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涉及包装袋封装领域,具体的说是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
背景技术:
在塑料颗粒生产之后将塑料颗粒装在包装袋内需要对包装袋进行封装,一般塑料颗粒的包装需要两层包装袋,包括内层塑料密封层和外层的尼龙保护带,对两种包装袋的封口需要采用两种封装方式,塑料密封袋一般采用热封机进行密封,而尼龙包装袋一般采用线封机进行封装,现在两种封口方式均为分别包装的方式,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该种封装机将线封机和热封机一体化设计,通过滚带将两者的工作方式结合,既可以一体化工作也可以分别工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其特征是: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的上方安装有工作箱,所述的工作箱内安装有滚筒式热封机,所述的工作箱正面的一侧伸出密封滚筒,所述的工作箱正面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线封机,所述的线封机和密封滚筒之间设置有线袋台,所述的线袋台水平固定安装在工作箱正面中央位置,所述的线封机的缝纫台与线袋台水平方向上平齐,所述的底座的中央位置水平安装滚带,所述的滚带的两侧均安装有竖直向上的限位板。
为优化上述实用新型,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所述的工作箱通过支撑架与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的工作箱后面安装平衡散热台,所述的平衡散热台内安装有风冷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所述的平衡散热台后侧面开有散热孔。
所述的线封机的上表面安装有上线台,所述的线封机的侧表面下方安装有下线台。
所述的下线台固定在线封机侧表面下方的内部,通过可抽拉的滑板进出线封机。
所述的密封滚筒的周围安装固定有密封滚筒护板。
所述的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把手,所述的把手下方的侧壁上均开有通风孔。
该种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同时具有热封机和线封机的功能,并通过底座和底座上的滚带将热封机和线封机从结构和功能上统一起来。
传统的热封机均采用加热的热封条将塑料包装的开口进行加压加热,进而将包装袋密封塑料包装带,由于传统加热条台限于加热条的长度,无法满足各种尺寸的包装袋,因此需要采用滚筒式的热封机,该种热封机采用一对滚筒代替加热棒,加热棒的中间轴采用金属铜作为传热材料,滚筒表面覆盖有耐热材料,通过控制滚筒的转动速度代替传统热封机加热条所需控制的加热时间,由于工作箱内通过电磁技术不断加热,而热封塑料包装袋所需热量有限,因此需要在工作箱和工作箱后方的平衡散热台的侧壁上开有多个散热孔和通风孔。
同时线封机固定安装在该种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正面的另一侧,该种线封机是缝纫机的一种,由于线封机在封口的过程中需要上下两根线的相互交织才能完成封口,因此在线封机的上下分别安装有上线台和下线台,方便更换线筒。
在底板上安装有滚带,同时滚带的两侧均安装有限位板,限位板的作用使用来限制放在滚带上包装袋能够按照滚带的路径进行移动,防止出现包装袋跑偏造成封口出现偏差,滚带的移动能够带动包装袋不断运动,完成封口的过程。在密封滚筒和线封机之间安装有线袋台,该线袋台可以将包装袋线封所用封口带放于线袋台上,包装袋塑封之后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封口一起运动到线封机内,实现一体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线封机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封口的结构原理图。
图例说明:1、底座;2、工作箱;3、平衡散热台;4、密封滚筒;5、线袋台;6、线封机;7、上线台;8、下线台;9、滚带;10、把手;11、通风孔;12、密封滚筒护板;13、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包装袋热封线封一体机,其特征是: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的上方安装有工作箱2,所述的工作箱2内安装有滚筒式热封机,所述的工作箱2正面的一侧伸出密封滚筒4,所述的工作箱2正面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线封机6,所述的线封机6和密封滚筒4之间设置有线袋台5,所述的线袋台5水平固定安装在工作箱2正面中央位置,所述的线封机6的缝纫台与线袋台5水平方向上平齐,所述的底座1的中央位置水平安装滚带9,所述的滚带9的两侧均安装有竖直向上的限位板13。
本实施例中,工作箱2通过支撑架与底座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工作箱2后面安装平衡散热台3,所述的平衡散热台3内安装有风冷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所述的平衡散热台3后侧面开有散热孔。
本实施例中,线封机6的上表面安装有上线台7,所述的线封机6的侧表面下方安装有下线台8。
本实施例中,下线台8固定在线封机6侧表面下方的内部,通过可抽拉的滑板进出线封机6。
本实施例中,密封滚筒4的周围安装固定有密封滚筒护板12。
本实施例中,工作箱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把手10,所述的把手10下方的侧壁上均开有通风孔11。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