与外壳顶板603之间。隔套809一端与支撑外壳顶板603连接,当产品5接触或脱离辊轮703时,u型安装叉801和固定杆802会发生运动,隔套809用于为固定杆802的运动进行导向。

通过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能够调节u型安装叉80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设置调节螺母808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来调节辊轮703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进而控制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控制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时间,另外使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能够匹配不同种类或尺寸的产品。

第一安装支架401和第二安装支架402下端设置u型槽孔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安装支架401和第二安装支架402下端设置u型槽孔的设置能够使第一安装支架401和第二安装支架402上下位置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能够调节支撑外壳60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进而可以间接调节辊轮703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其目的在于:使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能够匹配不同种类或尺寸的产品。

设置第一连接槽孔203和第二连接槽孔204的有益效果在于:使调节连接件202和节流装置能够沿第一连接槽孔203和第二连接槽孔204界定的方向上移动,从而确保辊轮703位于产品通道的正上方,同时确保辊轮703与减速通道内的产品5能够充分接触。

设置支撑外壳第一侧板u型槽孔607和支撑外壳第二侧板u型槽孔608的有益效果为:使u型安装叉801在上下运动时,对辊轮固定螺栓起到限位和导向的作用。

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运行状态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入第一产品通道501,经过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通过第一产品通道501而进入减速通道503。当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时,减速通道503上方的辊轮703从产品5顶端作用于产品5,使得产品5被夹紧在辊轮703和产品运送装置201之间。产品5对节流模块701产生推力,推动节流模块701向上运动,弹簧702被进一步压缩。弹簧702的弹力和节流模块701自身的重力的合力作用于产品5,将产品5压紧,使产品5与辊轮703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阻碍了产品5沿产品运送装置201传送方向的运动。减速通道503内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度。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减速通道503后,产品5进入第二产品通道502,产品5被产品运送装置20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了与之后尚未脱离减速通道503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调节u型安装叉80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即通过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来调节辊轮703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进而控制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越大,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时间越长,第二产品通道502内的产品5间距越大,反之亦然。

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另一个方法是:调节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两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能够实现对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进行控制的目的。上述两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无时序性要求。上述两种方法可择一实施,也可在不考虑时序性的情况下,共同实施。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中节流模块701的数量优选为3个,设置每个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不同,3个节流模块701能够对产品5的进行分段减速,既能够获得平稳的减速效果,还易于控制进入第二产品通道502内的产品5间距。另外还能减小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区别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中节流模块701的数量优选为1个,其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实现产品排布的功能,同时结构紧凑,适用于安装环境内空间有限的情况。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区别之处在于:辊轮703的外侧设有橡胶垫片。其有益效果在于:增大对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的减速效果,并且起到缓冲作用,减小辊轮703对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区别之处在于: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泵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泵体结构为第一泵体。辊轮703外围环形包覆有弹性囊体,本实施例中弹性囊体为辊轮气囊,优选的,制作辊轮气囊的材质为涂覆有硅橡胶的高强聚酰胺纤维或涂覆有氯丁橡胶高强聚酰胺纤维。其好处在于:由涂覆有硅橡胶的高强聚酰胺纤维或涂覆有氯丁橡胶高强聚酰胺纤维制作的气囊有着弹性好、耐冲击强度高、抗老化性好和减磨耐磨性好的特点。第一泵体与辊轮气囊连通,用于调整辊轮气囊内的充气量。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准备工作时,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以及调节第一泵体向辊轮气囊的充气量,使辊轮703处于适当位置。然后,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开始进入第一产品通道501,经过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通过第一产品通道501而进入减速通道503。

当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时,减速通道503上方的辊轮703从产品5顶端作用于产品5,使得产品5被夹紧在辊轮703和产品运送装置201之间。产品5对节流模块701产生推力,推力对辊轮气囊进行压缩,推力还推动节流模块701向上运动,弹簧702也被进一步压缩。弹簧702的弹力、辊轮气囊内气体压力和节流模块701自身的重力的合力作用于产品5,将产品5压紧,使产品5与辊轮703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阻碍了产品5沿产品运送装置201传送方向的运动。减速通道503内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度。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减速通道503后,产品5进入第二产品通道502,产品5被产品运送装置20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了与之后尚未脱离减速通道503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

第一步,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调节u型安装叉80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即通过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来调节辊轮703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进而控制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越大,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时间越长,第二产品通道502内的产品5间距越大,反之亦然。

第二步,通过调节第一泵体向辊轮气囊充气的充气量来控制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经过的速度。第一泵体向辊轮气囊充气的充气量越大,辊轮气囊与产品5的接触面积越大,辊轮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越大。因此,通过调节第一泵体向辊轮气囊充气的充气量能够控制辊轮气囊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辊轮气囊对运动的产品5产生的滑动摩擦力越大,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速度越慢。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速度为可控制变量,因此,对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经过速度的控制能够影响输出时的产品间距。

第三步,调节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能够实现对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进行控制的目的。上述三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无时序性要求。上述三个步骤可择一实施,也可在不考虑时序性的情况下,任意组合实施。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区别之处在于: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中控设备、激光测距装置和人机交互装置。中控设备分别与激光测距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第一泵体和产品运送装置201电连接,激光测距装置用于检测第二产品通道502内产品5之间的间距,并将产品5的间距信息反馈至中控设备。中控设备和激光测距装置共同构成了反馈系统。人机交互装置用于提供人机交互途径,操作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装置对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查看和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包括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气囊的充气量。中控设备根据人机交互装置中设定的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运行参数来对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

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中控设备同时控制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气囊内的充气量,以使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达到设定值。中控设备还将产品间距的设定值和实际测量值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则对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气囊内的充气量进行调整。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区别之处在于:

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泵体结构,本实施例中泵体结构为第二泵体。辊轮703外围环形包覆有弹性囊体,本实施例中弹性囊体为辊轮流体囊,辊轮流体囊内部填充有剪切增稠流体。第二泵体与辊轮流体囊连通,用于调整辊轮流体囊内的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

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以质量百分数计,包含:聚氧化乙烯0.2%~3.3%,纳米二氧化硅胶粒0.5%~2.2%,其余为去离子水。剪切增稠流体采用上述组分的有益效果在于:剪切增稠流体内部的微粒不沉降,分散效果好,其原因在于:

1、纳米二氧化硅胶粒带同种负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之间不能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

2、胶粒小,质量轻,自身的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3、纳米二氧化硅胶粒会吸附聚氧化乙烯分子,由于聚氧化乙烯的分子链上存在大量的醚键,c-o键会断裂水解成羟基,羟基带有负电荷,因此聚氧化乙烯的分子之间会发生排斥作用。

辊轮流体囊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会随着产品5的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即在辊轮流体囊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加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5与辊轮流体囊接触的原始速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摩擦系数越大,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明显。

采用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辊轮流体囊的有益效果是,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辊轮流体囊有着弹性好、耐冲击强度高、抗老化性好和减磨耐磨性好的特点。内部包含剪切增稠流体的辊轮流体囊能够增加装置的耐用性,减小产品5产生机械性损坏的几率,另外,还易于控制。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准备工作时,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以及调节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使辊轮703处于适当位置。然后相互间排列紧密的产品5开始进入第一产品通道501,经过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使排列紧密的产品5通过第一产品通道501而进入减速通道503。

当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时,减速通道503上方的辊轮703从产品5顶端作用于产品5,使得产品5被夹紧在辊轮703和产品运送装置201之间。产品5对节流模块701产生推力,推力作用于辊轮流体囊,推力还推动节流模块701向上运动,弹簧702也被进一步压缩。弹簧702的弹力和节流模块701自身的重力的合力作用于产品5,将产品5压紧,使产品5与辊轮流体囊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阻碍了产品5沿产品运送装置201传送方向的运动。减速通道503内的产品5被减速,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的通过速度小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度。

当产品5继续运动至脱离减速通道503后,产品5进入第二产品通道502,产品5被产品运送装置201带动进行加速,进而拉开了与之后尚未脱离减速通道503的产品的间距,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实现了将排列紧密的产品5进行剥离的功能,同时还能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产品按照需求进行排布的功能。

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

第一步,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调节u型安装叉80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即通过旋紧或放松调节螺母808来调节辊轮703与产品运送装置201的距离,进而控制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辊轮703对产品5的压紧程度越大,产品5通过减速通道503的时间越长,第二产品通道502内的产品5间距越大,反之亦然。

第二步,通过调节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来控制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经过的速度。对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的调节能够改变产品5与辊轮流体囊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辊轮流体囊对产品5的阻力和减速效果越强;接触面积越小,辊轮流体囊对产品5的阻力和减速效果越弱。对产品5在减速通道503内经过速度的控制能够影响输出时的产品间距。

第三步,调节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在辊轮流体囊内部的剪切增稠流体加入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越大,产品5与辊轮流体囊接触的初始速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粘度越大,剪切增稠流体的摩擦系数越大,辊轮流体囊对产品5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剪切增稠流体对产品5的减速效果越明显,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则越大,反之亦然。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能够实现对输出时的产品5间距进行控制的目的。上述三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无时序性要求。上述三个步骤可择一实施,也可在不考虑时序性的情况下,共同实施。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区别之处在于: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还包括中控设备、激光测距装置和人机交互装置。中控设备分别与激光测距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第二泵体和产品运送装置201电连接,激光测距装置用于检测第二产品通道502内产品5之间的间距,并将产品5的间距信息反馈至中控设备。中控设备和激光测距装置共同构成了反馈系统。人机交互装置用于提供人机交互途径,操作者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装置对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查看和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运行参数包括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中控设备根据人机交互装置中设定的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运行参数来对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进行控制,尤其是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

一种控制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的方法是:中控设备同时控制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以使输出时的产品5之间的间距达到设定值。中控设备还将产品间距的设定值和实际测量值相比较,若出现偏差,则对产品运送装置201的传送速率以及辊轮流体囊内部剪切增稠流体的加入量进行调整。

实施例14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4中的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产品排布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1-6中任一所述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本发明实施例7-13中任一所述的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连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输入端连接,即:

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别与基座结构101连接。第一输出端侧板31与第一挡板301连接,第二输出端侧板32与第二挡板302连接,第一输出通道33与第一产品通道501直接连通。传送带装置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设置于同一平面,使产品5能够顺利由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进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传送带装置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优选是贯穿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同一运送装置。

排列紧密的产品5的行进路径依次是:第一输入通道23、缓流通道7、第一输出通道33、第一产品通道501、减速通道503和第二产品通道502。产品5首先在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内减速,经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内减速的产品5再进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第一产品通道501,然后进一步进行减速。经过本实施例产品排布装置排布后的产品5具有特定的产品间距,使得产品5间距能够适应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缓流通道7与减速通道503连通。

实施例15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5中的产品排布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产品排布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1-6中任一所述的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本发明实施例7-13中任一所述的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连接。第二产品排布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产品排布装置输入端连接,即:

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分别与基座结构101连接。第一输入端侧板21与第一挡板301连接,第二输入端侧板22与第二挡板302连接,第二产品通道502与第一输入通道23直接连通传送带装置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设置于同一平面,使产品5能够顺利由第二产品排布装置进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传送带装置1与产品运送装置201优选是贯穿第一产品排布装置和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同一运送装置。

排列紧密的产品5的行进路径依次是:第一产品通道501、减速通道503和第二产品通道502、第一输入通道23、缓流通道7和第一输出通道33。产品5首先在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内减速,经第二产品排布装置内减速的产品5再进入第一产品排布装置的第一输入通道23,然后进一步进行减速。经过本实施例产品排布装置排布后的产品5具有特定的产品间距,使得产品5间距能够适应自动化检测设备的检测。缓流通道7与减速通道503连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