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防伪软包装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2166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形防伪软包装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



背景技术:

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印制包装膜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市场混乱。为避免劣质产品的出现,印制包装膜产品的防伪技术也种类多样化,有的防伪技术成本低容易模仿,有的防伪技术虽然不易模仿但成本却很高。

为克服上述技术缺陷,需要对现有的防伪包装膜进行技术改进,在提高防伪同时,降低包装膜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防伪包装膜的技术缺点,提供一种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在提高防伪同时,降低包装膜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其特征在于,由外向内依次相连的聚丙烯膜表层(1)、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油墨层(3)、第一胶水层(4)、聚酯膜面层(5)、聚酯膜复合层(6)、第二胶水层(7)、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和聚乙烯热封层(10);

所述聚丙烯膜表层(1)上等距离间隔设置有防伪图案层(11),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上印刷有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

所述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丝印有防伪图案。

进一步,所述聚丙烯膜表层(1)和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均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层,聚丙烯膜表层(1)的厚度为16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的厚度为25μm。

进一步,所述油墨层(3)为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厚度为2-5μm。

进一步,所述第一胶水层(4)和第二胶水层(7)均为聚乙烯醇粘合剂层,厚度均为2-3μm。

进一步,所述聚酯膜面层(5)的厚度为11-16μm。

进一步,所述聚酯膜复合层(6)的厚度为12-15μm。

进一步,所述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及聚乙烯热封层(10)通过共挤的方式复合而成,其中聚乙烯电晕复合层的厚度为11-16μm,聚乙烯中层(9)的厚度为8-12μm,聚乙烯热封层(10)的厚度为12-16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聚丙烯膜表层(1)上等距离间隔设置有防伪图案层(11),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上印刷有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油墨层(3)为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厚度为2-5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丝印有防伪图案;上述结构,采用设计的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及丝印于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的防伪图案,实现了三重防伪效果,防伪性能大大提升,提高了模仿难度,保证了产品使用的相对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聚丙烯膜表层(1)和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均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层,聚丙烯膜表层(1)的厚度为16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的厚度为25μm;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及聚乙烯热封层(10)通过共挤的方式复合而成,其中聚乙烯电晕复合层的厚度为11-16μm,聚乙烯中层(9)的厚度为8-12μm,聚乙烯热封层(10)的厚度为12-16μm;上述设计方式,有效保证了设计的隐形防伪软包装膜的强度和任性。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在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上述设计,避免防伪标签受外力而变得模糊,使得防伪性能保持的更为长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其特征在于,由外向内依次相连的聚丙烯膜表层(1)、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油墨层(3)、第一胶水层(4)、聚酯膜面层(5)、聚酯膜复合层(6)、第二胶水层(7)、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和聚乙烯热封层(10);

所述聚丙烯膜表层(1)上等距离间隔设置有防伪图案层(11),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上印刷有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

所述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丝印有防伪图案。

作为改进,所述聚丙烯膜表层(1)和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均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层,聚丙烯膜表层(1)的厚度为16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的厚度为25μm。

作为改进,所述油墨层(3)为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厚度为2-5μm。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胶水层(4)和第二胶水层(7)均为聚乙烯醇粘合剂层,厚度均为2-3μm。

作为改进,所述聚酯膜面层(5)的厚度为11-16μm。

作为改进,所述聚酯膜复合层(6)的厚度为12-15μm。

作为改进,所述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及聚乙烯热封层(10)通过共挤的方式复合而成,其中聚乙烯电晕复合层的厚度为11-16μm,聚乙烯中层(9)的厚度为8-12μm,聚乙烯热封层(10)的厚度为12-16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聚丙烯膜表层(1)上等距离间隔设置有防伪图案层(11),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上印刷有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油墨层(3)为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厚度为2-5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丝印有防伪图案;上述结构,采用设计的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聚氨酯隐形防伪油墨层及丝印于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上的防伪图案,实现了三重防伪效果,防伪性能大大提升,提高了模仿难度,保证了产品使用的相对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聚丙烯膜表层(1)和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均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膜层,聚丙烯膜表层(1)的厚度为16μm,聚丙烯膜电晕处理印刷层(2)的厚度为25μm;防伪图案层(11)为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层(1101);聚乙烯电晕复合层(8)、聚乙烯中层(9)及聚乙烯热封层(10)通过共挤的方式复合而成,其中聚乙烯电晕复合层的厚度为11-16μm,聚乙烯中层(9)的厚度为8-12μm,聚乙烯热封层(10)的厚度为12-16μm;上述设计方式,有效保证了设计的隐形防伪软包装膜的强度和任性。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新型隐形防伪软包装膜,在荧光防伪标签层(1102)外侧设置有EVA薄膜保护层(1103);上述设计,避免防伪标签受外力而变得模糊,使得防伪性能保持的更为长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